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与黑》初步探析

来源 :中国校外教育(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yueb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为19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创始人,司汤达的《红与黑》是他最著名的代表作,也是欧洲文学中批判现实主义最早的代表作。这位英雄属于1789年法国大革命后出生的一代年轻人。这些年轻人焦躁不安,雄心勃勃,渴望取得巨大成就。然而,复辟时期的等级现实彻底粉碎了老百姓子女的英雄梦想。面对不合理的社会现实,他采取“个人游击战”的方式进行了不屈不挠的反抗,然而最终还是没有摆脱必然失败的命运。
  【关键词】于连 悲剧 时代 命运 《红与黑》
  一、于连所走的路
  于连所处的时代,正是一场社会变革的前夕,他的个人悲剧是空有一副改变社会的头脑却没有赶上这场变革,以至于生命被强大的统治阶级所吞噬。
  于连所特殊的地方在于他是纯粹感性的。无论对爱情,还是个人前途,完全是照着第一想法,说干就干。这种性格加速了他提升的步伐,也加速了他人生的毁灭。这也是主导他情人命运的性格所在。
  于连的一生曲折、坎坷,他生活在一个反动黑暗的波旁王朝时期,险恶的生活环境,诸多的社会因素造成了于连复杂矛盾的性格,他的矛盾是王政复辟时期贵族资产阶级争权夺利、尔与我诈、投机取巧、腐化享乐的社会风气和第三等级反复辟逆流的革命情绪所组合的时代色彩在于连身上的凝聚和反射,是复杂的典型环境造就了他复杂的典型性格。
  雷纳尔市长的家庭第一次走上生活舞台,开始接受社会教育。在市长家里,他大开眼界,看到了资产阶级的败行劣迹,看到了各种各样损人利已的阴谋诡计。谢朗神夫这样开导他:“你也可能发迹,但那必须损害穷人的利益,奉承区长、市长,巴结达官显贵,卑躬屈膝投其所好,这种行为,就是尘世间所谓的处世之道。”于连开始认识到要想立足升迁,只能以虚伪的手段保护自己的利益去猎取功名财富。他发誓:“只说那些他认为是虚假的话,决不谈论真实的事情。”他终于学会了虚伪,在野心的道路上迈出了第一步。
  官场尔虞我诈、唯利是图的社会风气对于连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发现靠知识和才能很难成功。当时四十岁左右的神父有三倍于拿破仑手下著名将领的收入,于是他立即决定通过教会的阶梯去攀登他理想的高峰。如果说于连在德·雷纳尔市长的家庭经常表现出正直和傲慢的反抗,所以在神学院的十四个月里,他克制自己,变得更加虚伪和自私。神学院阴森恐怖,那些利欲熏心的神父们都是伪善的无耻之徒。教士们相互猜忌、告密、谄媚、倾轧,受到这种环境的腐蚀,于连几乎变得和他们一样恶劣。
  于连到巴黎担任德·拉莫尔侯爵的私人秘书是他个性发展的第三阶段。在这个阶段中,于连的个人奋斗取得了最大的成功,同时也遭受了最后的失败。巴黎是“阴谋和伪善的中心。”这时于连已日趋成熟,懂得怎样以虚伪抗击虚伪。他效忠主子的机灵,博得侯爵的賞识。在情场角逐上也旗开得胜,费尽心机终于征服了德·拉莫尔侯爵的宠女玛蒂尔德小姐,拉莫尔侯爵最喜欢的女儿,在朱利安的小资产阶级中消失了。然而,就在他满足于自己的雄心壮志的时候,在阴谋之下,德·雷纳尔夫人寄了一封信谴责他的欺骗行为,并埋葬了他光明的前途。朱利安大发雷霆,冲到维里尔市去教堂,雷纳尔夫人开了两枪,当场被捕并被判处死刑。
  二、于连悲剧的必然性
  在短暂而不幸的一生中,于连经历了两次爱情风暴,一次是德·雷纳尔市长夫人;另一次是和著名女士玛蒂尔德小姐在一起。他的生命似乎以爱开始,以爱结束。使爱让他实现了攀登的野心,使爱也毁了他的生活。
  于连是王政复辟时期受压抑的小资产阶级青年的典型形象。他的生活经历、她的希望、追求、奋斗和失败都反映了这一时期小资产阶级的命运。他既有阻力,又有妥协。他的反抗来自于社会对他的压迫,基于他攀登的野心。他所以追念大革命时代,是因为那时像他这样有才干的青年有数不清的机会可以在公共事务的广大场合大显身手,可是在扼杀一切生机的王政复辟时代,他只能扮演“一个叛逆平民的悲惨角色”,成了“一个反抗社会的不幸者”。他鄙视贵族的“合法权威”、教会的虚伪和卑鄙,以及资产阶级的“肮脏财产”。他对社会的绝望抗争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当时法国人民反对社会复兴的抗议。
  作品清楚地告诉我们,就最初的动机而言,于连从来就没有真心诚意地追求过爱情,他把爱情当作向社会等级观念挑战的一种挑战。在爱情角度来看,他发起了一场特殊的战争。面对两位贵族女性,他决心实现征服的目标。
  雷诺兹太太正在与市长的傲慢作斗争,她和玛蒂尔德小姐围成一圈,反抗的方向变得更加清晰。他说:“出身的骄傲,就像一座山,在她和我之间形成了一个军事阵地。”与其说这是爱情,不如说是战争。即使当他追求玛蒂尔德获得成功后,他也并不感到爱的幸福,感到的只是胜利者的满足。
  参考文献:
  [1]莱昂·勃吕姆.司汤达和贝尔主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其他文献
在云南历史上,有两个四川来的外地人让云南人很佩服。一个是诸葛亮。清代,朝廷在昆明城中心的五华山上修了一个很气派的武侯祠,表示皇帝对云南人“战”和“抚”两手都硬的意思,香火那是相当的旺。另一个是四川新都的杨慎,字用修,号升庵,云南人亲切地称他为“杨状元”,本来嘛,人家真的是第一个踏上云南这块土地的状元郎,他写的词“滚滚长江东逝水”也和诸葛亮有点关系。  流放云南:盘江河毒瘴愁烟  在云南历史上,有两
期刊
【摘要】教育是全社会的责任。校外教育承担着重要使命。北京教学植物园是典型的资源型校外教育机构,依托植物资源开展课程体系建设。校外教育资源属性及教育对象特点,对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有根本性的影响。以教学植物园中小学生传统植物文化实践课程为例,从校外教育机构的资源社会化和服务对象随机性的角度,探讨校外课程开发和实施过程中持有的性质和特点。  【关键词】校外教育课程资源植物文化  校外教育机构进行有计划系统
期刊
10月26日,2013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举办期间,昭通市人民政府与东航云南公司联合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昆明—昭通—重庆(往返)航线于2013年10月27日正式开通。  新闻发布会上,昭通市委常委、副市长孔贵华介绍,昆明—昭通—重庆(往返)航线是继1994年开通昆明—昭通航线后的昭通对外的又一空中走廊。昆明—昭通—重庆(往返)航线的开通,不但增加了昭通至昆明的航班量,新增了重庆站点,还将昭通与省会城
期刊
【摘要】标识语是机场等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起到引导、警示、介绍等多重作用。而外文翻译的标识语,更是对引导国际游客、维护良好秩序、体现城市乃至国家风采有着重要影响。但是目前,机场等公共空间标识语外语翻译的普及和使用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对杭州萧山机场与上海虹桥机场标识语的日语翻译状况进行了实地调查,对日语标识语翻译普及性等做出了对比与分析。  【关键词】杭州萧山机场上海虹桥机场标识语日语翻译  一
期刊
【摘要】在巴金的激流三部曲中高觉新是贯穿了《家》《春》《秋》三部小说,撑起了故事进展半壁江山有血有肉的存在。从高觉新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他不同于高觉慧、高觉民的长子责任,同时还有在封建旧制度的荼毒之下一颗受“五四”新思想影响的青年对自己所进行的精神折磨,他在一次又一次的妥协中爆发,但很快又归于妥协。。  【关键词】长子形象悲剧命运精神世界现实折射  巴金的《激流三部曲》是以五四运动后20年代初期四川成
期刊
【摘要】随着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加快,各行各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紧迫,高等职业教育地位凸显。立足于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的建设研究,从构建企业社会参与、与专业教育结合的角度出发,研究高职院校创新人才的培养,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国家竞争力,提供优质人才资源支撑。  【关键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  一、高职院校生态教育体系建设的内涵  职业教育的现代化需要创新型人才的
期刊
【摘要】古诗词是我们伟大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结晶,是我们的宝贵传统。紧跟时代的号召,弘扬传统文化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们要立足于课堂,面向每一个学生,让中华文化薪火传承。  【关键词】传统文化诗词教学诗文素养语文课堂一、国家重视诗词教学的良好大环境大背景  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传统文化教育。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四个自信,其中坚持文化自信就是要激发党和人民对优秀文化传统的认同
期刊
被评为“吉林好人”,她的事迹被广为传颂。有感于她的事迹,感受平凡且伟大的教师的奉献精神。在这过程中,自我反思,自我批评。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各行各业的奉献精神,而人民教师更是承担托起明天栋梁的职业,奉献精神怎可或缺!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句诗词常用来形容教师的奉献精神。一度不以为然。燃烧了自己照亮了他人,确实是一种伟大的奉献精神。但是,这种自我毁灭式的奉献真的可取吗?了解了“吉林好
期刊
【摘要】随着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AR)以其更加真实的感受越发受到人们的青睐,其与教育的结合已成为加强实践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成为传统教学的一种有效补充。作为一项前瞻性的教育技术,AR在“因材施教,寓学于乐”这一教育理念的实现上,有着巨大的优势。针对目前传统课堂互动性、情境性、沉浸性不强等问题,从文献研究和调查访谈入手,分析AR技术在小学数学课
期刊
【摘要】就初中英语教学中一个特殊的群体——后进生教学与转化工作进行了阐述,提出因材施教和分层教学这一方法,为当前的后进生教育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英语 后进生 转化 分层教学 因材施教  一、初中英語后进生学习现状及原因分析  1.学习习惯不佳  多数英语后进生未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会通过音标拼读单词、用汉字标注英语单词发音,导致发音不准确的现象依然存在;英语阅读中,对词典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