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 研究心血管病介入手术后并发低血压病人行不同护理方案的效果。方法 取100例心血管病介入治疗后并发低血压患者,将其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则行整体性护理,对比两组病人的护理效果。结果 经临床护理后,观察组病人血压恢复状况比对照组更显著;有效率(78.00%)比对照组组(18.00%)更高,两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 对心血管病介入治疗术后并发低血压病人提供整体性护理,可帮助其恢复血压稳定,降低术后并发症及病死率。
关键词:心血管介入治疗;低血压;护理
现阶段,心血管介入术被视为临床诊治心血管疾病的重要方法,不过手术期间极易产生并发症,如处理不到位很容易危及病人生命。临床中,血管迷走抑制性晕厥又被叫做过度迷走反射,其原因在于多种刺激因素经迷走神经反射,形成间歇性血管床扩张,使病人回心血量和心输出量相应减少,血压急剧下降,心率逐渐延缓[1]。下文将对100例介入术后并发低血压病人护理方案展开分析,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取2013年3月-2014年4月,我院100例心血管病介入术后引发低血压病人100例。将其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为50例。对照组中,男女病人分别为21、29例,中位年龄(62.5±3.3)岁。观察组中,男女病人分别为24、26例,中位年龄(65.5±2.6)岁。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常规护理
观察组:整体性护理,具体如下:
术前护理:1)心理护理。帮助病人打消顾虑与恐惧心理,认真观察休克的早期症状,并做足心理准备,让病人能对疾病、药物知识有更深入地了解,对之提供术前、中及后引导,提升病人的身心能力及内心负担。调动患者的积极性,以减少病人因紧张心理而导致迷走神经反射的发生。2)饮食指导。手术前,应对病人提供饮食指导,介入手术不要求禁食,不过也不应过饱,以让病人维持合理的机体代谢,减少术后并发症。3)器械准备。按照介入诊治目的,术前应将所有药品、器械备齐。同时,还必须对病人展开碘过敏试验、皮试等,并保持穿刺处皮肤清洁。
术中护理:术前应将多导生理记录仪接通,以构建静脉通道。根据手术需求选配药物,并将氧气、起搏器和除颤仪等摆放之相应位置,便于提取。如病人手术时间偏长,则还应追加肝素钠,以减少血栓形成。术中应及时清洗主治医生手中的洗导管、导丝,清理手套上的血迹、异物以及血凝块等,以免引发血栓。行冠状动脉造影术的病人,术前还必须提醒病人平卧位时勤做咳嗽练习,以便能从冠状动脉处顺利排出造影剂。
术后护理:术后应密切关注病人的体温、血压以及脉搏等指标,如血压低于90/60mmHg(1mmHg=0.133 kpa),病人存在恶心、大汗等症状,则必须遵医嘱处理[2]。穿刺局部变化应作为重点观察对象,术后还必须提醒病人伸直术侧肢体,查看其有否出现渗血现象。对术后引发低血压病人,排除血容量不足的同时还必须观察病人是否存在腹膜后或是穿刺位置出血,冠状动脉是否穿孔或是破裂,如并发出血应适时增加抗凝药剂量。持续低血压对术后病人的冠脉灌注不利,甚至可能导致死亡,应给予高度重视。对于精神高度紧张的病人,应给予心理护理,并补充血容量,必要时可加用多巴胺升压治疗。如病人并发迷走反射情况加剧,则必须控制按压力度,拔管前对伤口局部加用麻药;如迷走反射情况已出现,则应给予多巴胺阿托品与止痛治疗,并及时补充血容量,以助于病人康复。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病人治疗后的血压情况及疗效。有效:血压逐步恢复正常;无效:血压毫无变化;恶化:血压显著降低。
1.4统计学处理
用SPSS17.0软件处理研究数据,用X±S代表计量资料,用t来检验组间对比;用%来检验计数资料,P<0.05,提示组间对比存在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两组病人护理前后血压状况分析
将两组病人护理前后血压状况予以对比,心血管病介入治疗引发低血压病人通过整体性护理后,其血压恢复状况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对比存在显著性差异。如下表1。
2.2 不同方法护理后的疗效比较
经护理,观察组病人的有效率(92.50%)要比对照组组(20.00%)更高,对比存在明显差异P<0.05。如下表2。
3 讨论
3.1 发生机制与临床表现
心血管病介入诊治引发的心率下降、低血压状况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发展极为迅速。该并发症的发病机制大体包含两类:1)神经调节功能障碍,疼痛、术前进食及拔管时间等各刺激因素在皮层中枢与下丘脑发生作用,通过增强胆碱能自主神经的张力,使病人内脏及肌肉内小血管形成反射性扩张,但不会引起器质性变化;2)器质性变化,急性心包填塞或者是大出血引发的血容量不足。前者中包含迷走神经张力过高,临床主要表现为心率骤然减慢,血压降低[3]。
2.2 介入手术后护理要点
为能通过针对性措施防治心血管病介入术后引发的低血压,提高病人的生存几率,护理人员必须对该类患者提供整体性护理,其要点主要为:第一,病人行心血管介入治疗前应对之提供心理疏导,积极向其介绍介入治疗知识,逐步打消病人内心的紧张、抑郁心理,帮助其构建成功治疗的信心。第二,术前准备。护理人员在介入手术前应做好器械、药品等各项准备工作,并引导病人手术前开展相关检查。第三,护理人员应对病人介入治疗前后提供饮食指导,术后应为提醒其补充水分,以免因补水不及时,病人身体本身由于血容量不足引发低血压,或是诱发血管迷走神经反射。因此,护士必须认真向病人强调喝水的必要性,通过大量饮水来促进造影剂的顺利排出。第四,拔管前后护理。术后24小时内,应对病人提供心电监护,如发现病人血压降低、心率减退,出冷汗或是恶心等症状,应及时通知和配合医生予以抢救。同时,应马上停用硝酸甘油,将病人平放,并对之提供吸氧支撑,而后滴注低分子右旋糖普或是生理盐水,在250ml葡萄糖内添加100mg多巴胺予以注射,直至血压平稳。本研究表明,对心血管病介入术后引发低血压病人提供整体性护理,其有效率(72.00%)要比常规护理(18.00%)明显更高;心血管病介入术后引发低血压的病人,护理后的血压恢复状况要比常规对照组更明显(P<0.05)。上述结果提示,通过对心血管病介入术后引发低血压的病人提供整体性护理,能使病人血压显著恢复稳定,减少其术后并发症,从而逐步提升病人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万小卿.心血管介入治疗术后并发低血压的护理与体会[J].临床肺科杂志.2010(01)
[2]葛龙梅.1例心血管介入治疗致低血压反应的护理[J].当代医学.2011(23)
[3]周云英,罗骏,盛国太.心血管介入治疗并发心包填塞的护理体会[J].江西医药.2010(05)
关键词:心血管介入治疗;低血压;护理
现阶段,心血管介入术被视为临床诊治心血管疾病的重要方法,不过手术期间极易产生并发症,如处理不到位很容易危及病人生命。临床中,血管迷走抑制性晕厥又被叫做过度迷走反射,其原因在于多种刺激因素经迷走神经反射,形成间歇性血管床扩张,使病人回心血量和心输出量相应减少,血压急剧下降,心率逐渐延缓[1]。下文将对100例介入术后并发低血压病人护理方案展开分析,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取2013年3月-2014年4月,我院100例心血管病介入术后引发低血压病人100例。将其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为50例。对照组中,男女病人分别为21、29例,中位年龄(62.5±3.3)岁。观察组中,男女病人分别为24、26例,中位年龄(65.5±2.6)岁。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常规护理
观察组:整体性护理,具体如下:
术前护理:1)心理护理。帮助病人打消顾虑与恐惧心理,认真观察休克的早期症状,并做足心理准备,让病人能对疾病、药物知识有更深入地了解,对之提供术前、中及后引导,提升病人的身心能力及内心负担。调动患者的积极性,以减少病人因紧张心理而导致迷走神经反射的发生。2)饮食指导。手术前,应对病人提供饮食指导,介入手术不要求禁食,不过也不应过饱,以让病人维持合理的机体代谢,减少术后并发症。3)器械准备。按照介入诊治目的,术前应将所有药品、器械备齐。同时,还必须对病人展开碘过敏试验、皮试等,并保持穿刺处皮肤清洁。
术中护理:术前应将多导生理记录仪接通,以构建静脉通道。根据手术需求选配药物,并将氧气、起搏器和除颤仪等摆放之相应位置,便于提取。如病人手术时间偏长,则还应追加肝素钠,以减少血栓形成。术中应及时清洗主治医生手中的洗导管、导丝,清理手套上的血迹、异物以及血凝块等,以免引发血栓。行冠状动脉造影术的病人,术前还必须提醒病人平卧位时勤做咳嗽练习,以便能从冠状动脉处顺利排出造影剂。
术后护理:术后应密切关注病人的体温、血压以及脉搏等指标,如血压低于90/60mmHg(1mmHg=0.133 kpa),病人存在恶心、大汗等症状,则必须遵医嘱处理[2]。穿刺局部变化应作为重点观察对象,术后还必须提醒病人伸直术侧肢体,查看其有否出现渗血现象。对术后引发低血压病人,排除血容量不足的同时还必须观察病人是否存在腹膜后或是穿刺位置出血,冠状动脉是否穿孔或是破裂,如并发出血应适时增加抗凝药剂量。持续低血压对术后病人的冠脉灌注不利,甚至可能导致死亡,应给予高度重视。对于精神高度紧张的病人,应给予心理护理,并补充血容量,必要时可加用多巴胺升压治疗。如病人并发迷走反射情况加剧,则必须控制按压力度,拔管前对伤口局部加用麻药;如迷走反射情况已出现,则应给予多巴胺阿托品与止痛治疗,并及时补充血容量,以助于病人康复。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病人治疗后的血压情况及疗效。有效:血压逐步恢复正常;无效:血压毫无变化;恶化:血压显著降低。
1.4统计学处理
用SPSS17.0软件处理研究数据,用X±S代表计量资料,用t来检验组间对比;用%来检验计数资料,P<0.05,提示组间对比存在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两组病人护理前后血压状况分析
将两组病人护理前后血压状况予以对比,心血管病介入治疗引发低血压病人通过整体性护理后,其血压恢复状况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对比存在显著性差异。如下表1。
2.2 不同方法护理后的疗效比较
经护理,观察组病人的有效率(92.50%)要比对照组组(20.00%)更高,对比存在明显差异P<0.05。如下表2。
3 讨论
3.1 发生机制与临床表现
心血管病介入诊治引发的心率下降、低血压状况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发展极为迅速。该并发症的发病机制大体包含两类:1)神经调节功能障碍,疼痛、术前进食及拔管时间等各刺激因素在皮层中枢与下丘脑发生作用,通过增强胆碱能自主神经的张力,使病人内脏及肌肉内小血管形成反射性扩张,但不会引起器质性变化;2)器质性变化,急性心包填塞或者是大出血引发的血容量不足。前者中包含迷走神经张力过高,临床主要表现为心率骤然减慢,血压降低[3]。
2.2 介入手术后护理要点
为能通过针对性措施防治心血管病介入术后引发的低血压,提高病人的生存几率,护理人员必须对该类患者提供整体性护理,其要点主要为:第一,病人行心血管介入治疗前应对之提供心理疏导,积极向其介绍介入治疗知识,逐步打消病人内心的紧张、抑郁心理,帮助其构建成功治疗的信心。第二,术前准备。护理人员在介入手术前应做好器械、药品等各项准备工作,并引导病人手术前开展相关检查。第三,护理人员应对病人介入治疗前后提供饮食指导,术后应为提醒其补充水分,以免因补水不及时,病人身体本身由于血容量不足引发低血压,或是诱发血管迷走神经反射。因此,护士必须认真向病人强调喝水的必要性,通过大量饮水来促进造影剂的顺利排出。第四,拔管前后护理。术后24小时内,应对病人提供心电监护,如发现病人血压降低、心率减退,出冷汗或是恶心等症状,应及时通知和配合医生予以抢救。同时,应马上停用硝酸甘油,将病人平放,并对之提供吸氧支撑,而后滴注低分子右旋糖普或是生理盐水,在250ml葡萄糖内添加100mg多巴胺予以注射,直至血压平稳。本研究表明,对心血管病介入术后引发低血压病人提供整体性护理,其有效率(72.00%)要比常规护理(18.00%)明显更高;心血管病介入术后引发低血压的病人,护理后的血压恢复状况要比常规对照组更明显(P<0.05)。上述结果提示,通过对心血管病介入术后引发低血压的病人提供整体性护理,能使病人血压显著恢复稳定,减少其术后并发症,从而逐步提升病人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万小卿.心血管介入治疗术后并发低血压的护理与体会[J].临床肺科杂志.2010(01)
[2]葛龙梅.1例心血管介入治疗致低血压反应的护理[J].当代医学.2011(23)
[3]周云英,罗骏,盛国太.心血管介入治疗并发心包填塞的护理体会[J].江西医药.20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