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武松,坚毅中透着书卷气,给人儒雅、干练的印象。因出色的领导才能和工作业绩,从一名科研人员一步一步成长为世界上建桥最多的企业——中国中铁大桥局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并荣获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优质工程奖先进个人”等称号,成为引领企业发展的卓越领导者。
不忘初心的建桥报国情怀
1964年仲夏,文武松出生于湖北荆门,朴实的父母经过深思熟虑,为自己心爱的儿子取名为文武松,“文”是祖姓,无可更改,但能文能武才圆满,文武双全的智慧和才干像松树永恒长青,这才是圆满中之大圆满……
1989年,从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研究生毕业后,文武松胸怀建桥报国壮志,踏上了致力于中国桥梁建设事业发展的征程。凭着深厚的理论造诣和扎实的专业功底,他很快在桥梁建设工作中独挡一面,主持修建了芜湖长江大桥、苏通长江大桥、南京大胜关长江大桥等多座世界知名桥梁,其中3项工程荣获建筑工程鲁班奖,京沪高速铁路南京大胜关长江大桥在第29届国际桥梁大会上荣获“乔治·理查德森奖”。
长江,中国的第一大河,孕育了中华五千年灿烂文明,自古便是不可逾越的天堑。在长江上建桥,要的不仅仅是过硬的桥梁建造技术,更需要坚忍不拔的奋斗精神,需要不忘初心的建桥报国情怀。
2006年阳春三月,当上级郑重地把京沪高铁南京大胜关长江大桥建设的帅印交给文武松时,没有人对文武松全面负责中国第一座过江高速铁路桥梁的修建存有疑虑或表示过怀疑。面对如此的宏大工程,他深感肩上担子沉重、责任重大。
南京大胜关长江大桥是京沪高速铁路的控制性工程,所谓“控制性”,就是决定全线工程耗时的长短。由此看来,南京大胜关长江大桥无异于一个坐标——时空相交的坐标。南京大胜关长江大桥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建设该大桥的紧迫性不言而喻。
南京大胜关长江大桥具有“三大一高”特点。三“大”即体量大、跨度大、荷载大:体量大主要体现在施工规模大,是世界首座六线铁路大桥,钢梁总量达82万吨,混凝土总量达122万方;跨度大主要体现在主跨达336米,为世界同类桥梁之最;荷载大主要体现在设计活载为六线轨道交通,主桥恒载、活载巨大,为目前世界同类桥梁之最。一“高”即速度高:速度高主要体现在设计时速300千米,在世界高速铁路桥梁中居于领先水平。
关、梁并称,桥梁就是关口,建桥就是过关。
一座大胜关长江大桥相当于“三座武汉长江大桥+三座南京长江大桥”,为焊接大桥主墩钢围堰,一天要用去5吨焊条。如此庞大的工程,没有出色的组织能力和坚忍不拔的奋斗精神,是不可能安全优质完成的。深水下的施工,高空中的作业,复杂的水文条件,人员的安全,机械的安全,需要他去考虑;紧迫的工期,倒逼参战干部职工长期处于过劳状态,如何鼓舞士气、坚定意志,需要他去考虑;突来的台风阻碍了施工,拆迁的矛盾滞后了施工工期,材料的涨价使资金入不敷出……同样需要项目负责人未雨绸缪去应对,果断决策去解决。
这是一场鏖战,大胜关:干得好,大胜奏凯回营;干不好,雄关如铁难迈!
项目开工伊始,作为大桥建设统帅的文武松就提出了“1234”的项目文化管理思路,即坚持新好快省建设南京大胜关长江大桥的一个理念;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体系、质量管理责任制体系两套体系;抓好制度创新、文化创新、载体创新三大创新;努力实现示范工程、先锋工程、效益工程、国优工程四大目标。同时,在京沪高速铁路建设全线率先编制了四个标准化管理手册,积极推行制度融合文化的项目管理行为,使得制度和文化相互影响,形成合力,开创了制度融合文化的项目管理新思路,为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建设世界一流高速铁路大桥奠定了坚实的管理基础。
安全、质量是工程建设中的头等大事。作为现场第一责任人,文武松经常告诫大家,对待安全要有如履薄冰的态度,对待质量要有爱护自己眼睛的态度。他强力推行安全生产、质量管理责任制体系,提出了机构制度到位、投入保证到账、责任落实到人、技术培训到岗、施工方案到点、内页资料到天、原材料控制到源、重点监护到前、执行工艺到行、文化管理到心的“十到”要求,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科学的安全质量管理体系。在抓好安全、质量宏观体系管理的同时,他经常深入现场,发现现场危险源控制有不周全的地方、工序质量控制有不到位的地方,马上现场召开整改会议,现场解决问题,决不让隐患在他的眼里过夜。在他的精细管理和精心培育下,南京大胜关长江大桥实现了安全零事故、质量零缺陷、环保达标无投诉的目标,全桥所有桥墩均为京沪线样板工程。
2011年1月,大桥正式通车运营。
追求卓越的创新专注品质
企业发展的每一个时代、每一个关键时期,都需要有人及时站出来,以其卓越的企业家眼光和智慧为企业发展指明方向。进入“十二五”期间,大桥局的发展来到了一个历史的关口,因为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重规模、轻质量”、企业管理能力较弱、项目盈利水平较差、“大而不强、大而不优”等问题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关山初度尘未洗”,文武松正是这样一个站出来的人,在企业发展关键的节点上,以一种系统的思维、创新的眼光和锲而不舍的精气神,肩负起了经营管理国有资产、实现保值增值的重要责任。
作为国内桥梁建设领军企业的掌门人,文武松清醒地认识到,不发展、慢发展或者蛮发展,都会使企业退步或者走上窄路。他敢为人先,坚持战略先行,下好战略先手棋,主动对接国家发展战略,结合内外部环境,全面集聚广大干部职工的聪明才智,注重顶层设计,制定了明晰的企业战略,即坚守建桥主业,建设世界一流建桥国家队,引领世界桥梁建造技术发展,实现做强做优做大三大目标。着力解决了企业朝着什么方向发展、要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企业这些根本问题,做出了推进企业实现内涵式发展的部署,推动企业走出一条以科技支撑企业、以品牌开拓市场、以改革促进发展、以作風保障发展的质量效益型发展道路。 正是因为有了引领者明确的方向感,企业的发展才有了强大动力。
为了实现这个发展战略,文武松旗帜鲜明提出了“没有亏损的项目,只有落后的管理”“盈荣亏耻,共创共享”“消灭亏损项目”理念,大力加强对标管理,有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什么问题突出就解决什么问题,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及时提出完善了一整套科学管用的管理举措。
这其中,算账文化是重中之重,就是要高举“三面旗”,算好“三笔帐”。高举规模大旗,算好政治账,即切实增强机遇意识、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抢抓市场,保持与企业综合资源利用相统一的经营规模,实现理性发展、优质发展、科学发展。高举效益大旗,算好经济账,即牢固树立“既要会干、更要会算”的工作理念,在项目管理上实施“开工前期看数据,施工中期晒数据,竣工后期论数据”的数据化管理方式,将效益理念贯穿于项目管理的全过程,正确处理效益与安全、质量、进度的关系,通过优化施工组织设计、创新科技和合理调配资源,在确保安全优质的前提下快速施工,实现项目效益最大化。高举和谐大旗,算好人本账,即立足“共创价值,共享成果”,引导职工深刻认识企业发展是实现个人发展的基础这一根本关系,营造职工为企业发展做贡献、企业为职工发展搭舞台的氛围。立足诚信合作、互利共赢,正确处理与利益攸关方的关系,重信履诺,共同发展。
“十二五”时期,大桥局累计实现新签合同额1 761亿元、企业营业额1331亿元、利润总额36.74亿元,分别是“十一五”时期的1.5倍、1.5倍、1.9倍。建成12座长江大桥、3座黄河大桥、5座跨海大桥,数量是“十一五”时期的1.4倍,承揽了一批在世界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斜拉桥、悬索桥、跨海大桥。
一个企业在这样短的时间内建成这样多规模大、难度大、科技含量高的大型桥梁,在世界上都是极为罕见的。
事实上,作为企业家,文武松以一种开阔的视野和远见卓识,把目光投向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2017年11月初,在文武松的大力倡导和部署下,经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中铁大桥局成功举办了“2017中国(武汉)国际桥梁科技论坛暨2017年中国(武汉)国际桥梁产业博览会”。这次活动吸引了来自中国、美国、德国、法国、日本等多国的桥梁专家共计1 000余人参会;汇聚了国内外桥梁设计、施工、监理、咨询企业及相关上下游产业链企业,分享世界桥梁建设最前沿技术和产品;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这次活动,大桥局展示了一个行业引领者的自信,促进了国际桥梁科技交流与合作,助推了中国桥梁企业集群式“走出去”,加快了中国桥梁由“制造”向“智造”转变。
履职尽责的担当服务精神
“凡事不在于它有多难、多复杂,关键在于做事的人是不是上心,有没有‘走心’。”这句话,是文武松在一次项目管理经验交流会上讲的。
事实上,把“人”作为一切经营的最根本出发点,激发人履职尽责、勇于担当,是作为企业家的文武松始终秉承的理念。
他曾深情地说过:“大桥局既是中国桥梁事业发展的佼佼者,更是建桥人施展抱负、实现人生价值的好平台。正是因为我们始终坚持以这份光荣感、使命感、责任感,广大干部职工珍惜这个平台、爱护这个平台、坚守这个平台,才使得企业发展拥有了强劲力量。”
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在南京大胜关长江大桥建设期间,他长驻南京,施工现场就是他的家。他的“三个必须”——最热时去一线送清凉,最冷时去一线送温暖,最忙时去一线鼓舞士气,便是他情系员工的生动体现。为确保大桥建设进度,他整日整夜在工地蹲守,一连几个昼夜不下“火线”是家常便饭。由于过度劳累,他的嗓子多次失声,但还是坚持在一线用手势来布置工作。在他充满血丝的眼睛里,饱含的是对工程建设的一往情深;那果敢、坚毅的指挥动作,是对自己毕生追求事業的执着。家属偶然来工地探亲也只是见见面,连在一起吃顿饭的时间都没有,孩子的功课从来没有辅导过,老父亲去世也没有赶上为他送终。
“我们是要在领荣誉、获掌声当中把活儿干完,还是要在吃鞭子、受责难当中把活儿干完;是要在有舞台、有进步当中把活儿干完,还是要在受处分、受批评当中把活儿干完;是主动地把活儿干好,还是被动地把活儿干完。这些问题想不透彻、处理不好,工作就会被动。”这是他在一次大会上说的。
正是他锲而不舍地追求卓越、敢闯敢试、主动作为,大桥局内部始终洋溢着敢为天下先、敢于承担风险的良好氛围。
作为企业的引领者,管好“人”,不光需要以身作则,更重要的是要带好一个团队,训练一批敏锐、坚韧、团结的铁军。
“导师带徒”是中铁大桥局从建设武汉长江大桥开始传承下来的优良传统,是中铁大桥局培养人才的重要载体。文武松当过徒弟,也当过师傅,深知“导师带徒”的作用和意义。任党委书记期间,他充分履行党管干部、党管人才职能,结合新时期施工企业人才培养特点,创新性地提出了中铁大桥局“双导师带徒”制度,为新进的大学毕业生指派“工作导师”和“生活导师”,以导师带徒协议的形式强化激励和考核,通过导师的传、帮、带,引导青年员工转变角色、快速成长。
唯有人才,才能创造,人才是工程品质的创造者。在人才体系建设上,他围绕企业总体战略制定人力资源发展规划,弘扬和践行“企业家精神”“工匠精神”,倡导“以人为本、诚信经营、精益求精、持续创新”的核心价值观,推行“像军队、像学校、像家庭”“三像文化”,坚持“人人都是人才,人人都可成才,尊重爱护使用好人才”的理念,以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育才的担当、用才的胆识、聚才的良方,培养和打造一支总量适度、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作风过硬、活力四射的人才队伍,巩固和提升人才竞争优势。
一桥飞架,天堑由此通途;长虹迤逦,神州分外妖娆!在这个建设美丽中国的最好时代,在这个“一带一路”打开“筑梦空间”的最好时代,在这个创造、分享和见证中国桥梁产业走向世界的最好时代,文武松将率领他的团队,为建造更多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安全桥、绿色桥、美丽桥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不忘初心的建桥报国情怀
1964年仲夏,文武松出生于湖北荆门,朴实的父母经过深思熟虑,为自己心爱的儿子取名为文武松,“文”是祖姓,无可更改,但能文能武才圆满,文武双全的智慧和才干像松树永恒长青,这才是圆满中之大圆满……
1989年,从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研究生毕业后,文武松胸怀建桥报国壮志,踏上了致力于中国桥梁建设事业发展的征程。凭着深厚的理论造诣和扎实的专业功底,他很快在桥梁建设工作中独挡一面,主持修建了芜湖长江大桥、苏通长江大桥、南京大胜关长江大桥等多座世界知名桥梁,其中3项工程荣获建筑工程鲁班奖,京沪高速铁路南京大胜关长江大桥在第29届国际桥梁大会上荣获“乔治·理查德森奖”。
长江,中国的第一大河,孕育了中华五千年灿烂文明,自古便是不可逾越的天堑。在长江上建桥,要的不仅仅是过硬的桥梁建造技术,更需要坚忍不拔的奋斗精神,需要不忘初心的建桥报国情怀。
2006年阳春三月,当上级郑重地把京沪高铁南京大胜关长江大桥建设的帅印交给文武松时,没有人对文武松全面负责中国第一座过江高速铁路桥梁的修建存有疑虑或表示过怀疑。面对如此的宏大工程,他深感肩上担子沉重、责任重大。
南京大胜关长江大桥是京沪高速铁路的控制性工程,所谓“控制性”,就是决定全线工程耗时的长短。由此看来,南京大胜关长江大桥无异于一个坐标——时空相交的坐标。南京大胜关长江大桥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建设该大桥的紧迫性不言而喻。
南京大胜关长江大桥具有“三大一高”特点。三“大”即体量大、跨度大、荷载大:体量大主要体现在施工规模大,是世界首座六线铁路大桥,钢梁总量达82万吨,混凝土总量达122万方;跨度大主要体现在主跨达336米,为世界同类桥梁之最;荷载大主要体现在设计活载为六线轨道交通,主桥恒载、活载巨大,为目前世界同类桥梁之最。一“高”即速度高:速度高主要体现在设计时速300千米,在世界高速铁路桥梁中居于领先水平。
关、梁并称,桥梁就是关口,建桥就是过关。
一座大胜关长江大桥相当于“三座武汉长江大桥+三座南京长江大桥”,为焊接大桥主墩钢围堰,一天要用去5吨焊条。如此庞大的工程,没有出色的组织能力和坚忍不拔的奋斗精神,是不可能安全优质完成的。深水下的施工,高空中的作业,复杂的水文条件,人员的安全,机械的安全,需要他去考虑;紧迫的工期,倒逼参战干部职工长期处于过劳状态,如何鼓舞士气、坚定意志,需要他去考虑;突来的台风阻碍了施工,拆迁的矛盾滞后了施工工期,材料的涨价使资金入不敷出……同样需要项目负责人未雨绸缪去应对,果断决策去解决。
这是一场鏖战,大胜关:干得好,大胜奏凯回营;干不好,雄关如铁难迈!
项目开工伊始,作为大桥建设统帅的文武松就提出了“1234”的项目文化管理思路,即坚持新好快省建设南京大胜关长江大桥的一个理念;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体系、质量管理责任制体系两套体系;抓好制度创新、文化创新、载体创新三大创新;努力实现示范工程、先锋工程、效益工程、国优工程四大目标。同时,在京沪高速铁路建设全线率先编制了四个标准化管理手册,积极推行制度融合文化的项目管理行为,使得制度和文化相互影响,形成合力,开创了制度融合文化的项目管理新思路,为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建设世界一流高速铁路大桥奠定了坚实的管理基础。
安全、质量是工程建设中的头等大事。作为现场第一责任人,文武松经常告诫大家,对待安全要有如履薄冰的态度,对待质量要有爱护自己眼睛的态度。他强力推行安全生产、质量管理责任制体系,提出了机构制度到位、投入保证到账、责任落实到人、技术培训到岗、施工方案到点、内页资料到天、原材料控制到源、重点监护到前、执行工艺到行、文化管理到心的“十到”要求,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科学的安全质量管理体系。在抓好安全、质量宏观体系管理的同时,他经常深入现场,发现现场危险源控制有不周全的地方、工序质量控制有不到位的地方,马上现场召开整改会议,现场解决问题,决不让隐患在他的眼里过夜。在他的精细管理和精心培育下,南京大胜关长江大桥实现了安全零事故、质量零缺陷、环保达标无投诉的目标,全桥所有桥墩均为京沪线样板工程。
2011年1月,大桥正式通车运营。
追求卓越的创新专注品质
企业发展的每一个时代、每一个关键时期,都需要有人及时站出来,以其卓越的企业家眼光和智慧为企业发展指明方向。进入“十二五”期间,大桥局的发展来到了一个历史的关口,因为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重规模、轻质量”、企业管理能力较弱、项目盈利水平较差、“大而不强、大而不优”等问题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关山初度尘未洗”,文武松正是这样一个站出来的人,在企业发展关键的节点上,以一种系统的思维、创新的眼光和锲而不舍的精气神,肩负起了经营管理国有资产、实现保值增值的重要责任。
作为国内桥梁建设领军企业的掌门人,文武松清醒地认识到,不发展、慢发展或者蛮发展,都会使企业退步或者走上窄路。他敢为人先,坚持战略先行,下好战略先手棋,主动对接国家发展战略,结合内外部环境,全面集聚广大干部职工的聪明才智,注重顶层设计,制定了明晰的企业战略,即坚守建桥主业,建设世界一流建桥国家队,引领世界桥梁建造技术发展,实现做强做优做大三大目标。着力解决了企业朝着什么方向发展、要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企业这些根本问题,做出了推进企业实现内涵式发展的部署,推动企业走出一条以科技支撑企业、以品牌开拓市场、以改革促进发展、以作風保障发展的质量效益型发展道路。 正是因为有了引领者明确的方向感,企业的发展才有了强大动力。
为了实现这个发展战略,文武松旗帜鲜明提出了“没有亏损的项目,只有落后的管理”“盈荣亏耻,共创共享”“消灭亏损项目”理念,大力加强对标管理,有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什么问题突出就解决什么问题,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及时提出完善了一整套科学管用的管理举措。
这其中,算账文化是重中之重,就是要高举“三面旗”,算好“三笔帐”。高举规模大旗,算好政治账,即切实增强机遇意识、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抢抓市场,保持与企业综合资源利用相统一的经营规模,实现理性发展、优质发展、科学发展。高举效益大旗,算好经济账,即牢固树立“既要会干、更要会算”的工作理念,在项目管理上实施“开工前期看数据,施工中期晒数据,竣工后期论数据”的数据化管理方式,将效益理念贯穿于项目管理的全过程,正确处理效益与安全、质量、进度的关系,通过优化施工组织设计、创新科技和合理调配资源,在确保安全优质的前提下快速施工,实现项目效益最大化。高举和谐大旗,算好人本账,即立足“共创价值,共享成果”,引导职工深刻认识企业发展是实现个人发展的基础这一根本关系,营造职工为企业发展做贡献、企业为职工发展搭舞台的氛围。立足诚信合作、互利共赢,正确处理与利益攸关方的关系,重信履诺,共同发展。
“十二五”时期,大桥局累计实现新签合同额1 761亿元、企业营业额1331亿元、利润总额36.74亿元,分别是“十一五”时期的1.5倍、1.5倍、1.9倍。建成12座长江大桥、3座黄河大桥、5座跨海大桥,数量是“十一五”时期的1.4倍,承揽了一批在世界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斜拉桥、悬索桥、跨海大桥。
一个企业在这样短的时间内建成这样多规模大、难度大、科技含量高的大型桥梁,在世界上都是极为罕见的。
事实上,作为企业家,文武松以一种开阔的视野和远见卓识,把目光投向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2017年11月初,在文武松的大力倡导和部署下,经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中铁大桥局成功举办了“2017中国(武汉)国际桥梁科技论坛暨2017年中国(武汉)国际桥梁产业博览会”。这次活动吸引了来自中国、美国、德国、法国、日本等多国的桥梁专家共计1 000余人参会;汇聚了国内外桥梁设计、施工、监理、咨询企业及相关上下游产业链企业,分享世界桥梁建设最前沿技术和产品;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这次活动,大桥局展示了一个行业引领者的自信,促进了国际桥梁科技交流与合作,助推了中国桥梁企业集群式“走出去”,加快了中国桥梁由“制造”向“智造”转变。
履职尽责的担当服务精神
“凡事不在于它有多难、多复杂,关键在于做事的人是不是上心,有没有‘走心’。”这句话,是文武松在一次项目管理经验交流会上讲的。
事实上,把“人”作为一切经营的最根本出发点,激发人履职尽责、勇于担当,是作为企业家的文武松始终秉承的理念。
他曾深情地说过:“大桥局既是中国桥梁事业发展的佼佼者,更是建桥人施展抱负、实现人生价值的好平台。正是因为我们始终坚持以这份光荣感、使命感、责任感,广大干部职工珍惜这个平台、爱护这个平台、坚守这个平台,才使得企业发展拥有了强劲力量。”
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在南京大胜关长江大桥建设期间,他长驻南京,施工现场就是他的家。他的“三个必须”——最热时去一线送清凉,最冷时去一线送温暖,最忙时去一线鼓舞士气,便是他情系员工的生动体现。为确保大桥建设进度,他整日整夜在工地蹲守,一连几个昼夜不下“火线”是家常便饭。由于过度劳累,他的嗓子多次失声,但还是坚持在一线用手势来布置工作。在他充满血丝的眼睛里,饱含的是对工程建设的一往情深;那果敢、坚毅的指挥动作,是对自己毕生追求事業的执着。家属偶然来工地探亲也只是见见面,连在一起吃顿饭的时间都没有,孩子的功课从来没有辅导过,老父亲去世也没有赶上为他送终。
“我们是要在领荣誉、获掌声当中把活儿干完,还是要在吃鞭子、受责难当中把活儿干完;是要在有舞台、有进步当中把活儿干完,还是要在受处分、受批评当中把活儿干完;是主动地把活儿干好,还是被动地把活儿干完。这些问题想不透彻、处理不好,工作就会被动。”这是他在一次大会上说的。
正是他锲而不舍地追求卓越、敢闯敢试、主动作为,大桥局内部始终洋溢着敢为天下先、敢于承担风险的良好氛围。
作为企业的引领者,管好“人”,不光需要以身作则,更重要的是要带好一个团队,训练一批敏锐、坚韧、团结的铁军。
“导师带徒”是中铁大桥局从建设武汉长江大桥开始传承下来的优良传统,是中铁大桥局培养人才的重要载体。文武松当过徒弟,也当过师傅,深知“导师带徒”的作用和意义。任党委书记期间,他充分履行党管干部、党管人才职能,结合新时期施工企业人才培养特点,创新性地提出了中铁大桥局“双导师带徒”制度,为新进的大学毕业生指派“工作导师”和“生活导师”,以导师带徒协议的形式强化激励和考核,通过导师的传、帮、带,引导青年员工转变角色、快速成长。
唯有人才,才能创造,人才是工程品质的创造者。在人才体系建设上,他围绕企业总体战略制定人力资源发展规划,弘扬和践行“企业家精神”“工匠精神”,倡导“以人为本、诚信经营、精益求精、持续创新”的核心价值观,推行“像军队、像学校、像家庭”“三像文化”,坚持“人人都是人才,人人都可成才,尊重爱护使用好人才”的理念,以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育才的担当、用才的胆识、聚才的良方,培养和打造一支总量适度、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作风过硬、活力四射的人才队伍,巩固和提升人才竞争优势。
一桥飞架,天堑由此通途;长虹迤逦,神州分外妖娆!在这个建设美丽中国的最好时代,在这个“一带一路”打开“筑梦空间”的最好时代,在这个创造、分享和见证中国桥梁产业走向世界的最好时代,文武松将率领他的团队,为建造更多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安全桥、绿色桥、美丽桥做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