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研究

来源 :今日财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langx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区域协调发展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是中国发展的难题之一,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区域协调发展也呈现出新的状态,同时面临着众多机遇和挑战。本文通过宏观经济分析,分析研究了新常态下影响区域协调发展的因素,运用回归预测法实证检验了创新对区域协调发展的推动作用,并结合影响因素提出了对应的几点政策建议。
  关键词:新常态;区域协调发展;创新驱动
  “新常态”一词最早由美国太平洋基金管理公司总裁埃里安在2009年提出,含义是危机之后经济恢复缓慢而痛苦的过程。新常态的“新”就是“有异于旧质”,“常态”就是时常发生的状态,这是一种趋势性、不可逆转的发展状态。
  一、经济“新常态”的特征
  唯物辩证法指出,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经历了重大、剧烈的变动之后,往往出现不同以往的新特征,并且进入相对稳定的状态。经济发展如此,社会发展的很多领域也是如此(石建勋)。习近平第一次提及“新常态”是在2014年5月考察河南的行程中,当时习主席说:“中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中国经济新常态有总的来说有四个特征,中高速,经济增速换挡回落,从过去10%左右的高速增长转为7%-8%的中高速增长;优结构,新常态下,经济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区域差距缩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发展成果惠及广大民众。多挑战,新常态下面临新的挑战,一些不确定性风险显性化。中国经济新常态是经济发展模式转轨,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经济新常态将给中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二、新常态下的区域协调发展
  经济新常态下,“京津冀一体化”“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等许多重大战略启动了新一轮的发展,区域经济发展也被赋予了新的内涵(王金杰、周立群)。中国幅员辽阔,自然资源分配不均,生产力不平衡,“东强西弱”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格局。改革开放前,中央政府采取了“加快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统筹兼顾、发挥优势、均衡发展”的区域均衡发展战略,均衡发展战略在当时虽然缩小了生产力水平落后的中西部与东部的差距,但同时也抑制了东部地区利用已有的资本、资源和技术优势实现快速发展。改革开放初期,实行非均衡发展战略,主要支持东部沿海地区的发展,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从而带动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东部沿海地区在地理位置及外部条件、经济基础等因素都具有优势,在投资、对外贸易、税收、吸引外资等政策上给予倾斜,让这些地区优先发展起来,发挥扩散作用,带动中西部地区发展。虽然非均衡战略使我国经济突飞猛进,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支撑原有经济发展方式的以大量农业富余劳动力为代表的低成本要素、大量资源能源和环境成本,更多地是由中西部地区提供的(于春晖)。这就导致地区发展不均衡,差距在不断扩大,制约了中国的经济发展,差距最大的“八五”时期,东部与西部的增速差距高达4.8个百分点(于合军)。意识到这些问题的存在,党中央采取了一系列新的战略规划。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提出在国家统一规划指导下,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分工、各展所长、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促进地区经济合理布局和健康发展。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强调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优化国土开发格局。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区域发展战略也要随着经济发展背景做出相应的调整。在新的发展背景下,区域协调发展呈现出新的状态,区域经济相对差异缩小,绝对差异扩大;五大区域内部差异、区际差距双降;城市群的整体形态作用更加显著;经济带成为中国区域经济的新支撑(李珊珊、孙久文、李爱民)。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中提出继续实施区域总体发展战略,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
  虽然经济增长速度减缓,但仍处于可接受的区间,我们不该一味的追求经济发展的速度,应着手于质量和效益。依靠要素成本优势所驱动,投入资源消耗环境来保持经济高速增长的粗放方式已经不适用于现在的中国,因老龄化日益严重,我国的“人口红利”也逐渐衰减,经济新常态下,区域协调发展应从资源要素互补式为主转向创新发展互助式为主,从以GDP增长为主导转向以可持续发展为主导,从松散型合作转向机制化合作,以投资驱动和要素驱动为主的发展模式转变为以创新驱动为主。新常态下区域协调发展的主要途径是要素流动与产业联动(王金杰、周立群)。
  新常态下经济发展正值关键时期,只有在此时把握好机遇,沉着应对风险挑战,才能促进区域的协调发展。现如今,城镇化战略快速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全球经济逐渐复苏,开放型经济体系也正在构建,区域协调发展引起了政府的重视,成为经济工作重点,而在面临这些机遇的同时,区域发展也面临着很大的挑战。主要有全球经济再平衡、农业富余劳动力减少和人口老龄化程度提高、资源环境瓶颈制约日益加剧、城市内部二元结构矛盾日益凸显等四大挑战(孙久文)。虽然形势严峻,但总的来说机遇大于挑战,应抓住机遇克服困难,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三、新常态下影响区域协调发展的因素
  改革开放初期,区域经济稳步提升,但同时也有很多因素制约着我们前进的脚步。自然资源是影响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东部地区气候条件良好,水资源丰富,拥有沿海的区位优势。中西部地区虽然地处内陆,但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双方有优有劣,相互牵制。物质资本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发达地区利用资本优势给企业带来优质的劳动力和技术,而地处内地的一些金融市场资本缺乏,相对落后,双方差距日益增大。各区域内经济体产业发展路径依赖是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一种束缚。经济社会一旦选择了某个发展模式,由于长期的投入、利益约束和协调效应等导致该发展模式很难改变。新常态下,劳动生产率提高成为经济发展的关键。老龄化日益严重,“人口红利”衰减,劳动力的低成本优势在不断弱化,我们应着重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即注重质量和效益,由此可以降低资源的浪费,为东西部地区创造更大的发展空间,促进区域间协调发展。各地区资源禀赋上的差异也影响着区域经济的发展。东部沿海地区人口密集,经济基础雄厚,科技创新能力强,而中西部地区地域广袤,各种资源富集,但高素质人才比例小、科技创新能力相对较弱(陈耀)。地区优势不同,相对应的发展策略也略有差别,经济发展速度也有一定的差异。经济结构是否合理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前提。一定的社会经济和技术条件,要求与它相适应的一定的经济结构。2013年第三产业在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提高到了46.1%,第一次超过了第二产业,2014年仍然保持了这一变化,说明我国正从工业化中期向后期迈进(于春晖)。一些落后地区的第三产业发展明显滞后,生产力水平不足,未能跟上我国工业化发展的脚步,不利于当地的经济发展。创新驱动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投入资源消耗环境的粗放方式应选择放弃,创新才是最适合现在的发展方式。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中提出要坚持创新发展,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通过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引领经济发展。绿色发展和环境治理也需要通过创新来实现,创新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胡家勇)。创新对区域协调发展是否有推动作用,还需要具体的实证检验。   2014年以来,在全国及大部分省份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河南成为为数不多的经济增速同比提高的省份,我们以河南省的高兴技术产业对经济贡献为例,用高兴技术产业增加值代表创新对GDP的贡献值,做GDP总值与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之间的定量分析,以研究新常态下创新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以X表示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以Y表示GDP总值,根据2000-2014年河南省高新技术产业对GDP的贡献值与GDP总值进行回归分析:
  Y=34174.54+50.7739X ①
  (2.517052)(23.93268)
  R2=0.977807 Adjusted R2=0.9761 F=572.7732
  注:括号中的数值分别表示对应变量的t检验值
  从方程的各检验值结果可以看出,回归方程对实际资料的拟合效果很好,并且通过了F检验。回归方程①说明河南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每增加一个百分点,GDP总值将增加约50.7739个百分点。可决系数R2为0.9778071,数值较高,说明该模型把GDP总值y的变动解释的很好。相关系数r为0.988841297,接近于1,说明因变量与自变量拟合程度很好,两者呈正相关。由此看出,对于河南省来说,技术创新程度与经济发展水平正相关,因此经济新常态下转变为创新驱动,加快技术创新将有效的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和国民经济发展。
  四、关于新常态下区域协调发展的几点政策思考
  1.提高劳动生产率
  提高劳动生产率是经济发展的关键。首先要提高劳动者素质和技术水平,在国际竞争中抢占先机、赢得主动,越来越需要不断提高广大劳动者的综合素质和技术水平,其次要改进劳动力和资本的结合方式,提高劳动者的积极性,进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来保持经济的合理增长。
  2.经济增长模式转型
  发展模式转型对各地区都适用,但要按照各地区的比较优势有所区别,未来一个时期东部发达地区要率先在创新驱动转型上取得进展,特别是在一些关系国家竞争力的重点领域取得突破;而中西部地区则主要在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方面加快转型,大力淘汰落后过剩产能,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促进产业发展向绿色、低碳、环保转型,促进城市发展向集约、智慧、生态转型。
  3.优化升级经济结构
  首先要加大淘汰供给绝对过剩的传统行业,化解过剩产能的矛盾。其次大力发展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四大支柱产业。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分别为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生物、高端装备制造业、新一代信息技术。其中节能环保、生物、高端装备制造业、新一代信息技术将在2020年将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四个支柱产业。
  4.深化改革实现创新驱动
  通过推动改革,发挥市场竞争激励创新的根本性作用,营造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环境,增强市场主体创新动力,使创新能力成为企业之间的主要竞争力。实行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打破制约创新的行业垄断和市场分割,健全产业技术政策和管理制度,建立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构建一系列的体系真正释放创新的作用。
  五、结语
  本文参考已有的文献和研究,通过宏观经济分析,分析研究了新常态下影响区域协调发展的因素,主要有劳动生产率、各地区的资源禀赋、经济结构和创新驱动。同时运用回归预测法实证检验了创新对区域协调发展的推动作用,结合中国经济新常态的特点和区域协调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针对影响新常态下区域协调发展的因素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中国应深化改革,加大“改革红利”,实行创新驱动,提高劳动生产率,优化升级经济结构,加快经济增长模式转型,缩小区域间的差距,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 石建勋.中国经济新常态的演变逻辑分析及展望[N].光明日报,2015-1-29(16).
  [2] 王金杰、周立群.新常态下区域协调发展的取向和路径[J].江海学刊,2015(4):73-79.
  [3] 于春晖.趋向协调发展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常态”[J].区域经济评论,2014(6):28-30.
  [4] 于合军.新常态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思考[J].理论视野,2015(9):27-29,35.
  [5] 李珊珊、孙久文、李爱民.新常态下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重点领域与机制研究[J].中国物价,2015(1):36-39.
  [6] 孙久文.新常态下的“十三五”时期区域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区域经济评论,2015(1):23-25.
  [7] 陈耀.我国区域发展要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J].区域经济评论,2014(6):23-26.
  [8] 胡家勇.经济“新常态”下区域发展动力的转换[J].区域经济评论,2014(6):26-28.
其他文献
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无产阶级政党,群众立场是我们党的根本政治立场。群众路线理论始终贯穿于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之中,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仅吸收了马克思主义的人学思想,也批判地继承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民主主义思想。因此,可从群众路线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与传统民本主义思想视角来解读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  毛泽东指出,马克思主义一定要“和民族的特点相结合,经过一定的民族形式”表现出来。中华民族的独
期刊
投资过程包括制定投资目标、进行投资分析、构思投资组合、调整投资组合及效果评估,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处处面临着风险。本文对投资者的一般投资过程进行了分析并指出其与基金管理者的区别,希望能够给普通投资者在日后投资过程中带来一些启发。  一、制定投资目标  投资目标对投资结果具有直接影响,投资目标是否合理准确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投资结果的好坏,因此在制定投资目标时需要审慎考虑。首先,投资目标必须是可行的,作
期刊
企业信息化建设进程日渐深入,使企业逐渐实现信息化内控,管理质量与管理水平均有所提升。信息化建设背景下,企业内控管理成本同比提高,同时也出现各种管理问题,需要企业高度重视,并将内控管理建设趋于完善,使其能够在实践中提升企业运转效率。  当今企业发展要想紧跟时代潮流,就必须将信息化建设引入企业内部控制与管理,利用信息化管理的高速化与科范化,使企业内控管理得到有效升级,将整体管理水平提升。信息化管理拥有
期刊
摘 要: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金融服务贸易不仅与商品货物对外贸易有着较强的相关性,还与国民经济的增长息息相关。本文在对金融服务贸易理论进行概述的基础上,探讨了我国金融服务贸易的主要合作伙伴和进出口现状,进而深入分析了金融服务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最后提出通过完善金融服务业调控机制、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和贸易结构、加强金融业高水平人力资本的培养与储备、加大对有利于商品货物国际贸易的金融服务研发支出等措施来促
期刊
高校后勤的改革要与高校的改革发展相适应,要与国情、校情相适应。结合对中山大学南方学院后勤监督管理工作发展状况及体系建设的实际情况的,提出高校后勤监督管理模式探讨,为今后的高校后勤监督管理实践提供参考。  随着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后勤已逐步实现社会化管理,或引进社会力量主办的服务型企业为学院提供服务,或整改成立后勤集团等服务企业自高校的事业管理体系逐渐分离。  随着后勤服务社会化的
期刊
摘 要:正在中国经济领域的改革中,国企改革一直以来都是备受关注、影响颇深的重要部分。作为前几轮国企改革的延续和深化,以混合所有制改革为标识的新一轮国企改革正在全面推进中。作为经济活 动的中枢以及国家实施经济金融改革的重要渠道,商业银行应顺应当前国企改革的变化趋势,谋划业务布局,多维度把握改革带来的业务机遇,积极应对外部环境变化所带来的挑战,并以此为契机实现自身的转型发展。  关键词:国企改革;企业
期刊
摘 要:在当今世界各个国家经济竞争日趋激烈的国际背景下,为了提升在国际中的经济影响力,发展金融服务贸易已成为许多国家的一个新的关注点。对于我国当前的经济建设而言,我国需要高度重视并促进我国金融服务贸易的发展,以达到使得我国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的最终目的。加快我国金融服务贸易行业的发展,不但能够升级优化产业结构、提升我国的现代服务能力;而且还有利于形成创造力最强的人力资本。综上所述,本文得出了我国现阶段
期刊
摘 要:离岸金融作为全球经济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对金融体系的创新和健全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一直处于主导地位,对其他发展中国家起着领先和示范作用,但是其金融货币地位却略为失衡。因此中国对离岸金融市场的建立和完善刻不容缓,是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十分重要的一步。那么离岸金融市场的建立和完善如何影响人民币国际化?应该如何通过离岸金融市场的建立和完善来加快人民币国际化的
期刊
摘 要:随着金融混业的发展,资产证券化逐渐成为资本市场上一个重要的融资工具。然而与发达国家成熟的证券市场相比,我国的资产证券化起步晚、发展慢,资产证券化市场的发展仍然不够健全。本文立足于我国的资产证券化市场,通过回顾我国资产证券化发展的四个主要过程,分析我国资产证券化的发展现状及发展缓慢的原因,最后提出通过完善监管框架和制度安排、完善资本市场并培育市场参与主体以及丰富资产证券化基础资产的选择等方式
期刊
摘 要: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企业的信息化管理模式也得到了不断的深入,企业单位的内部审计工作也在发展变化。我国审计信息化建设不断推进电算化技术应用于审计工作当中,越来越多的企业单位也开始初见意识到内部审计信息化发展的必要性和必然性。本文将从当前我国企业单位内部审计信息化程度着手,分析制约企业单位内部审计信息化发展的相关因素,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和方案,促进我国企业单位内部审计信息化的发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