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爱上文言文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nhua56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部最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初中学生的文言文教学目标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和用法,注重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怎样让学生由知之甚少过渡到对文言文的有关知识进行系统的学习呢?这就需要教师有序地组织教学。在这里笔者结合平时的课堂教学实践,略谈文言文的课堂教学。
  
  (一)读
  
  古语“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朱熹解释道:“谓读得熟则不解说自晓其义也。”“读”不是放羊式的拱手相让。课堂上教师是组织者,读的方式很多,范读、领读、自读、齐读、个别读等。诵读方式的多样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选择地灵活运用,做好组织者的工作。初学者,教师宜范读、领读,在听读中让学生掌握怎样句读。在接触适量文言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读出文言文的神韵。
  像《醉翁亭记》这种意境优美、写景自然、语言洗炼的美文,笔者就精心组织学生诵读。课堂上,教师自我吟诵,学生揣摩仿读,节奏时而轻松明快,时而沉郁舒缓,抑扬顿挫中传递出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特别是读到“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时,学生对这句话的语气语调有争议,有学生主张欢快地读,因为是写其醉态憨厚可笑;有学生主张抑郁一点,因为太守是借酒浇愁,内心有不得意处。两者比较读,各尽其妙,笔者微笑“颔首”。
  读读、议议、再读读,读出了作者承载在文字里的思想。
  
  (二)解
  
  编入初中的文言文教材一般篇幅比较短小,疑难的字、词、句大多有注释。解读字、词、句,我一开始就引导学生自己独立解决。参看注释,查工具书,与同学讨论,能独立解决的,就不依赖别人。确实不能解决的,与同学合作解决,让学生感觉学文言文,“我能行”。
  教师在课堂上只需要对一些关键性的,或者学生普遍感到难懂的字词作些讲解,并引导学生讨论、鉴别、分析、比较。如“然”字,在初中文言教材中出现的比较多。当学到“然”字有别于上次所学的意思,笔者就有意识地设问:大家还记得上次所学“然”字例句吗?这个意思用在这里行不行,你认为这里解释为什么较好?现代汉语中学过的“然”字词语有这种理解吗?通过设问,唤起学生的回忆,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前后联系,总结归类。学生解决了问题之后,有一种成就感,学习的劲头更不待言。
  另外,还有必要再提一点,古人著文有“炼字不如练句,炼句不如炼意”之说。教师除了引导学生饶有兴味地理解字、词外,其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深刻的思想意义,有些是学生现有阅读水平所不能理解的。这就真的需要教师的“讲解”诱导了。
  如《岳阳楼记》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教师就可以凭自己的博学,“旁征博引”。范仲淹之前举屈原、杜甫、辛弃疾,之后到文天祥、林觉民、周恩来,这些可都是民族英烈。联系他们的事迹,让“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根植于学生心中。而与学生思想上密切相关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则让学生联系自身实际,以我读“古仁人之心”为题,撰写成文。作文中反映出学生普遍有一种崇尚古仁人的心理,也真心地道出了自身存在的弱点。
  听说读写之中,解读古人。学生“心动”,所谓“爱屋及乌”,感其事,爱其人,诵其文,还有什么不能解决的呢?
  
  (三)评
  
  初中生由于年龄特点的关系,注意力不稳定、情绪易波动,加之学习文言文,与古人对话想当不易,学习过程中更需要教师鼓励、肯定。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们需要而产生的内心体验,需要满足情感,就会产生动力,否则就会抑制情感,使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态度、意志、信念受到扭曲和损伤。笔者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就很注意挖掘学生的闪光点,予以鼓励。
  一次,请一学生朗读一则《论语》,这位男生声音响亮、口齿清晰、一字一顿地读完,教室里爆发出一阵哄笑。这没有句读的朗读,笔者当时也忍不住要发笑,那位男生涨红了脸,看着笔者,那是求救的眼神。笔者便微笑着说:“你朗读的声音特别清晰,字音也读得准,只是朗读的停顿上需要下点功夫,希望你下次能读的更好。另外,老师认为你很勇敢,心胸也比较开阔,面对那么多同学的笑声,你能平静,不发火,难能可贵。”话语一落,笑声戛然而止,面对着张张涨红的脸,笔者又说:“我知道同学们的笑是没有恶意的,希望同学们课下也能笑声朗朗,互相帮助,取长补短。”
  课堂上笔者非常重视对学生的即时性评价,让他们发现自己是能够做得更好的。对学生的一些独到见解、存疑,大加赞赏。
  课堂上教师或启发,或引导,或鼓励,或期待的恰到好处的评价,可以给学生以启迪、赏识和激励,并激励引发他们扬起自信,走向成功。因为,人是需要别人欣赏的,成长中的学生更需要有人赏识。
  文言文教学任重而道远,让学生爱上文言文,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成的,它需要每一个有志于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努力。笔者相信,在新的教育理念下的文言文教学,不久的将来,也会演绎出一道道亮丽的风景。
  
  周薇蓉,教师,现居浙江仙居。
其他文献
传统教学评价的主体是教师,学生则是被评价者,是评价的客体,在评价中处于被动地位。而新课程提倡的教学评价不再是评价者对被评价者的单项刺激反映,而是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的互动过程,其中评价活动的重点环节是学生自评。只有学生自评才最能起到反思的作用,引起自我的改进。  把评价的自主权交给学生,可分别实施学生自我评价、征求同学进行评价或者组评、征求教师评价,有时加上家长评价与社会评价的因素。然后将这些评价
教学目标  1、理解、分析文章中所写的几种泪。  2、体味文章中蕴涵的感情,寄寓其中的人生哲学。  3、联系实际生活,细细再品味文章中的感情,使之升华。  体味文章蕴涵的情感,寄寓其中的人生哲学。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在漫漫的人生旅途中,也许每个人都有过流泪的经历。“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她伴着屈原的爱国赤诚;七夕之节,她又如期而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教育现代化已经向我们悄然走来。以计算机辅助教学等为重要标志的现代教学技术的开发与运用,为向学生传承知识、启迪智能的主阵地、主渠道的课堂教学带来了全新的空间,全面冲击着课堂教学的各个因素,使课堂教学正在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    一、对教师角色的影响    人类进入信息时代,教育领域了发生的一系列的重大变革,而首当其冲的是对教师角色的冲击和影响。  1、教师的权威地位受到威
“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十分关注人文精神的培养,在“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的教育理念下,教学过程的情感化、民主化已成为现代教育的基本走向,情感、民主是制约教学质量提高的两个重要因素,没有师生的情感投入和教学民主,难以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    一、教师情感的价值和意义    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劳动具有育人性,情感便是育人的主要工具,它具有特殊的价值和意义。从育人活动的本质看,
说实在的,《去安村》让人觉得似曾相识。从情节的大框架来说,这就是一个有关“寻找——失落”的故事。一个虔诚的女人带着一个不虔诚也不相信的女人去见证自己心中的圣地与精神家园——安村,最后的结果却是虔诚者大失所望,和那个不虔诚者一块逃离了安村。我们这个时代是一个去魅的时代、调侃的时代、消解的时代——打倒并嘲笑一个精神家园的存在,如今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创举。不过,也正因为这种消解和调侃的大行其道,自然就会
目前语文教育界关注:课程是否能充分彰显时代的创新精神和价值取向,是否能真正体现语文课程应有的“多样”、“动态”、“创生”的发展理念,是否能真正切实有效地满足当代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  随着教育民主化的不断推进,课程权力进一步下放,我国学校一级的课程权力逐步扩大。当课程具体发生在学校时,我们不能不重视教师开发课程的可能性,因为教师是学校的基本组成部分,就生活在课程环境之中。以下我就从教师参与课
千古历史总在胜败兴亡中演绎着,天下大势也在不断变迁中发展着。于是便有仁人志士在眷恋故国的情怀中,用诗文来表达他们的不屈之节,忠国之情,为后人留下了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谢芳得正是在宋国灭亡、元朝新立,且元君屡次征他入仕,都被坚决拒绝的情况下,写下了《庆全庵桃花》一诗。全诗仅有四句,语言朴实,蕴含丰富,表现手法巧妙,值得细细品嚼。  首句“寻得桃源好避秦”,运用典故,以虚代实,暗示了作者的隐居决心和厌
元人乔梦符曾提出“凤头,猪肚,豹尾”,“凤头”就是说作文要有一个漂亮的开头,高考应试作文更是如此,好的开头可以赢得评卷老师的青睐,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就对学生应试作文开头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的办法和策略。  一.学生作文开头存在的问题  1、开门不见山  现在学生的作文常常不点明题旨,没有点题的语句,如以“变了,因为长大”为题作文,同学这样写到:“时光飞逝,岁月如梭,像流水一样的时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21世纪人才必须具备三大素质: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交际。口语交际成为现代社会中人类最重要的交际活动,决定着一个人社会交际的效率与成败,较强的口语交际能力成为每个人适应现代社会最基本的能力需求。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顺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从现代社会对未来公民素质的要求出发,明确指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将口语交际的总目标
陶行知先生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对我影响最深的莫过于对学生的真正的民主。  陶行知先生在《我之学校观》一文中说:“李白诗‘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好比学生的精神。办学如治水,我们必须以导河的办法把学生的精神宣导出去,使他们能在有益人生的事上去活动。”陶先生相信学生,他确信儿童有一种潜能需要我们去开发去引导他们创造。他十分重视教育学生“重要的不是学到一些现成的知识,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