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应用的冷思考

来源 :教育与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s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用多媒体课件上课,是一种时尚的潮流。屏幕上变化着的动画,直观欣赏的画面,优美动听的音乐……吸引了学生的眼球,也的确优化了一些课堂的结构。但随着多媒体使用的日益盛行,它的弊端也逐渐呈现出来。
  
  一、直观的视觉限制了学生的想象
  
  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更是一门艺术学科。它的美,蕴藏在课文的字里行间;它的美,蕴藏在语言给人们带来的无限遐想中;它的美,蕴藏在文与人心灵瞬间的碰撞。然而,多媒体的直观展示总是把最真实的事物展现在你的面前,使孩子的思绪无法得到放飞。
  例如三年级教材《五彩池》的教学。
  对于孩子,五彩池是令人向往的地方。虽然很多学生对五彩池通过电视、电影多少有所了解,但是对书中出现的色彩的变化,并没有亲身的体会。学生如何来感受五彩池的美呢?自然就是凭借着课文中对五彩池的描写,来感受其形色之美。学生根据课文描述,在大脑里就会出现一副流动的图画:色彩如此的真切,形状如此的多变……还可以构思出书中并没有提及的颜色和形状。
  如果事先给孩子观看五彩池的画面,孩子的想象必定被框定于画面。多媒体的展示受到仪器的限制,它的色彩和场景并不一定达到传神的效果,如果你展现的五彩池还不如学生的想象,那么这样的展示有什么效果可言呢?但是,谁都知道孩子的想象是世界上最美的,是无可比拟的,什么能代替它呢?所以我说,扼杀孩子的想象是一种罪过。
  
  二、演示取代了师生互动操作
  
  课堂操作是学生掌握知识、反馈知识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包括书写练习、课文标示、实际操作等等,这也是学生主动学习的一个重要体现。在课堂中要进行这些具体的操作,需要做好很多准备,自然就给老师带来了一定的负担。
  例如:《乌鸦喝水》课文的教学中,乌鸦是如何往瓶里装石子的?为什么水会往上升高?看似很简单的问题,却也蕴藏着深刻的道理。如果教师只是用课件演示,那么许多孩子并不能从本质上理解其中的道理,更不用说去体会乌鸦遇到事情喜欢开动脑筋这样一个思想教育。反之,教师课前准备好几个不一样的瓶子,我们可以叫学生通过朗读来确定:哪个是乌鸦见到的瓶子?再请学生往里面装水,说说为什么?最后让学生选择石块往里装,看着水位慢慢上升,让他们想想什么占去了水的位置?通过一个实际操作的演示,直观地解决了我们想要解决的问题,并让学生动手动脑。我相信,这样的效果一定比只看演示来得好。
  再如语文课老师指导学生的书写这一环节,现在也有专门的课件代替。我认为这也是不够好的。能够端正地书写汉字,是小学生语文学习的一个基本要求,那么,作为教师就应该有这样的指导能力。许多教师现在依赖着课件进行书写教学,的确是省力了不少,但是课件中的汉字书写只能局限于笔顺和汉字结构位置的展示,硬笔书写时运笔的过程和轻重缓急的变化,课件始终是无法展示的。学生无法掌握笔画的基本写法,又如何写得出生动的汉字呢?
  
  三、课件展示代替了板书
  
  板书是一堂课的小型教案,它既是授课者对教学过程的一个总结,也是学生对本课学习后的消化依据。教师拿着粉笔可以信手几笔,成画、成诗……学生看着老师秀美的文字,往往表现得佩服无化,这本身就是一副师生互动的美妙画面。
  如今有了电脑和投影仪,教师可以事先准备好课件内容,忽略了板书,甚至舍弃了板书,这是不科学的。汉字作为表意文字,其图画性赋予字形本身一定的意义。汉字书写过程中充满了情景性,很传神,这是高科技所不能传达的。老师脑子里想什么,只有通过手中的笔才能同步表达出来,而电脑的节奏和人脑的节奏毕竟不一样。
  课堂上最重要的,还是师生之间的互动。学生常常会提出一些教学设计以外的问题,往往是最有亮点的地方,老师一边在黑板上写字,一边与学生进行深入讨论,这种“及时反馈”的优势,是预设多媒体课件不可比拟的。
  四、影响到了孩子的健康
  现在,科学技术的发展非常迅猛,电视、电脑已经作为家中必备的家用电器。许多家长为了保护孩子的眼睛,尽量缩短孩子观看电视和使用电脑的时间。
  据有关信息,我们课堂上所使用的实物投影及多媒体播放所散发出的辐射远远超过了电视和电脑。如果我们要求离电视一米远的话,那么看投影的距离应该是2.5和3米,试想最前排的人要距屏幕如此远的话,那么这个教室该有多大?如果不能达到这个要求,那么保护孩子的视力岂不难上加难!
  前不久,听到一则消息:某地方进行教学展示活动,由于当地缺电,恰巧在这一天停电,所有的展示课都无法正常开展,只有延期……可见,我们的课堂已经在某种程度上被这些现代工具局限了,这一点城市比农村更明显。综观各界专家对好课的评价,都认为语文教学还应该落到实处。而多媒体只是一种教学的辅助工具,那么应该还其辅助的作用,该收手时就收手。
其他文献
现代文阅读在高考中既是重点又是难点。《考试大纲》中对现代文阅读作出了这样的要求:能阅读一般的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和文学作品。同时要求考生能提高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的能力。考纲从这三个梯度来考察现代文内容,理解为基础,筛选综合、鉴赏评价为知识迁移,这三个方面层层深入,要求考生能力不断深入,在答题时将三者联系起来互为理解,  所以要探索命题规律,找出答题技巧。    一、理解型    按照高
期刊
从教二十多年来,可以说政治理论学习是一波接一波,今天是这个样式,明天是那个要求,大同小异,我也不以为然,对它们总是“不感冒”。作为一名教育战线上的老兵,我一直为应从哪些方面、如何如何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的问题所困扰。  最近,我参加了“五好五带头”学习活动,学习了中组部部长李源潮在党课上的讲话,很受启发。尤其是当我读到“党员干部要带头学习提高、带头争创佳绩、带头服务群众、带头遵纪守法、带头弘扬正气”的
期刊
课文整体教学强调课文内容的理解,强调能力的培养,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在教学的实践中要从宏观的角度出发将语篇作为一个整体来处理,同时让学生就课文内容在概念上有一个完整的理解,即在教学中要力求保持课文内容的完整性。  下面本人以高一下册第14单元的“Reading”中的课文“The Birth of a Festival”为例,谈一下本人在教学中进行“课文整体教学”的尝试。   一、导入课文 
期刊
集体备课是对教学工作进行全程优化的研究活动,使教师在教学的认知、行为上向科学合理的方向转化,加深对新课改理念的理解,加深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它是在独立备课的前提下,通过独立备课、说课、汇总三个环节融合一体的备课形式,是大家奉献教育智慧、群策群力完善和优化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凝聚了多位教师的智慧,吸取了多位教师的精华而汇总成的一篇教案(或学案)。    一、独立备课是集体备课的前提    独立备课是教师
期刊
站在人生的起跑线前,每个学生都渴望身边有良师搀扶和“点化”。作为新世纪的信息技术老师,要想取得教育的成功,必须在教育理念和做法上有很多的改变。然而拥有爱心,却是永远不变的前提,它可以点燃奋发向上的心灵之火,将心与心的距离拉进。每个学生就像一颗稚嫩的幼芽,需要经历风雨的洗礼,更需要用心的呵护,否则一不小心可能就会泯灭一个追求理想的梦。所以,爱学生就要了解他们,爱学生就要公平对待所有学生,爱学生就要尊
期刊
摘要: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一、二年级的识字教学也要走开放识字之路,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开展识字活动。汉字源远流长,它既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又是至今硕果仅存的一种方块表意文字。汉字的创造来源于生活,因此识字教学也应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充分利用生活环境这一识字大课堂,营造氛围,引导学生走出
期刊
办好学校,教师是第一资源。有了教师的发展,才会有学生的发展和学校的发展。几年来,我校始终把教师的发展放在第一位,把校本研修作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最佳切入点,努力造就一支具有较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    一、强化学习,引源头活水    1、大力提倡“让读书成为习惯”,鼓励教师阅读教育名著,与经典为友,提升教师职业素养。为丰富教师阅读资源,学校每年投入专项资金选购教育业务书刊配发给教师,提出了“
期刊
农村寄宿制学校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相比以前的学校日常管理,管理的内容多,问题也多,这就为学校的整体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加强寄宿制学校的有效管理,就成为我们急需研究和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制定和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加强住宿生的日常管理    1、建立健全各种制度。  制度是管理的前提和保证,没有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制度,就不可能达到规范、合理、民主、科学管理的目的。要加强寄宿制学校的管
期刊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传承人类文明和培养新一代的任务,这需要我们不断学习、不断读书。读书对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大有裨益。朱熹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既然这样,那么我们应该读什么书呢?我认为应该读下列书:    一、读好教科书    教科书的内容是最基本、最核心的,它能使教师善于在自己所教的课程中提及别的内容,帮助学生融会贯通地理  解学习内容。而且
期刊
人类已进入信息时代,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正在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学习方式。我国教育部已决定,分三个层面在全国中小学推进信息技术教育,同时要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这个决定对于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将极大地影响数学教育的现状。新《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