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的选择:人,而非神

来源 :北方文学·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lancholy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原型批评”是西方学术界一种重要文学批评方法,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离骚》中“上天入地”的精神求索求索与这一理论中“重回伊甸园”的原型主题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是《离骚》中屈原最终的选择却又昭示了东西方文化追求的不同,树立了中国后世文化中“人胜于神”、“情重于理”的典范。
  关键词:《离骚》;原型批评;重回伊甸园;至情追求
  “原型批评”是20世纪初兴起于西方的一种重要文学批评方法,兴盛于50年代。在中国文学中比较有影响力的主要有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耶律亚德的“神话原型”,和弗莱的“四时”与文学的对应理论等。“重回伊甸园”是原型理论中重要原型主题之一,只要是指文学作品中一种复归原始自然人性与环境的追求倾向。
  作为中国后世文学典范的《离骚》,其本身也有着对中国更早文明文化的追溯与探求,异曲同工于西方文学中的“重回伊甸园”追求。
  屈原在《离骚》一开篇就首先追溯了自己的出身--“帝高阳之苗裔”,也就是说,这位受尽磨难的文化英雄血脉中流淌着“神”的血液。这里屈原对自己出身的追溯,绝不是为了炫耀,也不是随便为之,他的这个出身至少有两层作用:一,恰是这高贵的出身而决定着屈原先天就具有不同于常人的精神追求与责任意识;二,这出身是屈原在《离骚》后文“远游”面见“重华”,回到昆仑的依据。
  屈原在一个高贵的日子--“庚寅”日出生,容貌俊美,自幼勤奋好学,胸怀大志,早年受楚怀王信任,参与法律制定,主张章明法度,改革政治,连齐抗秦。但由于自身性格耿直,遭受了张仪贿赂的靳尚郑袖等人的陷害,屈原被疏远,遭受迫害,并被流放。但是他“处江湖之远而忧其君”,在被流放时候也从未忘了努力,对内保持自己的高洁品质并努力提升自己:“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对外不忘为国培养贤才:“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但结果却还是“灵修”还是继续听从“众女”的“谣诼谓余以善淫”,而“终不察夫民心”。屈原“郁邑侘傺”,独自“穷困”,却“宁溘死以流亡”,“不忍为此态也”。
  为什么呢?他明确交代了原因--“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他还是追溯到了自己的出身,他认为自己本是“鸷鸟”,与“时俗工巧”之流的不同“自前世而固然”,先天决定的,他自己“伏清白以死直”的选择是追随“前圣”的脚步的。
  既然在人世中他竭尽全力也无法求得认同,他又曾试图“独善其身”--“退将复修吾初服”,但“反顾游目”“观乎四方”,最终却还是逃不掉心头的坚贞与责任感--“虽体解吾犹未变”。然后女嬃代表着一些爱他却不懂他的人,以鲧的例子来劝导责备他的坚守。这神话中的人物“鲧”倒恰好提醒了他的出身,他开始渡过水湘水南征,对舜陈述自己的忠贞与一腔热情,希望得到舜的肯定和精神支持。但是文中没明确说舜怎么回应他,只交待他从此开始了上天入地的神游求索。作为神的后裔的屈原在神界似乎如鱼得水:他从“苍梧”出发,一路经过了了“县圃”“崦嵫”“咸池”“扶桑”等神话传说中的地方,又试图追求“宓[妃”、“有娀氏之女”、“有虞氏之女”等。这游历似乎使他可以解脱了,终于放手了心里的郁结,回到了自己神界先祖美好光明的精神家园。
  接下來“灵氛”为他“吉占”,他也决定离开,折琼枝为羞,精琼爢为粻,以飞龙为驾,以瑶象饰车,扬云霓,鸣玉鸾,奏九歌,舞韶乐,朝发天津,夕至西极,他就要回到昆仑山了。可是偏偏在一切顺利进行,就要完成的时候,屈原一低头,“忽临睨夫旧乡”,然后立刻,一切的热闹、光明、美好就瞬间萎缩不见,“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他终究是化不开对那尘世中祖国与国君的挚爱,虽然“国无人莫我知”、“莫足与为美政”,他也拗不过自己的心,而终为他们殉情,“从彭咸之所居”。
  在中国古代神话里,昆仑山是“绝地通天”之前的神山,也是中国古代人意识里的宇宙山,而颛顼帝则代表着屈原的人生之源,也代表着“绝地通天”之前神人和谐共处的社会时期,屈原向重华陈词和在“神游”中向昆仑靠近的选择和西方文学中的“重回伊甸园”主题不谋而合,体现着人类精神情感的共共通性。但是,屈原却没有完成这一“回归”,他在即将到达的时候蓦然放弃,而毅然决绝地回头转向了人世。在中国思想史、文学史中,第一次如此明确地:人战胜了神!
  在先秦时期,中国人对于“神”(“鬼”)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态度。墨家 “尙鬼”的,儒家 “敬鬼神而远之”,当然也有近唯物论的哲学家否认鬼神存在。直到屈原的《离骚》,我们明确看到: “人战胜了神”,作者选择了为“人世”而死,而不是为“神界”而活。这也是后世中国文化中“重人世”传统的首次昭示。
  屈原不是否認光明美好的神界的存在,但是他最终却选择了为这个肮脏猥琐的人世殉情,他依靠的不是“理智”的选择,而只是那浓得化不开的“情感”,这也成为中国文化的另一个特质--“重情感轻理性”的诠释。
  陈平原先生在《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中指出“史传传统”和“诗骚传统”是中国后世小说叙事模式的重要依据形式,其中“诗骚传统”突出的就是作家主观抒情的习惯,这充分指出了“诗骚”在中国文学文中的影响之大。而事实上,《离骚》留下的不仅仅是作为形式习惯的“抒情传统”,更有作为精神内核的“至情追求。”屈原和《离骚》似乎也已经了成为中国后世文学中不断被追溯与重现的一种“原型”。
  参考文献:
  [1] 袁珂.中国古代神话[M].北京:华夏出版社,2013.
其他文献
你没见过的搞笑瞬间
期刊
让人笑翻的倒霉蛋
期刊
摘要:本文以余斌教授所叙写的抗战时期的昆明文化类作品为例,深入挖掘其作品所蕴藉的内涵和为文之道,就此延伸探讨在当代社会,我们在文化类作品叙写中如何体悟“文章为何”“文章何为”的问题。  关键词:余斌;文化类作品;文章为何;文章何为  在当今学风浮躁、文坛虚热的商业时代,我们需要的不仅是文学作品在视觉上的琳琅满目,更为需求的是能不断给予我们灵光一现的智性作品。置身于名目众多的文学招牌下,我们往往会疲
期刊
摘要:《金黄的稻束》作为郑敏的代表作,很好地表现了郑敏雕像式沉思默想的诗歌特征,郑敏作为九叶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这首诗也出色地表现出了九叶诗派提出的现代主义诗学主张。正如袁可嘉所说的“现代诗歌是现实,象征,玄学的新的综合传统”,《金黄的稻束》,是九叶诗派的诗歌创作实践中的这一特征的很好体现。九叶诗派既继承了闻一多的爱国主义,也继承了冯至细腻的哲思、卞之琳的沉思和沉潜。本文就从中国古典传统的创作论,西
期刊
摘要:《秦腔》是贾平凹近二十年来对中国农村经济文化变迁的书写。该小说突破了传统乡土小说的宏大叙事范畴和启蒙主题,通过视点的交叉和对日常生活的密实叙写来实现小说的“碎片化”叙述,呈现出现代性进程中乡土社会支离破碎的真实面貌。在审美现代性的观照下,以神秘文化和家园意识作为情感内线对现代性冲击下的乡土“碎片”进行弥补和整合,表达了对工具理性的反抗和对启蒙现代性话语的超越。  关键词:《秦腔》;“碎片化”
期刊
摘要: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整体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保定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进行了走访和调查,通过分析结果梳理了当前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情况。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现状分析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是学校在办学历史过程中,通过全体师生和员工共同传承和创造,积累和凝聚的精神成果和物质成果的总和。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的“软实力”,是学校发展的灵魂,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
期刊
摘要:新文化运动的开始,孕育了中国女性主义文学生长发展的历史条件,萧红因其女性作家的身份又在早期的创作中具有社会启蒙的革命倾向,从而将其作品奉为民族精神的艺术经典。但长久以来,对萧红文学社会使命的探讨却掩盖了本该注重的艺术追求。  关键词:女性主义;文本价值;文学创作  上个世纪80年代,女性主义启蒙浪潮涌入中国,90年代得到长足发展。女性作家在八九十年代的大量出现,并且其作品数量和艺术质量达到的
期刊
摘要:木心散文作品耽于短小的俳句,更渗透着对散文诗化的追求,加之其独特的行文方式,和其独特的批判技巧,微妙而意味深长。以其散文集《即兴判断》为例,本文从对人性缺失的批判、对人类道德失衡的批判、对文学艺术媚俗现象的批判、对现实生活状况的批判这四方面,来讨论木心散文中的的批判主义精神。  关键词:木心;散文;批判主义  木心,本名孙璞,笔名木心。1927 年出生于浙江桐乡乌镇的一个富庶之家,少时受过良
期刊
摘要:通过趣味盎然的“话语方式”和对消极自由的追寻两方面来再次解读王小波的《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表达对那只特立独行的猪的崇敬,以及对设置的反抗。  关键词:王小波;杂文;《一直特立独行的猪》  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正是一个空前重要的时期,不论是社会结构还是经济文化,都在飞速变化发展着,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更是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进步。而在这片文学创作的繁荣盛况中,杂文创作却呈现出了一种良莠不齐的浮
期刊
摘要:以韩礼德的主位结构理论为基础,选取小说中一个微型叙述体语篇为语料,对其诸位结构及其语篇功能进行初步的分析,指出主位结构有利于构建语篇的连贯和语篇脉络的展开,主位结构研究对于理解语篇具有重要的价值。  关键词:主位;语篇功能;爱丽丝.门罗  根据布拉格学派创始人Mathesius 提出的句子实义切分法,每个句子都可以从语言交际功能的角度划分为主位和述位两个语义组成部分.后来韩礼德将主位概念引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