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习题课是以讲解、讨论、总结和练习为主的一种课堂教学形式,其中总结是使知识系统化的主要措施,讨论和讲解是帮助学生突破知识难点和关键的有力手段,练习是引导学生检查和运用知识的重要环节,它在学生知识系统化中能起到组织作用,并能完成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第二次飞跃。因此,上好习题课,对于学生牢固掌握好基础知识,提高基本技能,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下面就中学数学习题课教学中的几个问题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为什么要研讨习题课教学问题
从习题课的特征上看,习题是命题人将实际问题经过抽象、简化、理想化处理得来的,与新授课相比,习题课中的问题更接近生活实际,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生活实践中的思维方法或学科思想在习题课中的渗透也更为丰富。
从习题课的功能上看,习题课的意义可以概括成“强化、校正、补救”三个方面。习题课是帮助学生深化基础知识的有效途径,是理论联系实际的纽带,是补救教学纰漏的有效措施之一,是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必由之路。
从习题课对考试的意义看,大部分习题都曾经是试题,在将来又可能再成为试题,学生的考试成绩就是通过做一些题获得的。所以,上好习题课是教师指导应试、避免无谓失分的必需手段之一。
二、习题课上选择例题的几个原则
1.加强基础,提高素质。即通过这些题目,能加深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理解和掌握。
2.拓宽视野,增强适应性。即选题不仅内容上力求齐全,而且尽可能涉及不同形式、提问角度乃至叙述方法的各类题目,使学生课后遇到各类题目时,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就可降低题目的难度,增强解题的自信心。
3.加强针对性训练,克服缺点。即选用足以暴露其缺点的各种题目,进行有针对性地专门训练。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也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整理题目:一是对教材中原有的习题改变提问角度或条件;二是对学生含混不清的问题编一些拓展性问题;三是联系生活实际尤其是社会热点问题编创一些试题;四是选择往年大型考试中的经典题目稍作修改,不必刻意回避中考题和各地模拟题。
三、习题课上,综合题有哪些处理模式
1.“做——讲——练”模式。常适用于能体现一类方法或技巧的题,通常可采用“一题多变”来设计“练”的环节。
2.“分析——讨论”模式。常适用于有一定难度的问题。
3.“讨论——交流”模式。适用于解法不唯一的典型问题,在交流过程中找到最佳的解答方法。
4.“板演——评议”模式。适用于学生容易多处出错的典型问题。
四、除了讲解答案,习题课上教师还应讲些什么
1.命题意图。只有答题人明白了命题人的意图,才能在解答思路、表述语言等方面实现与标准答案最大限度的吻合。
2.知识的再现。巩固、加深、补救基础知识是习题课的核心任务之一,所以,对知识点的回顾常常是习题课必不可少的环节。
3.错因分析和应对策略。如果不能给学生分析错误产生的原因,或者没有相应的对策,单纯更正错误,或批评产生错误的学生,学生下次依旧会错。
4.归纳习题的解题方法和规律。每个学科都有其常见的题型,许多常见的题型又都有其特定的或最佳的解答方法。由于作业多和认识水平等原因,学生常常满足于找到某道题解法,没有意识或没有能力来归纳这类题的解法或最佳解法,这项工作责无旁贷地落在教师的身上。
5.如何挖掘隐含条件。许多习题的已知条件并非是平铺直叙的,指导学生如何正确地发现、解读、运用这些隐含的条件,也是习题课中教师的一项职责。
6.题目中渗透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会思维的人才,习题课也不例外。在新授课中由于知识点单一,通常不易渗透给学生,而习题课恰恰是良好的契机。这是习题教学中的精华,也是教师教学水平的集中体现。
7.规范的解答步骤和书写格式。这是避免学生考场上非智力因素失分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
8.针对性地进行心理或情感教育。在做题过程中,学生会遇到重重困难,或出现多种错误,可能会产生灰心丧气等情绪,也可能对学习数学失去兴趣,甚至产生厌学等心理问题,教师应该在习题课上采取相应的对策。
五、习题课主要的教学环节
第一步“做”:发习题后,要求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把自己会做的习题做出来,不会的暂时放过。
第二步“思”:即独立思考。学生不会做题,说明他遇到了没有学会的知识或思维方法,应该尽可能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解决,解决过程中可以看书、看笔记、查资料。
第三步“论”:每个学生把自己实在解决不了的问题拿到组内讨论,通过交流,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解决疑难。这样,问题还是学生自己解决的,学生仍然会有成就感。
第四步“问”:教师巡视课堂,小组长把讨论有争议的问题提出来,与老师共同商讨解决。教师只作为合作者、指导者,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
第五步“展”:由于学生的整体水平所限,可能还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有可能出现错误答案。老师可以把习题分成几部分,每个小组只展示一部分答案,如果出现错误,大家一起改正。对所有小组都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则面向全班同学讲授。
第六步“查”:当教学内容告一段落时及时进行检测,了解学生对这部分习题的掌握情况。
总之,教师不能简单地将做习题与题海战术划等号,而应该积极研究习题课的教学方法,让习题课教学为提高教学质量、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做出更大的贡献。
一、为什么要研讨习题课教学问题
从习题课的特征上看,习题是命题人将实际问题经过抽象、简化、理想化处理得来的,与新授课相比,习题课中的问题更接近生活实际,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生活实践中的思维方法或学科思想在习题课中的渗透也更为丰富。
从习题课的功能上看,习题课的意义可以概括成“强化、校正、补救”三个方面。习题课是帮助学生深化基础知识的有效途径,是理论联系实际的纽带,是补救教学纰漏的有效措施之一,是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必由之路。
从习题课对考试的意义看,大部分习题都曾经是试题,在将来又可能再成为试题,学生的考试成绩就是通过做一些题获得的。所以,上好习题课是教师指导应试、避免无谓失分的必需手段之一。
二、习题课上选择例题的几个原则
1.加强基础,提高素质。即通过这些题目,能加深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理解和掌握。
2.拓宽视野,增强适应性。即选题不仅内容上力求齐全,而且尽可能涉及不同形式、提问角度乃至叙述方法的各类题目,使学生课后遇到各类题目时,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就可降低题目的难度,增强解题的自信心。
3.加强针对性训练,克服缺点。即选用足以暴露其缺点的各种题目,进行有针对性地专门训练。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也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整理题目:一是对教材中原有的习题改变提问角度或条件;二是对学生含混不清的问题编一些拓展性问题;三是联系生活实际尤其是社会热点问题编创一些试题;四是选择往年大型考试中的经典题目稍作修改,不必刻意回避中考题和各地模拟题。
三、习题课上,综合题有哪些处理模式
1.“做——讲——练”模式。常适用于能体现一类方法或技巧的题,通常可采用“一题多变”来设计“练”的环节。
2.“分析——讨论”模式。常适用于有一定难度的问题。
3.“讨论——交流”模式。适用于解法不唯一的典型问题,在交流过程中找到最佳的解答方法。
4.“板演——评议”模式。适用于学生容易多处出错的典型问题。
四、除了讲解答案,习题课上教师还应讲些什么
1.命题意图。只有答题人明白了命题人的意图,才能在解答思路、表述语言等方面实现与标准答案最大限度的吻合。
2.知识的再现。巩固、加深、补救基础知识是习题课的核心任务之一,所以,对知识点的回顾常常是习题课必不可少的环节。
3.错因分析和应对策略。如果不能给学生分析错误产生的原因,或者没有相应的对策,单纯更正错误,或批评产生错误的学生,学生下次依旧会错。
4.归纳习题的解题方法和规律。每个学科都有其常见的题型,许多常见的题型又都有其特定的或最佳的解答方法。由于作业多和认识水平等原因,学生常常满足于找到某道题解法,没有意识或没有能力来归纳这类题的解法或最佳解法,这项工作责无旁贷地落在教师的身上。
5.如何挖掘隐含条件。许多习题的已知条件并非是平铺直叙的,指导学生如何正确地发现、解读、运用这些隐含的条件,也是习题课中教师的一项职责。
6.题目中渗透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会思维的人才,习题课也不例外。在新授课中由于知识点单一,通常不易渗透给学生,而习题课恰恰是良好的契机。这是习题教学中的精华,也是教师教学水平的集中体现。
7.规范的解答步骤和书写格式。这是避免学生考场上非智力因素失分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
8.针对性地进行心理或情感教育。在做题过程中,学生会遇到重重困难,或出现多种错误,可能会产生灰心丧气等情绪,也可能对学习数学失去兴趣,甚至产生厌学等心理问题,教师应该在习题课上采取相应的对策。
五、习题课主要的教学环节
第一步“做”:发习题后,要求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把自己会做的习题做出来,不会的暂时放过。
第二步“思”:即独立思考。学生不会做题,说明他遇到了没有学会的知识或思维方法,应该尽可能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解决,解决过程中可以看书、看笔记、查资料。
第三步“论”:每个学生把自己实在解决不了的问题拿到组内讨论,通过交流,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解决疑难。这样,问题还是学生自己解决的,学生仍然会有成就感。
第四步“问”:教师巡视课堂,小组长把讨论有争议的问题提出来,与老师共同商讨解决。教师只作为合作者、指导者,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
第五步“展”:由于学生的整体水平所限,可能还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有可能出现错误答案。老师可以把习题分成几部分,每个小组只展示一部分答案,如果出现错误,大家一起改正。对所有小组都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则面向全班同学讲授。
第六步“查”:当教学内容告一段落时及时进行检测,了解学生对这部分习题的掌握情况。
总之,教师不能简单地将做习题与题海战术划等号,而应该积极研究习题课的教学方法,让习题课教学为提高教学质量、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