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高段语文朗读教学之我见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anjianjun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35-0183-02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小学语文“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讀”。但笔者发现,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课堂朗读课文的积极性却逐渐消退,抽读时举手的学生越来越少,许多学生即使被抽起来朗读课文,声音小如蚊吟难听见、吞吞吐吐不流畅、错字漏字添字变文意等现象也非常突出。原因出在哪?应该怎么办?下面就此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对朗读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到了小学语文高段,许多教师感觉教学时间紧、任务重,朗读耗时耗力又不考查,于是乎将语文朗读“束之高阁”,不加重视。课前备课忙于专研考点,课文很少读,甚至根本不读,更不用说朗读方法与技巧的研究。课堂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课文分析上与知识点的讲授上,“讲问教学”满满地挤占一堂课,朗读成了语文课堂“匆匆过客”。课后作业关注的是书写作业,朗读要么不布置,要么布置了缺乏必要的检查措施。
  (二)对学生朗读缺乏必要指导。有时一堂课出现了朗读环节,集体读、个人读、男生读、女生读,热热闹闹,感觉还不错。细看却发现,读前却没有朗读要求,读中没有朗读指导,读后没有及时评价反馈,缺少必要的朗读指导,学生只是为读而读,没有用心、用情去读,口无心地“念着经”,心不在焉,难见实效。
  (三)学生参与朗读的面窄。有些教师比较重视朗读,但在朗读教学方法上研究不够。在课堂上,盯住的始终是几个尖子生,读来读去,要么齐声朗读(整整齐齐,其实是唱读),要么就是那四、五个学生读来读去,大部分学生都是规规矩矩坐着当听众,得不到锻炼,朗读成效不明显。
  二、朗读教学的现实意义
  (一)增强学生理解能力,增强记忆。朗读是一个将无声的书面语言转换为有声语言的过程,是眼、口、耳、脑协同作用的创造性阅读活动,增加了文章向大脑输送信息的渠道,对大脑皮层建立听觉表象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有利于学生把“读、品、思、悟”有机结合起来,帮助学生记忆和理解语言文字。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就曾说过:“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只有三者并用才能达到良好的读书效果。如果教师在课堂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时间朗读,让学生达到熟读成诵,达到熟读精思,就能激发想象力,增强理解力和记忆力。
  (二)提高学生语感,强化表达。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学生在对文章语音、文字、词语等进行反复的品味琢磨后,进行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声情并茂的朗读时,会自然地把自身的情感融入到文章中去,在不知不觉间进行着语感训练,提升自身的语言感悟能力;用大量时间进行朗读强化训练,可以帮助学生规范拼音、准确读音,促使大脑的记忆转化为语言的表达,将无声的文字转化为有声的语言或创造性的无声语言,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的目的。
  (三)丰富学生想象,熏陶情感。朗读有助于创设文章情景,再造意境,把原本无声的文字变成有感情的音符,尽情展示出文句的生命力,使作者蕴藏于文字中的思想感情浮出“水面”。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有利于情绪化语言文字,产生丰富的想象,并神游于字里行间所创设的情景中,深入领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从而通过“入文”品味到文章的语言美、通过“入境”品味到文章的意境美、通过“入情”品味到作者的情感美,达到熏陶情感的目的。
  三、朗读教学的具体措施
  (一)营造良好朗读氛围,引导学生“亲近朗读”。一是广泛宣传“造势”。通过校园广播、宣传栏、LED显示屏以及班级黑板报等多种途径,广泛宣传朗读的重要性,同时邀请学校领导、家长代表,召开高年级组“我与朗读同行”主题队会,快速掀起朗读热潮。二是找准基点“起步”。针对学生朗读声音小,少部分学生还存在读字、唱读等问题,“晨读”时间听录音“示范读”,课堂上为学生上台朗读创造条件“鼓励读”,将朗读作为课后必备作业“巩固读”,随时检查朗读情况“抽查读”。多种方式的读引领学生改变不良朗读习惯。三是开展活动“激趣”。单一的朗读形式让学生逐渐失去了对朗读的性趣,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采取集体读、分小组读、领读、分角色读文、表演朗读、比赛朗读、配乐朗读、想象朗读等多种朗读方式,让学生全方位了解朗读,激发学生朗读兴趣。
  (二)创设良好朗读条件,引导学生“走进朗读”。一是赋予学生“走进朗读”的时间。把语文课堂还给学生,赋予学生充足的朗读时间,让琅琅书声洋溢课堂,学生在读中思、读中悟、读中品,感知文中的生花妙笔和感人情境,提高对语言的感悟力。二是搭建学生“走进朗读”的平台。创设自由、轻松、能够展现自我、能够与同伴们交流的课堂朗读空间,找准时机让学生大声地自由读,与学习伙伴互相读、“比拼读”、“接力读”,激发学生朗读兴趣;创办班级“图书角”,让学生有书可读;将朗读比赛与节日庆典有机结合,让朗读由课内走向课外,让朗读向朗诵延伸,让学生充分感受朗读的魅力。三是教给学生“走进朗读”的方法。针对学生朗读中存在的音量偏小,速度过快,破句多等到缺点加以指导,让学生“朗读得法”,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直至熟读成诵。注意纠正某些学生先天性、生理性、地方性不正确的发音方式,指导学生处理好重读音节、握住语速和节奏,让朗读产生韵律感。
  (三)着力入文入境入情,引导学生“享受朗读”。一是指导学生“入文”,品味语言美。小学语文课本中有很多文质华美的文章,通过“正字音、明词义、晓文意”、录音示范读、教师引领读、学生揣摩读等过程,让学生直接与文本充分接触,认真揣摩,反复咀嚼,就会在不知不觉间体会到语言美,感受到语言的韵律美、节奏美、形象美等等。二是指导学生“入景”,品味意境美。教学过程中,在学生与文本充分接触的基础上,充分借助多媒体,采取图片展示、情景再现、音乐渲染等方式,让学生展开想象,体会其中或明朗、或朦胧、或恬静、或悲壮的优美意境,身临其境,沉浸期间,尽情玩味。三是指导学生“入情”,品味情感美。读书没感情,只能叫念读,有感情的读书才叫朗读。教学过程中,采取背景分析真入情、融合自身体验巧入情、借助视听媒体帮入情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在朗读中品味作者感情并与之产生共鸣。
其他文献
Z指数法是气象干旱评价中一种较为有效的方法,它以降水量为主要评价指标。但由于降水量并不完全符合正态分布,且依据Z指数法评价的旱涝等级标准受主观影响大,简单的数值比较不能
轮轨噪声随着列车运营速度的提高而显著增大,综合应用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随机振动理论和声辐射理论,预测由轮轨表面粗糙度、接触不连续几何缺陷等激起的高速列车轮轨噪声,
为解决履带车辆振动信号受强噪声信号干扰的影响,运用小波变换原理,根据重构因子比较几种小波基,确定适合履带车辆振动信号的小波基和阈值,描述小波分层方法,对履带车辆振动
三峡水库蓄水期是水资源综合利用矛盾最为突出的时期,科学分析蓄水期综合利用需求是研究三峡水库蓄水调度方式的先决条件。以8月下旬至11月下旬作为蓄水研究阶段,从上游水库
【摘 要】实验是物理教学的核心,是验证理论、体现实践的重要过程。初中物理新课标提出了“通过科学探究,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形成尊重事实、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以及“改革以书本为主、实验为辅的教学模式,提倡多样化的教学方式,鼓励将信息技术渗透于物理教学之中”等理念,对物理教学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都作出了详细要求。培养学
目的 通过对胎盘早剥的临床分析,探讨其发生机制,以及影响诊断的 因素和治疗方式。方法 就我院1996-1999年胎盘早剥20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胎盘早剥发生率0.23%,误诊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32-0177-01  核心素養是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生物学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它是学生在生物学课程学习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在解决真是情境中的实际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是学生知识、能
为了模拟海平面上升后的风暴潮位对上海市防洪的影响,建立了黄浦江平面二维潮流-风暴潮数学模型。介绍了模型控制方程、定解条件以及主要参数,并对模型进行了验证。研究表明,
为了解海南东环铁路运行的噪声影响情况和规律,对已投入运行的海南东环铁路的海口段进行现场测量,得出列车运行期间的噪声随距离增加并不呈线声源衰减特性;在城区,对在没有行
【摘 要】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今天,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当下,音乐课堂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一块主阵地,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让小学生始终对音乐课保持一种浓厚的兴趣?如何用新颖的教学形式、方法去吸引学生的眼球?如何让自己的课堂丰富多彩?这是每一位音乐教师的梦想。教师要创设一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设计富有新意的教学过程,只要有了创新的教学方法,就能有效提高音乐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小学音乐;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