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如何走出困惑?

来源 :精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az123_fami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1世纪是飞速发展的世纪,而武术却如一个老人,脚步逐渐放慢,与现代化的氛围格格不入。变则通,武术如何更好地与世界接轨,不被外部信息所左右,是一个极其艰巨的认知过程。为缩短这个认知过程,我们有必要就中国武术的过去以及面对的历史情境和存在的问题作一番探讨。
  
  武术面对的历史境况
  


  自《诗经·周南·免置》“赳赳武夫,公侯干城”记载起,有文字记载的武术已经历了三千多年的沧桑。清末,中国社会变革急遽,封建社会制度的崩溃,共和制度的反复,错综复杂的中西文化碰撞与渗透,使原先依附于皇室和贵族的武术官员,失去了依附对象和经济地位,生存迫使他们选择新的生活方式;隐逸山林的乡野武师也因战乱和贫困,逃离可以逍遥的“世外桃源”,动荡使他们大多聚集于城市,尤其是商业较发达的、有文化传统的大城市,以自身的武技去谋职或卖艺,来维持生活。
  与此同时,武术教育也从原来的“师徒相授”、“父子相传”的封建模式向西式办学发展,1900年耿继善在北京西四火神庙成立“北京四民武术研究社”就是标志,这种新式武术教育方式一直影响到本世纪末。80年代后期,中国大地兴起了武术馆热,其施教方式与内容,仍未脱离四民武术研究社的传艺模式。
  革命、战争使枪炮、火药成为对抗的主要物质形式,一拳一脚的原始对抗已退出了对抗形式的主流。在西欧,格斗已划为体育的范畴,成为娱乐休闲方式。受此影响,职业武术家也改变了生活和思想,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武术的地位和功能,武术随即向多功能转化。二十世纪的中国,虽然有封闭或相对封闭的年代,但总体趋势是走向开放,与世界相沟通。自成一体且地域性很强的武术能否以及如何“走向世界”?外来文化的涌入、冲击和中西文化的融合又会给它带来什么?现代化对武术有何冲击?始终是武术家和武术爱好者所关注的课题。
  
  武术面临的问题
  


  在这种历史境况中,武术遇到的问题多多,试举数例:
  一、武术的地位与功能问题。冷兵器时代,武术是统治者巩固自己统治地位的工具,同时也是人们步入仕途的手段。18世纪时,虽然随着西洋人的入侵,枪炮火药进入了中国,但是从没有构成对传统武术独尊地位的挑战。19世纪就不同了,随着国内战争的扩大和频繁,枪炮火药的涌入和自制战争工具大规模的形成,武术退出了战争的舞台,退的竟然连和枪炮火药分庭抗礼的机会都没有。
  长此以往,武术会不会被淘汰掉?数十年来,已有不少的预言。面对这种形势,武术界应持什么样的态度?以拳脚取胜的战争没有了,武术作为士大夫和贵族升官发达的功能趋于没落势所难免,而成为公众健身、防身手段,已成为必然。有时候,武术还要作为某种思想的宣传工具被使用。旧的形式不适应新的功能,由于去掉了殊死搏斗的残酷,使它缺少了视觉冲击力;以小打大,以弱胜强,又缺乏现代体育公平竞争的品质……诸如此类,都属于功能或与功能相关的思考,适应新功能是无法避免的,也属历史的必然,但如何适应?如何改革?适应和改革往往以失去武术的重要特征为代价,于是矛盾重重。
  二、西方体育观念与运动技巧的融入问题。西方体育观念的引入拓宽了中国武术家的视野。西方体育强调公平竞争,而这正是武术所缺少或是不强调的。
  但是,已有的一切引入和融合,都有它的合理性和意义,并在整体上丰富了武术的理论和实践,推进了它的变革和发展。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传统的理论“过时”或“不中用”了。武术的“整体”、“天人合一”和“去形留意”及“真、善、美”的观念等等,都没有失去它的价值和意义。困难的是,如何使两种观念在冲突中取长补短,历史证明,简单的非此即彼或激进的虚无主义和保守主义都无益于武术的发展和昌盛。
  三、谁来进行价值认定的问题。在很多理论者和武术家心中,似乎在外国,哪门武术得到了赞扬,或哪门武术打败了不管干什么的、不管在什么场合中的外国人,便欣喜若狂,自以为成了不可一世的武术家,或某一门派的杰出代表甚至大师了。这至少是一种错觉。外国人能够欣赏、喜欢武术,当然是好事,但是,它们大多数不真懂中国武术。他们说好的未必就好,他们看不懂中国的桩功,也缺少心意的感悟。西方人对武术的兴趣远不如中国人对西方体育和拳击的兴趣高、了解多。他们以为经济强大,文化和体育也必然强,便有意无意地以西方中心意识看等其它运动项目。他们总是高高在上的选择者,而我们总是被选择者,而且他们的选择眼光也多是有色的、不平等的,对这一点,国人应有自觉意识。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里,西方人看不懂、看不上或者胡乱看、胡乱评价武术是不可避免的。万不可以他们的标准为标准,以他们的爱好为爱好,忘记了自己的身份和态度。认真听取意见是必要的,但如果因此而轻视或放弃了武术所固有的基本特色和价值标准,把对西方体育项目进行简单的模仿视为新的武术,那就本末倒置了。


  四、接受问题。武术有几千年的历史。但历史悠久的另一面是古老,是不适应或不完全适应现代人的审美趣向和要求。近百年来,数不清的武术家探索武术如何革新,并取得了卓越成绩。从清代的陈长兴、杨露禅、董海川、戴龙邦、李老农到近代王芗斋、杨澄甫、姚仲勋等人,都从不同方面做出了不同程度的贡献。在传统中求变革,像王芗斋那样;或以传统为本,适当吸收西法,像姚仲勋那样,武术的多样化已成为现实。认为只有自己走的才是大道,别人走的全是窄路、死路的观点,不过是闭眼不看现实的狭隘之见或发昏的自我膨胀而已,不足与之论。
  武术在接受上确实存在着“断裂”问题。其主要原因是我国现行教育中忽视了武术的鉴赏和实践。克服这种断裂,加深对武术在我国文化中的地位的理解,是极为必要的。近些年,各类武术场馆风云而起,但却缺少真正理解武术的教练和教员,也缺乏统一的武术教材,更缺少心胸广阔、善于团结各门派且眼光独到的武术工作者。这些不是短时间可以解决的问题。如何弥补这一课,仍有大量认知问题和实际操作问题需要研究。□
其他文献
太极文武解  文者,体也;武者,用也。文功在武,用于精气神也,为之体育;武功得文,体于心身也,为之武事。夫文武尤有火候之谓,在放卷得其时中,体育之本也。文武使于对待之际,在蓄发当其可者,武事之根也。故云:武事文为,柔软体操也,精气神之筋劲也;武事武用,刚硬武事也,心身之骨力也。文无武之预备,为之有体无用;武无文之侣伴,为之有用无体,如独木难支,孤掌不响。不惟体育、武事之功,事事诸如此理也。文者,内
期刊
八极拳小架作为优秀的传统武术套路,有着较好的观赏性和使用性,练好小架,把握住其丰富的思想内涵,对于全面认识八极拳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今天,笔者将小架部分技术动作的使用方法分别用图解方式加以整理,以便与各位同仁及八极拳爱好者探讨交流。  1、无极式(或称抱头无极式)  彼此均取格斗式,当对方右手打我头部时,我左脚迅速向前插进,双手提挂于脑后侧,双肘微合,含胸,余光扫视对方,然后跟步转体,右手掌背击打
期刊
王尚文是先师王选杰的衣钵传人,他“学师法而不拘泥于师法”,融多家拳法为一体,精研有得。  他少年时体弱单薄,无缚鸡之力,路见不平则敢怒而不敢言。自古大同口泉沟矿民有着尚武之风。矿工的儿子王尚文在环境的影响下,也练起了少林拳。不久,他的身体变壮了,而且孔武有力了。从此,他深深地迷恋上了武术。自16岁那年拜师学艺后,一发而不可收。十年间,他先后练过少林、摔跤、形意、散打等功夫,从而在尚武的大同颇负盛名
期刊
太极拳以阴阳变化为主要模式,以神、意、气、劲为运化程序。发力是打太极拳的重点,也一直是太极拳界探讨的问题,其中有“四两拨千斤”、“蓄力如张弓,发力如射箭”之说。现就这两句,谈一下打太极拳应发何种劲力。  一、“四两拨千斤”。千斤是指力大,四两则是指以气运身的运化,这是以柔克刚的具体运用。全身气运用协调,才能达到柔化,才有上下相随之意,才能做到“引进落空”。这时,无论对方如何用力,都难以伤及自己,而
期刊
八卦掌散打技击性强,其技法有:推、托、带、领、搬、扣、刁、钻、穿、闪、截、拦、沾、连、粘、随,“打中化,化中打;打中拿,拿中打;拿中化,化中拿”。也就是说,在技击过程中,熟练的运用“打、拿、化”才能逢招破招,逢式打式。  八卦掌技击术可对练,也可直接攻击与防守。在运动中能够把打、拿、化融于招法中,才是技击的真谛。    预备式    甲(右者)乙二人同伸右掌,沿圈线架掌右转走;二目视虎口(图1)。
期刊
晚年,辛弃疾罢居铅山。此时,有客来访,眉飞色舞,大谈功名。辛弃疾看似如千年古井,不起波澜,而心中却有万马奔腾。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chān音搀)突骑渡江初。燕兵夜(chuò音绰)银胡(lù音录),汉箭朝飞金仆姑。”  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金主完颜亮大举南犯。辛弃疾聚众两千,参加耿京抗金义军。次年,辛弃疾奉表南归,而耿京却被叛徒张安国杀害。  辛弃疾闻讯大怒,“赤手领五十骑,
期刊
我自幼喜武,曾学习过多种拳术与功法,但收获不大。偶得一本李照山先生大成拳专著,细细研读后,对大成拳之高级境界甚为神往。为能更加深入地体悟大成拳,我参加了《精武》大成拳函授班。这次学习,使我对大成拳有了新的认识,愈学愈觉其神妙与深奥,愈学问题愈多。适逢《精武》在信阳举办大成面授,我毫不犹豫地参加了——能得到李照山先生的耳提面命,实为幸事!  八月,中原流火。南下千里的劳顿所带来的种种不适都随着李老师
期刊
八极拳是我国传统拳种之一,已有三百余年历史。八极拳以套路演练独特,功法训练、技击对抗威力显著等特色,历久不衰。清末民初,威名赫赫的“神枪李书文”是八极门中杰出代表人物。他以贴身靠打的精技纯功名震武林,以出神入化、精妙绝伦的大枪技艺扬威海内外。他把八极拳发展到一个新高度,铸就了八极拳的辉煌。  李书文(1862~1934年),字同臣,河北沧州盐山县王南良村人。他幼时首拜八极五世传人张景星为师,习练八
期刊
古时人们外出经营商业、贩运物资之旅行,或信使递送,军卒衙役执行流放、发配人犯的解递、押送,以及官吏的升迁赴任,大多是步行或骑牲口,只有大户人家、巨贾商人或是相当品级的官家,才有车轿代步。而凡为行旅之人,不管车马行、车轿行,都与步行跋涉者一样必备两件东西——一是雨伞(或斗笠、蓑衣等雨具);二是朴刀(又曰“双手带”,或单刀、剑器,武技高强者则一条木棍足矣),故朴刀实为行旅、跋涉者最重要的防身护卫武器和
期刊
如果学拳击、踢击或泰拳,那么力量训练不可小视。因为这些运动对肌肉及相关组织要求很高,力量训练还可以防止运动损伤。它可以改善你的薄弱环节,使其日益强健,从而增强抗击打能力。  对于技击者来说,更主要的还是锻炼踢击部位的肌肉。如果你是位泰拳手,还要锻炼肘和膝的力量和相关的能力。  人们常说,一根链子往往从最薄弱的环节断开,习武也是如此。如果身体各部位发展不平衡,就很容易导致动作变形,所以最好的办法是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