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生命”意义下的教师发展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fzw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教师发展不仅包括教师专业发展。而且包括教师生命的发展,由于教育的工具性和教师自我生命意识的缺失,教师的生命发展出现了缺失,导致教师发展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弥补教师发展的生命缺失的不足,可以从“生命意识”、“生命关怀”、“生命体验”、“生命自觉”发展教师生命活动,促进教师的发展。
  关键词: 生命 生命表征 教师发展
  一、现实中教师的生命表征
  1.生命是什么
  “生命是一个基本事实,它必须形成哲学的起点。我们从内部认识它。它是我们无法走到其后面的东西,生命不能被带到理性的法庭前”。[1]
  生命哲学是十九世纪到二十世纪在欧洲流行的一种哲学思潮。它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德国的W.狄尔泰和法国的H.柏格森。狄尔泰认为:一切都在流逝,没有永恒的东西。他把现实中的一切现象都归之于生命,它是一种神秘的、理性所不能理解的,而只有直觉才能理解的东西。狄尔泰的哲学思想受新康德主义和实证主义等的影响。柏格森在狄尔泰的基础上提出了观点。他的生命哲学主要包括:一是主观的、不重复的、连续的时间概念,他用这一概念反对机械的概念。二是人是有生命冲动的,生命冲动是产生一切现存事物、构成延续性和直觉的源泉。他认为,生命是一种神秘的东西,是非理性的和富有创造性的运动,在通往生命的道路上,强调直觉的重要性,认为只有直觉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
  生命哲学是我们一直探讨的一个问题,它之所以吸引人,一是因为我们的生命只有一次,生命哲学只有服务于生命才有意义。二是生命哲学运用直觉思维看问题,它包含的思维形式比形式逻辑的思维形式更丰富、灵活。
  2.教师的生命
  教师职业是一个特殊的职业,他教育的对象不是物,而是人,是活生生的生命——学生。教育实质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与交流,其本真是生命孕育生命即用教师的教育生命培育学生生命的育人过程。教师的生命不仅关乎自身的生命,而且关系到学生的生命。
  叶澜教授认为:“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2]教育是一个动态、互动的双向活动,是教师和学生主体相互作用的过程,教师的生命和学生的生命同等重要,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不断提高教师和学生的生命质量。
  3.现实中教师发展生命的缺失
  (1)教师的技术化。只要我们亲自去一线看看,就可以发现这样一个现象:教师期望通过培训学到在现实教学中直接可以用到的知识,而不是由专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让教师自己再进行一定的思考,有些思考还需要绞尽脑汁,这样的建议教师是不想采纳的。在培训过程中,专家、培训者极力寻求教育中普遍使用的规律,并将其具体化为可以运用于课堂中的教学技术和方法。教师在培训中就是技术人员,只要掌握了专家教授的方法,就能在教学中直接运用,这就导致教师失去了主体性和创造性,走上了工具化的路子。
  (2)教师发展的欠缺。“在叶澜看来,教师发展不等于当下流行的教师专业发展。‘教师的专业发展’重在强调专业与职业的差异。而‘教师发展’旨在关注具体而丰富的个体,强调个体生命发展的整体性”[3]。
  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教师的升学压力很大,而且由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教师承担教书育人的重任,集多种角色于一身。社会要求教师充当知识的传授者、集体的领导者、纪律的维护者、家长的代理人、社会的模范公民等诸多角色,角色的多重压力势必会形成沉重的职业压力。而且教师一向是有很多美誉在身的,如“蜡烛”、“灵魂的工程师”等,在这些美誉的背后是社会和众多家长对教师的期待,在这样的美誉下似乎教师的责任更大,在种种压力下,教师发展存在很大的缺失,缺少教师生命的关怀和成长。
  在我国引入生命教育是于1983年叶澜教授独立承担“教育概论”课程教学时提出的,她意识到,教育学过于强调它的社会功能,社会功能又突出了政治功能,却忽视了育人的直接功能。“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学中没有真实的‘人’,或者说只有‘片面’的人而没有‘完整’的人,只研究如何教人认识外部世界,而忘了最重要的就是如何使人认识自己、发展自己”[4]。
  二、解析教师发展的生命缺失
  1.教育的工具性
  教育必定有其目的性,那么我国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呢?在我国一直是应试教育占据上风,其背后隐藏我国的教育目的。“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这是我国对教育的期望。在这种呼声的感召下,我们的教育慢慢沦为“工具性的教育”。“工具性教育把教育作为社会发展的工具,它看到的只是教育的外在价值,看到教育如何适应社会的要求,为它服务,唯独看不到教育本身的价值,教育在发展人自身的价值,看不到教育在提升人性方面的价值”[5]。
  在这种教育价值的引导下,缺少了“人”的影子,教育不是为了人的发展,而是为了“物”的发展。教师是什么?教师在“工具性教育”价值下就变成了国家为达到其目的的工具。国家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教师就要配合“生产”什么样的“人”,在这里,生产出的“人”不过是工具而已,人的价值在此种教育中荡然无存。
  2.教师自我生命意识的缺失
  传统教育理念下,教师是“从事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关于教师的真实写照。教师不仅是高超的经师,而且是高尚的人师,更是无私奉献、不计报酬的楷模和榜样。这仅仅是教师职业的外在价值,其内在价值是教师从中获得幸福感,充实自己的人生,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追求。很多教师在教育中已经失去了自己,失去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因此,要想真正实现教师的发展,教师就要摆脱“教书匠”的角色束缚,把平凡的工作与个人的生命价值联系在一起,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感受到生命的意义,实现生命的意义。
  三、還教师发展以生命
  1.教师要树立生命意识
  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教师是活生生的人,也有生命,也要生活。每个人活着不只是为别人而活,为要为自己而活。“教师的生命意识是建立在清醒的自我发展意识基础之上的,表现为对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的主动、积极的追求,教师只有具有了自我发展的意识才能正确认识自己,才能形成尊重生命的态度,才能走出简单求‘生存’的自在存在状态,并走向求‘发展’的自觉自为状态”[6]。教师首先要认识到教育工作不仅是一种职业,而且是一种生命的存在方式。教师应该在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同时,使自己充满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树立对生命追求的意识,对自身发展的高度的责任感,促进对自己“生命”的自觉。   2.给教师以生命关怀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在走技术路线,教师教给学生的只是照搬的知识,只关心学生的成绩,而缺乏对学生的生命关怀。20世纪80年代由诺丁斯提出的关心伦理伴随着“学会关心”这一国际教育思潮的兴起而备受关注。“在诺丁斯看来,关心本身就是充满情感色彩的,关心首先要学会对自我的关心,关心自己的身体、精神生活、职业生活和娱乐生活,这是关心的起点。同时,还要关心他人,关心植物和自然环境,关心人类创造的物质和精神世界”[7]。诺丁斯强调教师应该以自身的行为让学生感到被关心,而且他认为,关心关系是双向的,教师在关心过学生之后,学生应该对教师的关心有一定的回应,这种关心关系的建立有利于被关心者的身心发展,同时也有利于关心者的发展,但现实中很难建立这样的关系。这涉及很多原因,教师的关心方式有些欠妥,有的现代学生对这种关怀不予理会。在这种状况下,教师就会产生不安全感,对教师的生命关怀显得很重要。教师是教学的中坚力量,学校要想提高教育质量,就要做好对教师的关怀工作。学校要首先保证教师的生存状态,避免让教师疲于为生活而奔波。在此基础上,学校要对教师进行生命关怀,不让教师感到自己没有地位,不让教师感到自己不被尊重,不让教师感到自己的教育没有意义和价值,让教师尝尝被关怀的滋味,感受到生命的意义。
  3.还教师以生命体验
  教师本应该有自己的生命体验,但现实中超常的工作时间、频繁的检查和考核、严格而又僵化的教师管理和评价制度,使得很多中小学教师常常感到精疲力竭,疲于应付,身心处在内外交错的紧张与压力下,消解了教师作为鲜活的生命个体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生命激情,难以在教育教学中体验到生命的快乐与幸福。没有了生命体验的教育教学使教师成了为生存而工作的机器。教师习惯于依赖专家所教的知识和经验,成了“教书匠”。教师失去了自身的体验,没有了主体性,成了教育工具。在这样的教育下,学生很难以生命精神体验知识的真正内涵。“体验可以使外界的客体真正进入生命,成为生命的一部分,使生命获得丰富。而且还可以在主客的融合过程中引起主体产生情感、领悟,获得启迪、升华,从而生成意义”。[8]在教育中要还教师以生命主体性,由被动的控制者变为主动的体验者,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要尊重和理解教师在教育实践中的深刻体悟,让教师在自己的生命感悟中不断开展教学工作。
  4.教师要生命自觉
  “有生命自觉之人,至少具有三大特征:一是拥有对自我生命的自觉,即‘明自我’。二是拥有对他人生命的自觉,即‘明他人’。三是拥有对外在环境的自觉,即‘明环境’”。[9]教师在树立生命意识之后就应该把这种意识变为实际行动。首先要对自己的人生有主动性,明确自己的目标,并为实现目标而努力。其次,教师最重要的职责就是教学,教师应该明确学生的需求,通过自己的生命自觉培养学生的生命自觉,可以在班级管理中,让学生直接在班级中运用生命自觉。最后,教师应自觉选择环境,主动认识和改造环境,担负起责任,实现自己生命自觉的同时为学生创造自觉的环境。
  参考文献:
  [1]蒋心亚.生命哲学视野下教师专业发展的审思[J].中国成人教育,2011(15).
  [2]叶澜.教育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36.
  [3]刘德华、李勋亮.叶澜基于生命立场的教育思想解读[J].教育科学研究,2011(11).
  [4]杨小微.行走于天地之间——访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J].基础教育,2004(1).
  [5]冯建军.教育的人学视野[M].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143.
  [6]陈威.教师成长的生命意义探析[J].教育探索,2012(1).
  [7]王攀峰.關心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3).
  [8]刘济良等.生命的沉思——生命教育理念解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102.
  [9]李政涛.教育呼唤“生命自觉”[J].人民教育,2010(23).
其他文献
摘 要: 本文以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為背景,讨论了考务组织人员在不同层面体现服务意识是圆满完成组考任务的关键。  关键词: 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 考试组织 服务意识  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是由国家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主持的全国性教学考试,能够对大学生的英语能力进行客观、准确的测量,是目前我国考试规模巨大、社会关注度较高的考试之一。正因为该项考试成绩具有良好的社会认可度,直接影响学生的毕业和就业,大家
摘 要: 双语教学是目前高校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本文从数字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双语教学出发,分析了目前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模式的改变等内容。  关键词: 双语教学 数字电子技术基础教学 教学改革  为应对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革命的挑战,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手段开展公共课和专业课的教学。很多高校已经开设了一些课程的双语教学,在全国各高校内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和积极的试行,并取
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遗留下了无数文物古迹,其中传统民居凝聚了无数先人的智慧,是人类为了基本生存目的而创造出来的建筑形式,是一个国家历史和文化的综合体现,是鲜活
新课改以更高的目标、更新的理念和架构给初中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活力,下面就谈谈对新课改的看法。  1.培养积极探究习惯,发展求异思维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对语言意义、语言情感、语言技巧的感悟,在很大程度上与学生的生活经历、知识积累、认识能力、理解水平有关。为此,在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胆各抒己见。在思考辩论中,教师要穿针引线,巧妙点拨,以促进学生在激烈的争辩中在思维的碰撞中
目的 探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及有效护理.方法 择取2018年1月~2020年7月我院40例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分为实验组(综合
摘 要: “先生讲,学生听”是我国教育的传统教学模式,“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是传统教育的一大弊病。传统的教学方式以教师为中心,老师的教学往往是为了完成主观设计的任务。而现代教学,为了达到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体现学生课堂教学主体的地位,以思维启发式的教学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这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大进步,但仍存在呆板的教学问题。因此,应寻求一种较为灵活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寻求多种答案,从各个角
中国饮茶历史悠久,从最初的药饮,到食用,再到清饮,至今已有5000多年历史.自茶问世,饮茶的器皿不断演变发展,也从最早与其他食物共用,到最后专用器皿的出现,历时漫长.从西汉到
期刊
高中语文课程改革是高中语文教育的一场深刻变革,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和核心,它涉及语文课程的体系、结构和价值取向,将引起语文教学理念、教学结构、教学方式方法的重大革新。笔者结合自身经验针对高中语文课改谈谈浅陋的看法。  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  目前很多学生依赖思想严重,不愿动脑,习惯于“填鸭式”教学模式,喜欢教师把文章段意和中心和盘托出,喜欢教师逐段讲解。教师提问,他们就等着教师给出标准
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不断的提升,许多威胁老年人生命健康的疾病发病率也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其中对于老年人生命安全威胁最大的疾病之一就是心肌梗死.受到目前医学技术不断
目的:探究骨科临床护理教学中PBL教学法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随机纳入本院2017年7月~2019年11月来我院轮转护生180名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护生轮转骨科的月份进行分组,将90名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