郡县制国家现代化:中央政府如何扩大公共事务治理职能

来源 :学术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nproklklklk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郡县制国家的传统职能是"管人",但是在当代,为了适应现代世界,需要加强和完善"管事"的职能.然而,加强"管事"的职能遇到的一大障碍,是"管事"与"管人"通常难以分开,带来管事与管人的冲突.在全国性公共事务上,面对管事与管人的冲突,郡县制国家的一种改革方向,即建立中央统一管理与地方属地管理相结合的体制,既扩大中央政府的治理职能,同时又发挥纵向约束机制的作用,从而能改善全国性公共事务治理.此种中央统一管理与地方属地管理相结合的体制,通常不是中央政府事先设计出来的,而是在改革过程中,经由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策略性互动过程,逐渐建立起来的.因此,郡县制国家蕴含着一种潜力,即在公共事务治理上,包括地方公共事务和全国性公共事务,可以引入和发挥"纵向约束机制"的作用,使得国家既保持"管人"的基本体制不变,又能提高治理能力.
其他文献
新世纪以来,70后、80后为主力军的"失败青年"书写现象接续了文学史"乡下人进城"的叙述模式,但又有了明显不同的精神气质.其不仅塑造了一类"个人奋斗"下的城市"新穷人",还提供了一类贴合当下社会阶层固化越来越明显的时代新人物-"不思进取型"青年,显示了从"个人奋斗型"到"不思进取"青年形象的转变轨迹.这一青年书写试图挖掘失败青年灵魂的痛楚,直击他们在"个人奋斗"无望下的精神焦虑、身份认同危机和精神空虚等"时代病".然而,新世纪青年形象书写过多地沉溺于生活的表象,叙事上的
殖民地文物归还事件引发的争议揭示了去殖民化进程的困境."归还"被期待生成新的关系伦理,但其认知与行动都基于以所有权为核心的物权伦理,未能关照殖民主义文物占有的神话学经验,遮蔽了物伦理的政治性与异质性;而将物权伦理作为"普世伦理"正是资本主义全球扩张的结果.维护物权伦理的物的知识巩固了对文物的祛魅与分裂,使文物即便归还,也仍需"神圣"博物馆赋能,有悖于"恢复原状"的假设.以物为主体/物质化的伦理考察有助于突破物权伦理的普世意识,建立起对普遍困境的反身性思考.作为争议性文化遗产的殖民地文物及其
汇聚张旭东30年学术研究成果,包括文学理论译介与文化批判实践,对文化政治与中国道路、全球化、现代性与后现代等问题的探究,在持续变动的文化语境中对西学问题与中国文化进行总体性把握与批判性思考.
期刊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一个拥有明确的理论议题回应、理论知识架构和理论构建逻辑的系统性政策话语和理论话语体系."十八大报告""十九大报告"和"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的重要讲话"这三部最权威文献,从"为什么、什么样和如何做"三个层面体系化阐述了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我国生态文明及其建设的重大意义、理论意涵、未来愿景与重大战略部署以及任务总要求的主要观点和政策主张.贯穿这三个体系样态的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等十个核心概念和"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等八个基本
奥古斯丁学已渐趋成为国内教父学与中世纪哲学研究领域的显学之一.然而以往研究多侧重欧陆或英美的论争文献,而北欧跨语际情境下的研究状况却少有述及.根植于路德称义问题的创新诠释,北欧边境上以芬兰学派为代表的教父学研究展示出丰富而鲜明的特色.其诠释之"新"体现于成神观念、成神路径、成神境界等多重维度的文献发现与理论突破,展现了本体论与现象学路径相结合的人格理想的重新定位.虽然以曼多马为代表的芬兰学派最初勃兴于与俄国东正教的交锋,然而其"参与神性"的理想人格观突破了原有宗教哲学对话模式而拓延至与东方特别是中
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企业社会责任受到广泛关注,媒体作为社会责任披露的载体也蓬勃发展.不同城市的企业内外部治理效果不同,媒体关注度不同,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也截然不同.基于此,通过利用2010-2018年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数据和城市数据,实证检验了媒体关注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影响,并进一步研究了媒体关注与城市规模之间的交互作用.研究表明,媒体负面报道尤其是深度负面报道能够促进企业社会责任水平的提升,媒体关注可以成为监督约束企业行为的一种有效手段.异质性分析发现,媒体关注的监督作用在东部企业、大型
乡村振兴本质上是一个现代化问题,后发国家的乡村现代化是世界现代化的"终极问题".关于乡村现代化问题,学术史上形成了要素结构变迁论、人地关系中心论和制度结构互动论等三种主要认识范式.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体制存量",因此在现代化进程中必然面临一系列特定的政治经济问题.认识中国乡村现代化的政治经济逻辑,需要在廓清相关理论认识的基础上,明确乡村现代化的一般逻辑、门阶条件与政经约束.在中国乡村现代化进程中,农民形态、土地制度与乡村治理等三个问题具有基础性意义.
法律修辞除了在法治实践中作为一种司法论证手段发挥其微观功能之外,还具有更为宏观的社会功能,需要对其进行社会与历史语境中的考察.关于法律修辞的古典论述,强调其与城邦中的政治、社会实践尤其是与民主政治的制度背景的结合.而更重要的,则是基于整个社会的政治与文化背景所构建起来的想象共同体.在这样的共同体中,法律修辞才得以将人们的想象加以沟通,形成共识.法律修辞的运用,因为共同体的存在而成为可能.与此同时,法律修辞又成为一种建构共同体的手段.法律修辞的宏观功能,通过想象的共同体得以体现,借助于共同分享的关于信念与叙
从19世纪末至20世纪前期,美国相继出现了众多旨在改变美国公共教育的运动,这些运动在不同方面、以不同形式对美国公共教育改革发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共同促进了公共教育的全面变革。这些运动的直接出发点都是对公共教育现状不满以及由此产生的寻求改变的强烈动机。其中,社团活动通过传播与交流信息、教育调查、教育实验等方式成为对美国公共教育发挥影响的主要途径。不同的教育运动之所以对该时期美国公共教育改革发挥重要作用既有特殊的历史原因也有特定的社会条件。
教育研究不仅有方法和技术,也有基本的规范和要求。目前,关于前者已经有了丰硕的研究与成果,质性研究方法日益丰富和普及,而量化研究的工具和手段也越来越多样,这有利于教育研究的多元化发展。然而,不论教育研究的方法有多少种,有多么复杂精妙,都需要遵循研究的基本规范和要求,这就涉及学科方法论的探讨,而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在数量上却远不及前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