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拉登被击毙后,美国人公布了一些拉登的录像,揭示他有染胡子的爱好。他的胡子本来花白了,但在录像中公开露面时,胡子都经过精心焗染,黑黝黝的。拉登染胡子是要在信徒面前展示一个生机勃勃的拉登,而不是老气横秋的拉登。美国公布这样的录像,显然是要揭穿他的老底,消解拉登在追随者心中的光辉形象。这是拉登和美国围绕胡子而进行的政治斗争。
身体不仅是身体,也是政治。胡子作为身体的一部分,不仅是雄性的象征,也是政治的符号。
希特勒的胡子,总是修剪成板刷的样子。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希特勒这样的板刷胡是上层社会的时尚。一位德国民间英雄令这种胡须成为大众追捧的对象。蓄板刷胡的多为柏林和维也纳的花花公子,希特勒也追捧这样的胡子。
希特勒成为元首后,板刷胡成为领袖的标志、专制的图腾、力量的源泉。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美国情报机关甚至打算往希特勒的食物里放雌激素,摧毁他的小胡子,以消解他的影响力。没了那撮小胡子,希特勒还是希特勒吗?
希特勒的小胡子是他个人的专利,别人不能染指。甚至连1942年投降希特勒的挪威首相,也为了讨好希特勒而禁止挪威演员蓄板刷胡。他的理由是,演员们会通过拙劣的模仿,拿元首取乐,削弱元首的严肃性。
萨达姆时期的伊拉克则是另一种样子。萨达姆执政时,所有高官都留着和他一样的胡子。他们通过这种拙劣模仿的方式向萨达姆致敬。萨达姆最搞笑的新闻发言人萨哈夫,也是这样的胡子。萨达姆政权垮台后,萨哈夫移居国外。接受媒体采访时,他刮去了那道胡子,我居然认不出他是谁了。
领导人可以把自己的胡子当成政治工具,传达政治意向,表达政治愿望。比如古巴的卡斯特罗,就说他是为人民的事业夙兴夜寐,日理万机,顾不上刮胡子,不得不让胡子长这么茂盛。巴勒斯坦的阿拉法特,经常胡子乱蓬蓬地出现在电视画面上。据说他也曾立誓,直到他返回故土并解放家乡后,才会处理自己的胡子。这些说法都会让追随者热泪盈眶,肃然起敬。
既然胡子是一种政治工具,领导当然也会对老百姓的胡子格外关心。在19世纪的德意志,留胡须的时尚与对资产阶级的反抗息息相关,以至于保守派将络腮胡称为“民主主义之胡”,几个小诸侯国干脆立法禁止留络腮胡。1831年,黑森就颁布了一项禁令:不许文职人员留波兰犹太式的小胡子。这一禁令在1857年重申了一次,公职人员及大学教授,要么剃去胡子,要么辞职走人。教授们为胡子进行了斗争,终于捍卫了“教授胡”。上世纪末,塞尔维亚的激进主义者伏克•德拉什科维奇,则号召塞尔维亚的爱国者蓄起络腮胡,以此作为反对国家西方化的标志。
对胡子的规范和管制,出于政治上或意识形态上的动机,当然让人觉得高尚。但是,高尚的背后也常常暗藏着经济上的用心。据说法国和英国都曾征收过胡须税。法国国王佛朗索瓦一世有一次喝酒后玩雪球,不小心打伤嘴唇,为了掩饰伤口,不得已蓄起胡子。国王留了胡子,全国就上行下效起来。但胡子岂是人人可留的?于是规定只准贵族自由留胡须,一般人想留胡须,必须缴纳胡须税。1553年,法国甚至颁布法令,规定没有资格而留了胡须,又不缴胡须税的人,要罚劳役。
英国胡须税的详情我不知道,但听说在亨利八世当上国王后,这个税种就取消了,因为亨利八世自己也留着一把络腮胡。一个国王因为留胡须而向臣民征收胡须税,另一个则因为留胡须而取消胡须税,可见征税真是国王随心所欲的事。
俄国的彼得大帝,曾经微服私访欧洲各国,得出结论说,留胡须是俄国人保守的标志,需为俄罗斯的落后负责,于是命令男人剃须,不剃的要缴纳昂贵的胡须税。俄国各城门关卡都有税吏拦截征收,纳税后会给一块小圆铜牌,称为“胡须税牌”,上面刻有胡须图案和“须税收讫”字样。
叶卡捷琳娜二世统治时期,为了克服财政危机,政府提高了胡须税的税率。俄国的教规认为,留胡须是异端的习俗,所以,要么干脆不留胡须,要么缴税,要么被教会惩罚。显然,对叶卡捷琳娜二世来说,胡须是不是落后的象征已经无关紧要,重要的是它可以带来财富。
(摘自《中国经济时报》图/小羽)
身体不仅是身体,也是政治。胡子作为身体的一部分,不仅是雄性的象征,也是政治的符号。
希特勒的胡子,总是修剪成板刷的样子。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希特勒这样的板刷胡是上层社会的时尚。一位德国民间英雄令这种胡须成为大众追捧的对象。蓄板刷胡的多为柏林和维也纳的花花公子,希特勒也追捧这样的胡子。
希特勒成为元首后,板刷胡成为领袖的标志、专制的图腾、力量的源泉。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美国情报机关甚至打算往希特勒的食物里放雌激素,摧毁他的小胡子,以消解他的影响力。没了那撮小胡子,希特勒还是希特勒吗?
希特勒的小胡子是他个人的专利,别人不能染指。甚至连1942年投降希特勒的挪威首相,也为了讨好希特勒而禁止挪威演员蓄板刷胡。他的理由是,演员们会通过拙劣的模仿,拿元首取乐,削弱元首的严肃性。
萨达姆时期的伊拉克则是另一种样子。萨达姆执政时,所有高官都留着和他一样的胡子。他们通过这种拙劣模仿的方式向萨达姆致敬。萨达姆最搞笑的新闻发言人萨哈夫,也是这样的胡子。萨达姆政权垮台后,萨哈夫移居国外。接受媒体采访时,他刮去了那道胡子,我居然认不出他是谁了。
领导人可以把自己的胡子当成政治工具,传达政治意向,表达政治愿望。比如古巴的卡斯特罗,就说他是为人民的事业夙兴夜寐,日理万机,顾不上刮胡子,不得不让胡子长这么茂盛。巴勒斯坦的阿拉法特,经常胡子乱蓬蓬地出现在电视画面上。据说他也曾立誓,直到他返回故土并解放家乡后,才会处理自己的胡子。这些说法都会让追随者热泪盈眶,肃然起敬。
既然胡子是一种政治工具,领导当然也会对老百姓的胡子格外关心。在19世纪的德意志,留胡须的时尚与对资产阶级的反抗息息相关,以至于保守派将络腮胡称为“民主主义之胡”,几个小诸侯国干脆立法禁止留络腮胡。1831年,黑森就颁布了一项禁令:不许文职人员留波兰犹太式的小胡子。这一禁令在1857年重申了一次,公职人员及大学教授,要么剃去胡子,要么辞职走人。教授们为胡子进行了斗争,终于捍卫了“教授胡”。上世纪末,塞尔维亚的激进主义者伏克•德拉什科维奇,则号召塞尔维亚的爱国者蓄起络腮胡,以此作为反对国家西方化的标志。
对胡子的规范和管制,出于政治上或意识形态上的动机,当然让人觉得高尚。但是,高尚的背后也常常暗藏着经济上的用心。据说法国和英国都曾征收过胡须税。法国国王佛朗索瓦一世有一次喝酒后玩雪球,不小心打伤嘴唇,为了掩饰伤口,不得已蓄起胡子。国王留了胡子,全国就上行下效起来。但胡子岂是人人可留的?于是规定只准贵族自由留胡须,一般人想留胡须,必须缴纳胡须税。1553年,法国甚至颁布法令,规定没有资格而留了胡须,又不缴胡须税的人,要罚劳役。
英国胡须税的详情我不知道,但听说在亨利八世当上国王后,这个税种就取消了,因为亨利八世自己也留着一把络腮胡。一个国王因为留胡须而向臣民征收胡须税,另一个则因为留胡须而取消胡须税,可见征税真是国王随心所欲的事。
俄国的彼得大帝,曾经微服私访欧洲各国,得出结论说,留胡须是俄国人保守的标志,需为俄罗斯的落后负责,于是命令男人剃须,不剃的要缴纳昂贵的胡须税。俄国各城门关卡都有税吏拦截征收,纳税后会给一块小圆铜牌,称为“胡须税牌”,上面刻有胡须图案和“须税收讫”字样。
叶卡捷琳娜二世统治时期,为了克服财政危机,政府提高了胡须税的税率。俄国的教规认为,留胡须是异端的习俗,所以,要么干脆不留胡须,要么缴税,要么被教会惩罚。显然,对叶卡捷琳娜二世来说,胡须是不是落后的象征已经无关紧要,重要的是它可以带来财富。
(摘自《中国经济时报》图/小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