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四个“走向” 活化物理课堂

来源 :中学物理·初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gjiangji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全面展开,并逐步走向深入.随着新课改的进一步深入,怎样适应教育教学体制的改革,活化物理课堂,让我们的物理课堂更加高效,已经是摆在我们教师面前不能不回答的问题.笔者根据几年来的新课程教育教学实践,结合当今社会中学生的年龄、性格特点及知识基础,转变教育教学理念,努力做好以下四个“走向”.
  1 从“生活”走向“物理”
  物理是一门自然科学,它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所以物理课堂应该以生活现象作为研究对象.对学生来说生活现象是那么亲切,并不像想象中的物理那样高深莫测,自然就对物理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生活处处有物理,物理就在我们身边,学生心理上就会感到好奇,像科学家一样去探索个究竟,这样,学生的学便是主动的、活泼的.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的“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就是指以日常生活经验、自然现象为研究对象引导学生进入物理课堂,以生活经验、现象为依据进行猜想,充分利用日常用品把课外实验搬进课堂,然后利用归纳的物理规律揭示日常生活、社会生产实际中的一些现象.
  当今社会,初中学生已具有相当多的生活经验,其中大量的经验中包含着物理知识.例如,百米赛跑中发令时,先看到白烟后听到枪声;扳手的手柄越长越容易省力;骑自行车上坡时走S路比较省力;钉尖越细越容易钉入木板;水中倒影等光现象;水的蒸发等热现象,等等.教学中一定要充分利用,这对学生学习新的知识,形成新概念会有极大帮助.例如,在学习《物体的内能》一节中的“内能”时,我问学生:“同学们放过爆竹、烧过开水吗?”学生的回答自然是肯定的.紧接着我提出:“放爆竹、烧开水的过程中你们观察到哪些现象?”这时同学们纷纷议论开来,有的说:“放爆竹时会冒烟、有响声.”有的说:“放爆竹时爆竹炸开了花.”“烧开水时会冒白气,壶盖会向上顶起”……这时我针对学生列举的现象提出与本节有关的问题:“爆竹炸开了花,有没有哪个物体对它做功呢?壶盖被顶起的过程有没有谁对它做功呢?”同学们交流讨论后得出:“爆竹炸开了花是点燃了里面的火药,燃烧后产生的气体做的功,而壶盖被顶起是水蒸气做了功.”笔者进一步提出:“高温的燃气、水蒸气能够做功,就是说它们具有能量,那么它们具有的这种能量是咱们前面所学习过的机械能吗?”从而引入了新的概念——内能.这样的导入让学生感到亲切、自然而又充满好奇,学习效果也就不言而喻了.
  再如,在学习“凸透镜成像规律”时,笔者在课前将投影片通过投影仪放映,并特意将投影片上的字放得很小.引导学生观察大屏幕,并提出问题:你能看清楚屏幕上的字吗?为什么?谁能帮帮老师,让大屏幕上的字变得大一些?投影仪是利用什么原理制成的?哪一部分相当于凸透镜,哪个是被成像的物体?哪个是像?以上问题的提出,使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提高了他们的探究兴趣.投影仪成像情况的不同,给学生直观的视觉冲击,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HJ1.5mm]并为下一步的探究活动做好充分的铺垫.
  2 从“文字”走向“情景”
  新形势下枯燥的文字介绍已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初中物理教学中,为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要充分利用多种手段,如实验、挂图、多媒体、物理学故事等,尽可能地给学生的学习创设物理情景.如学习“蒸发吸热”时,我向学生提问:“用扇子对着温度计的玻璃泡扇动时,温度计的示数会降低吗?”因为学生有夏天扇扇子凉快的感知,大多学生会回答“降低”.实际实验,并不降低,学生很自然地产生了疑问.再接着用实验验证:把温度计的玻璃泡浸泡在室内放置很久的酒精或水中,学生看到温度计的示数同在空气中时是一样的.将温度计从液体中取出(可用扇子对温度计扇动).这时,学生惊异地发现温度计的示数不断降低.这时,学生急切的想知道两次实验为什么会有不同现象.教师再引导学生分析:第二次实验时,温度计玻璃泡壁上有液体存在,而液体在不断蒸发.即可得到“液体蒸发吸热”的结论.再接着做一些实验或引导学生举一些常见的实例,即能加深学生对此问题的理解.
  再如探究《阿基米德原理》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提出浮力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这就为学生创设了一种情景:教师首先可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人在死海面上躺着悠闲地看书;潜水艇在水中、飞艇在空中自由地上升或下降;万吨巨轮在海面上乘风破浪;小鱼在水中上下畅游;点燃的热气球腾空而起等等.接着教师演示,空心的废牙膏皮能漂浮在水面上,而卷成团后却沉在水底.而后引导学生讨论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创设这样的情景更能激活学生的知觉与思维,引发他们的探究热情.
  3 从“重视结论”走向“重视过程”
  美国当代教育家布鲁纳曾经指出:“知识乃是一个过程,不是结果”.教师如果一味地把自己的认识结果告诉学生,替代学生的认知过程,必将抹煞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有着强烈的自主意识、自我实现的心理需要,都希望自己的发展和体验得到认可,从而得到一种心理上的满足.教师应重视学生这种内在的学习需要,并使之不断体会到成功与快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体验,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教师指导下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合作探究的过程.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努力做到从“重视结论”转向“重视学习过程”,不一味去追求答案的标准性,而应去追求思维的积极性和灵活性.例如,在教学《空气的“力量”》一节中“大气压强的变化”时,笔者不是给学生直接介绍大气压变化的规律及原因,而是首先向学生提出:“各地的大气压一样大吗?”问题一提出,学生便开动脑筋回忆生活中的一些有关大气压大小的信息.从“气象预报”等信息源可知,大气压是变化的,各处是不相同的.“那么,为什么大气压是变化的呢?你能用已有的知识分析说明吗?”教师(或学生)自然就提出了新问题.学生在个人自主学习、小组交流讨论的基础上进行代表性发言,相互补充分析.最后得到了完整的有关大气压变化的规律及其原因.接着就有学生提出:“能否验证一下呢?”我让学生设计好实验方案,在课下进行了不同高度处、晴天和阴天大气压的测量.通过观测发现:阴天的气压低,晴天的气压高,学生提出了疑问.我告诉学生这结果是正确的,请查找有关的资料来说明为什么. 这样,经过质疑、探究、分析、总结得出结论这一学习过程,学习效果远远高于直接告诉学生结论.
  4 从“封闭”走向“开放”
  封闭式教学几乎全是封闭的班级授课,它已不适应新课程改革了,尤其是不适应个性充分发展、学生人格全面完善的需要.而开放式教学在空间上综合运用集体授课与活动、分组讨论与交流、个别自学与辅导等多种形式;在时间流程上,不局限于传统的课堂教学的固定形式,而是按照实际需要在课内外有机结合、延伸和拓展,为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创造一个丰富的环境.新课程改革更倡导知识的运用,强调综合性、跨学科的学习,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资源,拓宽学生学习的空间,增加实践的机会.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形式,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利用学生对小制作、应用小论文写作、知识竞赛、习题解答、文体活动的兴趣和动机,转化学生原有动机和兴趣,使学生的这种已有动机和学习需要发生联系,转化到物理学习上来,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做好了以上四个“走向”,在课内外充分利用丰富有趣的内容,把学生的一时好奇,转化为持久的永不满足的求知欲望,就能活化物理课堂,从而较好地实现物理课堂的最优化与高效化.
其他文献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领域极其广泛,它集文字、图片、影像、声音于一体,具有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强大交互功能。多媒体技术的这些特点契合了初中学生仍以形象思维为主的思维特征,因此教师要运用多媒体进行初中历史教学,改变传统教学的信息传递方式,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使学生透彻理解所学知识,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下面笔者就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谈一谈多媒体对初中历史教学的辅助作用。  一、改变传统教学的信
物理教学应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其中之一就是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近几年来各地都非常注重数学知识在物理教学中的运用,这在各地近几年的中考试题中都可见一斑,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就要注重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笔者认为在物理教学中注重数学知识的运用很有必要,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可以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来建立物理模型,有利于学生加强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期刊
“力学”是物理知识最成熟的板块,力学的研究和发展是伴随着数学的发展而发展的,早在17世纪以前,力学还只限于静力学部分的研究,随着17世纪资本主义的兴起,原先的静力学部分的知识不能满足高速机器的设计和航海对天体运动需要做精密计算的要求,巧妙的数学运算和模型让哥白尼的“日心说”和开普勒的行星运动定律取代了托勒密的“地心说”.接着,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更是打破常规,力学由此建立了普遍的理论体系,并
现行的苏教版普通高中数学教科书在选修2-2中引入了《导数及其应用》这一章,并且定义导数为瞬时变化率,这个与高中物理教学中研究许多物理量变化的快慢不谋而合.高三学生在解决物理难题常常要用到数学方法,导数的学习给高三学生又增添了强有力的解题工具.
1被遗忘的科学家尼古拉·特斯拉  尼古拉·特斯拉出生在原南斯拉夫的克罗地亚,他的父亲是一位牧师,母亲虽然没有上过学,但是却非常善长与制作家庭手工工具,并且能背诵很多塞尔维亚史诗.  举世闻名的尼亚加拉水电站的第一座发电站于1897年建成,而它的设计者就是当时年仅四十岁的特斯拉.早在1882年的时候特斯拉就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交流电发电机,并于1885年发明了多相电流和多相传电技术.特斯拉传奇的一生还
近日,阅读了发表在《中学物理(高中版)》2013年第12期上的《机械波概念心理模型的建构与异构》一文(下文简称《异构》),联想到平时教学当中碰到的一些问题,觉得有关机械波的
当前高职学院的办学导向,已由计划经济时期的资源导向型,转为以市场为导向,以社会需求为目标来设置专业,尤其是近年来热点经济的出现,对大批相关专业技术熟练劳动者的需求,为
学生对多用电表中的欧姆表的使用,以及其内部电路和工作原理,往往有诸多疑问,各位教师也都尽其所能为学生答疑解惑.不久前在本刊的2014.4的第7期中,拜读了江苏无锡的周孝明老师的《欧姆表使用过程中的最易滑过的几个问题》一文,觉得文章的题目十分风趣,对疑问的解答也很详实.但是,对“单电源是如何实现欧姆表的多倍率?”的解答,我有不同看法,希望能与周老师、以及对此课题有兴趣的同行们交流探讨.  周老师的原
当今社会,正处于信息化的学习时代,人的学习迫切需要从获取知识向学会学习发展,学会学习已成为信息社会衡量人才的重要标准,成为当今社会人类生存的基本需求.学习力作为培养人学会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和判断标准,它潜在影响着学习活动的进行,是学习质量高低的决定因素.学习力现正成为学习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话题,学生学习力的培养已经成为教育的关注焦点和最终诉求,江苏省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刘永和先生提出提升学生学
《中学物理》2014年第7期刊登了许敬川同学的文章《运动学中一个被大家漏选的选择题》,笔者对原文作者的钻研精神和求知欲望所折服,但通过进一步的分析发现原文中对C点速度计算可能存在问题.以下是笔者的分析过程,文中若有不当之处还请各位同仁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