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动词的划分与词类的划分是紧相连属的。笔者以《文通》为重要界线与参照,把汉语语法的词类以及动词的划分界定出几个阶段,这样便可以大体上看到动词是怎样一步步走进了中国人的视野的,同时也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了解,研究动词。
关于汉语词类研究的重要性,龙果夫在其《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序》中有一段精辟的论述:“词类问题有巨大的理论的和实用的意义,因为各种语言的语法结构的本质反映在词类上。离开词类,既不可能理解汉语句法的特点,也不可能理解汉语形态的特点,因而也就不可能说明汉语语法。”正是基于这一点,又由于汉语自身的特点,汉语词类问题一直是语法学界研究、争论的热点。笔者认为动词无疑是词类中最核心,最重要的一类词,在一句话中,尤其是古汉语中,只要找到了动词,一个句子基本上就能理通,意思也随之豁然明朗。所以本文试着对“动词”作一点简单的分析。
一、词类的划分
汉语对语法的研究起步很晚,学术界普遍认为以马建忠先生在1898年的《马氏文通》为标志。
(一)《文通》以前的汉语词类研究
从汉代开始,我国就有了对“语助”的研究。此后直至清代,历代都有人对汉语词的一些现象及其特性加以描述和说明。明万历20年,卢以纬的《助语辞》,第一次对汉语虚词作了较为集中的论述。清代是我国古代对词类研究的集大成时期。如王筠《说文句读》中的“动字”,“静字”说,王引之《经传释词》中的“问辞”说。代表清人对词类问题认识的最高成就的是刘淇的《助字辨略》,以及王引之的《经传释词》。在从汉代到清代的漫长历史过程中,我国古代学者对汉语词类的认识始终是模糊的。
(二)《文通》至文法革新讨论前的汉语词类研究
《马氏文通》的诞生标志着汉语语法学的兴起,同时也标志着汉语词类研究的真正开始。从1898到1938,这一时期的汉语词类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对文言词类的研究;一是对国语白话文词类的研究。前者以《马氏文通》为代表,在词类划分上基本套用拉丁语法,把汉语的文言词分成九类。后者以《新著国语文法》为代表,将汉语的词分成五大类共九种。
(三)文法革新讨论至建国前汉语词类研究
1938年的文法革新讨论之后,人们开始“根据中国文法事实,借镜外来心知,参照前人成说,以科学的方法,谨严的态度缔造中国文法体系。”这一时期词类划分的标准有三种:一是王力,吕叔湘的“意义说”;一是方光焘的“广义形态说”;一是高明凯的“三条标准说。”王力说:“中国语里,词类的分类差不多完全只能凭着意义来分。” 吕叔湘主张把词“按意义和作用相近的归为一类。”方光焘认为可以从词的形态上来分类。高明凯认为:“词类是词的语法分类,每一类词都有特殊的语法意义和语法作用。”
二、动词的划分
通过前面对词类划分的叙述,从中,我们可以隐约看到动词的身影,然而却看不到动词确切的面貌。这些划分有的非常模糊,“动字”很像是今天所说的“动词”,而且它们的划分标准不尽相同。“动词”这一专有名词出现的更晚,最早出现在黎锦熙先生的《新著国语文法》一书中,比《马氏文通》又晚了几十年。
(一)《文通》之前對动词的划分
实际上,在《马氏文通》之前,还谈不上对词类的划分,更无从谈起“动词”的划分了。古人对词类的认识是非常模糊的。南宋张炎将“动词”简单的归入了“实词”这一类,在当时已是一个不小的进步了。清代的学者更青睐于对“虚字”的研究,刘淇的《助字辨略》,王引之的《经传释词》,都是研究虚字的权威著作。
(二)《文通》对于动词的划分
《马氏文通》对于词类的叙述集中在《正名》这一卷中。《正名》中,把词类称为“字类”,这里的“字”大致相当于今天所说的“词”。其中对动字是这样界定的:“凡实字以言事物之行者,曰动字。”由此可见,动字与今天所说的动词大致相当。马氏把《动字》这一节分为了十五小节进行了详细地论述。
在那个年代,能做出这样的分析已经很难得了,在动词的划分上,《马氏文通》的贡献无疑是巨大的。
(三)《马氏文通》之后对动词的划分
《文通》后,对于动词的划分,众说纷纭,因为各家所依据的词类划分标准不同。其中,较有影响的有王力、吕叔湘、方光焘、高明凯等,其中尤其是高明凯先生的三条词类划分标准最为重要。
现代语言学家给动词下的定义是:动词是表示动作、行为、心理活动或存在、变化、消失等的词。并把动词分成七个小类,有些语法学著作中还归纳出了动词的语法特征。
今天的学者在动词的定性方面,可以说研究的比较完备了。对于一句话中的几个词汇,用这种方法便能很容易且准确的分辨出哪些是动词。
三、总结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对词类和动词的划分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百年的经营,使我国的语法有了长足的进步,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然而,汉语语法研究中还有很多不足,比如对某些兼词的研究就非常欠缺,而且与西方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我们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应看到缺点与不足,所以我们仍需继续努力,让我们的语法研究取得更大的进步,最终超越西方。
参考文献:
[1]龙果夫.现代汉语语法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2]清·马建忠.马氏文通[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3]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作者简介:崔祥龙(1979.10-),男,本科,山东工贸职业学院筹备处。)
关于汉语词类研究的重要性,龙果夫在其《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序》中有一段精辟的论述:“词类问题有巨大的理论的和实用的意义,因为各种语言的语法结构的本质反映在词类上。离开词类,既不可能理解汉语句法的特点,也不可能理解汉语形态的特点,因而也就不可能说明汉语语法。”正是基于这一点,又由于汉语自身的特点,汉语词类问题一直是语法学界研究、争论的热点。笔者认为动词无疑是词类中最核心,最重要的一类词,在一句话中,尤其是古汉语中,只要找到了动词,一个句子基本上就能理通,意思也随之豁然明朗。所以本文试着对“动词”作一点简单的分析。
一、词类的划分
汉语对语法的研究起步很晚,学术界普遍认为以马建忠先生在1898年的《马氏文通》为标志。
(一)《文通》以前的汉语词类研究
从汉代开始,我国就有了对“语助”的研究。此后直至清代,历代都有人对汉语词的一些现象及其特性加以描述和说明。明万历20年,卢以纬的《助语辞》,第一次对汉语虚词作了较为集中的论述。清代是我国古代对词类研究的集大成时期。如王筠《说文句读》中的“动字”,“静字”说,王引之《经传释词》中的“问辞”说。代表清人对词类问题认识的最高成就的是刘淇的《助字辨略》,以及王引之的《经传释词》。在从汉代到清代的漫长历史过程中,我国古代学者对汉语词类的认识始终是模糊的。
(二)《文通》至文法革新讨论前的汉语词类研究
《马氏文通》的诞生标志着汉语语法学的兴起,同时也标志着汉语词类研究的真正开始。从1898到1938,这一时期的汉语词类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对文言词类的研究;一是对国语白话文词类的研究。前者以《马氏文通》为代表,在词类划分上基本套用拉丁语法,把汉语的文言词分成九类。后者以《新著国语文法》为代表,将汉语的词分成五大类共九种。
(三)文法革新讨论至建国前汉语词类研究
1938年的文法革新讨论之后,人们开始“根据中国文法事实,借镜外来心知,参照前人成说,以科学的方法,谨严的态度缔造中国文法体系。”这一时期词类划分的标准有三种:一是王力,吕叔湘的“意义说”;一是方光焘的“广义形态说”;一是高明凯的“三条标准说。”王力说:“中国语里,词类的分类差不多完全只能凭着意义来分。” 吕叔湘主张把词“按意义和作用相近的归为一类。”方光焘认为可以从词的形态上来分类。高明凯认为:“词类是词的语法分类,每一类词都有特殊的语法意义和语法作用。”
二、动词的划分
通过前面对词类划分的叙述,从中,我们可以隐约看到动词的身影,然而却看不到动词确切的面貌。这些划分有的非常模糊,“动字”很像是今天所说的“动词”,而且它们的划分标准不尽相同。“动词”这一专有名词出现的更晚,最早出现在黎锦熙先生的《新著国语文法》一书中,比《马氏文通》又晚了几十年。
(一)《文通》之前對动词的划分
实际上,在《马氏文通》之前,还谈不上对词类的划分,更无从谈起“动词”的划分了。古人对词类的认识是非常模糊的。南宋张炎将“动词”简单的归入了“实词”这一类,在当时已是一个不小的进步了。清代的学者更青睐于对“虚字”的研究,刘淇的《助字辨略》,王引之的《经传释词》,都是研究虚字的权威著作。
(二)《文通》对于动词的划分
《马氏文通》对于词类的叙述集中在《正名》这一卷中。《正名》中,把词类称为“字类”,这里的“字”大致相当于今天所说的“词”。其中对动字是这样界定的:“凡实字以言事物之行者,曰动字。”由此可见,动字与今天所说的动词大致相当。马氏把《动字》这一节分为了十五小节进行了详细地论述。
在那个年代,能做出这样的分析已经很难得了,在动词的划分上,《马氏文通》的贡献无疑是巨大的。
(三)《马氏文通》之后对动词的划分
《文通》后,对于动词的划分,众说纷纭,因为各家所依据的词类划分标准不同。其中,较有影响的有王力、吕叔湘、方光焘、高明凯等,其中尤其是高明凯先生的三条词类划分标准最为重要。
现代语言学家给动词下的定义是:动词是表示动作、行为、心理活动或存在、变化、消失等的词。并把动词分成七个小类,有些语法学著作中还归纳出了动词的语法特征。
今天的学者在动词的定性方面,可以说研究的比较完备了。对于一句话中的几个词汇,用这种方法便能很容易且准确的分辨出哪些是动词。
三、总结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对词类和动词的划分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百年的经营,使我国的语法有了长足的进步,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然而,汉语语法研究中还有很多不足,比如对某些兼词的研究就非常欠缺,而且与西方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我们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应看到缺点与不足,所以我们仍需继续努力,让我们的语法研究取得更大的进步,最终超越西方。
参考文献:
[1]龙果夫.现代汉语语法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2]清·马建忠.马氏文通[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3]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作者简介:崔祥龙(1979.10-),男,本科,山东工贸职业学院筹备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