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路钉棒单椎节内固定治疗前弓分离移位型寰椎骨折

来源 :中华创伤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ngduohui1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后路钉棒单椎节内固定治疗前弓分离移位型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0年1月— 2016年3月河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13例前弓分离移位型寰椎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8例,女5例;年龄28~62岁[(40.0±9.2)岁]。Frankel分级:C级1例,D级12例。患者均行后路寰椎钉棒系统内聚复位术治疗。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观察骨折愈合情况,比较术前和末次随访时颈椎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视觉模拟评分(VAS)、Frankel分级及颈椎活动度,观察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情况。

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29~68个月[(48.2±14.5)个月]。手术时间50~75 min[(59.5±6.5)min]。术中出血量55~80 ml[(62.5±8.3)ml]。术后骨折线均获良好复位,术后6个月患者获骨性愈合。JOA评分由术前的(7.9±1.3)分提高至末次随访时的(15.4±0.7)分(P<0.05)。VAS由术前的(6.2±0.9)分下降至末次随访时的(1.9±1.0)分(P<0.05)。Frankel分级均为E级。末次随访时颈部屈伸70°~91°[(80.7±7.0)°],左右旋转131°~157°[(142.9±9.1)°];左右侧屈78°~89°[(83.8±3.2)°],颈椎活动范围基本接近正常水平。1例切口感染,5例枕颈部僵硬并活动受限,均经对症治疗痊愈或明显好转。未出现内固定松动、断裂等并发症。

结论

后路钉棒单椎节内固定治疗前弓分离移位型寰椎骨折,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手术并发症少,可获得良好复位,寰枢关节运动功能和颈椎屈伸功能均得到保留。

其他文献
目的通过静息态功能核磁共振成像技术观察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出血性脑卒中患者认知功能的改善作用,明确高频rTMS对出血性脑卒中患者认知障碍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30例出血性脑卒中认知障碍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15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肢体物理治疗和针对性认知康复干预,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辅以高频rTMS刺激左额叶背外侧区,治疗时间为3周。于治疗前、后采用中文版
随着国内老龄化人口不断增加,越来越多老年康复问题逐渐显现。跌倒是导致老年人失能甚至死亡的主要原因,如何降低老年人跌倒的概率及损伤程度、提高生活质量是目前研究的重点。前庭神经通路在老年人跌倒发生过程中扮演着重要作用,本文从前庭神经通路对跌倒的影响、国内外最新防跌倒干预手段及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总结分析,以期为老年人提供综合性防跌倒康复方案。
目的探讨督导、非督导盆底康复训练治疗产后盆腔器官脱垂(POP)患者的疗效差异。方法选取在东南大学医学院附属江阴医院产科及新疆霍城江苏医院产科住院分娩42 d后复查有POP的21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督导组及非督导组。督导组患者在经专业培训的物理治疗师指导下,进行为期8周的盆底肌肉收缩训练;非督导组患者在家中按练习图册进行盆底肌肉收缩训练。于产后6周、6个月及产后1年时分别对
BACKGROUND AND OBJECTIVEInternal globus pallidus (GPi) deep brain stimulation (DBS) relieves symptoms in dystonia patients. However, the physiological effects produced by GPi DBS are not fully underst
期刊
BACKGROUND AND OBJECTIVEPaired associative stimulation (PAS), with stimulus interval of 21.5 or 25 ms, using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in the posterior-anterior (PA) current direction, produce
期刊
异常步态是康复科最常见功能障碍之一,主要表现为步行稳定性、周期性、方向性及协调性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近年来基于节律性谐振的步态训练利用个体步态同步到节律性视听线索的能力,进而提高患者步行功能,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并得到相关指南推荐。本文就节律性谐振在脑卒中、帕金森病、脊髓损伤等患者异常步态中的应用及治疗进展作一综述,并从神经生理学、神经解剖学及神经心理学角度进一步论证其产生机制,为异常步态
BACKGROUND AND OBJECTIVEPaired associative stimulation (PAS) combining repeated pairing of electrical stimulation of a peripheral nerve with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TMS) over the primary mo
期刊
目的观察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脑卒中后中枢性疼痛(CPSP)的治疗效果,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选取符合入选标准的CPSP患者4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治疗组给予患侧大脑初级运动皮质(M1区)的rTMS,刺激频率为10 Hz,刺激强度为80%静息运动阈值;对照组给予假刺激,作用部位、治疗声音与治疗组相同。2组患者每日治疗1次,每周6次,共治疗4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
目的观察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rMSCs)受超短波作用后其粘附、增殖及成骨分化能力的变化。方法将rMSCs置于超短波理疗仪上,以每日1次、每次15 min的条件进行处理,1 d后检测细胞早期粘附能力,2 d后借助倒置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1 d、3 d、7 d检测细胞增殖能力,7 d后检测成骨相关基因骨桥蛋白(OPN)表达量。结果与未经超短波处理的对照组相比,接受超短波处理的超短波组早期细胞粘附数
目的研究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对健侧大脑半球舌骨上肌群皮质对应区的兴奋作用,以及对单侧大脑半球卒中后患者吞咽障碍的疗效。方法选取非急性期单侧大脑半球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4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20例,试验组采用5 Hz高频经颅磁刺激相对健侧大脑舌骨上肌群皮质对应区结合传统吞咽康复训练,对照组仅予以传统吞咽康复训练。于治疗前和治疗2周后(治疗后)对2组患者行吞咽X线荧光透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