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新时代对人才的要求,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主要通过英语课堂来实现。深度学习具有引领性、挑战性、主动性和发展性的特征,能够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究。教师制定指向核心素养发展的单元整体教学目标,运用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表,评价学生学习过程的思维发展。通过“大问题”导学,遵循“教—学—评一体化”的原则,运用深度学习的提问策略,探寻深度学习的英语课堂。
【关键词】核心素养;深度学习;英语课堂
【作者简介】陶建宏(1974-),女,汉族,江苏昆山人,苏州工业园区第二实验小学,一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小学英语教育。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成为每位教育者不可推卸的责任。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
在小学英语课堂上,教师普遍关注的是英语知识的传授、学生兴趣和习惯的培养。在以往的课堂上,文化意识的培养属于单元的某一个教学板块,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的培养也似蜻蜓点水,一节课大部分时间,学生只是为了配合老师走完教学流程。老师进入课堂的主要目的是完成今天的教学任务。至于学生怎么学、学得怎么样、有没有到达教师所期待的地方?这些问题对于教学一线的老师们来说,真的无暇顾及。
最近两年,随着核心素养理论的不断学习和强化,新时代开启了教育的新篇章,对培养新时代的好儿童提出了新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新时代的儿童应该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新时代好儿童的“三个有”指向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也指向了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学科素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少年儿童要从小学会做人,从小学会立志,从小学会创造”。这既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元素和特征,又是对广大教育者提出的要求。作为一名小学一线英语教师,我也开始思考:什么样的英语课堂能够使核心素养落地?经过研究、学习和实践,得出了一个答案:深度学习的课堂能有效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
一、深度学习的内涵和特征
上海师范大学黎加厚教授认为,深度学习是指在理解学习的基础上,学习者能够批判性地学习新的思想和事实,并将它们融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能够在思想间进行联系,并能够将已有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作出决策和解决问题的学习。
深度学习的特征是:一是引领性。好的教学一定离不开教师的引领,它包括思想的引领、思维的引领、情感的引领、知识的引领、问题的引领与设计的引领。二是挑战性。学习任务具有挑战性,问题情境具有挑战性,学习历程具有挑战性,目标达成具有挑战性。三是主动性。深度学习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主动解决问题。四是成功性或者发展性。学生在教师引领下,经历挑战过程,活动身心发展,体验学习成功的快乐。
二、深度学习的课堂评价依据
美国当代教育家和心理学家布卢姆把知识分为四大类别: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元认知知识,把认知过程分为六个主类别: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和创造。布卢姆教育分类二维表的行和列分别由知识维度和认知过程维度构成,相交之处构成分类表的一个个方格。无论目标是外显的还是内隐的,都可以放置在二维表的某一个或几个方格中。教师能清晰地观察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及认知过程的发展,从而判断出学生思维活动是处于高阶思维还是低阶思维。
下面以译林小学英语《五上Unit5 What do they do?》为例,了解基于学科素养而制定的单元序列目标在布卢姆教育分类表中的位置:
單元序列目标具体阐述:
1.语言能力。
(1)能用“一般现在时”在实际生活中准确运用以下词句询问和描述职业:
句型:What do/does… do? I’m/We’re/They’re…/He’s/ She’s a…. I/We/They/He/She....
词汇:teacher, teach,writer, write,work, doctor, help, sick, factory, worker, cook, driver, farmer, nurse, policeman;at home, teach English,write stories,help sick people, make sweets.
【斜体加粗字表示第一次出现的词汇、句子】
(2)能理解一般现在时的基本概念,知道主语是第三人称单数时助动词和行为动词的变化,掌握动词第三人称单数形式的变化规律、读音及正确用法。
(3)体验y在单词中发/aI/和/ I /的两种现象,滚动复习y发/j/。
2.文化意识。
(1)了解在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中,对“警察、消防员”的不同称呼。
(2)认识到不同职业对社会的不同贡献,尊重各种职业。
3.思维品质。
(1)能够从工作地点、工作内容等方面去思考如何表述职业,并进行有条理地阐述,思维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得以训练。
(2)能根据相关例子,总结职业类名词的构成方式以及动词第三人称的变化规律,比较、分析、推理等逻辑思维能力得以发展。
4.学习能力。
(1)能根据上下文和构词规律,推测词汇含义。
(2)能运用表格、图表等方式,梳理文本内容,提炼文本关键信息。
(3)能运用提纲、图表等方式,辅助表达,让表达更清晰、更有条理。
三、深度学习的课堂评价原则
深度学习的课堂评价应该遵循“教—学—评一体化”的原则。“教—学—评一体化”是日本学者水越敏行等人提出的,它以多元智能理论、建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为理论依据,认为评价的直接目的是改善教学,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评价应贯穿于教学活动之中,是不可分割的。因此,在深度学习的课堂上,评价任务的设计应与学习目标所期望达到的认知水平匹配,达到内在一致性的统一。 例如,《五上Unit5 What do they do?》第二课时,针对其中一个语言目标:通过询问了解对方的职业,掌握句型“What do you do? I’m a/an…”。教师设计了“采访”的反馈任务。具体操作:教师邀请两男两女上台,分别扮演Mike和苏海的父母,采用生生问答形式,先是“大合唱”,再是“小组唱”,“采访”结束再同桌进行Pair work,一边拍手一边问答,既操练重点句型What do you do?的问答,又复习了课文中四个主要职业名称a teacher, a writer, a doctor, a worker。反馈活动指向“语言目标1”,训练的面从个别到全班,由学生相互评价,达到“教—学—评一体化”要求。
课堂实录:
T: From Story time we know Su Hai and Mike’s parents’ jobs. Let’s have an interview. Who will be Mike’s parents? Who will be Su Hai’s parents?
T: Now let’s ask Mr and Mrs Brown together.
Ss:What do you do, Mr Brown?
S1: I’m a teacher.
Ss:What do you do, Mrs Brown?
S2:I’m a writer.
T: Who can ask Mr Su and Mrs. Su?
S3:What do you do, Mr Su?
S4:I’m a doctor.
S5:What do you do, Mrs Su?
S6:I’m a worker.
T: Good job. Let’s chant like this.
四、深度学习的课堂提问策略
课堂提问既能引领学生的思维,又能有效地推进教学的进程。目前的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是为了“问”而问,为了学生的“学”而问的不多,课堂表面看似热闹,学生的思维却得不到训练。在聚焦核心素养的新时代教育背景下,教师要把课堂归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为了学生的“学”而教,为了学生的“学”而问。为此,我们要主动更新教学理论,及时转变教学观念,以“大问题”为导学策略,改变“一问到底”的传统课堂,不断丰富“深度学习”的内涵,让课堂教学走向高效。
“大问题”设计要有高度的整合性,它“统领”着一堂课的其他问题,体现出“大问题”和其他“派生问题”的“主辅”关系。“大问题”必须关系到课程的知识点和能力点,又连接着学生的兴趣点和发展点。大问题要体现适度的开放性。开放式的问题会激发学生的思维,使之产生尽可能多、尽可能新的想法。“大问题”要体现深度的启发性。维果茨基认为:“只有设在最近发展区的提问,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由潜在水平转化到新的现有水平。”通过深度启发性的问题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引导学生刨根问底、挑战思维。
例如,《五下Unit4 Seeing the doctor》的练习课上,教师以“大问题”How do they feel?引导学生就Checkout time图片展开讨论。学生首先用本单元的目标语言进行问答:How does he/she feel? What should he/she do?接着,教师将图中人物行为的结果以衍生图片的形式提炼出来,引导学生逆向思考Why don’t they feel well?
【关键词】核心素养;深度学习;英语课堂
【作者简介】陶建宏(1974-),女,汉族,江苏昆山人,苏州工业园区第二实验小学,一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小学英语教育。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成为每位教育者不可推卸的责任。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
在小学英语课堂上,教师普遍关注的是英语知识的传授、学生兴趣和习惯的培养。在以往的课堂上,文化意识的培养属于单元的某一个教学板块,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的培养也似蜻蜓点水,一节课大部分时间,学生只是为了配合老师走完教学流程。老师进入课堂的主要目的是完成今天的教学任务。至于学生怎么学、学得怎么样、有没有到达教师所期待的地方?这些问题对于教学一线的老师们来说,真的无暇顾及。
最近两年,随着核心素养理论的不断学习和强化,新时代开启了教育的新篇章,对培养新时代的好儿童提出了新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新时代的儿童应该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新时代好儿童的“三个有”指向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也指向了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学科素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少年儿童要从小学会做人,从小学会立志,从小学会创造”。这既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元素和特征,又是对广大教育者提出的要求。作为一名小学一线英语教师,我也开始思考:什么样的英语课堂能够使核心素养落地?经过研究、学习和实践,得出了一个答案:深度学习的课堂能有效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
一、深度学习的内涵和特征
上海师范大学黎加厚教授认为,深度学习是指在理解学习的基础上,学习者能够批判性地学习新的思想和事实,并将它们融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能够在思想间进行联系,并能够将已有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作出决策和解决问题的学习。
深度学习的特征是:一是引领性。好的教学一定离不开教师的引领,它包括思想的引领、思维的引领、情感的引领、知识的引领、问题的引领与设计的引领。二是挑战性。学习任务具有挑战性,问题情境具有挑战性,学习历程具有挑战性,目标达成具有挑战性。三是主动性。深度学习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主动解决问题。四是成功性或者发展性。学生在教师引领下,经历挑战过程,活动身心发展,体验学习成功的快乐。
二、深度学习的课堂评价依据
美国当代教育家和心理学家布卢姆把知识分为四大类别: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元认知知识,把认知过程分为六个主类别: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和创造。布卢姆教育分类二维表的行和列分别由知识维度和认知过程维度构成,相交之处构成分类表的一个个方格。无论目标是外显的还是内隐的,都可以放置在二维表的某一个或几个方格中。教师能清晰地观察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及认知过程的发展,从而判断出学生思维活动是处于高阶思维还是低阶思维。
下面以译林小学英语《五上Unit5 What do they do?》为例,了解基于学科素养而制定的单元序列目标在布卢姆教育分类表中的位置:
單元序列目标具体阐述:
1.语言能力。
(1)能用“一般现在时”在实际生活中准确运用以下词句询问和描述职业:
句型:What do/does… do? I’m/We’re/They’re…/He’s/ She’s a…. I/We/They/He/She....
词汇:teacher, teach,writer, write,work, doctor, help, sick, factory, worker, cook, driver, farmer, nurse, policeman;at home, teach English,write stories,help sick people, make sweets.
【斜体加粗字表示第一次出现的词汇、句子】
(2)能理解一般现在时的基本概念,知道主语是第三人称单数时助动词和行为动词的变化,掌握动词第三人称单数形式的变化规律、读音及正确用法。
(3)体验y在单词中发/aI/和/ I /的两种现象,滚动复习y发/j/。
2.文化意识。
(1)了解在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中,对“警察、消防员”的不同称呼。
(2)认识到不同职业对社会的不同贡献,尊重各种职业。
3.思维品质。
(1)能够从工作地点、工作内容等方面去思考如何表述职业,并进行有条理地阐述,思维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得以训练。
(2)能根据相关例子,总结职业类名词的构成方式以及动词第三人称的变化规律,比较、分析、推理等逻辑思维能力得以发展。
4.学习能力。
(1)能根据上下文和构词规律,推测词汇含义。
(2)能运用表格、图表等方式,梳理文本内容,提炼文本关键信息。
(3)能运用提纲、图表等方式,辅助表达,让表达更清晰、更有条理。
三、深度学习的课堂评价原则
深度学习的课堂评价应该遵循“教—学—评一体化”的原则。“教—学—评一体化”是日本学者水越敏行等人提出的,它以多元智能理论、建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为理论依据,认为评价的直接目的是改善教学,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评价应贯穿于教学活动之中,是不可分割的。因此,在深度学习的课堂上,评价任务的设计应与学习目标所期望达到的认知水平匹配,达到内在一致性的统一。 例如,《五上Unit5 What do they do?》第二课时,针对其中一个语言目标:通过询问了解对方的职业,掌握句型“What do you do? I’m a/an…”。教师设计了“采访”的反馈任务。具体操作:教师邀请两男两女上台,分别扮演Mike和苏海的父母,采用生生问答形式,先是“大合唱”,再是“小组唱”,“采访”结束再同桌进行Pair work,一边拍手一边问答,既操练重点句型What do you do?的问答,又复习了课文中四个主要职业名称a teacher, a writer, a doctor, a worker。反馈活动指向“语言目标1”,训练的面从个别到全班,由学生相互评价,达到“教—学—评一体化”要求。
课堂实录:
T: From Story time we know Su Hai and Mike’s parents’ jobs. Let’s have an interview. Who will be Mike’s parents? Who will be Su Hai’s parents?
T: Now let’s ask Mr and Mrs Brown together.
Ss:What do you do, Mr Brown?
S1: I’m a teacher.
Ss:What do you do, Mrs Brown?
S2:I’m a writer.
T: Who can ask Mr Su and Mrs. Su?
S3:What do you do, Mr Su?
S4:I’m a doctor.
S5:What do you do, Mrs Su?
S6:I’m a worker.
T: Good job. Let’s chant like this.
四、深度学习的课堂提问策略
课堂提问既能引领学生的思维,又能有效地推进教学的进程。目前的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是为了“问”而问,为了学生的“学”而问的不多,课堂表面看似热闹,学生的思维却得不到训练。在聚焦核心素养的新时代教育背景下,教师要把课堂归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为了学生的“学”而教,为了学生的“学”而问。为此,我们要主动更新教学理论,及时转变教学观念,以“大问题”为导学策略,改变“一问到底”的传统课堂,不断丰富“深度学习”的内涵,让课堂教学走向高效。
“大问题”设计要有高度的整合性,它“统领”着一堂课的其他问题,体现出“大问题”和其他“派生问题”的“主辅”关系。“大问题”必须关系到课程的知识点和能力点,又连接着学生的兴趣点和发展点。大问题要体现适度的开放性。开放式的问题会激发学生的思维,使之产生尽可能多、尽可能新的想法。“大问题”要体现深度的启发性。维果茨基认为:“只有设在最近发展区的提问,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由潜在水平转化到新的现有水平。”通过深度启发性的问题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引导学生刨根问底、挑战思维。
例如,《五下Unit4 Seeing the doctor》的练习课上,教师以“大问题”How do they feel?引导学生就Checkout time图片展开讨论。学生首先用本单元的目标语言进行问答:How does he/she feel? What should he/she do?接着,教师将图中人物行为的结果以衍生图片的形式提炼出来,引导学生逆向思考Why don’t they feel we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