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康:超级代工华丽转身

来源 :管理与财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otaolove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世界最知名的代工企业,富士康的自右品牌,被业内称作“冰山一角”,水面下,才是业内同行所惧怕的。富士康变得有些“狰狞”,一家世界闻名的超级代工企业,摇身一变,要走自有品牌之路。
  
  近日,富士康开始在武汉高举招商大旗,大规模寻找配套合作企业,吸引来自欧美、日韩、广东、江漸、台湾及湖北本土的近200家配套企业和供应商纷至沓来,考察武汉光谷投资环境,寻拢合作商扰。
  据悉,在这支庞大的“相亲团”中,不乏美国T1、德国欧斯朗、台湾瑞萨、日本东芝、日本夏普、荷兰飞利浦、台湾友达等国际知名企业。按照规划,富士康武汉科技园将建成世界级的光电研发与制造基地,未来三年,至少需要300家企业与之配套。
  富士康武汉项目带来的不仅是一个“制造业王国”,一个与之配套的庞大产业群也在不断放大。富士康已将多年苦心经营的自有品牌推向前台。
  称富士康为世界PC机配件航母恐怕并不为过,其机箱产量世界第一,散热器、主板均居第二位。谁都难以预料,富士康会导致全球IT产业怎样的变局。操纵这一变局的,是以拥有28亿美元身家进入《福布斯》全球亿万富豪榜的“台湾科技首富”郭台铭。他目前的身份是富士康的母公司——台湾鸿海集团董事长兼总裁。
  
  基地大挪移
  
  深圳龙华一平方公里,8万人的富士康工业园区就是一个完整的社区,有深圳一流的足球场,有繁华的商业街,有深圳最大的网吧,有容纳数千人的餐厅,舞台上是富士康专业文工团在操练舞蹈《草原茫茫》……
  这么大规模的工业园区,在全球也不多见。
  1988年,当郭台铭决定在深圳建厂时,他也没有想到,自己将在深圳创造一个如此庞大的制造企业,当年,郭台铭一口气在深圳龙华买了500亩厂房用地。那里曾经是一片农田,在深圳境内,还鲜有前去投资的台商,即使有,也是一些实力并不雄厚的小企业,抱着投石问路的心态去投资,规模很大的公司去投资的还不多,此时,鸿海在台湾已属知名的大企业了。
  鸿海最初创办于1974年。当年,郭台铭与朋友一起出资30万台币成立鸿海塑料企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鸿海”),生产、加工塑料成品。一年后,公司亏个精光,恰巧此时,台湾兴起黑白电视机,鸿海便从制造黑白电视机用的旋钮东山再起。
  有了初步积累后,郭台铭从日本购买模具设备,培养一大批模具专业人才,开发自己的模具。80年代个人电脑工业起飞,拥有成熟模具技术的鸿海驾轻就熟,很快进入个人电脑连接器代工领域,鸿海代工产品涉及电脑的主板机、电视、游戏机,从而建立了“连接器王国”,接着又全面进入计算机用线缆装配领域。
  “要做就做世界级”,凭着先进的设备与技术,鸿海的合作方都是世界一流企业,苹果(Apple)、康柏(Compaq)、戴尔(Dell)、IBM等计算机大厂;思科(Cisco)、诺基亚(Nokia)等通讯大厂,以及消费电子大厂SONY等,都是鸿海重要的策略客户。
  1988年,港台到内地发展的企业,绝大部分还停留在“三来一补”模式,依靠内地的廉价劳动力,土地、厂房以及各项政策优惠扩大业务,郭台铭却没有简单地走这样的路线,现在无法猜想郭当时是否想到了中国“世界制造工厂”这个概念,但他显然看到了中国内地不仅有廉价劳动力,更有优秀的一流技工,1988年富士康在深圳创立开始,郭台铭便将富士康定位于鸿海的生产基地,这也为不久的将来做自己的品牌埋下了伏笔。
  
  有核心竞争力的代工
  
  富士康龙华工业园内,有几十名挂着临时进入证的新员工,他们是从中国西部招来的技工大专生。富士康许多流水线工人,基本都需要技校毕业的学历,此外,富士康每年都有再教育的员工培训安排。园区也经常接受一些来自欧洲,主要是东欧的富土康工业园区的员工,他们是作为园区的技术骨干到深圳龙华学习或实习的。
  深圳龙华,是富士康名副其实的技术中心,这是郭台铭所刻意追求的。
  作为全球第三大EMS(制造服务)厂,郭台铭认为,鸿海所要建立的是“大中华制造工厂”,他说“鸿海结合台湾和大陆的资源,开创了一种适合大中华地区的经营模式。我们不愿意单纯定位于台资企业或者中国内地企业。鸿海实际上是一家跨国公司,公司首先立足于台湾省,然后到中国内地发展,再迈向全球发展。目前,鸿海已在爱尔兰、苏格兰、捷克和日本建立分公司。”
  郭台铭一直追求建立“大中华制造工厂”。他自述:“我父母是从山西到台湾的,我们不仅仅是台湾的思维方式,更是大中华的思维方式,台湾与大陆的生意应该结合在一起。”
  到中国内地建厂是鸿海发展的第二个阶段的开始,也是鸿海生产基地大转移的时期。目前,鸿海绝大多数生产基地都在中国大陆,此前则大都在台湾省和境外。
  这是鸿海在为全球战略布局,郭台铭总结为“一地设计”(timeto market)、“三地制造”:(timetovolume)、“全球交货”(time tomoney)。一地设计,就是鸿海在国际级大客户的附近设立研发设计、工程测试、快速样品制作的机制,以便与客户同步开发新产品。三地制造,即在亚洲、北美、欧洲建立生产基地。全球交货就是基于鸿海投资3000万美元与康柏合作开发的全球ERP系统,所有停留超过15分钟以上的货物都要设仓管制,在全球任何地方只要需要此货物都要全球调配、全球实时交货。
  富士康集团总部在台湾,深圳富士康工业园是富士康亚洲生产基地的龙头。此外,富士康还有昆山工业园和北京工业园,前者是全球最大的PC连接器生产基地,后者为富士康全球无线通讯事业总部。另外,已经投产的钱塘工业园是富士康无线通讯产品在华东的重要研发、制造基地;正在建设的太原科技园是无线通讯华北基地。深圳龙华工业园一定意义上是鸿海全球基地的“黄埔军校”。分布在欧洲的全球最大的PC系统组装厂——捷克富土康帕尔杜比莱制造中心,以及设立在苏格兰、捷克、匈牙利、芬兰的制造基地的员工,许多都要到龙华接受培训。
  鸿海采取的是通过第三地转投资的方式,在台湾并没有公布其在大陆的投资总额,但富士康在大陆高校的招聘简介中称“富士康集团目前在内地投资总额为30亿美元”。
  
  创造自主品牌
  
  在这样的架构中,郭台铭始终坚守技术与质量。都一直认为,这是鸿海的核心竞争力。与世界一流企业作为策略伙伴,富土康最大的收益是,按照客户的要求生产产品的同时,获得了客户的生产要求与标准,使富士康的技术与质量进一步得到提升。
  与此同时,富士康始终追求对 自身技术的突破。深圳富士康模具厂是内地规模最大模具企业,拥有近3000名模具技师,模具制造的各项流程,都是在深圳一地完成。富士康在内地和台湾也各有一支超过2000人的技术团队,不断实现着技术上的创新和突破,因此,在机箱、散热器行业,富士康始终以产品品质与技术创新而著称。
  但郭台铭并不止于此,鸿海成为全球最大的PC连接器、PC准系统制造商,在IT行业较低端的领域处于领先地位后,郭台铭更大的目标就是向IT高端行业进军,并沿着制造业的多元化方向发展。
  鸿海首先成功突入个人电脑主板和手机生产领域,随后进入液晶显示面板制造领域,从而广泛深入3G产业。这些领域的开发,都是以技术创新为先导的,如在主板设计和性能上,富士康的工程师们包括SuperStep,SuperBoot在内的7大技术创新,使富士康主板具有明显的优势。
  “很少有人能阻挡得住郭台铭前进的步伐。几十年来,尽管鸿海集团在制造业始终做着默默无闻的配角,但却逐渐获得了主角的能力,这也是富士康发力要做自有品牌的原因——因为它有这个实力,而且,这样的厚积薄发将会使富士康在DIY领域产生不可忽视的强大力量。”富士康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管理人员说。
  2002年,当以代工业务为主的富士康开始将眼光投向内地庞大的品牌市场时,便成立了通路服务事业处,其主要任务就是为富士康自有品牌产品搭建并管理销售渠道。
  从2006年开始,富士康最为核心的PCEBG产品事业群也大举迁往烟台新厂区,更清晰地向吐入透露出一大信息:富士康PC零组件的生产重心北上趋势已十分明显,在渠道上,其自有品牌建设也将由此更为加强。果然,随后富士康多款主板新品就与Intel同步全球首发,2006年伊始,仅用不到一个半月时间,富士康RC410主板、“护芯”系列机箱和新型散热器等十多款新产品又接连上市。这一切都充分表明,富士康创新技术推出的速度和各种新品发布的频率都在进一步加快。
  目前,富士康的渠道已经全面覆盖了内地市场。依托强大的资本实力和研发制造能力,这家知名的超级代工企业完成了一次华丽的转身,正式走向自主品牌的建设之路。
  
  (责任编辑:刘 冰)
其他文献
“我记得应该是在2002年夏天,当时,媒体开始比较多地报道我国的‘电荒’。那个夏天,我们公司的几名决策者就经常坐在一起,围绕国内的电荒问题,讨论百分百科技的发展方向。2002年夏末,公司最终决定,在稳步发展海外节能照明市场的同时,更加积极地开发国内市场。”  2008年春节期间,百分百节能照明总经理安波滔接受了记者的专访。    瞄准“节能照明”,通过科技创新找到突破口    其实,早在上世纪90
期刊
有人说,在广州,房地产行业不到三天就可催生一个亿万富翁,而北京只需两天。看看今年新公布的《福布斯》亚洲版2007年中国富豪榜,前四名均被大地产商盘踞。荣登中国首富宝座同时也是亚洲第一女富翁的杨惠妍,所在的广东碧桂园房地产公司还有三位身价超过10亿美元位居中国前四十的富翁。  一个房地产行业总裁很厚道地说:“一个商人做过房地产之后,从事其它行业便觉得没有味道。”    今年的房地产行业江湖分外热闹,
期刊
每30年,中华大地便会上演一场重大变革。1919年,民族大自省、思想大解放的五四运动爆发,三十年后的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78年则是政治经济领域全面深层改革的改革开放。三十年转瞬已逝,2008年的中国将迎来什么?许多经济学家都不约而同地预感到,中国又将面临一场重大的变革。    三十年前的改革开放让中国诸多领域开放,原有经济体制逐步解放,后赋性规则对人们阶层影响更加深远,三十年来,诸
期刊
2007年10月,国内最大羽绒服制造商波司登如愿登陆香港联交所,这家创立31年的企业终于迈进资本市场,拥有51,44亿股股份的波司登的创始人高德康,由此从一个小裁缝摇身一变成为一个新“市值富豪”,身家超过160亿。  即使坚信其前途会更好的波司登董事长高德康也难料到,当初他带领一个村级缝纫组、8台缝纫机白手起家闯天下,会有今天的辉煌,而且一步跨入资本市场这个大舞台。    8台家用缝纫机起家   
期刊
央企整合,资产注入,奥运、节能减排,3G等投资主体值得关注    年初,又到了机构布局2008的“冬播时节”。机构投资人基于投资视角的行业配置,也不得不在关注“趋势投资”的同时重视“主題投资”。市场人士以为,2008年将是主题投资焕发生机的一年。    资产注入 高潮迭起    尽管央企整合、整体上市这一热点已经是贯穿2007年全年的投资主线之一,但根据目前央企改革的进展和思路来看,央企整合高潮有
期刊
2005年,通用汽车CEO瓦格纳制定并开始实施复兴计划,到2007年底,这个计划已经开始显现出积极的效果……  2008年1月3日,通用汽车公布,2007年全球产量是928.4万辆;  1月23日,通用汽车公布,2007年全球汽车销量为936.9524万辆;  1月24日,丰田汽车公布,2007年全球销量达936.6万辆;丰田汽车比通用汽车少销售了3500辆;  1月28日,丰田汽车公布,2007
期刊
近年,一些知名跨国企业的中国地区人力资源总监对这样一个问题感到十分纳闷:为什么公司在中国经过精挑细选招聘而来的大学生,短短两三年的时间竟然流失了近90%?为此,这些企业不得不年年花大力气招聘应届毕业生,以应对80后员工的频繁跳槽。更令许多企业管理者困惑的是,简单的“薪酬”二字并不能把80后员工留住,他们需要更多。事实上,在许多本土企业,这种情况已经相当普遍。    “脸贴脸”的员工    从上世纪
期刊
是民众异想天开,还是媒体虚妄的狂欢,“如果提起人民生活,我最为关注的是住房问题”,温总理牵挂百姓住房,2008,房价值得期待    对于持续了四年火热的中国房地产来说,2007年年底似乎吹来一股清凉的风。习惯了看涨不看跌的中国楼市,似乎再也承受不起有价无市的虚空涨势。部分大中城市在金九银十的销售旺季也频频传来成交量低迷的消息,部分开发商也推山了降价促销、团购的优惠,部分城市的局部地区和楼盘甚至出现
期刊
500家中国企业选择在海外上市,在早期资本匮乏的年代,海外上市在很大程度上帮助企业在短期内完成7低成本融资,提高了竞争力,同时这种“曲线救国”的融资方式也完善了企业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和现代企业制度。  但是,海外上市热给国内经济和资本市场带来的不和谐因素开始逐步暴露,而其间所反映的国内资本市场的深层次问题也日渐受到关注。与此同时,曾在业界掀起激辩的海外上市问题也从简单的价值判断走向更具理性的路径思考
期刊
“做得好,一步登天:做不好,打入地狱!”  ——柳传志 2004年    宏观调控的警笛是在2003年12月鸣响的,大闸则在第二年的4月正式拉下。  随着宏观经济的骤然趋冷,一个几乎没有悬念的伴生事实就是股票市场的雪崩。4月3日,就在风雨飘摇之中,号称“中国最大民营企业”的德隆集团召开最后一次高管会议,总裁唐万新感到“末日”真的要降临了。这一天正是他40岁的生日。  在过去的几年里,德隆一直是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