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品德教育要做到知行统一,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却经常发现这样的现象:学生能够熟背某一方面的道德知识或规范,却没有相应的道德行为。为了了解同学们对于父母养育之情的态度与行为,笔者曾经对所教班级的学生进行过一项调查,结果表明:
99%的学生对“你知道为什么要孝敬父母吗”都能表达3条以上的理由,如父母给了我们生命、从小到大养育了我们、父母最爱自己等等。
98%的学生对“你知道怎样孝敬父母吗”都能列举出5条以上的做法,如帮父母扫地、洗碗、洗衣服、给父母捶背、不乱花钱等等。
但是在回答“你真正做到孝敬父母了吗”时,90%的同学都回答“没有”。
调查结果不得不令我们反思:为什么明明知道要孝敬父母,却没有孝敬父母的行为?
知识是基础,情感是动力,行为是关键。道德行为的发生受情感的引发和调节,缺失了道德情感的激发和体验,学生怎么会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因此,要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必须重视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
下面,笔者以《家,温馨的港湾》一课为例,浅谈如何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架设知行统一的“桥梁”。
一、以境育情,吸引学生关注所学内容
道德情感具有情境性,一定的情境能激发相应的情感,所以课堂伊始的情境创设非常重要。本节课,我需要和学生在一种温馨的氛围里共同分享与成长,因此,我选择了歌曲《让爱驻我家》导入新课。歌中稚嫩的童声迅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悠扬的旋律给人轻松、温馨的感觉,学生的情感被迅速唤醒了。
二、以情育情,分享体验父母的关爱
教师的真情最能触动学生的心灵。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师情感投入得多,情绪氛围营造得就好,就越能达到预设的教学效果。
我展示了自己小时候的照片,并讲述为了拍摄这张照片而发生的背后的故事。当我用充满感情的语言表达对父母的感恩之情时,台下不约而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此时此刻,老师的真情流露在教学中起到了巨大的情感催化作用。
三、尊重学生的心理特点,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
要想培养学生孝敬父母的道德行为,就必须引导学生充分体验父母的艰辛以及对自己无微不至的关爱,激发学生孝敬父母的道德情感。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让学生闭上眼睛,静静地聆听一段音乐,随着轻柔的音乐,敞开心扉,说一说父母是怎样关爱自己的、最难忘的一件事是什么,感受父母对子女无私的爱,从而理解为什么要孝敬父母。
这个环节看似简单,实则不易。在其他班讲这节课的时候,我没有让学生闭上眼睛,也没有播放背景音乐,而是让他们想好了之后自愿回答。结果是学生的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不愿意分享,对于道德情感的激发完全进入了僵局。
后来,我反思到底问题出在哪里,原来我没有把握好学生的心理特点。在小学生的眼里,老师就是权威,最喜欢的事情就是获得老师的表扬与认可。可是在中学生心里,他们更在乎同辈群体对自己的看法。在大庭广众之下说出自己内心的小秘密,万一被同学嘲笑怎么办?被人看不起怎么办?虽然每个人心中都铭记着父母对自己的养育之恩,但又有一道无形的心理防线使自己在说与不说之间徘徊。
大庭广众之下,情感的闸门不易被打开,但是,一旦打开了,却能产生令我们想象不到的力量,这种力量能感染在场的每一个人!
如何让学生打消顾虑、敞开心扉,畅谈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呢?我想到了心理学中的“冥想法”。冥想能够让人身心放松,不让大脑出现太多的杂念、顾虑,能够让人放下原有的心理戒备,只注意目前的任务指向。
由于尊重了学生的心理特点,同学们情感的闸门被一下子打开了。他们争相讲述着真实感人的故事,很多同学情不自禁留下了泪水,整个教室都暖暖的。此时不用多说什么,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种强烈的行为动力:我要好好孝敬父母!
四、布置家庭作业,化情感为行为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不仅在知识上理解了为什么要孝敬父母,更激发起了孝敬父母的道德情感,因此,对于孝敬父母这种道德行为的践行也就水到渠成了。与其说是老师布置为父母做一件事情的家庭作业,倒不如说是学生们自发的道德行为。
经过后来对家长的回访了解到,同学们的“家庭作业”完成得非常好。不管是主动打扫卫生还是帮妈妈洗脚,不管是为爸爸倒一杯水还是对妈妈说一声“辛苦了”,同学们对于父母的态度和行为都发生了令人欣喜的变化。虽然良好道德行为的养成还需要意志参与下的强化,但相信有了道德情感这一桥梁的稳固连接,同学们定能够做到“知行统一”。
99%的学生对“你知道为什么要孝敬父母吗”都能表达3条以上的理由,如父母给了我们生命、从小到大养育了我们、父母最爱自己等等。
98%的学生对“你知道怎样孝敬父母吗”都能列举出5条以上的做法,如帮父母扫地、洗碗、洗衣服、给父母捶背、不乱花钱等等。
但是在回答“你真正做到孝敬父母了吗”时,90%的同学都回答“没有”。
调查结果不得不令我们反思:为什么明明知道要孝敬父母,却没有孝敬父母的行为?
知识是基础,情感是动力,行为是关键。道德行为的发生受情感的引发和调节,缺失了道德情感的激发和体验,学生怎么会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因此,要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必须重视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
下面,笔者以《家,温馨的港湾》一课为例,浅谈如何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架设知行统一的“桥梁”。
一、以境育情,吸引学生关注所学内容
道德情感具有情境性,一定的情境能激发相应的情感,所以课堂伊始的情境创设非常重要。本节课,我需要和学生在一种温馨的氛围里共同分享与成长,因此,我选择了歌曲《让爱驻我家》导入新课。歌中稚嫩的童声迅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悠扬的旋律给人轻松、温馨的感觉,学生的情感被迅速唤醒了。
二、以情育情,分享体验父母的关爱
教师的真情最能触动学生的心灵。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师情感投入得多,情绪氛围营造得就好,就越能达到预设的教学效果。
我展示了自己小时候的照片,并讲述为了拍摄这张照片而发生的背后的故事。当我用充满感情的语言表达对父母的感恩之情时,台下不约而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此时此刻,老师的真情流露在教学中起到了巨大的情感催化作用。
三、尊重学生的心理特点,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
要想培养学生孝敬父母的道德行为,就必须引导学生充分体验父母的艰辛以及对自己无微不至的关爱,激发学生孝敬父母的道德情感。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让学生闭上眼睛,静静地聆听一段音乐,随着轻柔的音乐,敞开心扉,说一说父母是怎样关爱自己的、最难忘的一件事是什么,感受父母对子女无私的爱,从而理解为什么要孝敬父母。
这个环节看似简单,实则不易。在其他班讲这节课的时候,我没有让学生闭上眼睛,也没有播放背景音乐,而是让他们想好了之后自愿回答。结果是学生的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不愿意分享,对于道德情感的激发完全进入了僵局。
后来,我反思到底问题出在哪里,原来我没有把握好学生的心理特点。在小学生的眼里,老师就是权威,最喜欢的事情就是获得老师的表扬与认可。可是在中学生心里,他们更在乎同辈群体对自己的看法。在大庭广众之下说出自己内心的小秘密,万一被同学嘲笑怎么办?被人看不起怎么办?虽然每个人心中都铭记着父母对自己的养育之恩,但又有一道无形的心理防线使自己在说与不说之间徘徊。
大庭广众之下,情感的闸门不易被打开,但是,一旦打开了,却能产生令我们想象不到的力量,这种力量能感染在场的每一个人!
如何让学生打消顾虑、敞开心扉,畅谈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呢?我想到了心理学中的“冥想法”。冥想能够让人身心放松,不让大脑出现太多的杂念、顾虑,能够让人放下原有的心理戒备,只注意目前的任务指向。
由于尊重了学生的心理特点,同学们情感的闸门被一下子打开了。他们争相讲述着真实感人的故事,很多同学情不自禁留下了泪水,整个教室都暖暖的。此时不用多说什么,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种强烈的行为动力:我要好好孝敬父母!
四、布置家庭作业,化情感为行为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不仅在知识上理解了为什么要孝敬父母,更激发起了孝敬父母的道德情感,因此,对于孝敬父母这种道德行为的践行也就水到渠成了。与其说是老师布置为父母做一件事情的家庭作业,倒不如说是学生们自发的道德行为。
经过后来对家长的回访了解到,同学们的“家庭作业”完成得非常好。不管是主动打扫卫生还是帮妈妈洗脚,不管是为爸爸倒一杯水还是对妈妈说一声“辛苦了”,同学们对于父母的态度和行为都发生了令人欣喜的变化。虽然良好道德行为的养成还需要意志参与下的强化,但相信有了道德情感这一桥梁的稳固连接,同学们定能够做到“知行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