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冻球囊导管消融治疗心房颤动围术期并发症的分析

来源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nhao_and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目前应用冷冻球囊导管消融治疗心房颤动(房颤)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为了进一步提高消融术安全性,应详细分析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的原因以降低消融术风险。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2月至2015年4月于沈阳军区总医院心内科采用冷冻球囊导管消融治疗的连续103例房颤患者围术期并发症。

结果

103例患者中男73例(70.9%),平均年龄(57.3±9.7)岁,其中高血压59例(57.3%),糖尿病18例(17.5%),平均左心房内径(35.5±6.9)mm,平均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46.8±4.3)mm,平均左心室射血分数0.65±0.15。术中发生迷走神经反射28例(27.2%),其中17例(60.7%)于左上肺静脉(LSPV)冷冻复温后发生,8例(28.6%)在左下肺静脉(LIPV)冷冻复温后发生。LSPV及LIPV冷冻后均出现迷走神经反射2例(7.1%),LSPV及右上肺静脉(RSPV)冷冻后均出现迷走神经反射1例(3.6%)。其中严重迷走神经反射2例,均伴有窦性停搏和房室阻滞,1 000~1 200 ms起搏心室3~6 min不能出现自身窦性心律,需静推阿托品后逐渐好转。103例患者中,2例(1.94%)出现膈神经麻痹,其中1例术后3个月仍未恢复,另1例膈神经损伤患者15 min后好转,手术结束时膈肌已恢复运动。

结论

冷冻球囊导管消融房颤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对围术期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应积极做好预防工作。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大剂量化疗联合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SCT)治疗侵袭性外周T细胞淋巴瘤(PTCL)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997年5月至2013年6月于完全缓解(CR)期接受ASCT治疗的25例侵袭性PTCL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①25例患者中男16例,女9例,中位发病年龄30(12~54)岁。病理类型包括PTCL非特指型(PTCL-U) 16例、血管免疫母细胞淋巴瘤(AITL)4例、间变大细胞淋巴瘤(AL
目的通过检测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PNH)伴或不伴再生障碍性贫血(AA)患者血小板膜补体复合物(C5b-9)、血小板活化分子(CD62p)表达及血清可溶性C5b-9(sC5b-9)水平探究PNH血栓形成的病理机制。方法用ELISA方法检测25例PNH/PNH-AA患者血清sC5b-9、补体C3和C4水平,并以30名健康志愿者作为正常对照;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PNH/PNH-AA患者与正常人血小板
目的探讨18F-FDG PET/CT的三种评价方法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骨髓受累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012年7月至2014年6月的77例初治DLBCL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接受18F-FDG PET/CT显像、单侧髂骨骨髓穿刺活检。以骨髓穿刺活检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为参照,评价视觉比较法(髂骨骨髓FDG摄取高于正常肝脏组织)、骨髓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法(髂骨骨
目的探讨白消安联合增加剂量氟达拉滨(Bu/ID-Flu)为主预处理方案进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和MDS转化的急性髓系白血病(MDSAML)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Bu/ID-Flu预处理方案进行allo-HSCT治疗27例MDS和22例MDS-AML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全部49例患者均达到造血重建。白细胞植活中位时间为13 (10~22)
目的探讨抗内皮细胞抗体(AECA)介导的血管内皮(EC)损伤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中的病理生理机制。方法收集allo-HSCT后患者的血清并纯化IgG型免疫球蛋白,将后者与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共培养,观察HUVEC的功能变化及凋亡情况。结果HUVEC与AECA阳性的IgG共培养后,黏附分子表达显著增高:IgG浓度为160、320、640 μg/ml时,上清可溶性胞间
目的探讨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HSCT)治疗年轻成人Ph-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疗效。方法纳入56例于2000年1月至2007年12月接受BDHALL2000/02方案治疗并于CR1期行AHSCT的成人(15~60岁)Ph-ALL患者,对其进行生存和预后影响因素分析。结果56例患者中标危、中危和高危者分别为23例(41.1%)、19例(33.9%)和14例(25.0%)。中位随访75(7~
期刊
期刊
目的比较心率控制和射频消融节律控制治疗心力衰竭(心衰)合并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的疗效。方法在Pubmed、EMBASE、中国知网及万方数据库中检索1990年1月至2014年3月发表的比较心率控制与节律控制治疗心衰合并房颤患者的随机对照研究,并应用Revman 5.1及Stata 12.0对其进行分析,分析的主要事件为随访结束时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6 mi
目的本研究假设正中神经刺激(MNS)通过调节交感神经的活性来影响室性心律失常的发作。方法阜外医院动物实验中心提供新西兰大白兔32只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β受体阻滞剂组、MNS组及阿片受体阻滞剂组,n=8)。采用下丘脑刺激(HPS)诱发室性心律失常模型,比较不同实验组内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及心脏间质去甲肾上腺素变化。每组动物均接受6阵HPS,其中β受体阻滞剂组、MNS组和阿片受体阻滞剂组于第3次H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