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规模需求的新机会!

来源 :中外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l823256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找到确定的需求,再反向配置资源,是最好的竞争战略。
  
  企业如何才能在竞争中取胜?低成本、差异化、拥有核心技术、拥有品牌、找到蓝海……这是管理大师们给出的经典答案。而现在却有人说,这些都不足以让你在竞争中取胜。因为现在是需求的时代,只有找到确定的需求,再反向配置资源,才是最好的办法。
  这个人就是北京资和信集团总裁、北京大学当代企业文化研究所研究员、规模需求理论创始人王吉绯。
  规模需求理论注重方法论,亲身经历更使他对自己的自创理论深信不疑,他向《中外管理》介绍了规模理论及应用方式。
  
  规模需求的关键词
  
  《中外管理》:您的“规模需求理论”正逐渐得到认同,但经济学已经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了,为什么以前没有规模需求呢?您所说的规模需求究竟有什么内涵?
  王吉绯:规模需求,是在购买之前经过收集和组织的确定的需求。但并非谁多谁就是规模需求。我买十个,你买一百个,你就是规模需求?不是的。规模需求是在时间轴上,是购买之前,不是在购买之时。谁在购买之前形成需求,谁就是规模需求。规模需求还有一个关键词,是确定。所谓确定,就不是随便组织的需求,一定要有一个确定的契约关系,把需求管理起来,一旦违约就要受到经济惩罚。
  大家知道,在工业和后工业时代是标准化产品时代,先生产,然后一定有需求。因为商品短缺,关注消费对企业来说并没有太大的意义。但逐渐地人们开始重视流通,而不是只在生产环节恋战。其实沃尔玛排在世界500强第一位很多年了,但被重视却只有10年时间。人们一直以为这只是个案,但随着国美、苏宁等一系列流通企业的崛起,人们改变了看法。
  从产品为王到技术为王,再到规模为王和渠道为王,再到需求为王。渠道为王是后工业时代最后一个产业链条。在流通的大背景下,还有一个行业,就是创意产业。创意产业是从广告开始的,广告是后工业时代的产物,是通过疯狂轰炸来把产品宣传出去,但并不能知道谁来买,买多少。规模需求理论正相反,从流通角度考虑,找到了有效的需求,然后反向配置给资源,企业成功率更高。
  在工业和后工业时代,从资源到需求的方式,成本比较低,而从需求到资源的方式,成本就比较高。我们自然会选成本低的方式,当然前提是确保产出的商品都能卖得掉。而现在的信息时代,情况发生了变化,主要有两点:一是现在生产出来的东西不能保证可以卖掉,因为是买方市场;二是搜集需求的成本虽然高,但是随着IT技术的进步,搜集规模需求的成本在不断地降低。这也就是为什么在互联网上搞团购比较容易成功,而在报纸上登硬广告就不容易成功。
  
  低成本和差异化远远不够
  
  《中外管理》:规模需求理论如何才能应用到企业经营当中,企业如何才能抓住规模需求带来的发展机会呢?
  王吉绯:这个问题应该从四个方面来讨论,即企业如何选择行业、产品、技术以及服务。
  首先,未来有前景的行业一定是立足于需求的。低成本和差异化是一条有效的路径,但到了一定时候一样可以破产;但如果有需求,即使做到行业平均水平也有可能成功。
  现在已经不是低头研究出一个产品,就能供不应求的时代了,靠产品取得竞争优势已经不可能。靠广告的方法也快要走到尽头了。比如:可口可乐,是靠广告和品牌取胜。我很爱喝可乐,但现在有人每天给我送水,我已经被送水的需求给固定了,这时广告再好,我也不喝可乐了。
  在过去,生产是不平滑的,比如汽车,每个车型都需要开模具,十年前开一个汽车模具的成本是上百万美元,后来降到20万,而现在用电脑软件,成本是20美元,因为成本足够低,所以工业品的组合能力越来越强。技术的最终目标是使产品个性化越来越成为可能。
  所以,选择行业,要立足能发现需求,搜集需求和锁定需求,能以需定产的行业。谁能以需求配置资源,谁就是先进的,谁就能取得竞争中的优势。从这个角度来看,网上购物其实并不先进,因为这个行业仅仅是把货物排在网上,并不知道能有多少需求。而现在有人在居委会卖菜,每天收集确定的需求,然后反向配置,这是先进的,不会种100斤白菜只卖掉20斤。这里有一个重要的词是“撮合”,就是把消费需求收集起来,来配置给生产企业。同时,“撮合”的过程,也是一个消费者同厂商议价的过程。以前都是厂商给产品定价,消费者只有买或者不买的权利,并没有定价的权利。但是规模需求是在生产之前便确定了,这就有了价格谈判的话语权。
  《中外管理》:那如果企业的行业已经是既定事实,要怎样做?
  王吉绯:这时应该想办法去做能够满足消费者个性需求的产品。而且在生产开始时就不准备用传统渠道去销售。
  过去是陌生的人用通用的货币买标准化的产品,而今后的IT新经济时代,或规模需求时代,变成透明的人或准透明的人用多层次的货币,去购买个性化的商品。以前的个体作坊时代也生产个性化的产品,但产能不足。只能标准化生产,而现在又有了轮回的可能,因为到了高科技时代,高科技使得成规模的个性化成为可能,使得个性化产品成为企业急需做的事。
  而且,现在你应该生产核心产品,但不一定要有核心技术。比如:你生产椅子,你可以只做架构,不做外面的包皮。这样的话,当包皮椅子没人买,人们开始愿意坐只有钢架的椅子时,你就乐了。
  《中外管理》:但核心技术一向是企业梦寐以求的。
  王吉绯:我不反对技术,但不能把技术神圣化。
  沃尔玛曾经用了个技术RFID,这是远程无线射频识别技术,他们给每个供应商的每个产品嵌入一个芯片,记载商品信息。
  于是有个城市的食品安全主管部门也运用了这个技术,在猪的身上装一个RFID芯片,生猪从生产到最后的每一个环节都要读,想以此确保猪肉的安全问题。政府为此贴了很多钱给第一批实行这个技术的农户,下一批还要农民自己出钱。所以推行不下去。
  其实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是有的,我们可以用一个纸卡片,一个流转的责任追溯制度,在任何一点只要能保证前一点没事就OK,如果出问题时只要找上游的一家就可以了。这个方法十七世纪的法国就用了,用来保护文物。
  《中外管理》:那从规模需求的角度出发,应该怎样看待服务?
  王吉绯:一般说来,做企业如果不想太累,首先选个好行业,最好是别人没有的;或者选个好产品,只有你有;如果不行就得有好技术;这几样都不行,就只能靠服务了。
  但服务的出发点可以不同,服务是售后的也是售前的,要把售后的服务做成售前的营销,把后台部门变成前台部门,但实际情况是国内并没有哪家企业能做得好。应该把服务做成收集需求的桥头堡,把服务做成撮合和定制的平台。
  责任编辑:焦晶
其他文献
你也许了解几种定价策略,但你知道什么时候才能让它有效吗?    当苹果公司在iPhone刚刚上市两个月之后便将其价格降低三分之一时,即使是最忠实的消费者也变得怨声载道,闹得沸反盈天,迫使首席执行官史蒂夫乔布斯为此道歉,并部分退还差价款。  沃顿商学院的教授和分析家们认为,在叠出的创新、激烈的竞争和全球化浪潮正在改变游戏规则的市场环境中,iPhone现象为我们揭示出了定价策略失当的危险。“产品的生命
期刊
IBM已经历了13年不停地转型,对于自己的“IT”身份,IBM的最新注解是:Innonation(创新)和romsformation(转型)。  转型的常态化让IBM看起来宛如“变形金刚”中的巨人“擎天柱”。  今天,IBM走到了它的“全球整合转型(GIE)”阶段,“擎天柱”为何在此时选择这个新形象?GIE将赋予IBM怎样的核心竞争力?    “《世界是平的》已经不是新书,这本书的热销,是因为它揭
期刊
什么才是家电零售业竞争力的关键?何种攻略才能超越赛场上领先的对手?    国美的战略盲动    近日,国美电器总裁陈晓表示:中国家电连锁业行业整合告一段落,下一步重点开拓通讯连锁领域。近来坊间又传出国美电器继成立国美通讯之后,再祭资本屠刀,收购中复通讯的消息。可见国美电器、通讯两条腿走路的战略发展雏形基本形成。  这不能不让人想起2004年10月国美在深圳试水数码专营店时的情形,当时国美扬言挑战传
期刊
《中外管理》:您曾多次提到全球整合对企业文化的挑战。IBM中国是如何应对这种挑战的?在文化建设上,有哪些特别的做法来适应全球整合的进程?  钱大群:IBM是近百年的老店。一个百年老店如何建立一个符合21世纪的企业文化,是很重要的。  回想在2003年,我们推出了3天的“全球在线即兴大讨论”,30万员工任何人都可以在这3天给公司提出建议、批评。  这是一个很大胆的动作。在短短72小时中,有上百万人次
期刊
企业全球化的必经之路一定是成为跨国公司吗?全球整合企业在适应全球竞争中表现了哪些优势?没有走过跨国公司这一步,能直接跨入全球整合企业阶段吗?    在过去的3年中,IBM已经慢慢抛开了原先“跨国公司”的身份,开始为成为一个“全球整合企业”而努力。与此同时,IBM商业价值研究院(IBV)对IBM转型进行了观察和研究,在同时研究大量其他跨国公司的发展势态之后,IBV得出这样的结论:全球整合企业不但是I
期刊
主持人:杨光《中外管理》杂志执行主编  嘉宾:景素奇 国际人力资本网董事长   赵琦 运通路安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  王志宇 中赫集团副总裁  石向欣 北京华讯集团总裁  李晶 北京物美商业集团人力行政总监  孙寅贵 北京百龙总公司总裁   王 衡北京大学企业文化研究所所长  郑宏新 加拿大LVC投资集团副总裁  刘 笑 映美信息科技(中国)有限公司人力资源总监  卫 弘 联想集团招聘总监  家
期刊
他们凭借什么获得了评委们的青睐?  他们为中国企业管理做出了哪些令人尊敬的贡献?    榜样的力量不在于亦步亦趋地模仿,而在于照亮前行的方向,然后我们自己去走。  刚刚落幕的第三届“管理中国”总评选两大企业奖项,虽然延续了一贯的标准和导向——从企业稳定性、成长性和创新性,几个角度来考察企业的管理贡献,但我们发现今年登榜的企业特征,与去年都有所不同。  显然,其背后恰恰昭示着一个时代发展的新趋势。 
期刊
中国企业真的缺少契约精神吗?契约精神应该高于国家经济安全吗?未来20年中国参与全球化的基点何在?    达能-娃哈哈之争不断升温激化,涉及的范围已从原来的法律之争扩展到政治、经济和道德等更广泛的层面。但是,面对如此重大的社会冲突,多数知识精英保持了沉默。但王巍却旗帜鲜明地站到了达能的一边,喊出了“中国需要契约精神”的醒目口号。  在我看来,达能-娃哈哈之争对中国社会的最深刻意义,绝不是基本“契约精
期刊
过早地暴露国际化野心,甚至不惜与巨头们四面交恶,联想意欲何为?    新近宣布成功完成了并购IBM PC整合过渡阶段的联想,如今正迫不及待地证明自己,并试图与对手在全球的每个角落展开对决。  8月7日晚,联想集团发公告确认有意收购自称为欧洲第三大PC制造商Packard Bell。这将其最贴身的竞争对手宏挤了出去,尽管之前一直风传并购的主角将是宏。当然,联想有这个实力。其公布的2007/08财年第
期刊
西方、日本、韩国企业  20年前看待中国市场截然不同的态度,  决定了它们10年前截然不同的战略选择,  也决定了它们今天在中国截然不同的生存处境。    现在,外企已经占到中国国民生产总值的30%,如果单从商贸方面看,外企甚至超过了60%。因此,外企在中国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从另一个角度看,中国对外企又非常重要。在2004到2005年间,据EIU(经济学家智库)调查显示:35%的外企从中国获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