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危机传播的重要信息载体“非语言符号"的运用

来源 :编辑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mjxe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非语言符号是指除了语言文字之外,各种作用于人们感觉器官的、负载信息的一些标志或记号,如体语(人体表情、姿态和动作等)、服饰、图形、音乐、陈设布置、时空距离等。当前危机事件频繁,给人类社会带来严重危害。毋庸置疑,危机传播中语言文字是至关重要的信息载体,但在提高传播效果方面非语言符号的优势和力量显而易见。危机传播中媒体广泛使用了非语言符号,如图片、色彩、表情、体态、音乐等,效果真实可感,形象生动,传递了大量的语言之外的信息,直指心灵深处,增加了新闻价值,提升了信息的传播力,也很好地引导了社会舆论。本文以电视媒体为例,阐述危机传播的重要的信息载体“非语言符号”及其运用。
  
  一、危机传播中“非语言符号”的广泛应用
  
  非语言符号是危机传播的重要的信息载体,这在电视媒体中表现尤为明显。电视是声画艺术,电视媒介近75%的信息是通过非语言符号传播的。具体表现为:
  
  1、以图片、影像原生态再现危机现场
  人们在获取新闻信息时,第一眼看到并产生兴趣的往往不是精彩的文字或声音表述,而是极富视觉冲击力的图片或影像。图片和影像凝固的是事件发生中极为典型的瞬间,能直接传递信息的最原始状态,直观而形象,不需要阅读它的人进行复杂的解码和演绎,文化素质不高的人也能轻易看懂。看图片和影像比阅读文字要快速和轻松。例如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中新华社刊发《温总理为抢救地震中受伤小女孩让路》图文,内容是:5月14日温家宝在距北川县县城仅两公里的曲山镇察看灾情时,几名战士抬着一个小女孩从县城方向跑过来,温家宝和随行人员赶紧让路。温家宝说,时间就是生命,要尽全力救人。新华社记者姚大伟摄。很明显图片让新闻更为真实感人,增强了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感、认同感。2011年3月日本发生9级大地震,媒体播放了大量地震、海啸的影像,如室内灯泡的摇摆,人们惊慌躲入桌下,室外建筑物左右晃动,汽车被海水卷走漂浮在海面,节目中主持人的语言很少,图像已经让受众深感灾害的严重。
  
  2、以体态、服饰展现并凝固片刻之美
  体态语主要包括姿态、手势、面部表情。语言和体态的结合是人类接受信息的自然需要。汶川地震期间,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报道了这样一个细节:胡锦涛总书记深入四川察看灾情,就在总书记讲话的过程中,发生了一次比较明显的余震,现场官兵和建筑物左右摇晃,一名战士站立不住一把扶住旁边倒塌的建筑物。面对突发的余震,总书记临危不惧,镇定地朝大家望了一眼后,继续讲话,语调平稳地对着扩音喇叭说:“现在还有余震,房屋也不结實了,你们自己也要注意安全。”稍微松动了一下的现场人员马上恢复到平静状态,分明是被总书记的沉着冷静与勇敢所感染。聪明的记者敏锐地捕捉到现场人物表情的自然流露以及行为的细微变化,表现了危机状态,凸显了人物精神,品读起来很有意思,让人难以忘怀。服饰包括服装、发型、饰物等。服饰也可以传达强烈的个人信息,莎士比亚曾说,服饰往往可以表现人格。在2010年青海玉树地震的报道中央视主持人张泉灵忙碌在灾区现场,全然不顾头发上沾着建筑物落下的白色灰尘,穿着类似学生的校服四处采访,她的勇敢和敬业感动了不少观众,赢得社会赞许与好评。相比较汶川地震报道的初期,当时媒体缺乏危机事件的报道经验,部分主持人不注意服饰细节,穿着艳丽的服装并化着浓妆上镜,发型也过于时尚,造成很不好的社会影响。
  
  3、以色彩、音乐冲击视听营造特殊气氛
  我们看电视,第一感觉实际是画面色彩,然后才是内容、配音和其他细节。色彩不仅仅是一种美学符号,同时还是情感化的编辑语言,它能快捷地营造情绪化气氛,具有先声夺人的力量。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视觉器官在观察物体时,在最初几秒时色彩感觉占80%,而形体感觉只占20%,而在快速浏览物体时,色彩的感觉更是占到了90%。汶川地震和青海玉树地震期间,不少媒体将新闻画面色调设为黑白,新闻标题用大字号给人以震撼,加粗的黑色字体表达沉痛、哀思、祈祷。与之迥然不同的是,2009年4月某媒体播发了来自北川县的20幅对震后重组家庭在海南度蜜月的图片,色彩艳丽,充满了喜庆,由过去的灰黑到一周年后的红、黄、蓝为主色调,表明灾区人们已经远离痛苦并开始幸福生活。音乐也是一种传播感情的艺术形式,有时比语言更容易触动人们的情怀,并得到人们全身心的回应。如“5·12”汶川地震报道的背景音乐《假如爱有天意》震撼人心,增加了信息的感染力;2008年南方冰灾报道中,作品《翅膀》歌颂了除冰过程中牺牲的烈士,也赞颂了伟大的人民群众虽身处平凡的工作岗位,却不畏艰苦和生命危险,奉献着自己的一切,听来让人感动。当然音乐的添加要慎重,尤其在新闻节目中。新闻的生命是真实,音乐具有煽情的作用,很容易削弱新闻的真实性,2011年3月日本9级地震赈灾报道中很少有背景音乐出现,有媒体报道“新闻节目肯定不会加背景音乐来打动人,这在日本是不能想象的”。
  
  二、危机传播中“非语言符号”广泛应用的理论根基
  
  非语言符号在危机传播中广泛运用并起着积极的作用,这是由非语言符号、新闻媒介所固有的特性决定的。
  
  1、非语言符号天然地能增加信息的传播力
  非语言符号具有以下特征:
  (1)情绪流露的无意识性。非语言往往是情绪的自然的、无意识的流露,这种情绪流露的无意识性增加了新闻的可读性和真实性。如图片《灾难中美丽的微笑》,美丽的小女孩从坍塌的建筑物废墟中探出头来,满脸微笑,灾难溢于图画,同时又给人们带来丝丝苦涩的乐趣。危机传播中记者拍摄了大量的这样的人物表情、动作的特写来表现受难者的坚强以及对生命的留恋与渴求,也展示人之将死的悲哀与绝望,这比语言文字的表达来得更透彻、真实。
  (2)传播的直观、动态性。语言主要诉诸人们的听觉,非语言则以其立体的、可感的、动态的方式构成立体图像传递信息,这种直观、动态图像正是电视等媒体所需要的。例如2008年南方出现罕见冰灾,2月2日中午,温家宝在前往郴州的列车车厢里发自肺腑地说:“这次雪灾让我最感动的是人民,特别是在抗灾第一线献出生命的那些人,和他们在灾害面前表现出的镇定、勇敢和牺牲的精神。……我常听到群众自发地说出对政府的感谢,但我认为真正应该感谢的,是人民。”这一画面触动着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人物语言和特定的语言环境让十几亿中国人在2008这场暴风雪中依然感到温暖、温馨。
  (3)传播的伴随性。非语言大部分是伴随语言表达,是对语言表达信息量的重要补充与强化,能增强语言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如央视主持人赵普 在播报汶川地震抗震救灾节目时潸然泪下,致使主持工作中断,但观众并没有因此责怪他,反而因他的真情流露而感动。
  (4)传播的多渠道性。语言只是通过文字和声音两种通道,文字动用视觉,声音动用听觉,这种交流是线性交流,单通道,绝不可能在同一时间里说出两个符号。而非语言则迥然不同,可以同时刺激传、受双方的多种感官,如表示悲惨,用语言符号表示只能局限于有限的词汇:“悲惨”或“非常悲惨”;非语言则不同,可以用黯然神伤的表情、紧握的拳头、沉重的语调,甚至用冷色调、黑体、大字号、凄凉的背景音乐表示悲惨之意。
  (5)传播的连续性。语言符号停止了,但并不等于中止了信息的交流和传播,信息可能仍在继续,或频频地点头,或你看我、我看你,直到交际双方最后分手不见。正是因为非语言符号具有连续性,只要画面一出现,哪怕没说一句话,新闻信息就已开始源源不断地发出,并被观众所感受到。在节目结束时我们也经常可以看到,人物的语言停止,但编辑不会马上切换画面,目光停留,事实、感情仍在延续、回味。
  
  2、新闻媒体的特点决定其兼容语言和非语言元素
  人类从早期的面对面交流传播,发展到通过印刷媒介的传播(文字符号形式),再发展到无线电广播(有声符号形式),最后发展到今天以电视、网络为主的视听媒介的传播(声音、图像、文字兼备),大众传播媒介一步步模拟并趋向面对面的传播方式。而这种面对面传播方式的突出特点是:语言元素与非语言元素结合更为紧密。以电视为例,电视之于其他传媒的优势也正在于电视是声画艺术,兼容视觉、听觉,电视媒介的这种可视性特征要求信息载体不仅是单一的语言符号,更欢迎生动可感的非语言符号,如姿势、表情、景物及其变化的镜头语言等。另一方面,电视是大众媒介,受众群主要是普通群众,文化素质决定普通群众更喜欢生动、直观、真实的画面,更容易接受有情趣、有丰富情感沟通的信息。非语言符号相对语言文字明显具有较强的可视性、表情性,容易理解,容易走进大众心灵,而这又正是语言符号不具备或欠缺的。因此电视媒体更接纳非语言符号。
  
  三、危机传播中“非语言符号”广泛运用的现实意义
  
  2007年7月淮河发生洪涝灾害,央视某主播面带微笑问现场记者:“我看到大坝周围有很多围观的群眾,带着过年的心情,是这样吗?”不少网友发帖说,主持人面临特大的自然灾害,面对随时可能带来灭顶之灾的肆虐的洪水,居然笑着问人家是不是怀有过年的心情?显然主持人的“微笑”在此是很不得体的,引发了观众的不满,也没能正确传播灾害信息。非语言符号其实是把双刃剑,可以使新闻锦上添花,也可以使新闻一败涂地。本文在此主要阐述其积极作用,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1、辅助语言符号,深化新闻主题
  语言符号主要是听觉上的刺激,非语言符号主要是视觉上的刺激。非语言配合着语言符号,可以使多种信息同时作用于人的大脑,刺激大脑两半球的活动,使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得到和谐统一,从而补充、强化信息。例如日本“3·11”地震发生后,为了明确我国是否受核辐射影响,国家核安全局每日发布全国省会城市和部分地级市“辐射环境自动监测站实时连续空气吸收剂量率监测值”。数据来自仪器的科学监测所得,可信度高,受众通过图表上的长方体柱子和蓝色、绿色安全线就能轻松得出自己所处环境是否受到核辐射威胁,当受众看到自身所处城市在安全线以内,没有受到核泄漏影响,危机心理迅速趋于平静。非语言还可以暗示某种信息,深化新闻主题,很多内心体验和莫名的感情无法用理性的概念来表达,而非语言却常可以表达那种即便千言万语也难以说清的潜藏在心灵最深处的感情。如2003年“非典”期间,柴静在到央视《新闻调查》的第一天就参加了《北京“非典”狙击战》的拍摄,穿着沉重的隔离服到重症病房和非典病人近距离接触,成为最早深入非典第一线的新闻工作者之一,她的勇敢和敬业震撼了不少观众。西方媒体也十分重视非语言的运用,比如1996年7月17日“美国环球航空公司飞往巴黎的航班在长岛附近爆炸,造成230人遇难,法新社的记者没有以尸体和鲜血来表现事件的惨状,而是拍摄了这样一张照片:“漂浮着飞机残骸的静谧的大海”。图片读来让人感动,深化了新闻主题。
  
  2、提升新闻价值,增加传播效果
  新闻价值是指事实所具有的新闻信息量及其对受众、对社会利害关系涉及的程度,主要包含新闻的重要性、真实性、趣味性、及时性等。非语言符号在提升新闻价值增加传播效果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首先表现为增加新闻的真实性。非语言多数是半无意识甚至是完全无意识状态下的显示,是常人的意志难以控制的下意识行为,贴近内心律动。其次表现为增加新闻的情趣。非语言符号动态、直观,有鲜明的外显动作等特征决定其能紧紧抓住受众的眼球,吸引受众的注意力。美国人类学家摩尔根说:“这种语言(非语言)使用起来既很文雅,又富于表情,还能使人感到有趣。”如2008年汶川地震赈灾报道,可爱的敬礼娃娃,瘦弱的母亲在地震的那一瞬间拽着光屁股的幼儿夺门而出,这些画面充满着情趣,真实感人,让人难以忘怀。
  
  参考文献:
  [1]王政挺.传播——文化与理解[M].人民出版社,1998:57.
  [2]任龙.秘书在不同场合的着装礼仪[J].秘书之友,2008(12).
  [3]许玉兰.传播中的黑色之“重”[J].科技文汇,2008(09).
  [4]张哲.日本媒体怎样报道大地震:“国民需要的信息才要报道”[N].南方周末,2011—03—17.
  [5]王石川.海霞也是强大体制的牺牲品[N].佛山日报,2007—07—20.
  [6]薛海兵.试论教学体态语的基本特征、功能及运作要求.语文在线网,2004—01—18.
其他文献
江苏教育出版社历经12年出版的大型学术著作《母语教材研究》(十卷本)一经面世,即在学术界出版界获得极高的评价。这部著作是国家“九五”“十五”重点教科项目的终结性成果和“十一五”规划出版的重点图书,并于2009年1月荣获中国最高图书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奖。《母语教材研究》纵向研究了我国自从清末至今百年来各个历史时期的多种版本的语文课程标准、大纲、教材,横向研究了世界五大洲40多个国家和地区(涉及全球
期刊
编者按:20世纪80年代,是中国社会实施全方位改革开放的重要历史时期,也是我国出版流通体制改革的关键时期。民营出版公司的兴起,正是在这样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出现的一种全新的社会文化现象。  进入21世纪以来,如果说在此之前的民营出版公司还属于地下活动的话,那么随着国家政策的逐步放开,一批民营出版公司则逐渐浮出水面,从幕后走向了前台。从近几年的各大报刊,以及各新华书店的畅销书排行榜上,排在各类图书的前几
期刊
一 修改:编译之间的纽带和分歧    任何一位译者的译作都不会是完美的,甚至会有偏解与错误。朱生豪的莎剧译文,就经过了翻译家方平的悉心修订。名译家夏济安先生也有把“cow”看作“crow”而译成“乌鸦”的时候。所以,编辑在译作出版前进行适当修改,是理所当然的。编辑是作者和读者之间的桥梁,是使著作合法、合理、合度、合乎出版要求的重要保证。一般的合同里,也明确规定了编辑修改译文的权利。修改作品是编辑的
期刊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19世纪美国现实主义作家马克·吐温最优秀的小说,也是美国文学史上一部划时代的作品。美国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海明威认为现代美国文学“盖源于《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在它之前或之后都不曾有过同它媲美的作品”。这充分说明了《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对美国文学的深远影响及其在美国文学上的重要地位。这部小说无论是从它的人物刻画、语言艺术价值还是思想内容来看,都是一部不可多
期刊
小说《儿子与情人》是20世纪英国著名作家劳伦斯的成名之作,也是其最受读者欢迎的作品。它是一部典型的成长小说(Bildungsroman)。国内外研究者鲜少以“成长小说”为切入点对《儿子与情人》进行研究。“成长小说”是小说史上极为重要的文类,从“成长小说”角度品读《儿子与情人》甚有必要。本文拟从“成长小说”的文学特征和主题出发分析小说文本,以期对小说作出更深刻、更全面的理解。    一 作为成长小说
期刊
抗战时期敌寇压境,国民政府临时迁都,沿海、沿江诸省亦多有迁移省会者。湖北的恩施,安徽的立煌,江苏的车桥,江西的泰和,福建的永安,湖南的耒阳,河南的洛阳、鲁山,广东的连县、曲江,浙江的永康、金华、丽水、云和等,都曾成为抗战时期或长或短的临时省会。就像陪都重庆因政府文化机构和学者文人的移驻,而呈现出战时的出版文化繁荣一样,各省的临时省会也出于同样的际遇因缘,而成为各自一方战时的出版文化据点。这样一种出
期刊
继承和创新,是辞书编纂的生命力所在,也是语典编纂的生命力所在。兹以同是温端政主编的《中国歇后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年12月第一版)和《新华歇后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8年11月第一版)为例,谈谈对这一问题的看法。  《新华歇后语词典》在立目、释义和开辟“知识窗”上,都继承了《中国歇后语大词典》的一些做法,而又有所创新。    一 在立目上    歇后语在语义结构上有一重要特点,即前
期刊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革命的历史进路中,除了坚持开展武装斗争外,也非常重视文化战线上的宣传鼓动工作,其中一个重要表征,就是各个时期的革命根据地尽管面临着经济、物质、交通等方面的种种困难,但都创办了大量的报纸和刊物。由于缺乏专业的新闻工作人员,党提出在工农群众中大量发展通讯员,此举不仅充实了新闻队伍的力量,同时也借此改造了工农群众,最终推动了中国革命的进程。那么,在近代中国的社会情境中,对文化素质相对低下
期刊
科学技术普及(简称科普)是普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倡导科学方法,推广科学技术应用的活动。它是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了解掌握科学技术知识的有效途径,日益成为新时期我国迈向科技强国领域的重要保证。少儿科普作为科普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播和普及科学知识方面起着相当大的作用。因为,我国要步入世界科技强国,就必须从培养少年儿童对科学的兴趣入手,少年强则国家强。  毫无疑问,
期刊
伴随数字技术而出现的电子书正有力挑战纸质传媒的地位。电子书时代悄然来临,传统纸质媒体正面临萎缩,而更大的挑战还在后面。如何提前预判、合理规划,以赢得国际竞争中的优势,是一个值得关注的命题。    一、电子书的悄然崛起    一般意义上的电子书有两种含义:E—book和专门阅读电子书的掌上阅读器。E—book是将书的内容制作成电子版以供阅读,一般是以传统纸制书籍1/3至1/2的价格在网上出售,主要格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