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为本的向“生”译道——生态翻译学的哲学“三问”审视

来源 :中国翻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huan616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态翻译学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问题,既是生态翻译学的基本问题,也是不少国内外学者关心的问题.本文拟从哲学“三问”视角应答此生态翻译学的“本”、“源”、“势”之问,进而确证以“生”为本的向“生”译道.作者首先以生态翻译学之“本”为题,明晰生态翻译学“一生”本、“二生”译、“三生”相、“四生”观的本体研究论域与核心研究问题;接着以生态翻译学之“源”为题,回溯西方生态主义、东方生态智慧、生物适择学说的生态翻译学三大理论支柱与理念认知和立论思想的渊“源”问题;最后以生态翻译学之“势”为题,指明在新生态主义指导下,聚焦生态翻译学理论话语体系的深化拓展与翻译方法“十化”体系的探索实践,即生态翻译的方法问题和生态翻译学怎么发展的问题,以期持续发掘生态翻译学的内生活力,聚力践行以“生”为本的向“生”译道.
其他文献
教育概念的演进历经博雅教育的理性传统、功利化与技能化教育的转变以及谋求受教育者自由的激进主义教育批判.教育概念演进中的纷争凸显了思考教育必然涉及的几对议题,即博雅与功利、自然与人为、教师指导与学生立场、制度化与非制度化.理性分析教育概念演进的逻辑,其辩证性主要表现为寻求确定性、科学性中的悖论,概念演进与社会需求的耦合和抗争,作为必需维度的知识与价值的多样性关联,思想转向与回归的双重变奏.入思教育概念需要坚持整体观,严肃的思考、规范的论证、深入的逻辑与概念辨析是必须的.
作为身份认同的重要内容,国家认同是社会凝聚力的关键体现,并且在不同的历史语境和现实条件下持续变迁.近年来,新媒体以其信息多向互动、影音图文高度融合等特性,确立了与传统媒体不同的认同构建模式.媒介技术手段对国家认同的影响越来越呈现出典型的数字时代结构形态,在中国社会转型的历史时期显现出复杂态势.本文基于建构主义理论,运用探索性因子、验证性因子、多元回归、结构方程模型等方法,分析了甘肃省肃南县裕固族人的国家认同整体水平,特别探讨了新媒体使用与其国家认同之间的关系.结果 表明,裕固族人的新媒体使用对其国家认同水
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内外空间皆面临转型实践难题,亟须以研究的"空间转向"破题.根据列斐伏尔的社会空间理论对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空间转型的表现进行分析后发现:空间生产的市场性推动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空间布局的实践转型,向具有市场优势并上升为国家战略的东部沿海城市群高度集聚;新时代以来重视高校内部学习空间改造的趋势,表征着"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隐性空间权力转型;以"媒介化社会"和"时空压缩"为主要特征的技术时代的到来,引发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具象空间转型甚至异化,并酝酿新的高等教育变革.
教育时间的现象学意义在于,它是心灵世界中内在时间意识之永恒显现和历史时间意识之此在生成的"心灵现象学运动".现代社会中工具化、线性化时间遮蔽人的心灵,与自由时间背离,导致生活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危机以及人的主体性沦陷.时间的"灵魂转向"揭示教育时间显现人先验的形式和能力,孕育灵魂和理性,表现人的自由意志,融会本真的、生成的存在.从共时性角度看,教育面向内在时间意识,即内在纯粹意识的三重结构及其永恒自我维系的当下,它忠实于生命总体,呈现生命的丰富多样性和主观能动性.从历时性角度看,教育离不开历史时间意识,教育时
行业性高校早期的办学形态是特定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今天的社会不可能再回归行业计划经济时代,行业性高校早期办学的社会基础已不复存在.面对进退两难的处境,行业性高校必须转变与行业的关系,变原先的兄弟关系为合作伙伴关系,变与生俱来的依存关系为相互选择的协约关系.行业性高校未来仍将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骨干力量,但必须转型发展,树立新的办学理念,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创新办学体系,改善服务行业的方式方法,拓宽和升级办学功能.转型发展是行业性高校在新发展阶段的涅磐重生.
研究生教育强国建设的国家诉求,为研究生教育学这门新兴学科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使其学科身份认同问题显得更为紧要.系统认识研究生教育学的合理性是其获得身份认同的逻辑前提,而将合理性转变为合法性是其获得身份认同的关键.研究生教育学学科身份认同的实践逻辑在于深入分析和阐明研究生教育学的学科性质与研究对象,进而走出经典学科范式,在现代学科视野下重建其合法性.涵育学术共同体自觉的现代学科意识,守持兼具中国立场与国际视野的学科发展理路,依托"学科智识"推进知识社会中研究生教育的变革,是当下研究生教育学学科建设之
对112个博士生培养单位12760名学术型博士研究生的问卷调查分析发现:博士生的低度跨学科学习行为与其任务型、创新型科研绩效负相关,中度和高度跨学科学习行为与其任务型、创新型科研绩效显著负相关;导师指导与博士生的任务型、创新型科研绩效显著正相关,且导师指导对博士生跨学科学习行为与科研绩效间的关系有显著调节作用.为提升跨学科博士生培养质量,培养单位和导师在遴选跨学科博士生时要全面考察,博士生也要审慎对待跨学科学习,导师对跨学科博士生要加强指导,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
分析影响硕士生读博意愿的深层次原因发现,成功读博期望值直接影响硕士生的读博意愿;读博相对成本与相对收益共同反映了读博效价,既直接影响读博意愿,也调节成功读博期望值与读博意愿的关系;自我认知、重要环境、重要他人三因素构成读博内外情境,既以影响读博效价间接作用于读博意愿,也调节成功读博期望值与读博意愿的关系.基于硕士生读博意愿影响因素模型,应从重视硕士生学业生涯指导、完善博士生招录机制、减轻学生对读博成本的担忧三方面完善高校的研究生招生与培养.
对某顶尖"双一流"建设高校"国家专项计划"名额分配机制的分析发现:在省级层面具有"倾斜性",经济与教育更加落后的省份获得了更多名额;政策在县级层面具有"选拔性",经济与教育发展更好的贫困县获得了更多名额;在中学层面具有一定的"均衡性",名额在县内高中间的分布并未过于集中;在学生层面具有"补偿性",几乎所有被录取学生的高考成绩均低于统招分数线,且农村学生和贫困生占比远高于其他招生类型."国家专项计划"有利于公平且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建立,但名额较少限制了其对弱势群体的辐射力度.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指出,“我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有各项事业发展的广阔舞台,完全能够源源不断培养造就大批优秀人才,完全能够培养出大师.我们要有这样的决心、这样的自信.”rn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坚定走好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之路.高校特别是“双一流”大学要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从党管人才的政治高度、人才强国的战略高度、立德树人的使命高度,充分发挥培养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