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夏传经弟子考略

来源 :寻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ytlx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子夏的传经弟子,相当于孔门“文学”弟子。由于史料十分有限,只能就传世文献中的零星资料,略考子夏门下几位传经者姓名及其所传承经典情况。
  公羊高:复姓公羊,名高,战国初期齐国人,受《春秋》于子夏,又传授于后人。他着重讲授孔子作《春秋》之微言大义,到西汉形成今文经学之重要典籍《春秋公羊传》,设博士,立于学官。《汉书·艺文志》著录“《公羊传》十一卷”,班固自注曰:“公羊子,齐人。”据东汉何休《春秋公羊传解诂》疏引戴宏《公羊传序》:“子夏传与公羊高,高传与子平,平传与子地,地传与子敢,敢传与子寿,至汉景帝时,寿乃共弟子胡母子都著于竹帛。”由此可知,子夏传《春秋》于公羊高,以后逐步形成了公羊家学,这样一代一代口头传授下来。到西汉景帝时,公羊寿与其弟子齐人胡母子都“著于竹帛”,即撰写成书。所以,清代《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以为《公羊传》“不尽出于公羊高,定为公羊寿撰,而胡母子都助成之。旧本首题高名,盖未审也”。但作为公羊家学之祖,公羊高传《春秋》功莫大焉。
  毂梁赤:复姓毂梁,名赤,战国初期鲁国人,受《春秋》于子夏,又传授于后人。其后世子孙、弟子根据其口述内容,在战国后期或者秦汉之际著于竹帛的《春秋毂梁传》,是儒家今文经学的重要经典之一。《汉书·艺文志》著录“《毂梁传》十一卷”,班固自注曰:“毂梁子,鲁人。”应劭《风俗通义·佚文》云:“毂梁氏,毂梁赤,子夏门人。”王充《论衡·案书篇》日:“公羊高、毂梁宾,胡母氏皆传春秋,各门异户。”唐代杨士勋《春秋毂梁传注疏》云:“毂梁子名淑,字元始,受经于子夏,为经作传,以授荀卿。”可见“毂梁子”之名,后儒有多种说法:桓谭《新论》、蔡邕《正交论》也说“名赤”,王充《论衡》作“宾”,《七录》云“名俶”,《孝经正义》作“俶”,《汉书·艺文志》颜师古注“毂梁子名喜”。宋人王应麟说:“毂梁子,或以为名赤,或以为名俶,秦孝公时人。今按:《传》载《尸子》之语,尸佼与商鞅同时,故以毂梁子为秦孝公时人,然不可考。”今按:杨士勋所云“毂梁子名淑,字元始,受经于子夏,为经作传,以授荀卿”的情况稍嫌粗疏。以人物时代考论,“受经于子夏”的“毂梁子”是绝不可能“为经作传以授荀卿”的,“以授荀卿”的“毂梁子”只能是战国后期略早于荀子的毂梁氏后人。故清代的经学史家皮锡瑞推测:毂梁子的多个名字,可能并非一人,而是指不同时代的传经者。
  近代吳承仕先生考证日:真、喜、赤、俶、淑五文声近,可以转通假借,“故字异而人同”。赵伯雄著《春秋学史》同意吴说,并作进一步说明日:“毂梁子之名俶、名赤、名真,很可能只是古音的通假,因为俶、赤俱为昌纽,韵部也相接近;真字章纽,与昌纽仅为清浊之分。”笔者以为,吴、赵“古音通假”之说,也只是揭示了部分事实,即是说五个名字不会是五代传经者,其中可能有两三个字指同一个人,但不必五个名字全是指同一个人。先秦父子、祖孙之间以通假字为名,乃至以同音字为名者,颇不乏其例,如曾参之子名曾申,所以仍不足以驳倒皮锡瑞说,两者似可以互补。
  曾申:鲁国人,曾参的次子(长子名元),名申,字子西,也称曾西。其人颇为鲁穆公信任。在典籍中,曾申有时也被称作“曾子”。《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吴起学于曾子……其母死,起终不归。曾子薄之,而与起绝。”据钱穆先生考证,此“曾子”即为曾申,说明曾申继承了其父设教授徒的衣钵。《礼记·檀弓上》也有称申为“曾子”的现象:
  穆公之母卒,使人问于曾子曰:“如之何?”对曰:“申也闻诸申之父曰:‘哭泣之哀,齐斩之情,馇粥之食,自天子达。布幕,卫也;缪幕,鲁也。’”
  据三国陆玑《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孔子删《诗》授卜商,商为之序,以授鲁人曾申。”子夏与曾参是相知甚深的同窗好友,被孔子称赞“启余者商”,“可与言《诗》”,其《诗》学造诣之高是孔门弟子所公认的。曾参让儿子向子夏学《诗》,此前势必已经有所传授;因而曾申学《诗》于子夏,显然具有进一步深造的性质,其成为《诗》的重要传授者也在情理之中。所以说曾申是子夏门下文学弟子,是无异议的。
  肝臂子弓:《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曰:“孔子传《易》于瞿(商瞿),瞿传楚人肝臂子弘,弘传江东人矫子庸疵……”张守节《史记正义》注“馯臂子弘”曰:“肝,音汗。颜师古云:‘馯,姓也。’《汉书》及《荀卿子》皆云字子弓,此作‘弘’,盖误也。应劭云:‘子弓,子夏门人。’”如前所述,子夏于《易》学既有卜氏家学渊源,又得益于孔子的教诲提升,造诣之深罕有其匹。馯臂子弓既学《易》于商瞿,后来可能又学于子夏。应劭“子弓,子夏门人”的说法,可与司马迁的说法并存,不可轻易否定。
  子夏门下弟子“三百人”,见诸文献的还有文子、子伯先、狄仪、师春等。
  据《墨子·耕柱》;“子夏之徒问于子墨子曰:君子亦有斗乎?”孙诒让《墨子间诂》根据《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之司马贞《索隐》注引刘向《别录》云:“墨子书有文子。文子,子夏之弟子,问于墨子。”认为此“问于墨子”的子夏之徒耳口文子。
  据《世本》:“魏有子伯先,子夏门人,居西河。”其为人事迹已不可考。
  又《礼记·檀弓上》记:“狄仪有同母异父之昆弟死,问于子夏。子夏曰:‘我未之前闻也,鲁人则为之齐衰。’狄仪行齐衰。今之齐衰,狄仪之问也。”狄仪可能也是子夏弟子。其生平事迹也茫然无可考见了。
  在晋汲郡古冢发现的古竹书中,有《师春》一篇。晋杜预《春秋左传正义·后序》云:“又别有一卷,纯集疏《左氏传》卜筮事,上下次第及其文义皆与《左传》同,名曰《师春》。师春,似是抄集人名也。”张心潋先生《伪书通考,经部·春秋类,汲冢师春》曰:“师春,似是抄集人名也。师者,卜师;春,其名也。”孔祥骅先生认为:“子夏向孔子学习《周易》,在孔子死后又去魏国在西河传授六艺之学,子夏在讲授《春秋左传》时,也同时讲授了《周易》,而师春也是一位卜师,可能他还是子夏的学生,这才将《左传》中的卜筮事编辑成《师春》一篇,可惜此书自宋世之后,已佚而不见。”此推测有一定道理。
  作者单位:河南省教育厅
其他文献
青木正儿(1887-1964)是现代日本一流的汉学家,也是日本中国学“京都学派”的顶梁柱之一。青木出生于本州西南端山口县下关一个世代悬壶之家,父亲是饱读汉籍的医生,曾师从中津藩儒者白石照山学习朱子学和汉诗,颇具汉学修养。行医之余,居家以读汉籍、吟汉诗为乐。受这一家风熏陶,青木正儿自幼对中国文化就有浓厚兴趣,中学时代开始亲近中国古典文学,成年后他选择中国文学作为专业乃至终身追求。  1908年,青木
期刊
江苏省吴江市有黎里古镇,古镇的中心街上有一座闻名遐迩的“赐福堂”,坐北朝南,占地面积2603平方米,建筑面积2862平方米。整座建筑布局既遵循传统礼制,又具有自身特色,是同时代、同类型中的上乘之作,具有颇高的建筑、艺术与历史研究价值。2006年6月,赐福堂以“柳亚子旧居”的名义成为全国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赐福堂的由来  赐福堂全称“周赐福堂”,本是清乾隆朝工部尚书周元理在任期间所建的私邸,
期刊
2018年8月,是李白凤先生仙逝40周年。白凤先生的学术思想、人格魅力令人敬仰,人生境遇又让人唏嘘不已。再读先生文集,心情仍然无法平静,思绪追随着先生的文学创作回溯。  2014年8月,李白凤先生百年诞辰之际,河南大学出版社推出《李白凤文集》三卷本,分别是《李白凤新诗集》《李白凤诗词集》《李白凤小说集》。每次捧读,“未尝不临文嗟悼”,先生与郭沫若、茅盾、巴金、柳亚子、戴望舒、周作人、沈从文、田汉、
期刊
大约在1934年,父亲刘朴(字伯荣)辞去江苏无锡国学专科学校的续聘,回到湖南大学任教。长沙著名的明德中学是他的母校,校长又是他的好友,他便受邀在明德中学兼课。  湖南大学位于长沙城湘江对岸的岳麓山下,而明德中学在长沙城北,两地相隔较远,父亲单身住岳麓山,母亲带我们兄弟姊妹住在明德中学。中学安排我们住进校园里的一座小白楼,用现在的话来说,就等于住进一所别墅了。  当时有一种说法是“北有南开,南有明德
期刊
2000年以来,本人以全部精力从事中国家谱资料的整理与研究,主编《中国家谱总目》(“十五”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与专著《中国家谱通论》(“十一五”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分别于2008年和2010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先后出版。《中国家谱总目》与《中国家谱通论》均先后荣获国家新闻出版奖、上海哲学社科优秀著作奖等多项省部级以上奖项。这些主要是汉族家谱研究。2009年,本人进入古稀之岁,开始重点对中国少数民
期刊
《风雨思归程》,它饱蘸着浓浓的中华深情,以清溪般的文笔叙述了360年间,台湾阿里山邹族与河南邓州“台湾村”之间的血脉渊源,情真意切,感人肺腑。  作者吴天玺是郑州台资企业协会副会长,父母原籍为河南信阳、开封,1949年到台湾。吴天玺在台湾出生,自幼父母给她讲了太多太多中原文化和故乡亲人的故事。1991年,她怀着对祖国大陆和故乡的眷念,随同父母回到河南创业、定居。涉猎邓州“台湾村”信息的第一时刻,她
期刊
2013年,侨批档案成功人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名录》,更多的人有机会去了解华侨的辛苦奋斗史,我们也有机会触摸先辈沉重而又辉煌的故事。“下南洋”的潮人先辈不管是自由移民还是被迫签约为工,都为侨居地的经济、文化做出重要贡献,推动了中外经济的发展。  近几年,华侨历史研究方兴未艾,许多不为人知的辛酸过往逐渐被揭开,华工是华侨历史中最沉重、最血腥的一页,是当时政府软弱无能的受害者,是特殊动乱时期的
期刊
一  南京城规模宏大,人口众多而复杂,城中各区风俗略有不同之处。顾起元曾在《客座赘语》一书中分析其间差异:  南都一城之内,民生其间,风尚顿异。自大中桥而东,历正阳、朝阳二门,迤北至太平门,复折而南,至玄津、百川二桥,大内百司庶府之所蟠亘也。其人文,客丰而主音,达官健吏,日夜驰骛于其间,广奢其气,故其小人多尴尬而傲僻。自大中桥而西,由淮清桥达于三山街斗门桥以西,至三山门,又北自仓巷至冶城,转而东至
期刊
湘中刘姓玉盛公一族,于北宋初年从江西吉安迁至湖南新化茅坪,至今已逾千年。除新化外,其后裔分迁于湖南的安化、涟源、宁乡、新邵、隆回、武冈、新宁、溆浦、麻阳、永顺、中方、辰溪、汉寿、常德以及广西、贵州、重庆、湖北、云南各地定居,初步估算有数百万人,是当今全国刘姓中的一大支派。乾隆丙子年(1756年),新化县知县戴高为刘玉盛留在始迁地的次子刘远后裔所修的《刘氏重修族谱》作序:“此谱千有余牒,余曰:此新邑
期刊
黄道侗族乡位于贵州省东部武陵山区,南接湖南省新晃侗族自治县,东临湖南省芷江侗族自治县,境内辖10个行政村,为侗族聚居地,历史上曾是古驿道,也是军事要地。据黄道侗族乡刘、罗、肖三姓族谱记载,明朝洪武年间,刘贵、罗文受、肖子章三人奉旨带兵镇守南方,后长期定居于此。随军作战的铜锣逐渐用于驱逐野兽、祭祀祈福,而后演变成节日盛典中使用的鼟锣。鼟锣主要盛行于黄道侗族乡的仓前村、长坳村、田坪村,至今已有600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