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与写作“共生”策略初探

来源 :语文天地·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terchi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厚江老师主张的语文共生教学是“立足母语教学的基本规律和根本特点,依据本色语文教学的基本主张,运用共生理论协调语文教学种种关系和矛盾,实施语文课程的教学,实现语文素养提高的教学方法”。反映在高三作文教学中,应该是让学生在写作中获得写作体验,在写作中掌握写作方法,在写作中形成写作经验,在写作中培养写作能力。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第二部分“课程目标”“必修课程”的“表达与交流”中有9条要求,其中1~6條都是对写作的要求,可见对作文教学的重视。但是作文教学的现实却是很多中学是没有作文教学的——没有正常的作文课,或者没有明确清晰的作文教学思路,对学生写作的训练没有有效的做法。这就导致学生虽然已经写了近十年的作文,但是,作文到底是什么,到底应该怎么写,仍然感觉一头雾水,在更多的学生看来,写作似乎是一件不可把握的事情。
  文章写得好要有天赋,但写作的源头在于生活。就这一点而言,语文教师也达成了普遍共识——好文章来自于生活。毫无疑问,缺少对生活的关注和思考,是中学生作文能力提高的瓶颈。生活和写作共生的作文教学,主要是唤醒学生对生活的关注,养成一从草一木中引发对生活思考的习惯。有了关注生活、思考生活的习惯,就会形成写作的欲望和热情;有了写作的欲望和热情,就会更加关注生活、思考生活。所以生活和写作共生的理念一旦形成,对写作素养的提高是非常有意义的。那么,怎么做才能让写作与生活“共生”,实现有效的作文教学呢?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关注生活,引导学生发现事件
  写文章的功夫在“文章之外”,语文教师都应该有的体验是,写文章最主要的不是写的过程,而是写之前的准备。生活中从不缺乏写作素材,但是我们的学生总是抱怨自己的生活过于单调,“三点一线”,“千人一面”,甚至有些教师也深以为然。其实,生活从不缺乏作文事件,而是我们缺乏关注生活、发现生活中的作文事件的“慧眼”。
  语文教师要关注生活,偶尔写一点东西,作为示范也好,供学生讨论的事例也好,就算写得不好,至少可以用这样的练笔告诉学生,要想写好文章,就要发现生活中看似普通事物的不普通之处,在普通的近似单调的生活中提炼出“作文事件”。进而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发现生活中的作文事件。长期坚持下去,学生就会养成关注生活、思考生活的习惯,达到《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的“能够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最终逐渐形成写作的欲望和热情,开启“写作之门”,实现作文的有效教学。
  二、贴近生活,让学生掌握写作方法
  作文教学最终要落实到“练”上。练,应从学生的学识经验和生活需要出发,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与综合能力出发。从命题到每一种写作技巧的训练,都应考虑学生的主体感受,考虑作文的命题与学生生活的联系。而现实的作文训练中的大多数作文命题让许多学生一见到,就手托腮帮,口咬笔杆,两眼发直,无从下手,甚至“痛不欲生”。即使已经掌握了大量的写作技巧,仍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不是迫于老师的“积威”,哪位学生会自觉自愿地写作呢?
  杨九俊先生将评价课堂的有效性明确为学生“主动的参与”。作文训练要能号召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写作的自觉性,这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作文教学。要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做好作文命题。题目是文章的文眼,也是作者的“思”眼。一个好的题目,能让学生打开思路,文思泉涌,产生写作的愿望。命题一定要针对学生的身心特点,强调时代感,注重引导学生关注人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日常的训练中要多角度多方面训练学生。
  作文题目尽量不要格式化,例如:“有意义的一天”、“难忘的一件事(一个人)”……这类题目其实都可以用同一件事情来叙述。而且,大多数是在小学时就已经反复训练过,学生早已经“审美疲劳”,哪有兴趣作文呢?只能敷衍为文应付老师。
  所以,作文题目既要贴近学生生活,又要有合理创新,让学生见到题目即渴望去写、自觉去写。如近年来江苏卷的作文材料:2014年的“青春与不朽”、2015年的“智慧的景象”、2016年的“有话则长,无话则短”……这些题目都是合理的创新,既贴近学生生活,又能够让学生从多个角度挖掘,有话可说,能够抒发真实感受。
  在我们日常的作文课堂中,教师应该提供给学生能多个角度思考、适合多个层面写作的题目,设计如“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沿途的风景”、“认识你自己”等有所创新的题目,并鼓励学生大胆地写,肆意地抒发,做到“我手写我口”。只有这样的作文训练,才能让学生在生活中提炼出来的作文事件有“用武之地”,产生写作的热情,在写作中学会写作。
  三、及时评改,让生活与写作共精彩
  契诃夫曾说:“写作的技巧,其实就是删掉写得不好的地方的技巧。”可见,作文评改也是作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作文评改反馈慢。学生写一篇作文,教师几个星期才改完发下去评讲,老师评价时间过长,学生的写作体验已经淡忘,自己当初写了什么具体内容已经没有深刻的印象,所以对教师的评讲内容缺乏深切的认同感。这样的作文评讲课,无法激起学生的兴趣。长此以往,甚至会起到反作用——作文训练甚至不如不练,作文评讲甚至不如不讲。
  诚然,高中语文教师面对着繁重的工作任务,每一次作文都能快速及时评价确实有些强人所难。但是如果改变传统的作文评价模式,对学生的作文进行现场评价,以现场选中的学生作文为例,在写作与生活“共生”理念的评价原则下,提升二至三篇作文的层次,是可以实现的。让每位学生在现场评改过程中,都能有升格、展现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修改,在原来的等级基础上升一格,提高一个档次,来获得成功的喜悦。写作的至高境界是热爱写作,一个人能爱写作,视写作为一种基本生活方式,把写作当做是生活的必需内容,真正为人生而写作。这样必能形成写作的热情,让写作与生活共精彩。
  曹丕说:“文章乃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可见,文章对于一个国家有怎样的重要意义。而写作是一种高层级的语文能力,更是一种复杂的学习活动。不是简单的尝试就能实现质的飞跃的。作文能不能写好,主要依靠学生自己的体悟。因此,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能做的,也是作文教学最首要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用心关注生活,认识到作文必须来源于生活,实现生活与写作的“共生”,让学生的生活与写作共精彩!
  作者单位:江苏省太仓市明德高级中学(215400)
其他文献
《祝福》对柳妈有这样一段描绘:  柳妈的打皱的脸也笑起来,使她蹙缩得像一个核桃,干枯的小眼睛一看祥林嫂的额角,又钉住她的眼。祥林嫂似乎很局促了,立刻敛了笑容,旋转眼光,自去看雪花。  “祥林嫂,你实在不合算。”柳妈诡秘的说。“再一强,或者索性撞一个死,就好了。”  每读到这一段,笔者经常掩卷而思,忖度当时挥笔写下这段话时的鲁迅先生对柳妈这一形象该是厌恶至极的吧?简简单单的几个外貌描写,普普通通的几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大国,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不断加快、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全球经济文化一体化趋势逐渐加强,各民族文化呈现相互融合与渗透的姿态,我国面临着传统
立意是为诗文确定一个正确、深刻、新颖的主题思想,这是诗文写作成败的关键。立意好,才能唤起读者的共鸣,引起读者的思索。  一、中心立意  中心立意是指根据材料的中心来确定主题的方法。把握材料中心,必须先仔细、全面地掌握材料,然后再对材料做一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研究,最后再确定立意所在。  如以“守望亲情”为中心立意写一篇文章。首先要对“守望”有正确的理解。“守望”的词
计算教学作为小学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小学生提高数学学习能力,形成科学的数学思维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影响。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教师应该立足于常见的热点问题进行教学创
很多教师爱抱怨学生的认知肤浅,思维简单。其实,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目前大多数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能力。固然,我们可以把原因归结到学生身上,但反观我们的语文课堂,低效的、无效的教学设计无处不在。网络时代,通过复制别人的教学设计,将别人的观点、做法转移到自己这来比比皆是,结果自己的课堂成了跑马场,基本是没有思路,没有主线。也有一些课堂设计规规矩矩,不敢旁逸斜出,课堂如进入漫漫荒漠,没有活水源头。课堂上
文学作品是作家个性体验的产物,没有生活就不可能产生伟大的作品,而没有对生活的个性化的深刻体验,我们对文本的解读往往也是空泛而肤浅的。文学类文本是作家个性体验与心灵感悟的结晶,教师只有设身处地地感受、体验、质疑,创造性地进行个性化解读,才能更好地把握文本的内涵,抓住问题的生成与解答两个环节,并将问题贯穿于教学的整个过程,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所学知识,最终让学生实现自主化探
最近中国DVD出口的时候,碰到了很大的问题,由于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被人家提出收取很高的专利费,直到现在这个问题也没有完全解决。我们国家制造业基本上是处于一种夹缝的地
白领是指有较高教育背景和工作经验的人士,女性白领的工作形式都是坐势状态,工作的压力与不良的生活作息,使很多中年女性都因为长期处于这样的工作环境下导致过劳肥胖或腹部
2009年主推活动"星光魔范生"(真人秀大型季播类节目)实施时间2009年二季度节目时长90分钟传播平台安徽卫视每周五晚适合赞助的企业类型汽车、日化、电子、乳制品、饮料、服装
期刊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楼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这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一首数字诗,据说是宋代人邵雍写的,后被收入古代私塾的启蒙课本。短短的一首诗中嵌入了十个数字,依次把距离、烟村、楼台和花木连接起来,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田园风光画,意境清雅,读起来更是琅琅上口。  数字是抽象乏味的,但当数字扑入诗歌的怀抱,也会有佳作产生。数字因为诗歌而流光溢彩,诗歌因为数字而美不胜收。  “一片一片又一片,两片三片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