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拉开了帷幕。常言道,不破不立,只有打破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才能树立起地理素质教育的新旗帜。但素质教育在中国倡导了多年,“雷声大,雨点小”,没有取得实质性突破,究其根本原因是考试制度和教材没有从根本上进行改革,教学方法和教育手段没有突破传统的地理教学误区。新一轮课程改革给高中地理教学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
一、提高自身本领,做学生值得信赖的教师
当然,要作一名好的高中地理教师,光靠情感是不行的。教师还应多与学生接触,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及思想,既要精于教学,又要精于教育,架起师生心灵彼此沟通的桥梁。高中地理在很多高中并不受到学校和学生的重视,其原因除与人们的传统观念有关以外,还和很多地理教师的本身教学素质不过硬有关。因此,作为高中地理教师,首先要通过不断地学习教育教学方法,不断学习日新月异的地理新知识,不断地进行地理实践,获取广博的地理知识,作一名博学多才的研究型和创新型教师。通过受到领导和学生的尊敬和信任,提高本学科的教学在学校和学生中的地位,让学生觉得该教师学识丰富,而且教学态度认真,教学热情高,容易接近,有求必应。能够与学生形成朋友式的师生关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要想使学生在良好的师生关系的激励下愉快地学习和提高,首先,教师要有授人以渔的办法,注重教会学生学习本学科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教学付出能够使其得到真才实学,能够明显地提高学习成绩,并对其他学科的学习都会有帮助。这样就要求高中地理教师经常和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交流,经常和学生谈自己在学习方面的感受,包括对地理学科和其他学科关系的看法和体会。
二、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满足不同学生个性学习的需要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每一位学生的表现,重视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具体做法有:①课堂提问、讨论发言要求有记录,一段时期内要确保每位学生都有在课堂上充分展示自己才智的机会;②组织各类活动时,要求所有学生共同参与。此外,还根据实验班、重点班、普通班的划分组织学生共同参与,无论结果如何……此外,备课组还根据班级实际情况的差异,分别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如在实验班增加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在作业布置、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学习评价等各方面都使用较高的标准,从而满足实验班学生学习的需要。
三、发挥多媒体计算机作用,力图展现地理信息的多样性
《课标》指出,“按照课标的目的要求,确定教学内容的原则,还可以编写与地理教学有关的视听教材”。根据教学的需要,发挥信息技术媒体丰富的表现力,把教科书中的地图变成融解说词、背景音乐、动画、视频为一体的电子地图;把教科书中的插图由静态的平面图变成动态的三维模型;把原本单调枯燥的描述地理事物的地图变得更充实、更形象、更具有吸引力。例如,在“板块构造学说”教学时,把教科书中的《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移动图》制作成《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的移动》多媒体课件,让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以连续相向的方向移动,使大洋板块向下俯冲,大陆边缘褶皱隆起,从而使引发火山地震的现象生动地呈现在学生的眼前。
四、注重环境教育
高中地理教学是环境教育的主要阵地。目前在欧美一些国家,尤其是日本、美国、英国等,为学生开设了专门的环境教育课程,把提高学生的环境素质作为一项主要的教学任务来抓。但中国,目前只有少数学校开设了专门的环境教育课程,大多数学校都是通过渗透教学来实施环境教育的。地理学科以人地关系和二者之间的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与环境教育联系紧密,承担着环境教育重任,是我国环境教育的一大平台。另外,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荐的《中学环境教育大纲》内容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显示,新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囊括了近70%的环境教育知识。由此看来,高中地理教学是我国环境教育的重要环节,是我国环境教育的主要阵地。
因此,地理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在教学中不断渗透环境教育的理念,把地理教学和环境教育有效地结合在一起。
1.创设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积极性。
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展示丰富的环境教育材料图片来演示环境问题的产生过程。例如,在讲解我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这一课题时,我们可以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在新课导入时,播放一段录像:清澈的小河,茂密的森林,成群的牛羊,烂漫的鲜花,肥沃的土地……紧接着,人类开垦土地,砍伐森林,破坏草场,开矿放牧,河水变得日益浑浊,森林变成了荒漠,满眼都是千沟万壑、支离破碎的黄土高原和贫瘠的土地。丰富的图像资料,让学生的心灵产生深刻的触动,引起学生的共鸣。除此之外,还可针对某个话题,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从角色利益出发对问题展开讨论。例如,教材中有一活动题,讨论“是否赞同大力提倡发展私家车”。在讨论中,让学生分别代表不同角色,如普通市民、高层收入市民、政府官员、汽车制造商,从各自利益出发进行讨论。结果,普通市民:不赞同,私家车增多,可能造成城市交通拥挤,污染环境;高层收入市民:赞同,出行方便;汽车制造商:赞同,可获得可观的利润;政府部门:提倡适度发展。通过讨论,学生可对这一问题有更深入、更全面的了解。
2.对有争议性问题展开讨论
在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荐的环境教育内容对比研究中发现,对有争议性话题进行探讨是现行教材所缺乏的。然而,世界上的事物复杂多样,许多事物的存在对人类的发展都有益,也可能对人有潜在的危害。对有争议性话题进行讨论能促使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地看待问题。在对这类话题的探讨过程中,学生内部之间可能产生矛盾冲突。为辩明自身观点,学生要深入理解环境问题,立足论点,找寻本观点的论据,以反驳对方。例如,开发荒岛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一方认为,荒岛开发有利于经济的发展,扩大了人类生存的空间;另一方认为,荒岛开发不利于环境的保护,岛上生态环境会遭到破坏。双方各持论点,展开激烈的辩论,既可让学生深入理解环境问题,又可活跃课堂气氛,还可开阔学生思维。
五、备课组教师重视加强理论学习,努力转变教育教学观念
新课程改革对学校、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必须加强学习,加强对教学行为的研究已成为全体教师的共识,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和质量观等。为此高一年级地理备课组在每周的集体备课活动时间坚持对新课程改革的理念、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与目标等理论知识进行学习与探讨,从而使自己的教学实践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
一、提高自身本领,做学生值得信赖的教师
当然,要作一名好的高中地理教师,光靠情感是不行的。教师还应多与学生接触,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及思想,既要精于教学,又要精于教育,架起师生心灵彼此沟通的桥梁。高中地理在很多高中并不受到学校和学生的重视,其原因除与人们的传统观念有关以外,还和很多地理教师的本身教学素质不过硬有关。因此,作为高中地理教师,首先要通过不断地学习教育教学方法,不断学习日新月异的地理新知识,不断地进行地理实践,获取广博的地理知识,作一名博学多才的研究型和创新型教师。通过受到领导和学生的尊敬和信任,提高本学科的教学在学校和学生中的地位,让学生觉得该教师学识丰富,而且教学态度认真,教学热情高,容易接近,有求必应。能够与学生形成朋友式的师生关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要想使学生在良好的师生关系的激励下愉快地学习和提高,首先,教师要有授人以渔的办法,注重教会学生学习本学科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教学付出能够使其得到真才实学,能够明显地提高学习成绩,并对其他学科的学习都会有帮助。这样就要求高中地理教师经常和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交流,经常和学生谈自己在学习方面的感受,包括对地理学科和其他学科关系的看法和体会。
二、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满足不同学生个性学习的需要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每一位学生的表现,重视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具体做法有:①课堂提问、讨论发言要求有记录,一段时期内要确保每位学生都有在课堂上充分展示自己才智的机会;②组织各类活动时,要求所有学生共同参与。此外,还根据实验班、重点班、普通班的划分组织学生共同参与,无论结果如何……此外,备课组还根据班级实际情况的差异,分别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如在实验班增加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在作业布置、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学习评价等各方面都使用较高的标准,从而满足实验班学生学习的需要。
三、发挥多媒体计算机作用,力图展现地理信息的多样性
《课标》指出,“按照课标的目的要求,确定教学内容的原则,还可以编写与地理教学有关的视听教材”。根据教学的需要,发挥信息技术媒体丰富的表现力,把教科书中的地图变成融解说词、背景音乐、动画、视频为一体的电子地图;把教科书中的插图由静态的平面图变成动态的三维模型;把原本单调枯燥的描述地理事物的地图变得更充实、更形象、更具有吸引力。例如,在“板块构造学说”教学时,把教科书中的《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移动图》制作成《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的移动》多媒体课件,让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以连续相向的方向移动,使大洋板块向下俯冲,大陆边缘褶皱隆起,从而使引发火山地震的现象生动地呈现在学生的眼前。
四、注重环境教育
高中地理教学是环境教育的主要阵地。目前在欧美一些国家,尤其是日本、美国、英国等,为学生开设了专门的环境教育课程,把提高学生的环境素质作为一项主要的教学任务来抓。但中国,目前只有少数学校开设了专门的环境教育课程,大多数学校都是通过渗透教学来实施环境教育的。地理学科以人地关系和二者之间的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与环境教育联系紧密,承担着环境教育重任,是我国环境教育的一大平台。另外,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荐的《中学环境教育大纲》内容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显示,新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囊括了近70%的环境教育知识。由此看来,高中地理教学是我国环境教育的重要环节,是我国环境教育的主要阵地。
因此,地理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在教学中不断渗透环境教育的理念,把地理教学和环境教育有效地结合在一起。
1.创设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积极性。
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展示丰富的环境教育材料图片来演示环境问题的产生过程。例如,在讲解我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这一课题时,我们可以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在新课导入时,播放一段录像:清澈的小河,茂密的森林,成群的牛羊,烂漫的鲜花,肥沃的土地……紧接着,人类开垦土地,砍伐森林,破坏草场,开矿放牧,河水变得日益浑浊,森林变成了荒漠,满眼都是千沟万壑、支离破碎的黄土高原和贫瘠的土地。丰富的图像资料,让学生的心灵产生深刻的触动,引起学生的共鸣。除此之外,还可针对某个话题,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从角色利益出发对问题展开讨论。例如,教材中有一活动题,讨论“是否赞同大力提倡发展私家车”。在讨论中,让学生分别代表不同角色,如普通市民、高层收入市民、政府官员、汽车制造商,从各自利益出发进行讨论。结果,普通市民:不赞同,私家车增多,可能造成城市交通拥挤,污染环境;高层收入市民:赞同,出行方便;汽车制造商:赞同,可获得可观的利润;政府部门:提倡适度发展。通过讨论,学生可对这一问题有更深入、更全面的了解。
2.对有争议性问题展开讨论
在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荐的环境教育内容对比研究中发现,对有争议性话题进行探讨是现行教材所缺乏的。然而,世界上的事物复杂多样,许多事物的存在对人类的发展都有益,也可能对人有潜在的危害。对有争议性话题进行讨论能促使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地看待问题。在对这类话题的探讨过程中,学生内部之间可能产生矛盾冲突。为辩明自身观点,学生要深入理解环境问题,立足论点,找寻本观点的论据,以反驳对方。例如,开发荒岛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一方认为,荒岛开发有利于经济的发展,扩大了人类生存的空间;另一方认为,荒岛开发不利于环境的保护,岛上生态环境会遭到破坏。双方各持论点,展开激烈的辩论,既可让学生深入理解环境问题,又可活跃课堂气氛,还可开阔学生思维。
五、备课组教师重视加强理论学习,努力转变教育教学观念
新课程改革对学校、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必须加强学习,加强对教学行为的研究已成为全体教师的共识,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和质量观等。为此高一年级地理备课组在每周的集体备课活动时间坚持对新课程改革的理念、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与目标等理论知识进行学习与探讨,从而使自己的教学实践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