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更好地促进语文阅读教学

来源 :语文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ao_hu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当前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误区
  1.学生阅读浅显,教师分析支离破碎。当前的阅读教学普遍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学生的阅读浅显,根本没有深入去阅读文本;教师分析文本,采用庖厅解牛式的教学,把一篇完整的课文,进行肢解,分析得支离破碎。从任何意义上说,这样的阅读教学肯定是失败的。
  2.学生讨论不足,分歧消除太快。有的教师为了教学的进度,学生刚刚开始进行讨论探究,就打断学生的讨论,学生根本没有深入到文本中去,讨论就结束了,讨论流于形式主义,没有真正的实效。当学生在某一问题上产生意见分歧时,教师又马上将自己的所谓的准确答案告诉了学生,学生来不及思考,就被迫接受了教师的灌输。
  3.学生咀嚼欣赏不足,理性说理太快。这也是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常见的误区,学生真正感觉到文本内的妙处,正要细细品位欣赏之时,教师就把自己的理解告诉了学生,使得学生认为教师的分析永远是对的,学生的欣赏是不到位的,是浅层次的。甚至有的教师,把参考书上的说法,强行教给学生,让学生接受教师的观点。
  4.入情不够,学生的情感交流较少。有时上课,发现学生的情感被激发,这自然是一件十分可喜的好事,有的文本的确需要学生感情的激发与共鸣,尤其是文本中的人或事与学生的思想情感很接近。但是,有的教师怕这样会影响课堂教学的效率,怕过分的入情会导致学生情感的失控,就草草结束讨论,把学生的情感拉回来,这样势必造成教学的缺失,影响教学的实际效果。
  5.课堂以教师提问为主,学生不敢提问。在有些课堂教学中,尤其是语文教学中,教师满堂灌的现象依然十分严重,整堂课都是以教师为中心,课堂成了教师提问的课堂。根本没有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学生的学习也是被动学习,学生的创造能力受到了压制,思维能力遭到了限制,没有把课堂还给学生,这与新课程提倡的理念是相违背的。
  二、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策略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基于这些,语文阅读教学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教师在教学之前,要反复研读文本。读懂文本是进行阅读教学的基础,对于文本没有一定的掌握就进行阅读教学,无疑是无米之炊,教不出什么东西来。不但教师要反复地阅读文本,学生也要反复地阅读文本,试想,教师在教学时,学生连文章的基本内容都没有了解,学生怎么与文本对话呢?如果学生对文本还十分陌生,学生怎么能提出自己的疑难问题呢?怎么可能会有新的发现呢?
  2.设计出合乎个性的教案。教案是上课前的准备,俗话说,“不打无准备之仗”。教师的工作尤其如此,只有备好课,才能上好可课。教案的设计也不是轻而易举的事,要设计出合乎学生的实际情况、符合课程标准、适合自己的个性特色的教案,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确定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确定十分重要,没有目标,漫无目的,讲到那里算那里,甚至东扯西淡,教学杂乱无章,势必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为此,目标的确定,要客观,要有针对性,不能含糊其词。目标是学生要学会的或掌握的,也是教师要教的。
  4.激发课堂教学的情感。情感是一种内心的反映,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情感有没有激发,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优秀的语文教师,在教学中都会唤醒、激发学生的情感,他们在情感激发上都是很有创意的。
  5.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阅读教学中,要允许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哪怕是不恰当的观点,都要允许学生大胆提出来,大胆发表看法。
  6.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课堂是学生的学堂,不是教师的讲堂,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不要一味地向学生提问题,应该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提问不应该是教师的专利,教师也应该把提问权交给学生,要积极鼓励学生提问题。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从无疑处生疑,久而久之,学生的问题意识就会增强。
其他文献
在新课程中,语文的本质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但是语文教学究竟应该以语言基础为主要目标,还是应该把教学重点放在品味语文中的文化价值上,这历来有争议。新课程改革以前,学生被要求死记硬背一些多以实词以及和文言文相关的基础知识,而对文章的内容和从文字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却知之甚少。这种重“言”轻“文”的语文教学,在现代应试教育课堂中可谓比比皆是。然而,现代教育多媒体方式的介入,能不能改变这样的传统课堂格局
期刊
在现在这样一个竞争力极强的社会上,学生一出校门就必须参与到竞争中去,有能力才能有竞争力,才会有优势。所以学校教育中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其中一个人的倾听、思考、表达能力尤为重要。所以在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应该注重对学生在听、思、说这三个方面的能力培养。要培养学生善于谦听、善于精思、善于说话,要让他们有能力,有实力的去参与社会的竞争,并能够脱颖而出。  首先,要让学生学会善于谦听。“兼听则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可见习作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然而在现实中,学生面对习作依然是愁眉苦脸,叫苦连天。若能将习作教学置身于交际的环境中,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开展习作活动,书写自己真实的感受,从而乐于表达,喜欢动笔,就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一、口语
期刊
实施新课改以来,“对话”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共同关注的热门话题。《语文课程标准》两次提到“对话”:“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对话”正充盈着如今的语文课堂,它展示了新课程理念下富于灵性和生命性的课堂景观。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对话”是一个环节,是一个过程,更是一种理念。对话是平等的交流,意味着自主、合作与探究。它实现了学生、教师、文本的
期刊
《斑羚飞渡》是当代作家沈石溪的一篇动物小说,入选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语文下册。沈先生写作了很多篇精彩的动物小说,他十分擅长在作品中将趣味性、故事性、知识性巧妙地融为一体,让作品充满哲理内涵,风格独特。时常让人读罢感悟颇多,回味良久,《斑羚飞渡》这篇动物小说也不例外。   《斑羚飞渡》描写的是一群被猎人逼至绝境的斑羚:“我们狩猎队分成好几个小组,在猎狗的帮助下,把七八十只斑羚逼到戛洛山
期刊
班级是集体中每个学生的另一个“家”。家中成员是否都能健康快乐地成长,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这个家是否能让每一个成员感到温暖,每一个成员是否都有一份博爱的心、爱家的情。班主任作为这个大家庭的“家长”,除了要有一份爱心,更要善于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尽可能多地给学生创造参与的机会,通过参与,让每一个成员都真正拥有主人翁的自豪感和责任心,进而达到整个班级和谐共进的效果。本文结合自己班级工作的实例,谈谈对培养学生
期刊
环境描写的作用,总体上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1、环境本身: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②暗示社会环境;③营造氛围,渲染气氛,奠定基调。2、人物方面:①烘托心情;②表现身份、地位、性格等;③暗示命运。3、情节方面:①暗示或推动情节的发展;②为后面情节的发展作铺垫或制造悬念;③作为情节发展的线索。4、主题方面:①表达、寄托、暗示、揭示主题;②丰富、深化主旨。   答题常用术语:   1、社
期刊
最近特别流行的一句歌词是:“时间都去哪了?”,我们老师也经常这样抱怨:“一节课时间真快,我都还没讲完就下课了!”这课堂上的四十分钟都去哪了呢? 我们怎样把课堂上每一分钟都利用起来,让每一分钟都有效呢?  《学讲计划》中指出:学生要变被动学习者为主动学习者,变知识的接受者为知识的探索者,不仅学会,还要会学、乐学,真正能够“学进去”,“讲出来”。学生全程自主学习体现在“五学”的学习要求上 ,即“自学,
期刊
一、现身说法,教给学生观察生活、积累写作素材的方法。  我们常会遇到这种情形,学生面对文题觉得没啥可写。这就是俗话说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为一时解决学生的“无米之炊”,传统做法是大量印发现成的写作材料。这对学生没有多大帮助。农村固然不是政治、文化中心,但也有丰富多彩的生活可以去认识和感受。教师的任务是指导学生认识自己的生活,让他们对周围的一切都发生兴趣,觉得“美在生活”。一句话,就是现身说法,培
期刊
一、阅读   (一)带着问题读书  我在听评课中发现,虽然有的教师让学生阅读课文,但似乎只为了让观课的人看到课堂上有“阅读”这一环节,而不是真心实意地让学生读出些什么。学生读完之前往往没有要求,读之后教师也没评价,我认为这样的读是低效果的。课堂上,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走进“文字”的世界,让学生在“文字”中自我陶醉,在文字酿造的美好中徜徉,这样的阅读才有效。   (二)培养阅读习惯   学生的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