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针对高校中外合作办学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结合苏州大学中外合作项目的实践经验,提出在中外合作办学思想政治工作实践中要注重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导向,师生党支部推动学生思政工作开展,加强思政工作者的队伍建设,构建家庭和学校的联动机制,探索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模式,不断改进和加强合作办学背景下学生的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 高校 思政教育
随着我国高等学校办学形式的日益多元化,国内有相当数量的高校开展了同国外高校的合作办学,截止2013年11月1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外合作监管工作信息平台公布的本科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与项目共702个,其中黑龙江省的中外合作项目共有168个,占比达到23.93%;江苏省共有4家合作办学机构,共有70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位居全国第二,仅次于黑龙江省。经过十余年的探索,中外合作办学的模式在改革和实践中不断深化发展,未来一段时期内,将有数量众多的高校学生赴国外学习深造。如何在充分把握新时期中外合作办学的环境需求和大学生特质的基础上,探索改进中外合作办学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效果的途径和方法,正成为当前大学思想政治工作一个重要的命题。
一、中外合作办学大学生思政教育研究现状
中外合作办学背景下学生思政教育的研究伴随着其实践发展不断深入,但总体上来说,其理论研究仍落后于办学实践。随着办学过程中学生思政教育问题的不断凸显,这一问题也引起了国内学者和实践者的广泛关注。邓红健(2011)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在工作实践中要明确教育目标,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西方文化的比较分析教育、“以学生为本”三方面的教育内容,理论结合实践,建立五项保障机制,逐步建立“1345”的思想政治工作模式。同时,许婕、李昊书(2011)从当前中外合作办学的生源环境,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以及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压力角度探讨中外合作办学的现状,并且从学生的學风建设、道德教育和政治素养的提高,以及管理者的队伍建设角度提出了相应的建议。目前,国内对于这一大学生群体思政教育问题的探讨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多数的学者立足于此类学生的身心特点,从学生工作和学生管理的角度,研究如何发挥辅导员在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德育方面的作用。这类研究数据详实,以教学案例为主,作者大多为中外合作办学学生工作和党团部门的一线工作者。
另一部分学者着眼于学生思政教育具体工作的研究,主要涉及:“两课”教学、党建问题、德育和素质教育、爱国主义教育、职业生涯规划等各方面,着重强调在坚持中华传统美德的基础上,借鉴西方科学实证研究开展对我国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的规范研究。关于“两课教学”,部分学者提出加强中外合作办学大学生的两课教学是重中之重。关于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学者们则提出了将爱国主义教育融于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建设等的实践,做好中外合作办学院校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工作。基于以上对现有研究的梳理,不难看出:在思政教育中,学生工作者起着设计、组织、引导、示范、转化的重要作用。本文将结合苏州大学中外合作项目国际金融课程实验班的实践经验,归纳总结相关学生思政工作中的些许思考。
二、国际化视野下大学生思政教育的特点
(一)中外文化差异显著,思想教育和党建工作难度高
“人类学之父”的爱德华泰勒认为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而获得的任何能力与习惯。文化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对其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具有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影响。虽然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讲求“求同存异”,实现和其他民族文化的融合。但是在实现文化的融合的同时,我们应当去伪存真,毕竟中外文化仍存在很多差异性。相对于接受国内传统高等教育的学生,让孩子就读中外办学项目的学生家长一般比较偏向于西方传播的文化理念和教育方式,普遍崇尚外来文化,他们对于国外的思维方式和文化宣传有着天生的信赖感。此外,中外合作办学的课堂采用外教英文授课方式,课后学生有很多时间和外教交流学习、生活以及文化方面的事宜。青年学生处于思想的成长期和形成期,他们在沟通交流的过程中也会潜移默化地认可并接受外教传递的思想和观念。
处于青年时期的学生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还相对薄弱,社会经验少,很难自觉抵制一些不良的思想。其次,大学期间是学生进行思政教育和开展党建工作的良好时期,同时也是学生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期,如果学生过分相信西方文化的宣传,从而摒弃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对学生自身素养的形成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偏向于西方的开放文化的同学会认为学校党建工作只是流于形式的活动,拒绝或者怠于参加学生党员活动,并不能在民主生活会,党员教育培训班等活动中真正学习共产党员的责任,体会学生党员的荣誉感和使命感。
(二)不同办学模式下的课堂教学融合难
传统的高等教育办学模式无法适应中外合作办学的新模式,而且中外合作办学在我国并没有形成广泛而系统的办学经验,很多学校都处在自我摸索、开创的过程中,各个学校根据学校的特点采取的授课方式也千差万别。其次,办学模式主要仿照国外的授课方式,由于国外广泛开展小组讨论的形式,但是在国内的实施难度比较大,因为很多学校的中外办学项目的招收人数比较多,这样分组讨论的上课形式很难开展,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很难被调动。从学生的角度分析,一方面学生从高中紧张而繁重的课业负担向大学独立、自主的学习环境就存在一个转换的过程,需要较长时间的适应、磨合期;而且中外合作办学的课堂教学中,外教授课采用原版英文教材,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差异较大,无法快速适应纯英文的授课方式,英语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上课听不懂,课后的作业完成难度较大,导致上课的积极性不高,长期以往的恶性循环便产生厌学、弃学的思想,影响学生的日后发展,同时也是对学校中外合作办学的巨大挑战。
(三)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清晰度不高 学生高考填报志愿时之所以选择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可能更加注重项目学校的声誉,以及日后合作办学的对接学校,并未慎重考虑学生长期的学业和职业规划。通过在本科阶段一段时间的学习,学生会根据学习的效果,结合传统高等教育的学习方式对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和职业规划作进一步的分析,家长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在校表现以及学生自身的出国意愿也会做出一定的评估。此时,中外合作办学专业的同学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分化,部分同学发现国内的机会也比较多,或者更加适应传统高等教育方式,放弃出国的目标;有些同学对于合作办学的对接学校不是很满意,不希望通过学校的合作办学项目出国,希望自己申请出国;还有一些同学对于自己的学业仍然没有清晰的规划,一直犹豫自己是否出国。一方面学校也处在中外合作办学的探索阶段,还没有完善的体制和完备的规章制度来处理此类现象,在填报志愿时没有明确学生日后的发展方向,(修改表述,我不太明白你要表述何意思)而且学生进入学校之后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也没有重点关注中外合作办学学生的发展方向,导致学生对自身未来的发展以及定位认知不足,职业生涯规划的清晰度不高,确立自己的学业目标和职业规划的时候产生很多的困惑,不利于学生的学业和职业规划的完成。
三、中外合作办学大学生思政教育新思路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步伐进一步加快,积极慎重地做好中外合作办学大学生的党建工作是高校战略任务之一,在明确开展党建工作必要性的基础上,积极探索中外合作办学党建工作的创新性措施。本文结合苏州大学商学院国际金融实验班维多利亚项目的具体实践,归纳出一些具有普遍规律性的观点,提出从中国传统文化入手,师生党支部共同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开展,注重思政工作者队伍建设,构建家庭和学校的联动机制的思政教育新思路,以期在未来的工作实践中不断完善。
(一)寓传统文化于思政教育,师生党支部共同携手
当前我国处于社会的转型期,不仅受到外来文化、多元价值观的冲击,而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阶段的震荡也对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一定的影响。而且,中外合作办学的学生在国内的学习时间段,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时效性不足,国内进行的长期、循序渐进的方法很难落实,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认识不足,对学校的党团活动参与积极性不高。为此,高校需要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结合起来,一是在学校的课程设置中增加中国传统文化的课程,在讲解经典的同时揭示传统文化的价值,使学生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从根本上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感和正确的处世态度。其次,利用中西方的节日契机对学生进行良好的传统文化教育,外教可以和学生庆祝复活节,学生也可以和外国老师一起过中秋节,在中西方的各种节日庆典中互相了解节日的习俗,交流它们寓意的文化内涵,增强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同时从党团工作入手,利用先进典型为学生树立“榜样效应”,在思想、政治方向、学习、工作和生活等方面对其他学生进行引导和帮助,充分发挥模范团员和优秀党员的辐射示范效应;针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开展多种沟通渠道,中外合作办学的学生在国外读书阶段可以建立国外的学生党支部,通过学生支部书记的管理,对学生出国之后的思政教育方面和国外学生党建工作实现较好对接,树立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挥师生党支部的作用。
(二)加强思政工作者队伍的建设
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不同于传统的高等教育,思政工作者在学生的生活引导,以及学习辅导方面的作用更为凸显,因此提高思政工作者的素质适应全新的管理模式显得尤为重要。思政工作者在传统的高校工作经验中已经具备言传身教的执行能力,换位思考的溝通能力,以及与人为善的亲和力。在中外合作办学中同样也应该具备这些特质,但是针对特殊办学模式思政工作者应该注重其他能力的培养。一方面应该开展针对性的课程培训,让老师了解中外合作办学的特殊性、先进性,在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中碰到新问题时能够突破传统的教育方式,针对特殊学生群体采取不同的引导方式,更好地从学生的切身利益出发,认同学生、理解学生、开导学生,加强思政工作者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思政工作者应该培养良好的洞察能力,不应仅仅局限于在办公室和学生开展工作,应当深入学生、走进学生管理工作,体验学生真实生活。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的学生会开展更多的学生活动,像万圣节、圣诞节等学生都会和外教老师一起参加,思政工作者应当走进学生,从而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对学生进行细致入微地观察,方便日后工作的有序进行。
(三)建立学校和家庭的联动机制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学生的学习压力一般都比国内的学生大,学习进度可能跟不上,造成很大的学习负担,甚至可能导致厌学、弃学的现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单纯依靠学校和老师的努力,还不能完全解决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想问题,一定需要学生家长的配合,建立“学生、老师和父母”三位一体的互动模式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成长成才。一方面可以建立家长微信群,可以让学生家长之间针对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进行及时地沟通交流,针对学校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提出他们的改进思路;其次学期过程中针对学生出国学习的准备工作以及学生在校的适应情况定期召开家长会,让家长和老师之间互通信息,及时交流;每学期末向家长寄送学生成绩条时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对学生进行长期的跟踪了解,每学期致学生家长的一封信让家长及时了解学生在学校的发展,同时积极配合老师的工作,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及时做好学生工作,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积极进取的动力,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实现学生、家长和学校的无缝对接。
四、结语
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作。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学生的思想观念容易受到国外多元价值观的冲击,而且青年学生正处于成长的转折期,还没有形成自己人生的系统性认知,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思想政治工作开展存在地域、时间上的特殊性,因此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比较复杂。本文从中国传统文化、师生党支部、思政工作者队伍建设以及学校和家庭联动机制等四个方面针对中外合作办学学生思政教育提出了相应的思路。
【参考文献】
[1]邓红建,高校中外合作办学思想政治工作模式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1(22):46-48
[2]许婕,李昊书,浅谈中外合作办学的学生管理工作[J],学理论,2011(30):141-142
[3]钟毓卓,当前中外合作办学中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挑战[J],当代教育科学,2008(13).
[4]赵新月,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的学生求学目标与学生思想教育工作[J],教育管理,2008(8):107-108.
[5]陶林、申俊龙,关于中外合作办学近十年来的研究综述[J],教育研究,2006(25):5-9.
[6]周颖,中外合作办学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索[J].北京教育: 德育, 2009( S1) : 50 - 51.
[7]周满生,国际教育发展的若干特点与趋势[J],教育科学研究,2001(5):5-920(1):85-90.
[8]郑武生,田兆杰,大学生思政教育应注重的“四个效应”[J],现代交际,2010(11):215-216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 高校 思政教育
随着我国高等学校办学形式的日益多元化,国内有相当数量的高校开展了同国外高校的合作办学,截止2013年11月1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外合作监管工作信息平台公布的本科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与项目共702个,其中黑龙江省的中外合作项目共有168个,占比达到23.93%;江苏省共有4家合作办学机构,共有70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位居全国第二,仅次于黑龙江省。经过十余年的探索,中外合作办学的模式在改革和实践中不断深化发展,未来一段时期内,将有数量众多的高校学生赴国外学习深造。如何在充分把握新时期中外合作办学的环境需求和大学生特质的基础上,探索改进中外合作办学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效果的途径和方法,正成为当前大学思想政治工作一个重要的命题。
一、中外合作办学大学生思政教育研究现状
中外合作办学背景下学生思政教育的研究伴随着其实践发展不断深入,但总体上来说,其理论研究仍落后于办学实践。随着办学过程中学生思政教育问题的不断凸显,这一问题也引起了国内学者和实践者的广泛关注。邓红健(2011)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在工作实践中要明确教育目标,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西方文化的比较分析教育、“以学生为本”三方面的教育内容,理论结合实践,建立五项保障机制,逐步建立“1345”的思想政治工作模式。同时,许婕、李昊书(2011)从当前中外合作办学的生源环境,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以及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压力角度探讨中外合作办学的现状,并且从学生的學风建设、道德教育和政治素养的提高,以及管理者的队伍建设角度提出了相应的建议。目前,国内对于这一大学生群体思政教育问题的探讨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多数的学者立足于此类学生的身心特点,从学生工作和学生管理的角度,研究如何发挥辅导员在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德育方面的作用。这类研究数据详实,以教学案例为主,作者大多为中外合作办学学生工作和党团部门的一线工作者。
另一部分学者着眼于学生思政教育具体工作的研究,主要涉及:“两课”教学、党建问题、德育和素质教育、爱国主义教育、职业生涯规划等各方面,着重强调在坚持中华传统美德的基础上,借鉴西方科学实证研究开展对我国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的规范研究。关于“两课教学”,部分学者提出加强中外合作办学大学生的两课教学是重中之重。关于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学者们则提出了将爱国主义教育融于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建设等的实践,做好中外合作办学院校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工作。基于以上对现有研究的梳理,不难看出:在思政教育中,学生工作者起着设计、组织、引导、示范、转化的重要作用。本文将结合苏州大学中外合作项目国际金融课程实验班的实践经验,归纳总结相关学生思政工作中的些许思考。
二、国际化视野下大学生思政教育的特点
(一)中外文化差异显著,思想教育和党建工作难度高
“人类学之父”的爱德华泰勒认为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而获得的任何能力与习惯。文化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对其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具有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影响。虽然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讲求“求同存异”,实现和其他民族文化的融合。但是在实现文化的融合的同时,我们应当去伪存真,毕竟中外文化仍存在很多差异性。相对于接受国内传统高等教育的学生,让孩子就读中外办学项目的学生家长一般比较偏向于西方传播的文化理念和教育方式,普遍崇尚外来文化,他们对于国外的思维方式和文化宣传有着天生的信赖感。此外,中外合作办学的课堂采用外教英文授课方式,课后学生有很多时间和外教交流学习、生活以及文化方面的事宜。青年学生处于思想的成长期和形成期,他们在沟通交流的过程中也会潜移默化地认可并接受外教传递的思想和观念。
处于青年时期的学生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还相对薄弱,社会经验少,很难自觉抵制一些不良的思想。其次,大学期间是学生进行思政教育和开展党建工作的良好时期,同时也是学生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期,如果学生过分相信西方文化的宣传,从而摒弃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对学生自身素养的形成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偏向于西方的开放文化的同学会认为学校党建工作只是流于形式的活动,拒绝或者怠于参加学生党员活动,并不能在民主生活会,党员教育培训班等活动中真正学习共产党员的责任,体会学生党员的荣誉感和使命感。
(二)不同办学模式下的课堂教学融合难
传统的高等教育办学模式无法适应中外合作办学的新模式,而且中外合作办学在我国并没有形成广泛而系统的办学经验,很多学校都处在自我摸索、开创的过程中,各个学校根据学校的特点采取的授课方式也千差万别。其次,办学模式主要仿照国外的授课方式,由于国外广泛开展小组讨论的形式,但是在国内的实施难度比较大,因为很多学校的中外办学项目的招收人数比较多,这样分组讨论的上课形式很难开展,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很难被调动。从学生的角度分析,一方面学生从高中紧张而繁重的课业负担向大学独立、自主的学习环境就存在一个转换的过程,需要较长时间的适应、磨合期;而且中外合作办学的课堂教学中,外教授课采用原版英文教材,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差异较大,无法快速适应纯英文的授课方式,英语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上课听不懂,课后的作业完成难度较大,导致上课的积极性不高,长期以往的恶性循环便产生厌学、弃学的思想,影响学生的日后发展,同时也是对学校中外合作办学的巨大挑战。
(三)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清晰度不高 学生高考填报志愿时之所以选择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可能更加注重项目学校的声誉,以及日后合作办学的对接学校,并未慎重考虑学生长期的学业和职业规划。通过在本科阶段一段时间的学习,学生会根据学习的效果,结合传统高等教育的学习方式对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和职业规划作进一步的分析,家长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在校表现以及学生自身的出国意愿也会做出一定的评估。此时,中外合作办学专业的同学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分化,部分同学发现国内的机会也比较多,或者更加适应传统高等教育方式,放弃出国的目标;有些同学对于合作办学的对接学校不是很满意,不希望通过学校的合作办学项目出国,希望自己申请出国;还有一些同学对于自己的学业仍然没有清晰的规划,一直犹豫自己是否出国。一方面学校也处在中外合作办学的探索阶段,还没有完善的体制和完备的规章制度来处理此类现象,在填报志愿时没有明确学生日后的发展方向,(修改表述,我不太明白你要表述何意思)而且学生进入学校之后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也没有重点关注中外合作办学学生的发展方向,导致学生对自身未来的发展以及定位认知不足,职业生涯规划的清晰度不高,确立自己的学业目标和职业规划的时候产生很多的困惑,不利于学生的学业和职业规划的完成。
三、中外合作办学大学生思政教育新思路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步伐进一步加快,积极慎重地做好中外合作办学大学生的党建工作是高校战略任务之一,在明确开展党建工作必要性的基础上,积极探索中外合作办学党建工作的创新性措施。本文结合苏州大学商学院国际金融实验班维多利亚项目的具体实践,归纳出一些具有普遍规律性的观点,提出从中国传统文化入手,师生党支部共同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开展,注重思政工作者队伍建设,构建家庭和学校的联动机制的思政教育新思路,以期在未来的工作实践中不断完善。
(一)寓传统文化于思政教育,师生党支部共同携手
当前我国处于社会的转型期,不仅受到外来文化、多元价值观的冲击,而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阶段的震荡也对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一定的影响。而且,中外合作办学的学生在国内的学习时间段,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时效性不足,国内进行的长期、循序渐进的方法很难落实,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认识不足,对学校的党团活动参与积极性不高。为此,高校需要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结合起来,一是在学校的课程设置中增加中国传统文化的课程,在讲解经典的同时揭示传统文化的价值,使学生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从根本上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感和正确的处世态度。其次,利用中西方的节日契机对学生进行良好的传统文化教育,外教可以和学生庆祝复活节,学生也可以和外国老师一起过中秋节,在中西方的各种节日庆典中互相了解节日的习俗,交流它们寓意的文化内涵,增强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同时从党团工作入手,利用先进典型为学生树立“榜样效应”,在思想、政治方向、学习、工作和生活等方面对其他学生进行引导和帮助,充分发挥模范团员和优秀党员的辐射示范效应;针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开展多种沟通渠道,中外合作办学的学生在国外读书阶段可以建立国外的学生党支部,通过学生支部书记的管理,对学生出国之后的思政教育方面和国外学生党建工作实现较好对接,树立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挥师生党支部的作用。
(二)加强思政工作者队伍的建设
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不同于传统的高等教育,思政工作者在学生的生活引导,以及学习辅导方面的作用更为凸显,因此提高思政工作者的素质适应全新的管理模式显得尤为重要。思政工作者在传统的高校工作经验中已经具备言传身教的执行能力,换位思考的溝通能力,以及与人为善的亲和力。在中外合作办学中同样也应该具备这些特质,但是针对特殊办学模式思政工作者应该注重其他能力的培养。一方面应该开展针对性的课程培训,让老师了解中外合作办学的特殊性、先进性,在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中碰到新问题时能够突破传统的教育方式,针对特殊学生群体采取不同的引导方式,更好地从学生的切身利益出发,认同学生、理解学生、开导学生,加强思政工作者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思政工作者应该培养良好的洞察能力,不应仅仅局限于在办公室和学生开展工作,应当深入学生、走进学生管理工作,体验学生真实生活。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的学生会开展更多的学生活动,像万圣节、圣诞节等学生都会和外教老师一起参加,思政工作者应当走进学生,从而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对学生进行细致入微地观察,方便日后工作的有序进行。
(三)建立学校和家庭的联动机制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学生的学习压力一般都比国内的学生大,学习进度可能跟不上,造成很大的学习负担,甚至可能导致厌学、弃学的现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单纯依靠学校和老师的努力,还不能完全解决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想问题,一定需要学生家长的配合,建立“学生、老师和父母”三位一体的互动模式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成长成才。一方面可以建立家长微信群,可以让学生家长之间针对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进行及时地沟通交流,针对学校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提出他们的改进思路;其次学期过程中针对学生出国学习的准备工作以及学生在校的适应情况定期召开家长会,让家长和老师之间互通信息,及时交流;每学期末向家长寄送学生成绩条时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对学生进行长期的跟踪了解,每学期致学生家长的一封信让家长及时了解学生在学校的发展,同时积极配合老师的工作,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及时做好学生工作,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积极进取的动力,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实现学生、家长和学校的无缝对接。
四、结语
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作。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学生的思想观念容易受到国外多元价值观的冲击,而且青年学生正处于成长的转折期,还没有形成自己人生的系统性认知,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思想政治工作开展存在地域、时间上的特殊性,因此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比较复杂。本文从中国传统文化、师生党支部、思政工作者队伍建设以及学校和家庭联动机制等四个方面针对中外合作办学学生思政教育提出了相应的思路。
【参考文献】
[1]邓红建,高校中外合作办学思想政治工作模式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1(22):46-48
[2]许婕,李昊书,浅谈中外合作办学的学生管理工作[J],学理论,2011(30):141-142
[3]钟毓卓,当前中外合作办学中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挑战[J],当代教育科学,2008(13).
[4]赵新月,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的学生求学目标与学生思想教育工作[J],教育管理,2008(8):107-108.
[5]陶林、申俊龙,关于中外合作办学近十年来的研究综述[J],教育研究,2006(25):5-9.
[6]周颖,中外合作办学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索[J].北京教育: 德育, 2009( S1) : 50 - 51.
[7]周满生,国际教育发展的若干特点与趋势[J],教育科学研究,2001(5):5-920(1):85-90.
[8]郑武生,田兆杰,大学生思政教育应注重的“四个效应”[J],现代交际,2010(11):215-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