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考场上找灵感,向试卷要材料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nsong2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作文是高考语文的重要部分,写好作文有助于高考语文取得高分。如何在短暂的时间里快速写出一篇较高质量的高考作文,除了有赖于平时的写作积累和作文基础外,还要在考场上找灵感;关注高考语文其他试题,向试卷要材料;关注话题,巧用话题材料。本文主要基于这些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高考作文 材料 灵感
  
  著名的语文教育家张志公先生说:“我们的下一代需要什么样的语文能力呢?需要的将是‘出口成章’的口头表达能力,‘一目十行,过目成诵’的阅读能力,‘下笔千言,倚马可待’的写作能力。”应试作文是考查学生的快速作文的能力,快速写作的关键是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情可抒、有理可辨、有景可画、有物可摹。
  考好语文是高考取胜的关键,写好作文是考好语文的关键,而拥有材料又是写好作文的关键。失去材料的支撑,写出的文章就像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人的思维会像贫瘠的土地,不再绿意盎然。“年年考场题不同,岁岁作文病相似”,学生考场作文文章空洞枯涩,材料低幼雷同,且多数学生谈写色变,畏之如虎。究其原因,其一,有近70%的学生在写作时感觉没材料可写,只好拼凑一些套话空话;其二,学生抱怨生活面太窄,每天总是教室、餐厅、宿舍三点一线。学生是真的无话可说吗?考试时只想着自己积累了哪些现成的写作素材,而不会从生活经历和课本所学、课外所读上去联想,如果这种思维方式不解决,写作就永远不会有突破,写作灵感也不会被激活。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我作了以下几点探讨。
  1.在考场上找灵感
  如2004江苏高考“山的沉稳,水的灵动”话题优秀作文《最后的四十五分钟》:
  “还有四十五分钟就要交卷了”,我心里默念着,手心里冒出了细微的汗。很快,我的手上都可以滴出水来了,我的心不由自主地加速了跳动的频率……
  马上就要交卷,我的作文仍一个字没动。都怪我太失算了,前面的基础知识题就花了我90分钟,当我看到手表指针指向10∶30时,我大叫不好,差点喊出来让监考老师听到了。到那时,我就不用担心作文写不完了,因为我肯定已经被逐出了考场。
  再看看作文题,这位为作文命题的智者,我真该谢谢他(她),这个时候我就是再怎么灵动也想不出怎么写“水的灵动”啊。换一个吧!乖乖!“山的沉稳”。我都紧张成这样了,他(她)还想让我写沉稳。我的心又是一阵狂跳……
  五分钟后,我的心出奇地静下来了。紧张,是没有用的,那玩意不能让我写出一篇作文来。我得仔细地构思一下,以山的沉稳的心态。嗯!一个绝妙的念头(至少我认为是绝妙的)在我脑海中一纵即逝,我突然明白了什么叫“水的灵动”。
  嘻嘻!我狡黠地一笑,继续构思起本人的“大作”来。无意中扭头一看,天哪!就剩四十分钟了,我眼泪都要流出来了,我可是苦读了十一年啊!可不能让一篇作文把我即将到手的正果给毁了。
  我继续静下心构思起来……
  嗯……差不多了,还有半个小时,估计够写,美中不足的是,得为我的“大作”起个名字。一个平凡无比但又非常实际的题目呈现脑中,我一激动就写了上去。
  我的心终于完全静了下来。哈哈,看来我也是具有“山的沉稳”这一个性的嘛!即使偶尔会山崩或滑坡,也掩盖不了我沉稳的本色。对了,我肯定还有“水的灵动”的优点,很明显嘛,只有“双剑合璧”才能写出如此“大作”来。
  至于最后评卷时,评卷老师喜欢不喜欢,我倒不甚介意,因为毕竟我把作文写出来了。这是我的成功,高分谁不想得,但那是要凭实力的。
  其实,做许多事情都需要山一般沉稳,这是起主要作用的;当然,水一般的灵动也必不可少,因为它将决定你的成果重大与否。
  简评:面对“话题”,该考生没有搜肠刮肚地去联想、去想象,而是马上意识到自己此时此地所做的事就需要“沉稳”和“灵动”,写自己现在的作文心理活动过程就是切合题意的。这“一个绝妙的念头”就是构思的独特之处。第二个特点是情感的真实。“还有四十五分钟”、“就剩四十分钟了”的紧张感、紧迫感,面对作文题的惶惑感,静下心来后的沉稳,计上心来后的喜悦,无不写得神情毕现、惟妙惟肖。
  要充分关注考场这个神圣的舞台,做写好作文的有心人,随时留意能触发自己写作灵感的每一个细节。有人说没有经历过挫折的人生不是完美的人生,也有人说没有经历高三的人生不是现代人真正的人生,高考更是高三学子最期盼展示自己的舞台,十多年的艰辛努力都是为了演好这场戏。当你步入考场,请你不要忘了你为此付出的汗水,你如能巧借考场作文给它装上一个相框,说不定它就能成为吸引阅卷老师的最美的风景。再如2008年江苏高考命题作文《好奇心》满分佳作:
  此时,坐在考场里,因为夜里下过雨,所以很凉快,可我的内心却是焦急如焚,犹如万只蚂蚁吞噬着我的心脏。
  当我看到这个作文题目时,心头不由地一颤……一个月前,我就对2008年语文高考命题产生好奇心,犹如一只猴子想打开黑色的盒子一样,看看里面装的是什么东西;尤其是作文,我对作文的好奇心驱使我一个月前就开始估猜,并准备了大量的作文素材。
  ……
  如果今年高考作文要我们以“顽强拼搏,自信自强”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那我就写奥运健儿,……如果要我们以“亲情、友情、爱情”为话题,我想我就会写汶川大地震,……如果他要我们以“环境友好”为话题,我就会写6月1日全国塑料袋有偿使用,写全国人民积极响应号召,如果……
  我就这样天天好奇着2008年的高考作文题,……面纱是揭开了,而我该怎么写?“好奇心”,是写好奇心的深刻内涵,可我不是专家,不懂内涵;若写好奇心怎样催人成功,写牛顿,写爱因斯坦,呵呵,如果这样写,那过几天的报纸上就会说,今年六月七日牛顿被上万个苹果砸在头上了。
  我现在很慌,看到“好奇心”不知所措。于是,我就把自己对2008年高考作文的好奇心贴在试卷上。……
  不知不觉,我的高考作文就这样写完了。啊,真轻松!
  简评:十年寒窗苦读,皆为金榜题名,高考是最吸引学生的话题,此文说了考生审题的心里话,他们日常生活中“非奇”的东西太多,“奇异”的东西太少,故一看到《好奇心》三字,近一时期对高考作文题目的“好奇心”已被“驱逐到九霄云外去了”。作者采取了临场“实话实说”的写法,相当别具匠心,文笔也很洒脱。作者说得不错,“今年六月七日牛顿被上万个苹果砸在头上了”,所以他主动“礼让”。避免“撞车”,要得!
  还有一篇2008年江苏考生的满分作文,更能充分利用考场环境,把即兴作文发挥得淋漓尽致,文章开头写到:“坐在我前桌的那个人竟然没来参加考试?看着前面空荡荡的座位和那空白的答案纸,我的好奇心蠢蠢欲动。”然后利用三个小标题构建起写作骨架:“她(他)是因为害怕吗?”“她(他)是因为复习太认真而病倒了吗?”“她(他)已经被某所著名院校提前录取了吗?”这三个疑点恰好形成了全文的“好奇心”的三个不同的角度,又成为议论的三个小论点。最后点明题目的同时也突出了主题,即“好奇心真是个好东西!”水到渠成,结构谨严。此文作者在考场上就地取材,自然、巧妙,相当机智。
  2.关注试题,向试卷要材料
  高考语文试卷信息量大,文字资源丰富,简直就是一个资料库,有文言美文、古典诗词、现代文本等,机敏的学生很会巧用这些材料,好多同学看到作文题感到很茫然,但是一但找到突破口马上就会豁然贯通、顷刻顿悟。在考场这种氛围中,能利用试卷中的相关材料激发灵感并能使之作为自己的写作素材,也不失为一个妙招。因此,在做试卷的时候,要带着发现写作灵感的意识做题,说不定就会有意外的收获。
  如2000年全国高考作文要求以“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为话题,写一篇不低于800字的文章。陕西考生的《世界因多彩而精彩》获得满分。这篇作文联想丰富,文采飞扬,尤其值得称道的是结构,作者每写完一个内容都要用一个独立成段的句子作结——“所以我说,历史因多彩而精彩”“所以我说,文学因多彩而精彩”“所以我说,自然因多彩而精彩”,这样的结构使文章既显得层次清晰,又处处点明题意。其实这并不是作者的独创,而是来自当年的文学类阅读题鲍昌的散文《长城》,这篇文章在写完每一个内容后就用一个独立句子作结——“所以我说,你是一卷凄婉的历史,长城!”“所以我说,你又是民族封闭的象征,长城!”“所以我说,你是一个文化愚钝的标志,长城!”因此,学生要关注试题,巧用试卷材料编排自己的写作结构,如此才能使自己的作文出彩。
  2001年高考作文以“诚信”为话题,江苏考生蒋昕捷的《赤兔之死》名满天下,作者借写赤兔马来表现关羽的忠诚,构思巧妙,语言老到,明白晓畅,文采飞扬,令人拍案叫绝。据蒋昕捷讲,他看到作文题时也是觉得“入手容易,写好较难”,当看到试卷的小阅读《铜奔马正名》中的“梁朝简文帝诗云:‘紫燕跃武,赤兔跃空’二句中赤兔指良马,紫燕亦指良马”一句时,他“一下子像见了老朋友”,由此联想到赤兔马先从吕布,后随关羽,能很好地演绎“诚信”的内涵,可以说正是小阅读帮了蒋昕捷的大忙,点燃了他脑海中隐藏的资料库,于是,妙手天成的考场美文也就诞生了。
  3.关注话题,巧用话题材料
  总观高考作文,全国统一命题区及自主命题区新材料作文占了大多数,写新材料作文是最受学生欢迎的。话题材料是话题拟定的依据,对话题意图的领悟直接关系到作文的境界,新话题作文的话题不止一个,给学生写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但是仍有写跑题的,所以解读话题很关键;话题中多有精美的句子,在写作时巧用材料中的精美句子作为“题记”,或者作结尾,有画龙点睛之妙;也可化用材料,设计开头、结尾或过渡段。如下面一道作文题:
  一首小诗写道:“感激绊倒你的人,因为他强化了你的双腿;感激欺骗你的人,因为他增进了你的智慧……”凡事感激,学会感激,感激一切助你成长的人。请以“我成长中的感激”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可化用作开头:“成长的历程离不开感激。我读过这样一首小诗……”
  可化用作结尾:“感激绊倒你的人,因为他强化了你的双腿;感激欺骗你的人,因为他增进了你的智慧……正是学会了感激,我才渐渐成长。”
  可化用作过渡:先叙写一件“绊倒自己”或“遭遇欺骗”的事,再化用诗句作为过渡语,使前后紧密衔接起来。
  用好话题材料并不是一定要用话题材料,很多时候话题材料只适用于一般的学生,实在找不到写作的切入点的时候就要到话题中找灵感、找依据。能创造性地用好话题材料一样可以写出高考佳作。
  所以,考试时要善于捕捉瞬间的灵感,有了灵感写出的作文才会有飞扬的神采,才能让阅卷老师有眼前一亮的感觉。
其他文献
摘 要: 元丰三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而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面对如此打击,苏轼并未沉沦,在《赤壁赋》中,苏轼淋漓尽致地表露了自己的心态。  关键词: 《赤壁赋》 苏轼思想 “悲”    黄州山水,尤其是黄州西北的山麓,横插江中,峭壁直立,山石赤红似火烧,它的对岸即是华容镇。人们传说,这儿就是当年“火烧赤壁”的古战场。宋神宗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
摘 要: 小组合作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作用,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作者结合教学实践,对小组合作在语文教学中的功效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小组合作 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上课!起立!同学们好!老师好!”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齐心协力,共同提高。  在同学们激情澎湃的励志声中,我的幸福之旅又开始了。今天学习的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十课《狼》。故事短小精悍
摘 要: 本文从斯图亚特·霍尔的文化身份理论视角出发,对黄哲伦自1979年以来创作的与华裔文化身份探寻有关的8部代表作品进行分析,深入探讨黄哲伦在其剧作中体现的文化身份冲突、文化身份认同、文化身份超越及文化身份反思的独特文化身份探索之旅的问题。  关键词: 黄哲伦剧作 文化认同 文化超越 文化探寻    华裔美国剧作家黄哲伦是华裔美国文坛和百老汇舞台的璀璨明珠,其创作生涯贯穿了华裔美国戏剧创作的三
摘 要: 异地办学是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办学的特色之一,当前还存在一些制约学院发展的问题。本文通过比较分析我国示范性软件学院的异地办学情况,提出了促进异地办学软件学院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示范性软件学院 异地办学 浙江大学软件学院    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开办9年以来,积极进行了办学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探索。由于不同的学校存在不同的办学环境和办学条件,在教育部的准许下,37所示范性软件
摘要: 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是梁启超在二十世纪初最早提出的。梁启超作为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理论的先行者,其民族主义思想内容丰富,见解深刻。通过对梁启超民族主義思想进行探讨,熟悉其民族主义思想的发展脉络,对其思想进行客观的评价,无疑对我们了解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思想梁启超民族主义思想发展脉络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历史,是一幅复杂斑驳的图景:内乱不断,外
摘 要: 习作必须是关注生活的,也必然是反映生活的。本文就如何让小学生习作走向生活化,从阅读、生活、活动、想象、体验等角度,提出应创设“知识平台”“发现平台”“联想平台”“共享平台”。  关键词: 小学作文教学 “生活化习作” 平台    所谓“生活化习作”,就是习作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习作必须是关注生活的,也必然是反映生活的。陶行知先生曾指出:“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它离不开生活。”小学生缺少
摘要: 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的道家美学思想是先秦时期重要的美学派别,道家美学的全部思想是建立在关于“道”的理论基础之上的,其基本观点是以“自然”作为宇宙之本原,以“道法自然”作为人生之要义。老子的“道”论隐藏着中国古典美学的本体论,“道”成为“美”的本体论依据;庄子认为“美”根源于“道”的自然性,庄子之“美”集中地表现为其对自由逍遥之境的追求。  关键词: 先秦道家自然自由逍遥之境    道家思想与
摘 要: 《孤独的割麦女》和《我独自游荡,像一朵孤云》是英国著名浪漫主义诗人威廉姆·华兹华斯最负盛名的两首诗歌。这两首诗歌都是作者创作理念的再现。但是由于其选词的不同,这两首诗歌意境和感情基调完全不同。一个有淡淡的欣喜,一个却忧伤凄凉。而或许正是这种感情基调的变化,表明华兹华斯对工业文明之于自然破坏的更深的担忧。本文通过对这两首诗歌相同点和不同点的分析来说明以上的观点。  关键词: 《孤独的割麦女
一、现状分析:不识庐山真面目  古诗词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古典文学的精华。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诗言志,诗传情。古典诗词博大精深,千百年来成为滋养中华民族成长的宝贵精神营养。然而小学古诗词教学的现状却不容乐观,广大教师对新课程理念下的古诗词教学不甚明了,身在庐山,不识其真面目。  (一)“不识”源自重视不够。  一般语文教师重视现代文阅读教学,轻视古诗词教学,总认为古诗词简单,逐字逐
摘 要: 东北方言中有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啦吧唧”,这是东北方言中最具特色的语言现象之一。“×啦吧唧”在东北方言中有很强的构词能力,可以产生很多由“×啦吧唧”构成的词。本文以这些词为研究对象,分析其语法特征、语义特征和语用特征。  关键词: 东北方言“×啦吧唧” 语法特征 语义特征 语用特征    一、引言    东北方言作为基础方言的一个次方言,其本身已经十分接近普通话。尤其是词汇部分,绝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