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曲化类词韵专书的特点、性质与价值r——以李渔《笠翁词韵》为例

来源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qiling11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同于尊体类词韵专书,以《笠翁词韵》《诗词通韵》为代表的清初曲化类词韵专书,着眼于词之音乐体性,致力于发挥词体音律价值,具有“突出词曲韵联系”“韵部之下融入时音”“采用两体兼赅的编韵方法”等特点.有着词体学史、曲学理论史、韵书编订史和语音史等层面的价值,是管窥明清之际词体学发展“小历史”、曲学理论建构、韵书编订特征和时音特点的重要文献.
其他文献
黄独峰是近代中国画大家,也是大风堂门人中的杰出代表,为传承和弘扬大风堂艺术做出了突出贡献.黄独峰曾说“张大千使其出”,1950年黄独峰为求传统绘画之法脉和个人艺术的全面发展,拜张大大千为师,进“入”大风堂,从绘画思想到艺术精神继承张大千.同时,黄独峰又是大风堂弟子中“学张不似张”的典型代表之一,在深刻理解张大千画理和精神的同时,他走“出”艺术的束缚,开创一个人艺术新貌,开创一个人艺术新貌,成为一代中国画大家.大风传承,从师古到师心,黄独峰对张大千艺术的“入”与“出”,在中国画如何传承创新方面做出了可贵的尝
林则徐与钱泳往来六通手札,俱作于道光十五年.其中,五札为最新发现;一札录自《林则徐全集》.手札内容涉及当时水利、漕运、运河关吏恶行以及文人互赠书籍、字画等风流雅事.同时,这些信札既使现有研究成果获得有益补充,亦可纠正其中一些讹误,具有比较重要的文献价值.
诺奖作家品特经典剧作《房间》一直吸引着剧作家的改编.美国先锋实验剧团伍斯特小组2014年有中国之行,之后融合中国曲艺风格改编《房间》.文章追踪该剧团2014年的中国考察,研究《房间》的舞台制作录像,结合文献梳理,探析这部独具评弹风韵的品特经典改编中的中国灵感,辨析其中的相声、评弹等中国曲艺元素.这一中西合璧的《房间》在舞美音效、服装道具、演绎手法、制作态度和效果等多方面都较好地利用陌生化手法完成了“品特式”风格.
网络电影的语言表达是让网络电影和院线电影产生根本性区别的意义所在.它包含了电影语言和以计算机、网络两种媒介为基础的,围绕着网络电影而产生的语言的外延形式,其中最重要的表达就是指尖语言.指尖语言实现了网络电影语言更自由地表达和信息处理,以及自我的想象性投射和满足.作为外延的网络电影语言有着虚拟性、即时性的特征,它是非语言系统的语言形式.
无论是早期的独立制作电影《制服》《夜车》,还是近年来融合商业“类型”元素的艺术电影《白 日焰火》《南方车站的聚会》,刁亦男的电影中一以贯之的带有着其强烈的“作者”意向与表达.本文以刁亦男导演的四部作品为例,分析、探究其电影创作中文本建构与题旨解码的内在共契,即对于漫游群体的始终关注、对于异质情欲的深度聚焦、以及反情节式的碎片叙述话语等创作意向、创作风格的发现与总结.
南朝时期以诸王势力为中心的文学集团的形成使得诸王幕府群体内创作活动明显增多,这些群体创作活动促进了唱和诗的发展.南朝诸王幕府唱和诗呈现出群体唱和、以游戏文字为旨趣、附应阿谀倾向等诸多特点.这些诸王幕府中的唱和诗对于咏物诗的兴盛和宫体诗的产生都有一定的影响,同时这些唱和诗还有证史的作用.
中国的吏隐文化发展到宋代,已经渐趋完备.受白居易“中隐”思想的影响,在宋代文人士大夫中间,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吏隐文化内涵与精神.“仕”“隐”结合的“吏隐”心态与实践,使他们在新的文化语境中,既不丧失传统的士人身份,又兼具个体人格的独立自由.文学的创作也在这种处世心态与行为方式的影响下,表现出了宋代所特有的“雅俗互摄”的审美倾向.诗性的生存哲学、率意的创作实践与和谐的审美趣味这三者间的合力,成就了宋代文学的独特风貌与中和之美.
作为“藏地新浪潮”电影的中坚力量,万玛才旦的电影在与前人对话的场域中建构了对西藏的“真实”呈现,这一过程在其电影的风景呈现中得到了凝聚.不同于以往西藏题材电影中带有隐喻意义的西藏风景,万玛才旦对西藏风景进行了去隐喻化的处理.然而,这种处理乃其对西藏风景进行过滤的结果,其影片对西藏风景之色彩的加工便是这一过滤的表现.经此,所谓的西藏真实让位于创作者个人理念的真实.对个体真实的诉求在使作品展现出颇具实验性的效果之后也使其面临着更大的困境.如何寻找一种方式打破“地方”的局限,呈现出在不拘泥于民族身份的同时又具有
《汉书》贾谊本传所录《陈政事疏》经过了班固史笔的删节,包括文句删节和组成内容删节两方面,特别是组成内容的删节而致疏文失去原貌,在删节的同时还存在着文本改写的现象.删节的原因主要是考虑到史传容量有限,只能“总其大略”,也有对《汉书》“志”“传”使用贾谊奏疏材料保持平衡的考虑.自南宋真德秀、王应麟便针对此类删节尝试进行考补,经姚鼐至夏炘都在接续此项工作.夏炘的考补集中体现在所撰《汉贾谊政事疏考补》中,即根据《大戴礼记》所载的互见性文本还原了删节的内容,既是最为允当的文献辑补工作,也体现了文本对读、作品理解与文
杨德昌作为台湾新电影运动的重要旗手,其作品聚焦台湾中产阶级的生活与精神状态,重在批判历史及现代文明对个体所带来的影响,刻画了一系列具有当代象征意义的人物形象并构成特定人物图谱.杨德昌电影中的男性角色多带有一种虚弱的无力感,而女性角色则果敢具有力量,可分别定义为“永远的儿子”和“崛起的母亲”.在后期创作中,杨德昌逐步对父亲形象进行构建,并以“理想的父亲”的新形象寄托了对现代人性启蒙的期许.从杨德昌刻画的人物图谱可以看出其对于现代都市人生存困境的忧思,以及启蒙教化的理想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