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赵之谦(1829—1884年),晚清会稽(今浙江绍兴)人。清咸丰六年举人,官至江西鄱阳、奉新知县,工诗文,擅书法。
少年时,赵之谦即以书法、篆刻自负。他曾在东南某县担任慕僚,巧的是,县令也是一位名播江南的书法大家。二人学有同好,朝夕相处中,品评笔墨,切磋书艺,真可谓如鱼得水。担任幕僚时间长了,赵之谦发现,进出县衙求字的人不少,可求的都是县令,没有一人是冲他赵某人来的,甚觉怏怏。有一次,县令又为人写字,急需两枚图章,他找到赵之谦,请求代刻。赵之谦答应了,却迟迟没有动刀。县令左等不到右等不来,亲至赵之谦住处催促。不料赵之谦愤愤地说:“大人作书送人,却要我刻印。你的大名总是压在我头上,把我当作什么人了,你的学生、仆人吗?大人的书法果然高我十倍?”说罢,竟然辞去幕僚之职,飘然离去。
辞职之后,赵之谦辗转到了扬州,赁屋而居,做起了卖字营生。扬州自古就是东南繁盛之地,聚居着大批殷实豪富的盐商,这些盐商,多半喜藏字画,每遇所喜,往往以重金求购。果然,到扬州不久,他的小屋就来了一位衣着考究、态度娴雅的绅士,请他书写一幅对联。赵之谦拈管沉思片刻,落笔疾书,一挥而就。第二天,这位先生又来了。这次,他请赵之谦给他书写一幅条屏。没过两天,那位先生再次来到赵之谦寓居之所,求写一幅扇面。
正当赵之谦踌躇满志之际,不料,一个多月过去,小屋再也没有人来。赵之谦不免有些懊丧,想偌大一个扬州,能够赏识自己的,竟然只有那位三顾其庐的先生,可见知音难觅!
一天,赵之谦见没人会来,便锁上小屋,前去拜望那位堪称知己的老先生。来到绅士府第,赵之谦向门子递上名片,请求一见。去不多久,门子回来,委婉告知,主人不想见他。赵之谦甚感蹊跷,坚求一见。门子回转禀告之后,把他让了进去,领到一间书房。赵之谦久等主人不来,便四处观望。书房陈设富丽,珍玩满架,令人目不暇接。更令赵之谦感兴趣的是,四壁所挂,尽是名人字画。赵之谦一幅幅看去,不禁连连点头,感慨此行不虚。忽然,他想到,自己所书对联、条屏都未挂出,想想可能是悬挂在其他屋里,或者装箱保存了。可万没料到的是,他在字纸篓里看到一卷宣纸,又皱又破,抽出一看,竟是自己所书的条屏、扇面,赵之谦一惊,像是掉进了万丈深渊。
这时,恰好主人进来了。赵之谦急急站起,寒暄之后,有些不悦地问道:“先生不喜鄙人所书也就是了,奈何弃置字簏之中?”那位先生莞尔一笑,说:“先生初到敝地卖字之时,我以为必有绝大手笔,故而照付润笔之费,请书楹联一副。回家仔细观瞧,实在看不出先生笔力表现在哪里。我想,这可能是因为先生不以斗笔方字见长,而工于条屏。第二天,又登门求书一屏,一看,与前书对联相差无几。不得已,我再请先生书一扇面,以赏看先生小字的间架结构,不料凭我浅俗眼光,还是看不出好处。因而三幅大作我都放置案头,未加装裱。没想到仆人无知,竟误把先生书作丢弃到了字纸篓里。万请先生原谅。”赵之谦听罢,脸一红,感到无地自容,讪讪告辞。
第二天,赵之谦收拾行李,离开了扬州。此后,他遍访各地,四处求师,每日必习字数百,寒暑无间。数年后,声名鹊起,终成一代书画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