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北宋全景式山水画之审美

来源 :中国民族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anlee7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华夏文明的深厚积淀奠定了中国传统艺术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然而意境美的特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无论是绘画,雕塑,建筑等艺术门类,追求意境美往往是中国艺术家艺术创作关注的热点。在这些艺术门类中,意境美是一个重要的切入点。基于意境美视角这一前提:只有充满意境美的作品,才会散发着无尽的艺术魅力令人心驰神往,才能使得山水与自我融为一体。北宋全景式山水就充分体现了画家对客观自然的主观情思,无论是历朝历代的鸿幅巨制山水,还是文人雅客的小景山水。它们都有一个特征,那就是或隽秀、灵动,或缥缈、幽深,或千姿百态、巍然屹立的意境美。本文以北宋全景式山水画为切入点,来分析意境美在绘画中的特点与表现形式。
  【关键词】北宋全景式山水画;意境美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一、意境美的内涵
  聂振斌说:“在宗白华的文艺批评与审美分析中,意境是一个中心范畴;意境理论构成了他的美学思想的主干。”虽然宗白华没有系统的意境理论,但是我们仍然能从他的《美学散步》感受到他对艺术境界的理解。宗白华在他的《艺境》一书中提到“画实景为虚景,创形象以为象征,使人类最高的心灵具体化、肉身化,这就是艺术意境,艺术意境主于美。”意境美是艺术家将主体的审美情感、审美认知融入到客观物象的过程中,在这个过程中以一定的表现手段或规律为媒介,即寓意于象,从而达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的审美意蕴的追求。而这难以捉摸又高深莫测的意境美特征在宋代山水画中发挥地淋漓尽致。
  意境美的含义具体是什么?从已有的可据考察的资料来看,似乎是没有确切的答案,可以说是众说纷纭。然而无论怎样,“意境美”的基本内涵绝非异于以下两条:一是画家通过笔墨关系将自己的意愿、情感与自然融合,既不是客观的简单描摹。也不是主观意念的随意拼凑,而是主观与客观世界的高度统一。它是画家通过“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艺术形象创作体现。二是画家能创作出画中的神韵、精微之处能引发观者的联想、沉思、想象,从而达到欣赏者对作品的再创作和升华。然而,最具意境美的山水画当数北宋全景式山水画。全景式山水画主要以北宋的发展达到了最高峰。主要是受到了唐、五代的山水画发展的推动影响,使北宋全景式山水画达到了极盛时期。
  二、意境美增强了北宋全景式山水画的视觉美感
  山水画作为中国传统绘画中的一门独立画科,始于魏晋时期,由于文人士大夫寄情于山林野趣的悠然自得使得山水画的探索和创作风气极盛,也成就了李成、关仝、范宽的“三家山水”的超乎自然的意境美。随着北宋中期山水画的发展,进一步推进了全景山水的艺术功能,不再是单纯地用符号体系来表现地域文化的艺术审美,使“天人合一”的意境审美在中国传统山水画的历史长河中得以完成使命。
  (一)师法自然的精炼性
  北宋山水画家在用水墨对客观物象进行致广大、尽精微的刻画的同时也充分体现了生命形态融入这山水画中取舍的精炼性。在山水画中独特的艺术形象与表现技法的高度统一才能将画家对山水画的意境审美的寄情于景有个深层把握,山水画的师法自然的高度凝练才得以体现。
  (二)气韵生动的灵动性
  “气韵生动”一法自古被奉为中国绘画艺术的最高准则。形神兼备是气韵生动的条件,气韵生动则是形神兼备的效果,一幅画只有达到了气韵生动的境界,才能具有高度的真实性和艺术感染力,才会给以观者生机盎然的感受。例如李成的《晴峦萧寺图》,整个画面是笼罩在一片刚劲雄浑、烟岚缥缈相互交织的氛围中。画中似乎远离了喧嚣,道出了追求的境界是与大自然山水相伴的自由境界,从而传达出了简练的笔墨中描绘出了悠然自得、返璞归真的意境美。
  (三)意境营造的层次性
  画家通过特定的笔墨语言符号和章法形式,以形象的典型性和细节的真实性,真实生动并精准细致地刻画出艺术形象。李成笔下那盘绕的隆冬枯树和荒寒野岭,范宽画中澄澈雪景和危峰兀立,郭熙绘出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美好景象都被以千锤百炼、字斟句酌的视觉语言符号精准地刻画出来。北宋山水画的可居亦可游的人生境界使得古人不满足于追求食物外形的模拟而尽求表达内在神韵的风骨。画面构图安排严谨细致,构图方式灵活多变,不采用透视法则。寄情于景,气韵生动,不在于短暂的可望可行,而是追求于天地长久地可居亦可游的精神境界。
  (四)物景合一的深刻性
  画品取材于自然更超乎于自然,从实景山水中发现自我的生命情怀,与自然面对面交流,通过对生命本真的思考、世间万物的变化从而达到对自我体验感的生命回归的深层思考。
  (五)意境传达的典型性
  宋代全景式山水画经过了李成、范宽、郭熙等人用尽一生的努力创作与探索实践,已经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一幅幅饱含生命哲思的作品流传至今,其中有李成《读碑窠石图》《晴峦萧寺图》和范宽《溪山行旅图》以及郭熙的《早春图》等这些全景式山水画作品。画家用独特的构思、精妙绝伦的笔墨技法将山水画意境审美的精神不遗余力地传达出来。
  三、赏析北宋全景式山水画中的意境美
  “意境”是画家的情绪和精神气质的反映,是画家的向往与追求,借助于笔墨与笔下山川的心境展现。古人在这方面有很高的成就,如荆关沉雄,大气磅礴;董巨神秀,恍若天成。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是情景融合。中国山水画中的意境美有不同种表现形式。例如,郭熙的《早春图》既是对“三远法”的理论证明,同样使得全景式山水的意境美有增无减。
  郭熙(约1000年-约1090年),字淳夫,河阳温县(在今河南孟县东)人,宋神宗时为画院艺学,是北宋中期代表性的山水画大家。初学李成,晚年自成一家。好作巨幛大幅,雄健中露出灵秀。画左署款“早春,壬子郭熙笔”,作于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钤有“郭熙笔”长方印。   山,笼罩着薄雾,朦朦胧胧;山势蜿蜒曲折,连绵起伏;山脉愈叠愈高,愈叠愈奇;山间泉水从石缝中倾泻而下,山间溪水缓缓流动。树木已发嫩芽,显得生趣盎然。可以看出,严冬显然远去,隆冬留下的惨淡枯寂中,处处萌发着生机。画面中段是画家描写的重点,画中水边平地旁系着一只小船,渔妇喜笑颜开地往家走,似乎完全没有辛劳的疲惫,妈妈一只手抱着孩子,一只手牵着另一孩子。渔夫挑着担子,小狗摇着尾巴活蹦乱跳地走着,画面甚是和谐美满。在他们回家的路上,一渔夫正舍舟登岸。山径栈道上,更有樵夫旅客行走往来。郭熙用笔灵动而细致,作为郭熙山石特征的“鬼面石”、“乱云皴”都可以从图中见到。郭熙的线条是粗犷而近乎扭曲,石头轮廓是晕染而成,有实有虚,充分利用了墨分五色的笔墨变化。通过这种逐渐过渡的手法使场景生动自然,并实实在在地反复皴擦岩石的纹理,从而衬托出周围的环境,相映成趣。《早春图》细微处有呼应,大开合处相顾盼,气势浑成,情趣盎然,为观者营造了“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境界。整个构图无不显示出作者在创作中表现意境清幽的一片匠心。
  巍峨耸立的峰石,山间弥漫的清气,飞瀑如练,丛林静寂,这是一片生命适然、空灵无限的超自然灵境的呈现。那些以隐居的文人画家追求的是心境的恬静平淡和荒寒萧条。意境美就在一动一静的画面中显现出来,静中有动,动中有静,上下呼应,这其中的意境之美怎能不令人叹赏。
  山水画并不单是自然地理的说明和解释,更是表现人对自然的思想情感。如果片面地摹写自然,山水、花鸟都将成为呆板的标本,画面毫无生机。古人常说“缘物寄情”,写景即是为写情。诗画有了意境,就有了灵魂。总的来说,中国山水画的意境美的首要是把握对象的精神实质,历代的山水画家都试图在自然山水与人之间平衡、取舍。山水画中的人往往是艺术家自我的化身,或者说是自然山水的灵魂与知音。
  四、结语
  北宋全景式山水画,是山水画艺术审美发展到特定阶段的艺术表现形式,它反映了宋代文人士大夫画家的山水精神及对山水中意境美的追求。 意境美的营造不仅有赖于画家对自然世界的感悟与观察,更多的是依靠画家自身内在的文化底蕴和情感寄托。意境美要求画家要深入大自然。面对大自然的亲身体验,才能取得丰富的审美感受。研究其作品的笔墨章法、思想理念。纵观古今,在绘画中营造意境美也是绘画富有生命力的必然。山水画家在体验生命融入自然的同时,又师法自然、超越自然,让生命在有限和无限之中远游的艺术表达,缔造了宋代山水画中最为纯粹的内在精神即意境美。而意境美作为北宋全景式山水画中最为突出和重要的特点,是以一种指导思想式的理论高度,指引着中国艺术的发展走向。
  参考文献:
  [1] 王宏建, 艺术概论[M]. 北京: 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0.
  [3] 王伯敏,山水画纵横谈[M]. 济南: 山东美术出版社, 2010.
  [4] 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5] 蒲震元,中国艺术意境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
  [6] 李泽厚,美学三书[M].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3.
  [7]时凤玲, 郭熙山水画美学探析[D]. 山东师范大学 2005
  作者简介:王飞飞(1990-),女,汉族,河南省沁阳市人,首都师范大学,2014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美术学(美术史论)。
其他文献
【摘要】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作为当前一门新兴专业,已经在很多高校均有所设置,并且开始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为社会培养很多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人才。在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教学过程中,为能够促进其进一步发展,必须要创新教学思路,构建合理教学模式,这样才能够使该专业发展得到理想效果。本文主要以网页设计为例对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发展进行分析。  【关键词】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发展;优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J529 【文
【摘要】课改已经历十余年的历程,初中美术课堂教学发生了很大变化,但以“教为中心”现象仍旧突出,满堂灌、满堂问现象依旧普遍。本文结合欣赏课教学实践,试从学生“先学”“合作学习”“展示学习”和“作业评价”等四个方面探讨学本课堂的构建方式。  【关键词】课堂变革;初中美术;学本课堂;学习方式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一、存在的问题  在推进课堂变革的今天,有些教师从“满堂灌”的教学
【摘 要】学科教学知识(PCK)是教师知识中最有意义的知识,通过教师对学科知识的转化和重构,促进学生的学习和生成。将PCK理念应用于生命教育的教学设计和活动过程,是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的一种可行尝试。  【关键词】学科教学知识;生命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课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1)16-0035-02  【作者简介】董舒琪,南京市百家湖中学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指出,“教育工作要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要进一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意志坚强、热爱生命、勇于克服成长道路上的各种困难,树立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其实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教育问题可以归结为一种自我认识和自我指导的过程。常言说得好: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是强调儿童早期成长对其一生的影响深远。如何对儿童进行教育,关注并引导他们的成
【摘要】电影片名翻译,一个新兴的翻译领域,是文学翻译的一个重要分支。以往关于英文电影片名汉译的研究,大都局限于传统翻译理论。而主张翻译活动语境化的改写理论则展现了新的研究角度,恰好地为不同地区对同一英文电影片名不同汉译的现象分析提供了理论指导。  【关键词】电影片名翻译;改写;意识形态;诗学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电影片名翻译作为一个新兴的翻译领域,是文学翻译的一个
·主持人语·  多年来,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盛泽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坚守“知人知己”的价值追求,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2018年,学校着手开发弹性、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形成了“阳光儿童”心理微課系列。心理微课每节课10~15 分钟,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及普遍心理需求进行设计和开发,以学生真实的学习、生活事例为资源,从认识自我、行为习惯、身心和谐、情绪情感
【摘要】本文试运用福柯的权力话语理论对《屠场》进行研究,通过对其小说中涉及的种族歧视,性别歧视及教育问题等一系列矛盾产生的根源进行分析,揭示在这个金钱至上,被虚伪道德标准充斥的资本主义社会,外来移民,底层人民及妇女等弱势群体身份构建的失败和不可避免的悲剧命运。  【关键词】《屠场》;权力话语;身份;种族;性别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厄普顿·辛克莱是20世纪上半叶美国
故事梗概:  静怡是一名初中新生,在一次比赛获胜后,她获得了三次使用神奇力量的机会,如果遇到困难,只要说出咒语就能渡过难关。在新学校,静怡不敢自我介绍,交不到朋友,还遇到了学业困难。神奇力量带她回到小学,帮助她看到了曾经自信的自己并解决了困难。在静怡第三次使用神奇力量时,神奇力量却失效了。困惑的静怡在心理老师的帮助下运用心理格盘找到了自我资源,她明白了父母、老师、朋友以及自己的特长和爱好都是适应环
【关键词】认识生命;探索生命;感悟生命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9)32-0070-04  【作者简介】杜佳,南京市鼓楼区第一中心小学(南京,210029)教师,一级教师。  【设计理念】   生命教育是指通过进行生命相关知识的讲授和活动,引导学生充分了解自己,挖掘自身的积极力量,学会从积极的角度看待事件、解决问题,并最终自我实现;同时引
【关键词】高中;人际交往;心理辅导课;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高中生受自我意识发展的影响,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一些新的特点:有时担心自己不受他人欢迎,缺乏自信;有时过于自我、忽略他人,容易产生人际矛盾。他们渴望成为受欢迎的人,但又不知道应该如何做。高中阶段是个体社会化进程中的重要时期,教师应在此阶段指导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  本课通过一系列活动引导学生思考自我在人际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