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因自信表达而精彩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shon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思想的外壳。如果学生能针对讨论主题,运用恰当的词句,自信地表达自己的思想,那么我们的课堂就会因此而精彩。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我们更关注在课堂交流中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他们的个性,让他们学会自信表达。但就现实情况看,形势不容乐观,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课堂交流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有的话到嘴边不知从何说起;有的是画蛇添足,口头禅增多;更为严重的表现为颠三倒四,语无伦次。
  怎样解决这些问题?我们认为除了激励学生敢想敢说,营造自信表达的心理氛围,除了控制讨论主题的难易程度,给学生以充裕的思考时间外,更为重要的是应该让学生在交流实践过程中掌握自信表达的技巧,特别是掌握几种交流时常用的惯用语。这样就能使所要反映的内容在表达一开始就构建好框架,增强气势,从而形成“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氛围,为学生的自信表达,为课堂的精彩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根据几年来的实践,我们认为课堂交流时下列惯用语有助于学生掌握语言应用的技巧,提高自信表达的实效:
  
  一、胸有成竹型
  
  认为自己的观点或思想是千真万确,很有把握,经得起实践检验的。表达时,就可以用上这些惯用语,“我认为……”;“我觉得……”;“我知道……”,甚至可以更肯定些,采用“我确认……”;“我坚信……”等这样的句子。学生在学习《大熊猫的故乡》这一课时,谈到熊猫生活的环境会怎样,就有同学振振有词地回答:“我认为大熊猫生活的环境离不开四个条件:一是冷暖适度,二是山高谷深,三是箭竹茂密,四是流水涓涓。”这样的回答简洁而又明确,颇有成竹在胸的感觉,大大加强了表达上的肯定气势。
  
  二、猜测型
  
  对于自己的答案是否正确、全面,不能肯定,但又认为自己的想法有一定的道理,表述时,可以采用“我猜想……”;“我想,也许……”这样的惯用语。在教学《少年闰土》这课时,一开始,我便出示两个句子:“这少年便是闰土。我认识他时,也不过十多岁,离现在将有三十年了;那时我的父亲还在世,家景也好,我正是一个少爷。”请学生仔细阅读这些句子后,然后研讨为什么三十年了,“我”对少年闰土的印象还那么深刻。因为事先没预习,以猜测为主,所以一位学生站起来说:“我猜想少年闰土长得结实健康,一定很可爱。”另一位学生回答:“我想,也许闰土跟做少爷的我不同吧!”更有一位学生答道:“我猜想闰土聪明能干,也许他身上会有许多稀奇的故事,让‘我’久久难忘!”应用了以上惯用语,虽然感觉回答的内容具有不确定性,但这并不影响学生自信表达的效果。然后,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我让学生自己找理由来证明自己的猜想是正确的。
  
  三、深究型
  
  赞同某同学的观点,但又认为对方讲得不够透彻,不够深入,在其陈述的某一点上可以进行纵向的剖析、挖掘,可用上以下惯用语,以起到妙笔生花的作用:“我赞同某同学的观点,但我有更深入的理解……”;“他讲得很有道理,但我有更深入的理解……”。我在教学《凡卡》一课时,结尾安排了这样一个研讨主题,爷爷会不会收到这封信?一位同学说:“我认为这封信是收不到的,因为凡卡根本没写清地址,没写清爷爷的姓名。”另一位同学接着说:“他讲得很有道理。如果联系课文内容,联系当时的社会环境,作更深入的理解,我认为即使凡卡写清了地址,爷爷收到了信,在当时的情况下,他的生活遭遇也不会改变……”学生言辞犀利,一针见血,看到了问题的本质。
  
  四、补充型
  
  倾听了同学的发言,认为他所陈述的观点或思想就讨论主题来讲,具有一定的针对性,但也有局限性,是片面的,不完整的,可以适当作一些补充。发言时,采用的惯用语有很多,“除了他所提到的几点外,我还有补充……”;“我还可以从其他方面来说明这个问题……”如《我爱绿叶》一课教学过程中,在谈到“我向绿叶献上一片痴情的理由”时,一位学生说:“我认为有两点,第一,因为绿叶是大自然最宠爱的儿女,点缀了整个世界;第二,绿叶是生态环境最勇敢的维护者,阻挡风沙等。”另一位同学站起来说:“除了这位同学提到的两点外,我还有补充,我认为作者之所以爱绿叶,还有更重要的一点是因为绿叶制造氧气,默默奉献,为人类生存作出了宝贵的贡献……”
  
  五、质疑型
  
  不同意某些观点或想法,觉得自己的思想、观点更能解决实际问题,更新颖或更有创意,就可以及时而有礼貌地否定别人的意见,自信地亮出自己的观点:“我并不赞同他的想法,我认为……”;“对于他所提出的这个建议,我有不同的看法……”我在教学《再见了,亲人》这一课时,曾设计过这样一个研讨主题:是否能把课题改成《亲人,再见!》?于是教室内争论不休,有同学认为可以,有几位同学就采用以上句式作了简要回答:“我不赞同他的观点。我认为把亲人放在后面,强调的是亲人,文章要表达的主题不是‘再见’而是亲人间的‘深情厚谊’,所以课题不能改。”
  当然,学生的自信表达也离不开教师的有效评价。在集体交流中,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或谈自己的感受时,教师恰当的评价会大大提高他们自信表达的效果。所以教师对学生发言的评价不仅要有新意,有实际内容,要根据不同的发言作出不同的评价,而且要真正体现即时性、针对性、激励性和启发性。
其他文献
“语言是思想的外壳”。因此游万仞、骛八极的想象往往要借助腾蛟起风的文字符号才能外现,这就是所谓的“奇想飞云霄,妙句落玉盘”。然而作文者,尤其是意气风发的中学生时常所困的是:奇想顿生,但诉诸文字,要么词不达意,语不尽情;要么歧路亡羊,言而无序;想的生机盎然,写的毫无生气。所以,我们的中学语文教师在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今天,要引导学生感受语言、领悟语言、积累语言,还要运用恰当的语言组合
期刊
笔者试着从中学语文教学实际出发,结合从教学一线收集到的例子,谈谈导答艺术。  一、正向导答  顺着学生思维活动的定势和发展趋势,或由浅及深,或由具体到抽象地开拓学生的思路,或提请阅读课文相关段句,顺着课文提供的线索去获取答案。这就是我们平时说的“正面启发”。
期刊
合作学习是以合作性学习小组为活动形态,以合作性学习伙伴为活动对象的学习方式。它是社会学习技能的运用。合作学习要求合作成员都能参与,学生在任务上有配合的契机,在过程中有合作的需要,方式上有协同的可能,成果创造和分享有互动的时空。
期刊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初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都强调的一个新概念,它被视为一种新的课程形态,并与“识字与写字”、 “口语交际”、 “阅读”和“写作”四大传统语文教学形态并列,形成五大教学形态。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不仅为阐释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本质和特征奠定了一个较为清晰的理论基石,而且在操作层面上为之搭建了坚实的平台并提供了指导。
期刊
读书这个话题,是一个永久性的话题,也是一个常讲常新的话题。随着人的年龄、学历、职业和阅历的不同,会对读书的认识和理解有很大的差异,特别是阅历,更是影响人们读书观的最关键的因素。
期刊
长期以来,我们的作文教学只偏重于“技术”操作,偏重于抽象、概括、提炼等逻辑思维的训练;轻视学生在整个作文过程中的审美情感、精神、意志、个性、情趣的介入。写作者只是凭借某种语言惯性操作性的往前推进,写作前后压根就没有惊叹、沮丧和战栗之类的情感因素生成并从心底泛开,即没有心动。中学生作文过程不同于一般的学科知识学习,它是学生心智的反映,是人格内涵的体现,是学生内部深藏着的情感的冲动的体现。所以说“心动
期刊
对于中国人来说,列支敦士登是一个颇为陌生的名字。因为,在地图上很难找到这个国家,在国际事务中,也很难看到这个国家的作为与作用。她从来不是新闻的焦点,也不是传媒关注的热点,且很少发生什么灾难性事件,日子平和得让人难以理会。
期刊
误区之一:字字精准加寻章摘句  几乎所有的考试,凡涉及默写填空,多一字,少一字,错一字,概不给分,哪怕这一字改动无关紧要,哪怕改动后的这一字与原文相比毫不逊色。几乎所有的考试,凡涉及默写,都是摘取部分名篇中的名句填空。于是,从老师到学生都知道,背诵全篇课文远不如背诵部分名句来得划算,只要在临考前几天,把名篇中的名句死记硬背下来就可以了,就是高考也可以用这一法子,不就是百来个名句嘛。
期刊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除了注重整体感知、合作探究、交流感悟等环节外,更应重视延伸性阅读的训练。    一、探幽发微    探幽发微是指在阅读教学时,把阅读的“触角”引向幽微之处,能对文章中细小的情节或次要的人物等进行思考,挖掘它们与作品的内在联系,从而加深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即“于细微处见精神”。我在教学《勇气》一文时,除了引导学生理解二战中盟国的美国伞兵为生存而拼命的勇气和法国妇女敢冒生命危险搭救美国
期刊
最近,翻阅了一些有影响的特级教师的教学书籍。从他们的课堂教学中发现,有一个很相同的特点,那就是他们善于用特有的教学机智去捕捉课堂中的每一个教学细节,从“小事”入手,以小见大,见微知著,创造出完美的课堂。    一、教学细节的含义及作用    所谓教学细节就是指课堂教学过程中所发生的很细小的环节或情节,或是一个细小的片段,它短小精悍,便于教师钻研和突破。它就是那么一句话、一个眼神、一次动作、一个表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