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想象的产生源于某种语言符号或表象作用于人的感官。可当作用于学生感官的语言符号或者表象来自于与他们有几千年时间距离的古人或有几万里空间距离的地球另一端的作家时,时空的距离会使他们对作品语言或者情感产生疏离感,如何使学生穿越时空、消除这种疏离感呢?创设一个与课文相似的情境,刺激学生的感官,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利用语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再造想象
曾经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看过这样一个课例。《再别康桥》是一首清新飘逸的诗作,课下有对徐志摩的简介,那位教师就匠心独运,运用感情与語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对作品的美妙想象。她是这样导入新课并有效补充背景的:
有一座桥,风景秀丽,遐迩闻名/有一个人,风流倜傥,才名远播/有一首诗,清新空灵,诗坛奇葩(推出课题与作者,并配作者图像,洞箫乐曲)。他是一个生来就为追求爱、自由与美的浪漫诗人/他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颗耀眼的彗星/他才情横溢,风度翩翩/他谈话是诗,举动是诗/毕生行径都是诗/他轻轻地来/又悄悄地走/不曾带走人世间的一片云彩/却留下传世的《再别康桥》(推出“康桥图像”,请学生齐读“徐志摩”与康桥)——“我的眼睛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在康桥留学两年,他“惊见真善美浩翰的光华”,“顿觉性灵开放”;他视康桥为知己,称她为“精神依恋之乡”。1928年,诗人重游母校,即将离别,在康桥的黄昏里,漫步泛舟,留连忘返,别情依依。
就这样,教师用深情而富有诗意的语言为学生勾画了如诗如画的美妙境界,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的想象力已经放飞,在康桥上空留连,再造形象已经成为学生的内在需要了。
可见,教师通过对文章创作背景的深情描绘、对课文的激情讲述,用语言创设了一个与文章相似的情境,可以达成以情育文、以情动人的最佳效果。学生在语言营造的氛围中,再造想象能力极容易被激发出来。
二、利用直观教具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再造想象
利用直观教具创设情境是指利用图画、影视、幻灯、音乐、摄影等手段,直接和间接地再现课文中所反映的生活情景,调动学生的多种艺术感官,激发学生的情感,促使大脑左右两半球协同工作,这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感同身受,更好地理解与欣赏课文,阅读教学效果就会明显提高。
直观情境可以通过连续的图像与声音,再现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便于学生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和把握;能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促进学生的思维活动,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这是其优势之所在。正因为此,所以许多教师喜欢创设直观情境,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是教师要注意创设直观情境的目的与时机。
创设直观情境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当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出现困难的时候,若运用直观教具刺激学生的感官,能够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达到令学生“茅塞顿开”的教学效果,那这就是直观教学情境“粉墨登场”的最佳时机了。
如特级教师于漪在讲《茶花赋》最后一部分的时候,亮出了一幅鲜艳的《童子面茶花》图,这使得学生眼前突然一亮,全班学生顿时活跃起来:
师:这是一幅什么图景?请同学们从课文中选一句话来说。
生:(齐声)童子面茶花开了!
师:为什么说是“童子面茶花”?
生:(响亮地)因为少年儿童是祖国的花朵。
师:写这些有什么作用?
生:象征朝气蓬勃的社会主义祖国。
…………
学生在于漪老师创设的直观教学情境中顿悟了。这不是写花,不只是写少年儿童,这一朵朵“童子面茶花”鲜艳夺目,楚楚动人,不正是朝气蓬勃的社会主义祖国的象征吗?如此深刻的寓意,学生在直观教学情境中得到了启迪,想象力主动出击,教学难点迎刃而解。这就是在最佳的时机创设了最恰当的直观情境,达到了直观情境的创设目的,收到了不言而喻的效果。
直观情境的创设确实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可如今,随着多媒体教学的应用,越来越多的直观教具被引进到了语文课堂中。这也随之出现了新的问题。
其一,忽视了文字的特殊性。现在许多教师喜欢利用电视或者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放经典电影,创设直观的教学情境,认为这样既节省教学时间又给了学生立体的直感形象。我认为这是对直观情境创设目的不明确的体现,也是语文教学中的本末倒置——过于重视教具的使用而忽视了文章的根本是语言。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形象的间接性是语言艺术最显著的特点。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可一旦形象固着于某一人物,想象的空间将极大萎缩。固然有许多时候电影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但这种教学辅助手段最好也是在学生出现理解困难的时候再使用。如果还没有讲授文章就先看电影,学生的想象空间会大打折扣;而对于学生完全可以通过文章语言进行再造想象之处,直观教具的使用只能是“画蛇添足”。
其二,在诗歌教学中慎重对待辅助教学手段的使用。关于诗歌背景的介绍以及作者、时代的讲解可以适当地运用辅助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尽快进入诗歌的情境中去,但对于诗歌正文的解读就应以语言打动人心,而非以多媒体取胜了。诗歌是最讲究意境的一种文学体裁,其美妙之处就在于读者那丰富多彩的想象。而今诗歌教学中盛行用动画或者是flash来代替课堂解读,以直观形象与画面代替了诗歌那藏之于每个读者心中的美妙意境,是对诗歌“言有尽而意无穷”美好意境的一种破坏。曾经在省级重点高中听过《滕王阁序》一课,教师用自己制作的flash取代了对文字的讲解。试问什么动画可以尽现“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的无尽意蕴,又有哪种flash可以描绘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壮观景象!任何一种体裁的教学都可以用多媒体来辅助,但只有诗歌,应该尽量抛弃多媒体,这是由诗歌的特殊性决定的。
阅读教学中培养的想象力既有再造性,又有创造性;多媒体辅助教学既有益处,也有弊端。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根据学生情况与教学内容随时调整教学策略与方法。相信长此以往,学生的想象能力必然能够得到提高。
编辑/高伟
一、利用语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再造想象
曾经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看过这样一个课例。《再别康桥》是一首清新飘逸的诗作,课下有对徐志摩的简介,那位教师就匠心独运,运用感情与語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对作品的美妙想象。她是这样导入新课并有效补充背景的:
有一座桥,风景秀丽,遐迩闻名/有一个人,风流倜傥,才名远播/有一首诗,清新空灵,诗坛奇葩(推出课题与作者,并配作者图像,洞箫乐曲)。他是一个生来就为追求爱、自由与美的浪漫诗人/他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颗耀眼的彗星/他才情横溢,风度翩翩/他谈话是诗,举动是诗/毕生行径都是诗/他轻轻地来/又悄悄地走/不曾带走人世间的一片云彩/却留下传世的《再别康桥》(推出“康桥图像”,请学生齐读“徐志摩”与康桥)——“我的眼睛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在康桥留学两年,他“惊见真善美浩翰的光华”,“顿觉性灵开放”;他视康桥为知己,称她为“精神依恋之乡”。1928年,诗人重游母校,即将离别,在康桥的黄昏里,漫步泛舟,留连忘返,别情依依。
就这样,教师用深情而富有诗意的语言为学生勾画了如诗如画的美妙境界,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的想象力已经放飞,在康桥上空留连,再造形象已经成为学生的内在需要了。
可见,教师通过对文章创作背景的深情描绘、对课文的激情讲述,用语言创设了一个与文章相似的情境,可以达成以情育文、以情动人的最佳效果。学生在语言营造的氛围中,再造想象能力极容易被激发出来。
二、利用直观教具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再造想象
利用直观教具创设情境是指利用图画、影视、幻灯、音乐、摄影等手段,直接和间接地再现课文中所反映的生活情景,调动学生的多种艺术感官,激发学生的情感,促使大脑左右两半球协同工作,这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感同身受,更好地理解与欣赏课文,阅读教学效果就会明显提高。
直观情境可以通过连续的图像与声音,再现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便于学生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和把握;能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促进学生的思维活动,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这是其优势之所在。正因为此,所以许多教师喜欢创设直观情境,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是教师要注意创设直观情境的目的与时机。
创设直观情境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当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出现困难的时候,若运用直观教具刺激学生的感官,能够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达到令学生“茅塞顿开”的教学效果,那这就是直观教学情境“粉墨登场”的最佳时机了。
如特级教师于漪在讲《茶花赋》最后一部分的时候,亮出了一幅鲜艳的《童子面茶花》图,这使得学生眼前突然一亮,全班学生顿时活跃起来:
师:这是一幅什么图景?请同学们从课文中选一句话来说。
生:(齐声)童子面茶花开了!
师:为什么说是“童子面茶花”?
生:(响亮地)因为少年儿童是祖国的花朵。
师:写这些有什么作用?
生:象征朝气蓬勃的社会主义祖国。
…………
学生在于漪老师创设的直观教学情境中顿悟了。这不是写花,不只是写少年儿童,这一朵朵“童子面茶花”鲜艳夺目,楚楚动人,不正是朝气蓬勃的社会主义祖国的象征吗?如此深刻的寓意,学生在直观教学情境中得到了启迪,想象力主动出击,教学难点迎刃而解。这就是在最佳的时机创设了最恰当的直观情境,达到了直观情境的创设目的,收到了不言而喻的效果。
直观情境的创设确实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可如今,随着多媒体教学的应用,越来越多的直观教具被引进到了语文课堂中。这也随之出现了新的问题。
其一,忽视了文字的特殊性。现在许多教师喜欢利用电视或者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放经典电影,创设直观的教学情境,认为这样既节省教学时间又给了学生立体的直感形象。我认为这是对直观情境创设目的不明确的体现,也是语文教学中的本末倒置——过于重视教具的使用而忽视了文章的根本是语言。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形象的间接性是语言艺术最显著的特点。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可一旦形象固着于某一人物,想象的空间将极大萎缩。固然有许多时候电影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但这种教学辅助手段最好也是在学生出现理解困难的时候再使用。如果还没有讲授文章就先看电影,学生的想象空间会大打折扣;而对于学生完全可以通过文章语言进行再造想象之处,直观教具的使用只能是“画蛇添足”。
其二,在诗歌教学中慎重对待辅助教学手段的使用。关于诗歌背景的介绍以及作者、时代的讲解可以适当地运用辅助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尽快进入诗歌的情境中去,但对于诗歌正文的解读就应以语言打动人心,而非以多媒体取胜了。诗歌是最讲究意境的一种文学体裁,其美妙之处就在于读者那丰富多彩的想象。而今诗歌教学中盛行用动画或者是flash来代替课堂解读,以直观形象与画面代替了诗歌那藏之于每个读者心中的美妙意境,是对诗歌“言有尽而意无穷”美好意境的一种破坏。曾经在省级重点高中听过《滕王阁序》一课,教师用自己制作的flash取代了对文字的讲解。试问什么动画可以尽现“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的无尽意蕴,又有哪种flash可以描绘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壮观景象!任何一种体裁的教学都可以用多媒体来辅助,但只有诗歌,应该尽量抛弃多媒体,这是由诗歌的特殊性决定的。
阅读教学中培养的想象力既有再造性,又有创造性;多媒体辅助教学既有益处,也有弊端。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根据学生情况与教学内容随时调整教学策略与方法。相信长此以往,学生的想象能力必然能够得到提高。
编辑/高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