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情境教学贯穿物理课堂

来源 :中学物理·初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niel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间交流中常听同行们谈到这样一个现象:一道题、一个概念、一个实验,明明是生活中很常见的一个现象,觉得本该如此的一个事实,而且老师在讲课时,自己觉得讲得很到位,很科学,很规范,可教学效果就是不尽人意,学生的脸上却不见那种喜获新知的成就感.是的,物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作为成人,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对这些是觉得没什么,但初中生年龄尚小,生活经验还不够丰富,往往在建立概念、规律、解决物理问题时,会无法与生活联系,甚至脱节,何况运用呢.因此,物理课堂上应充分用好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为学生创设这样的情境,巧妙地为学生搭建这样的平台,助其理解,使课堂更鲜活.这就要借助情境教学法,一方面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再现物理环境,回归生活,变抽象为直观,设身处地的思考问题,或许能起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作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课堂效率.
  1 情境教学法在不同教学内容下的举例分析
  1.1 实例一:习题讲解时的情景教学法
  问题:起重机的钢丝绳吊着一重物,重2×103 N,(1)当物体以1米/秒的恒定速度竖直提升时;(2)当物体以1米/秒的恒定速度竖直下降时;(3)当物体以1米/秒的恒定速度斜向上提升时.问三种情况下钢丝绳对重物的拉力的大小和方向分别如何?
  分析:学生提出对拉力的方向不是很理解.可能是由于对匀速下降时拉力的方向搞不清,更多的是对斜拉的拉力的方向心存疑惑.学生不理解的原因是他们的经验不支持对本题的理解,认为斜拉,当然要施加与倾斜方向上一致的力.于是,笔者设计了下面的小实验:每个同学取下自己佩戴的胸卡(带上绳子),把胸卡当成重物,手拉绳子,模拟起重机的钢丝绳拉吊着的重物,按照题目要求实际操作,加以感悟,不少同学恍然大悟,甚至对不理解的同学还主动边演示边讲解.事实证明,多数学生是真的懂了.因为接下来笔者联想到另一道类似的、出错率较高的题目:氢气球下吊一小重物G在空气中做匀速直线运动,若不计空气阻力和风力影响,小重物G恰能沿MN方向斜上升,请在图1中画出小重物的受力示意图.很多同学都做得不错.通过情境再现使学生们对二力平衡概念的理解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应用能力也得到了加强.
  1.2 实例二:概念教学时的情景教学法
  《初中物理教学通论》中指出:“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要善于从观察自然现象和研究社会生活实际中引出物理问题,把教学与生活、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结合起来”.在进行物理概念规律的教学时,可以联系生活实际,铺设物理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引导学生积极主动进行思考,可以加深对概念的认知和理解.比如学习“惯性”概念,引导学生回忆,坐公交车时,汽车突然启动,乘客总有往后仰的趋势,当汽车突然刹车时,人体总往前倾,这是为什么?百米赛跑时,为什么运动员到达终点了,还要再向前跑一会儿才能停下来?
  另外,对于容易混淆的概念的学习,不能辨别相近概念,可能是因为生活经验的干扰.如“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还是“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很多学生无法正确理解,就是受错误生活经验的误导,比如很多学生认为:课桌给它推力它就运动,不给它推力它就停止运动,因此桌子的运动需要靠推力才能维持下去.此时,我们可以借助正确的生活经验去打败错误的经验,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辨别这种易混概念,可谓是锦上添花.以踢足球为例,可以设置多个分层次的小问题,让学生利用身边可以滚动的物品进行操作,带着问题用心体会:(1)脚踢球可以使足球由静止到运动,但运动起来的足球有没有因为脚不踢而立即静止呢?——说明足球的运动要靠踢力来维持吗?(2)球离开脚靠什么继续往前滚呢?(3)由于惯性,运动的足球为什么没有一直运动下去呢?是什么又让运动的足球最终静止下来呢?(地面的摩擦力)——说明,什么力使足球由运动到静止?经过交流和分析,同时板书关键词语:“静止→(踢力)→运动→(摩擦力)→静止”.进而得出正确的结论:“踢力”或“摩擦力”改变了足球的运动状态.桌子不推不动,再结合二力平衡分析理解.进一步加深“力与运动”关系的理解.
  1.3 实例三:实验教学时的情景教学法
  “物理实验教学情境的创设实质上是一种背景设置或情境铺垫,是一种为思维与情感的激发所作的准备,目的是使学生进入特定的学习状态”. 一旦巧设的情境,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再碰上老师这个催化剂的作用,实验的教学效果必定如同预期所设.
  比如,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中,调节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的目的分析.笔者设置了这样一组情境加以对照:一种是水平静止的平衡状态;一种是倾斜的静平衡状态.并设置这样两个问题:(1)两种位置下的杠杆是否是平衡状态?(2)本实验中采用哪种状态探究平衡条件?为什么?经过简短的分析交流后,学生回答结果是:选择水平静止作为实验中的平衡状态,理由是因为倾斜时就不平衡了.结合之前介绍的杠杆的平衡状态包括静止和匀速转动,学生马上清楚了倾斜静止也属于平衡状态,再展示预设好的两种情况下对应的杠杆示意图,学生很快知道了调节杠杆水平平衡的目的.
  这样的情境设计,激化了学生内在认知的冲突,引起了学生的强烈的求知欲,为后面分析水平位置平衡的目的打了一个铺垫,一方面学生加深了对杠杆平衡状态的理解,另一方面又懂得了本实验中调节杠杆到水平位置平衡的好处,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2 情境教学创设时应该注意的方面
  情境教学是一个桥梁,它架起了生活与物理的桥梁,使理解更深刻;它有抽丝剥茧的功效,使复杂问题简单明了;它又是一枚散发着清新香气的花朵,引诱着学生打开内心求知的欲望.无论是课堂教学的哪个环节,无论是教学内容的哪个方面,情境教学都让课堂更为鲜活.但在创设情境教学中我们还应该注意以下方面.
  2.1 创设情境教学,防止脱离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
  这是有关中国教育的一幅漫画(如图2所示):幼儿园老师唱“郎啊!咱俩一条心”,孩子们脑海里构思出的却是“狼”,完全陷入了困惑:人和狼怎能一条心呢?这完全超出了孩子们现有的认知水平.我们面对的是一群初中生,所以在进行情境设计时,首先要了解他们的认知结构,这样才能创设出符合他们年龄特点的情境来.
  2.2 创设情境教学,防止将情境教学模式简单化、公式化
  尤其是信息技术手段普遍化之后,将网络资料任意的复制 使用.我们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不同的学习对象特点并不相同,根据学习的内容,既有概念规律这类知识的学习,也有实验技能方面的学习,在设计时,应根据不同的类型加以区分,这样的情境设计才是高效的设计.
  2.3 创设情境教学,还应考虑到学生个体的差异性
  不同的学生经验不同,不同的学生对经验的理解不同,即使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看到的也不一定相同.情境教学时,可适当采用合作学习,鼓励研究性学习,使理解更丰富,更全面.
  综上所述,在物理课堂采用情境教学法,这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一种表现,它符合初中物理教学的基本原则,“只有我们的教学认真做到接触实际、联系生活,才能保证所学的知识与它的来源、基础——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不致脱节,学生掌握的知识才能够运用到实际和生活中去.”因此,积极创设美妙的情境辅助物理教学,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运用,同时优化了课堂设计,自然提高了课堂效率.
其他文献
物理学科以实验作为基础,实验在物理教学当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目前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普遍存在内容方法单一、学生主体性不强等诸多问题,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以及创新精神无法得到全面培养.探究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完善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方法与内容,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1 物理实验教学的实际意义  物理学科是一门与生活实际联系非常紧密的学科,学生的生活中物理知识随处可见,这也体现出物理学科的趣味性
“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是初中物理的经典实验之一,《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版)》将其列入20个学生必做实验.为了对这个实验有一个相对全面的把握,笔者有意搜集了教育部2012年审定的目前在全国使用的六种版本初中物理教材,分别为:人教版、沪科版、苏科版、教科版、北师大版、沪粤版.针对这些教材在编排方式上的异同状况进行比较分析,以期寻找到相对合理的编排模式,进而优化教学设计,提高教学效果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以探究性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的学科,是初中阶段十分重要的一门学科,要求学生有很强的逻辑思维及探究能力,以实验教学穿插理论教学的方式,全面考察学生逻辑的全面性与严谨性.可见,如果缺少了实验教学这一部分,就等同于鱼儿离开了水,缺少了活力与意义.作为一名初中物理教师,在教学中需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实践意识,正确演示实验内容.在实验中正确的指导学生,带动学生与教师一起思考、观察
2014年全国高考物理试题新课标卷第25题题目:  如图1,O、A、B为同一竖直平面内的三个点,OB沿竖直方向,∠BOA=60°,OB=32OA.将一质量为m的小球以一定的初动能自O点水平向右抛出,小球在运动过程中恰好通过A点.使此小球带电,电荷量为q(q>0),同时加一匀强电场,场强方向与△OAB所在平面平行.现从O点以同样的初动能沿某一方向抛出此带电小球,该小球通过了A点,到达A点时的动能是初
现在农村初中,特困、单亲学生占近五分之三的比例.并且绝大多数家长的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学生小学基础较差,动手能力差,其中很多学生的学习成绩在小学就不及格,小学的科学制作从来就没有做过,到了初中以后情况不但没有好转,反而厌学、弃学的现象却更加严重.他们对物理实验更是产生畏惧心理,动手能力极差,怕损坏实验器材,怕老师批评,怕同学嘲笑.如何摆脱这种局面?如何让学生对物理实验学习产生兴趣?这个问题多年以来一
由陈振源主编的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电子技术基础》,经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于2001年7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受到使用学校的普遍欢迎,在“一纲多本”的教材园
在高三物理一轮复习过程中,笔者碰到了2010年海南省高考物理选择题第5题,正是这道题引起了我们物理组同事们的热烈讨论.  题目 如图1所示,水平地面上有一楔形物块A,其斜面上有一小物块B,B与平行于斜面的细绳的一端相连,细绳的另一端固定在斜面上,A与B之间光滑,A与B以共同速度在地面轨道的光滑段向左运动.当它们刚运行至轨道的粗糙段时  A.绳的张力减小,B对A的正压力减小  B.绳的张力增加,斜面
高考试题的题设条件蕴含物理学的基本原理.对高考试题的题设条件合理开发,能拓宽解决问题的途径,提高学生的解题技能.下面以2013年福建省理综物理卷第22题第(3)问为例,分析高考试题题设条件的开发和运用.  1 高考原题  2013年福建省高考理综卷第22题是道带电粒子在电磁场中运动的综合题,其中第(3)问考查带电粒子在复合场中的运动.  原题 如图1的空间存在垂直纸面向外的匀强磁场,其磁感应强度大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标准》)在附录1中列出了20个学生必做实验,在这20个实验中有9个测量型实验.另外,在《标准》的“科学内容”的相关主题中涉及的测量型实验又有3个.由此可见,测量型实验的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  1 直接测量型实验的教学策略  直接测量型实验是指训练学生使用基本仪器的实验,掌握基本仪器的使用是科学探究中必不可少的.《标准》中规定的直接测量型实验如表1
贵刊在2014年第8期上刊登了虞涛老师的“运用类比思想发现的错误”一文,文中例举了一道物体所受的合力与位移大小成正比试题的错误结论,引发了我的思考.我在教学和命题的时候常常要翻阅大量的参考资料,也发现了相类似的问题.该题中物体在变力作用下运动,虽然运用类比的方法求出了平均加速度(对位移的平均值),但物体所做的运动是变加速运动,并不是以平均加速度做匀变速运动,所以运用匀变速运动规律求出的时间必是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