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很久没有阅读过长篇小说了,一是琐事忙碌没有闲功夫,二是费神费事没有耐性。但前不久,文化学者李蛟龙飞先生嘱我为其妻发表在《世界汉语文学》杂志“小说坊”栏目的长篇小说《江南殇》(节选)写个简评,并说要附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长篇小说《江南殇》书后。为不负文友之嘱,拨冗读起了陈烁女士(我想称呼她为先生,像我们称呼冰心先生一样)的小说,在读第一章《柳文萱的病》时,柳文萱向所在的天咫涯旅行公司老总何怡菁电话请假不带团出行,被老总解聘后的柳文萱在小酒吧喝酒与人发生斗殴受伤住进医院,这些情节就牢牢地抓住了我的眼球,触动了我的交感神经,我不得不一口气将全篇小说读完。读完掩卷后,许多如珍珠般亮色的元素都在我的大脑皮层中不断闪烁,正如陈烁的姓名,“陳耀魂彩,烁炫神晖”(《世界汉语文学》刘东总编辑为陈烁女士的题词)。她的这一长篇杰作,囊括起来,有如下值得大加赞赏的方面。
抒情叙事之功力透纸背
陈烁女士的小说《江南殇》在讲述纵横交错的人物故事的同时,始终保持着抒情性的格调,其功入木三分,力透纸背,令人叹服。因此,她的《江南殇》在保持“五四”以来引进外国的抒情小说的基调上,并发展、提升和完善了当代抒情小说的品位。所谓抒情小说是现代小说的一种新样式,是以抒情为基本表达方式和主要风格特征的小说。在小说的形象塑造和结构形式方面,也完成了从传统形式到现代形式再到当代形式的转变,语言多以抒情诗化和散文诗化的表达呈现。请看这段描写:
急救车前面的穿雾灯像两把利剑,将车前方如潮的人群一劈两半,然后呼啸着从两半人群中间闪现出来的空挡里穿梭而过,响彻着嘹亮的专属音乐,箭一般射入漆黑的夜色里。
短短几行字,用“像”“如”“般”一组博喻,大胆运用“利剑”“一劈两半”“穿梭”“响彻”“射入”等词语或短语,语言极力诗情化,如若分行排列,就是活脱脱的抒情诗。
还有:
何怡菁百思不解,内心的痛楚却像一把刀,在心底一直剐,一直剐。
两次反复使用“一直剐”,表现出何怡菁作为柳文萱的表姐,在得知表妹感染艾滋病后无比痛楚的心情。
请再看:再靠近一些,他看见她的嘴角轻轻上扬,雪青色的瞳眸闪着忧郁的光泽,像被蒙了一层淡淡的霜。她犹如一朵盛开在街边的雏菊,纤尘不染,却给人一股楚楚逼人的气势。张宜正的车缓缓向她靠近,心里的怜和爱也在急剧升温。
这是何怡菁在他男朋友张宜正眼里的艳丽容貌,“情人眼里出西施”,千真万确啊!
这段对静心斋茶馆的说明性描写,也是充满了诗意。这勾起了何怡菁对久别家乡江南的思念眷恋。
木头桌椅;红砖壁炉;小荷池塘里,红鲤鱼优雅而自在地游着;小巧的池塘边,竹子一簇簇的;明亮的灯光从镂空的玻璃罩子里流泻出来;古筝,竹伞,十指芊芊的弹奏者,潺潺撩荡的乐音……一切,原都在她的心海深处,与江南贴的那么近,那么近。
何怡菁在几股矛盾冲突交织达到顶点的时候,作家陈烁女士让她来了这么一段极其复杂矛盾的心灵告白,这是她灵魂的挣扎,心灵的煎熬,面对现实的无可奈何。请看:
亲情如此冷酷,一时让何怡菁难以接受,虽然她答应过母亲永远不再踏入西塘半步,永远不与西塘东南角这个店铺里的亲人相认,但是,她却曾经无数次地梦想过亲情相逢的场景,在那些每一次都不尽相同的梦想中,绝对不会有现在这般难堪、尴尬、冷酷的场面,这是她的自尊心无法接受的章节。她原以为是母亲不容这些亲人,现在她才知道是这些亲人不容母亲,更不容她。那么,母亲的孤苦,母亲的冷寂,母亲的黯然猝死,该都跟这些亲人的冷酷不无关系。
下面这段描写,就是一阕词章,对错综复杂的情感纠结做了一个高度简洁的绾总。
一处繁华一页笺,一笔前缘一缕烟,盛世浮生,笔端百转红颜谶……幽幽梅魂,一缕随水一成尘,惊鸿过影花骨瘦尽,谁听玉笛声;佛骨檀香,多情解语慰虔诚,洛阳春暖酒自斟,流光一瞬,刹那离愁又添泪一痕。落花离枝,雏燕离巢,原来……才名艳名皆是幻影,世间知我者,几人?
整篇小说所叙情节照应周全,无甚疏漏。情节的诱人性颇显功力,使人不忍释卷。我敢说,凡读她这篇作品的人,都会一鼓作气,透读到底。
剥笋似悬念情节逐层现
杨硕是从江南到中原就一直追柳文萱的男人,但一直是一厢情愿的单相思,没有得到柳文萱的爱情,反而柳文萱却一见钟情地喜欢上了从中原来江南旅游的苏阳,还感染上了艾滋病。这些情节是在主人公何怡菁逐渐牵引之下,慢慢由杨硕自己叙来。杨硕第一次失败婚姻的过程,也是借杨硕自己之口,以插叙形式道来。而在杨硕讲述自己不幸婚姻的同时,勾起了何怡菁对自己身世的缠绕,进而走神,陷入沉思,引出插叙中的插叙,才知道了自己与柳文萱的表妹关系。这种故事情节的构架是复杂的,大胆的,同时也是清晰的,成功的。后面何怡菁的养父权大智与何怡菁一同来到江南柳文萱的家中,劝说她的家人去中原看望她。但遭到柳文萱的爷爷的坚决抵触,他误认为权大智就是当年辜负女儿柳倩如的负心汉高官何玉祥。当何怡菁劝架中慌忙叫柳晓寒为舅舅时,柳晓寒与权大智都觉出乎意料。还有,何怡菁一直不知道权大智是妈妈临终前把她托付给他领养长大的。柳文萱临终前认了何怡菁这个表姐。这种种纠结与交叉的人际关系,作者却有层次地慢慢地像拨笋似的将悬念逐层揭示给读者,让读者阅读头绪清晰,不迷惑。
陈烁女士长篇小说《江南殇》巧妙设置悬念的成功,让这个哀婉凄清的故事更具魅力,让受众欲罢不能,勾起读者读欲,想一直读下去。
还有,陈烁女士的悬念是靠误会法来实现的,让小说中的人物对人物产生误判性误会,也就是对人物产生不正确的判断。这样,勾起读者追根求源的兴趣和猎奇的心理,想继续不辍追寻故事情节的发展,看个究竟。使小说情节曲折离奇,吊起读者胃口,读来妙趣横生。从这个层面看陈烁女士陈述故事的技巧,可谓炉火纯青,尽善尽美,可谓上乘的悬念大师。
旗袍文化系于旗袍情结
旗袍在陈烁女士长篇小说《江南殇》里面着墨很多,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非常抢眼,增加了小说的可读性,折射出江南旗袍文化的底蕴。 旗袍是民国时期妇女的时装,由满族旗人妇女的长袍演变而来。由于满族称为“旗人”,故将其称之为“旗袍”。在清代,妇女服饰可谓是汉满并存。清初,满族妇女以长袍为主,而汉人妇女仍以上衣下裙为时尚;清中期,汉满各有仿效;到了清代后期,满族效仿汉族的风气日盛,甚至出现了“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截作短衣裳”的情况,而汉族仿效满族服饰的风气,也于此时在一些达官贵妇中流行起来。
旗袍的样式很多,开襟有如意襟、琵琶襟、斜襟、双襟;领有高领、低领、无领;袖口有长袖、短袖、无袖;开衩有高开衩、低开衩;还有长旗袍、短旗袍、夹旗袍、单旗袍等。改良后的旗袍在20世纪30年代,几乎成为中国妇女的标准礼仪服装。
他(姥爷)耐心地给何怡菁讲述:“正常情况下,一条蚕只能结一颗茧,要是碰到两条蚕结成一颗茧,这就是双宫茧,用双宫茧缫的丝,就叫双宫丝。双宫茧的单根丝比正常茧的单根丝要粗很多,所生产的双宫丝也比正常蚕茧的丝要粗,用双宫茧缫制的丝,丝条上会附有各种大小不同、分布规则不同的天然丝结,织成绸后,会在绸的表面弄成一些天然的疙瘩,独具立体感,与其他绸类明显不同。”
陈烁女士这段有关双宫茧织成的双宫丝绸与众不同的立体感的描述,借姥爷之口叙述出来,具有丝绸文化的元素,令读者获取到新的知识信息,也长了见识,尤其是在城市里长大的读者,根本就不知道双宫茧为何物。
旗袍与女人的气质、品位、风情、高雅联系在一起。难怪旗袍在中国风靡,经久不衰。下面这段描写何怡菁穿上姥爷的旗袍珍品之一后的大气、婉约、润雅、轻盈、柔情、华贵的气度,令其光彩照人,美不胜收。与其说姥爷经营的是一家旗袍店,还不如说姥爷继承了发扬了或创造了旗袍文化。
穿上这件旗袍的何怡菁,又显露出另外一种风情来,雅意悠然,大气婉约。华贵的花色和面料,映衬着她微含笑意的面容,一双青春而懵懂的灵珠,泛着珠玉般晶莹剔透的光泽,眼神清澈得如同冰下的溪水,不染一丝世间的尘垢;纤长而浓密的睫毛,如蒲扇一般微微翘起的小巧的鼻子,粉嫩的泛着晶莹颜色的嘴唇,一双柔荑纤长白皙的手臂,还有手臂顶端那轻弯出优雅弧度的如玉十指,无不向世间展现着她独一无二的润雅和轻盈,仿佛随风就能迤逦出万丈柔情蜜意,那眼角眉梢和举手投足之间,却又散发出来一种华贵无上的气度,让人望而生畏,欲罢难前。
诗意语言绘就江南画卷
孙维霄说:“铁凝的小说充满了诗情画意,具有独特的诗意美。”我也要说,陈烁女士的小说《江南殇》也是一部用诗情画意般的语言油彩,绘就的一幅绚丽的江南油画。
请欣赏下面这段关于旗袍与牡丹花的描写,以诗意的语言展现了诗意般的旗袍画面,而且还是具有诗中有画或者画中有诗的那种境界,诗意语言的魅力淋漓尽致啊!旗袍文化的继承与发扬者们,颇得王维与文同的真传,王维是诗中有画,文同却是画中有诗啊!这旗袍中也有诗啊!
旗袍上大大的牡丹花错落有致地分布,整体给人一种高贵大方的感觉。渐渐变色的运用恰到好处,那柔和晕染开来的色彩,从明到暗,或由深转浅,或是从一个色彩过渡到另一个色彩,充满变幻无穷的神秘浪漫气息。宛若中国国画的墨色晕染,浓与淡之间的巧妙运用,为这件旗袍平添了无穷的艺术魅力。
请再读读下面这一段,诗意般的语言描写出诗意江南画卷,给人的画面好像与当时人物心境极不协调,这么美丽的画卷与那么情迷意乱的人们怎么相宜呢?陈烁女士正是运用这种反衬手段,用“美景”衬“乱心”,达到意想不到的空前绝后的艺术效果。
清虹桥影出,秋雁撸声来。河多,桥自然就多。河水将古镇分割成碎片,桥又将一块一块的碎片连缀起来。小小的古镇竟有一百多座桥,每一座桥就是一本古老的书。一座座古桥造型精美,体态轻盈,大多为明清时期的建筑,拱形桥如彩虹飞架,平卧桥如长笛横吹,各有风韵。从此岸到彼岸,人行于桥上,会生出无数美丽的遐想,真是“绿意红情,春风夜月;小桥流水,琴韵书声”。
句是个很好的骈句,除平仄之外,无懈可击。“河”与“桥”的关系,用“分割”与“连缀”一组意义相反的词来诠释,句子的诗性不言而喻。一座桥就是一本古老的书,拱形桥如彩虹飞架,平卧桥如长笛横吹,连用三个比喻,这叫博喻,形象生动,诗意尽显。“绿意红情,春风夜月;小桥流水,琴韵书声。”有色,有形,有情,有声。真是妙不可言!
类似这样的诗意语言,满篇皆是,随处可见。在欣赏小说起伏跌宕的故事情节的同时,也领略了陈烁女士散文诗一样的小说文本,身心轻松愉悦,使人受益匪浅。
人物个性特色圆润丰满
人物、故事情节和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陈烁女士的长篇小说《江南殇》所塑造的主人公及人物群体大多丰满圆润,颇具鲜明的个性特征。
江南美女柳倩如与西安高官何玉祥一次媾合所生的所谓私生女何怡菁是小说的主人公,被姥爷视为孽种不予承认,当然还有社会压力,在这种世俗观念的压力下生存,其艰难可想而知。在何怡菁的母亲柳倩如弥留之际,将还很小的何怡菁托付给长期追求她的权大智抚养,认权大智为父亲,他将何怡菁视为己出,悉心照顾,抚养成人,出脱成一位面貌娇丽、素质高雅、能力出众的商界女能人,而且善解人意,颇具担当,基本继承了她母亲的特质,也融合了她养父权大智真诚善良的特质。尤其是当知道柳文萱患艾滋病以后,不管是经济上的,还是情感上的,都对柳文萱给予全力呵护;当知道柳文萱与自己属于表姐妹关系以后,更是亲上加亲,关爱有加。
柳文萱在小说里也是一位很重要的人物,她也是一位线索人物,小说里有了她,情节才变得那么千丝万缕、错综复杂。她性格执拗、孤独、我行我素,是一位朝着一个方向走到黑的女性。她在婚姻问题上与姑姑柳倩如有着同出一辙的近似,一个相似悲剧在一个家族的两代女性人身上演绎,这是这个家族的不幸,好像命运在对她们故意进行捉弄。杨硕对柳文萱爱的追求是真挚的,全心的,但杨硕是离过婚的男人这个事实,柳文萱不予接受,她追求的是那种一见钟情而义无反顾的爱情,正与她姑姑的爱情观相吻合。但就是这种爱情观念,把她送上了不归路。结识了一见钟情的中原男子苏阳,可苏阳是个花花公子,是那种十分滥情胡来的男人,使柳文萱感染了艾滋病。“人之将死,其言亦善”,在柳文萱弥留之际,她认了何怡菁这位表姐,且情真意切。与她姑姑有一点不同的是,她没有繁衍出后代。
权大智也是一位线索人物,小说情节如果没有他的在场,一切都会显得苍白无色;姥爷在小说中是一位具有传统封建意识的老古板,女儿柳倩如与孙女柳文萱演绎的悲情,他不予同情与帮助,只是一味地拒绝退避了事;苏阳虽然是一个侧面性的衬托人物,但他的个性特征代表了当代的一类劣性人物,性格轻浮、玩世不恭、不计后果、不负责任等等;何玉祥这个人物连场都没有出,只是间接地提到了他,但他的一夜风流,制造出多么悲苦的故事啊!而柳倩如却为他孤守贞节,至死不嫁,枉费了权大智的一腔痴情。
总之,陈烁女士的椽笔之作《江南殇》,给我们这些小说创作者,提供了一个值得学习与借鉴的范本。我期待她的长篇小说《江南殤》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后好评如潮,期待在下一届的小说“鲁奖”“茅奖”中拔得头筹,更期待她创作颇丰,著作等身!
诚谢陈烁为读者奉献出这么优秀的作品!
2012年5月8日于《世界汉语文学》编辑部辍笔
抒情叙事之功力透纸背
陈烁女士的小说《江南殇》在讲述纵横交错的人物故事的同时,始终保持着抒情性的格调,其功入木三分,力透纸背,令人叹服。因此,她的《江南殇》在保持“五四”以来引进外国的抒情小说的基调上,并发展、提升和完善了当代抒情小说的品位。所谓抒情小说是现代小说的一种新样式,是以抒情为基本表达方式和主要风格特征的小说。在小说的形象塑造和结构形式方面,也完成了从传统形式到现代形式再到当代形式的转变,语言多以抒情诗化和散文诗化的表达呈现。请看这段描写:
急救车前面的穿雾灯像两把利剑,将车前方如潮的人群一劈两半,然后呼啸着从两半人群中间闪现出来的空挡里穿梭而过,响彻着嘹亮的专属音乐,箭一般射入漆黑的夜色里。
短短几行字,用“像”“如”“般”一组博喻,大胆运用“利剑”“一劈两半”“穿梭”“响彻”“射入”等词语或短语,语言极力诗情化,如若分行排列,就是活脱脱的抒情诗。
还有:
何怡菁百思不解,内心的痛楚却像一把刀,在心底一直剐,一直剐。
两次反复使用“一直剐”,表现出何怡菁作为柳文萱的表姐,在得知表妹感染艾滋病后无比痛楚的心情。
请再看:再靠近一些,他看见她的嘴角轻轻上扬,雪青色的瞳眸闪着忧郁的光泽,像被蒙了一层淡淡的霜。她犹如一朵盛开在街边的雏菊,纤尘不染,却给人一股楚楚逼人的气势。张宜正的车缓缓向她靠近,心里的怜和爱也在急剧升温。
这是何怡菁在他男朋友张宜正眼里的艳丽容貌,“情人眼里出西施”,千真万确啊!
这段对静心斋茶馆的说明性描写,也是充满了诗意。这勾起了何怡菁对久别家乡江南的思念眷恋。
木头桌椅;红砖壁炉;小荷池塘里,红鲤鱼优雅而自在地游着;小巧的池塘边,竹子一簇簇的;明亮的灯光从镂空的玻璃罩子里流泻出来;古筝,竹伞,十指芊芊的弹奏者,潺潺撩荡的乐音……一切,原都在她的心海深处,与江南贴的那么近,那么近。
何怡菁在几股矛盾冲突交织达到顶点的时候,作家陈烁女士让她来了这么一段极其复杂矛盾的心灵告白,这是她灵魂的挣扎,心灵的煎熬,面对现实的无可奈何。请看:
亲情如此冷酷,一时让何怡菁难以接受,虽然她答应过母亲永远不再踏入西塘半步,永远不与西塘东南角这个店铺里的亲人相认,但是,她却曾经无数次地梦想过亲情相逢的场景,在那些每一次都不尽相同的梦想中,绝对不会有现在这般难堪、尴尬、冷酷的场面,这是她的自尊心无法接受的章节。她原以为是母亲不容这些亲人,现在她才知道是这些亲人不容母亲,更不容她。那么,母亲的孤苦,母亲的冷寂,母亲的黯然猝死,该都跟这些亲人的冷酷不无关系。
下面这段描写,就是一阕词章,对错综复杂的情感纠结做了一个高度简洁的绾总。
一处繁华一页笺,一笔前缘一缕烟,盛世浮生,笔端百转红颜谶……幽幽梅魂,一缕随水一成尘,惊鸿过影花骨瘦尽,谁听玉笛声;佛骨檀香,多情解语慰虔诚,洛阳春暖酒自斟,流光一瞬,刹那离愁又添泪一痕。落花离枝,雏燕离巢,原来……才名艳名皆是幻影,世间知我者,几人?
整篇小说所叙情节照应周全,无甚疏漏。情节的诱人性颇显功力,使人不忍释卷。我敢说,凡读她这篇作品的人,都会一鼓作气,透读到底。
剥笋似悬念情节逐层现
杨硕是从江南到中原就一直追柳文萱的男人,但一直是一厢情愿的单相思,没有得到柳文萱的爱情,反而柳文萱却一见钟情地喜欢上了从中原来江南旅游的苏阳,还感染上了艾滋病。这些情节是在主人公何怡菁逐渐牵引之下,慢慢由杨硕自己叙来。杨硕第一次失败婚姻的过程,也是借杨硕自己之口,以插叙形式道来。而在杨硕讲述自己不幸婚姻的同时,勾起了何怡菁对自己身世的缠绕,进而走神,陷入沉思,引出插叙中的插叙,才知道了自己与柳文萱的表妹关系。这种故事情节的构架是复杂的,大胆的,同时也是清晰的,成功的。后面何怡菁的养父权大智与何怡菁一同来到江南柳文萱的家中,劝说她的家人去中原看望她。但遭到柳文萱的爷爷的坚决抵触,他误认为权大智就是当年辜负女儿柳倩如的负心汉高官何玉祥。当何怡菁劝架中慌忙叫柳晓寒为舅舅时,柳晓寒与权大智都觉出乎意料。还有,何怡菁一直不知道权大智是妈妈临终前把她托付给他领养长大的。柳文萱临终前认了何怡菁这个表姐。这种种纠结与交叉的人际关系,作者却有层次地慢慢地像拨笋似的将悬念逐层揭示给读者,让读者阅读头绪清晰,不迷惑。
陈烁女士长篇小说《江南殇》巧妙设置悬念的成功,让这个哀婉凄清的故事更具魅力,让受众欲罢不能,勾起读者读欲,想一直读下去。
还有,陈烁女士的悬念是靠误会法来实现的,让小说中的人物对人物产生误判性误会,也就是对人物产生不正确的判断。这样,勾起读者追根求源的兴趣和猎奇的心理,想继续不辍追寻故事情节的发展,看个究竟。使小说情节曲折离奇,吊起读者胃口,读来妙趣横生。从这个层面看陈烁女士陈述故事的技巧,可谓炉火纯青,尽善尽美,可谓上乘的悬念大师。
旗袍文化系于旗袍情结
旗袍在陈烁女士长篇小说《江南殇》里面着墨很多,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非常抢眼,增加了小说的可读性,折射出江南旗袍文化的底蕴。 旗袍是民国时期妇女的时装,由满族旗人妇女的长袍演变而来。由于满族称为“旗人”,故将其称之为“旗袍”。在清代,妇女服饰可谓是汉满并存。清初,满族妇女以长袍为主,而汉人妇女仍以上衣下裙为时尚;清中期,汉满各有仿效;到了清代后期,满族效仿汉族的风气日盛,甚至出现了“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截作短衣裳”的情况,而汉族仿效满族服饰的风气,也于此时在一些达官贵妇中流行起来。
旗袍的样式很多,开襟有如意襟、琵琶襟、斜襟、双襟;领有高领、低领、无领;袖口有长袖、短袖、无袖;开衩有高开衩、低开衩;还有长旗袍、短旗袍、夹旗袍、单旗袍等。改良后的旗袍在20世纪30年代,几乎成为中国妇女的标准礼仪服装。
他(姥爷)耐心地给何怡菁讲述:“正常情况下,一条蚕只能结一颗茧,要是碰到两条蚕结成一颗茧,这就是双宫茧,用双宫茧缫的丝,就叫双宫丝。双宫茧的单根丝比正常茧的单根丝要粗很多,所生产的双宫丝也比正常蚕茧的丝要粗,用双宫茧缫制的丝,丝条上会附有各种大小不同、分布规则不同的天然丝结,织成绸后,会在绸的表面弄成一些天然的疙瘩,独具立体感,与其他绸类明显不同。”
陈烁女士这段有关双宫茧织成的双宫丝绸与众不同的立体感的描述,借姥爷之口叙述出来,具有丝绸文化的元素,令读者获取到新的知识信息,也长了见识,尤其是在城市里长大的读者,根本就不知道双宫茧为何物。
旗袍与女人的气质、品位、风情、高雅联系在一起。难怪旗袍在中国风靡,经久不衰。下面这段描写何怡菁穿上姥爷的旗袍珍品之一后的大气、婉约、润雅、轻盈、柔情、华贵的气度,令其光彩照人,美不胜收。与其说姥爷经营的是一家旗袍店,还不如说姥爷继承了发扬了或创造了旗袍文化。
穿上这件旗袍的何怡菁,又显露出另外一种风情来,雅意悠然,大气婉约。华贵的花色和面料,映衬着她微含笑意的面容,一双青春而懵懂的灵珠,泛着珠玉般晶莹剔透的光泽,眼神清澈得如同冰下的溪水,不染一丝世间的尘垢;纤长而浓密的睫毛,如蒲扇一般微微翘起的小巧的鼻子,粉嫩的泛着晶莹颜色的嘴唇,一双柔荑纤长白皙的手臂,还有手臂顶端那轻弯出优雅弧度的如玉十指,无不向世间展现着她独一无二的润雅和轻盈,仿佛随风就能迤逦出万丈柔情蜜意,那眼角眉梢和举手投足之间,却又散发出来一种华贵无上的气度,让人望而生畏,欲罢难前。
诗意语言绘就江南画卷
孙维霄说:“铁凝的小说充满了诗情画意,具有独特的诗意美。”我也要说,陈烁女士的小说《江南殇》也是一部用诗情画意般的语言油彩,绘就的一幅绚丽的江南油画。
请欣赏下面这段关于旗袍与牡丹花的描写,以诗意的语言展现了诗意般的旗袍画面,而且还是具有诗中有画或者画中有诗的那种境界,诗意语言的魅力淋漓尽致啊!旗袍文化的继承与发扬者们,颇得王维与文同的真传,王维是诗中有画,文同却是画中有诗啊!这旗袍中也有诗啊!
旗袍上大大的牡丹花错落有致地分布,整体给人一种高贵大方的感觉。渐渐变色的运用恰到好处,那柔和晕染开来的色彩,从明到暗,或由深转浅,或是从一个色彩过渡到另一个色彩,充满变幻无穷的神秘浪漫气息。宛若中国国画的墨色晕染,浓与淡之间的巧妙运用,为这件旗袍平添了无穷的艺术魅力。
请再读读下面这一段,诗意般的语言描写出诗意江南画卷,给人的画面好像与当时人物心境极不协调,这么美丽的画卷与那么情迷意乱的人们怎么相宜呢?陈烁女士正是运用这种反衬手段,用“美景”衬“乱心”,达到意想不到的空前绝后的艺术效果。
清虹桥影出,秋雁撸声来。河多,桥自然就多。河水将古镇分割成碎片,桥又将一块一块的碎片连缀起来。小小的古镇竟有一百多座桥,每一座桥就是一本古老的书。一座座古桥造型精美,体态轻盈,大多为明清时期的建筑,拱形桥如彩虹飞架,平卧桥如长笛横吹,各有风韵。从此岸到彼岸,人行于桥上,会生出无数美丽的遐想,真是“绿意红情,春风夜月;小桥流水,琴韵书声”。
句是个很好的骈句,除平仄之外,无懈可击。“河”与“桥”的关系,用“分割”与“连缀”一组意义相反的词来诠释,句子的诗性不言而喻。一座桥就是一本古老的书,拱形桥如彩虹飞架,平卧桥如长笛横吹,连用三个比喻,这叫博喻,形象生动,诗意尽显。“绿意红情,春风夜月;小桥流水,琴韵书声。”有色,有形,有情,有声。真是妙不可言!
类似这样的诗意语言,满篇皆是,随处可见。在欣赏小说起伏跌宕的故事情节的同时,也领略了陈烁女士散文诗一样的小说文本,身心轻松愉悦,使人受益匪浅。
人物个性特色圆润丰满
人物、故事情节和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陈烁女士的长篇小说《江南殇》所塑造的主人公及人物群体大多丰满圆润,颇具鲜明的个性特征。
江南美女柳倩如与西安高官何玉祥一次媾合所生的所谓私生女何怡菁是小说的主人公,被姥爷视为孽种不予承认,当然还有社会压力,在这种世俗观念的压力下生存,其艰难可想而知。在何怡菁的母亲柳倩如弥留之际,将还很小的何怡菁托付给长期追求她的权大智抚养,认权大智为父亲,他将何怡菁视为己出,悉心照顾,抚养成人,出脱成一位面貌娇丽、素质高雅、能力出众的商界女能人,而且善解人意,颇具担当,基本继承了她母亲的特质,也融合了她养父权大智真诚善良的特质。尤其是当知道柳文萱患艾滋病以后,不管是经济上的,还是情感上的,都对柳文萱给予全力呵护;当知道柳文萱与自己属于表姐妹关系以后,更是亲上加亲,关爱有加。
柳文萱在小说里也是一位很重要的人物,她也是一位线索人物,小说里有了她,情节才变得那么千丝万缕、错综复杂。她性格执拗、孤独、我行我素,是一位朝着一个方向走到黑的女性。她在婚姻问题上与姑姑柳倩如有着同出一辙的近似,一个相似悲剧在一个家族的两代女性人身上演绎,这是这个家族的不幸,好像命运在对她们故意进行捉弄。杨硕对柳文萱爱的追求是真挚的,全心的,但杨硕是离过婚的男人这个事实,柳文萱不予接受,她追求的是那种一见钟情而义无反顾的爱情,正与她姑姑的爱情观相吻合。但就是这种爱情观念,把她送上了不归路。结识了一见钟情的中原男子苏阳,可苏阳是个花花公子,是那种十分滥情胡来的男人,使柳文萱感染了艾滋病。“人之将死,其言亦善”,在柳文萱弥留之际,她认了何怡菁这位表姐,且情真意切。与她姑姑有一点不同的是,她没有繁衍出后代。
权大智也是一位线索人物,小说情节如果没有他的在场,一切都会显得苍白无色;姥爷在小说中是一位具有传统封建意识的老古板,女儿柳倩如与孙女柳文萱演绎的悲情,他不予同情与帮助,只是一味地拒绝退避了事;苏阳虽然是一个侧面性的衬托人物,但他的个性特征代表了当代的一类劣性人物,性格轻浮、玩世不恭、不计后果、不负责任等等;何玉祥这个人物连场都没有出,只是间接地提到了他,但他的一夜风流,制造出多么悲苦的故事啊!而柳倩如却为他孤守贞节,至死不嫁,枉费了权大智的一腔痴情。
总之,陈烁女士的椽笔之作《江南殇》,给我们这些小说创作者,提供了一个值得学习与借鉴的范本。我期待她的长篇小说《江南殤》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后好评如潮,期待在下一届的小说“鲁奖”“茅奖”中拔得头筹,更期待她创作颇丰,著作等身!
诚谢陈烁为读者奉献出这么优秀的作品!
2012年5月8日于《世界汉语文学》编辑部辍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