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紫砂经典茗壶的传承与发展

来源 :江苏陶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oc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紫砂艺术在五百年的历史传承与发展中,涌现了如“石瓢壶”等一大批传统经典茗壶,其壶艺光辉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紫砂艺人。今天的紫砂艺人承前启后、开拓创新,推动了紫砂事业的健康发展。本文就“瓢韵壶”的创作理念、形制、审美、意境、韵味等方面,作了简要的论述。
  关键词 传承;发展;瓢韵壶;审美取向
  紫砂壶是宜兴陶业发展中出现的一个较为特殊的品种,历经五百多年来的技艺传承与发展,形成了光货、花货、筋瓤货以及现代陶艺等四个大类,在造型与装饰上各擅胜场、自领风骚,积淀出厚重的紫砂文化,并涌现出一批出于名家的传世经典之作。现就借鉴历史名作“石瓢壶”形制创作的“瓢韵壶”(见图1)作一简要论述。
  1 经典传器的历史光辉
  紫砂经典传器是指发展脉络清晰、传承有序、壶人茶人文人共同推崇,又历久弥新的一批代表作,经常能在各类紫砂古籍中找到相关的记载,又来自紫砂发展不同的历史阶段,体现了技艺和审美的传承。
  2012年12月,宜兴市广播电视台、宜兴市陶瓷行业协会启动了“评选紫砂十大历史经典器型”活动。经当今多位国大师为主的专家组推荐及预评,最终社会各界评选出“紫砂十大历史经典器型”,其中光货“石瓢壶”为其中之一。
  资料显示,“石瓢壶”最早的设计者为清代嘉庆年间西泠八家之一、著名书画篆刻家陈鸿寿(号曼生), “曼生十八式”设计画稿中就有此壶样式,由宜兴紫砂名工杨彭年制作,史称“曼生石瓢”;与陈曼生同时代的上海名士、篆刻家瞿应绍(字子冶)设计的“子冶石瓢”也经杨彭年制作,同样为时人所重,他们的努力奠定了“石瓢壶”在壶艺界的地位。之后的百余年间,青史留名的制壶高手通常都制作过这一款式。当代顾景舟大师的“景舟石瓢”、徐汉棠大师的“汉棠石瓢”,都无不是在原有造型的基础上加以改良,追求卓越,形成了个性化的风格特征,并展现出不凡的艺术魅力。
  我在领悟、揣摩前辈大师制壶技艺的基础上,从“石瓢壶”基本形制入手,设计创作了“瓢韵壶”,感受“静观石瓢皆自得”的壶艺意韵。
  2 创新意识的物化感悟
  紫砂壶艺形式历来是在创新中发展,而创新是在传统的基础上,更好地适应不同历史阶段人们的不同追求,为紫砂收藏界提供更多可供选择的新品。它体现了精神与物质两个层面,即创新作品须为大众提供精神的愉悦和物质的享受。
  古人有“瓢饮”之说,即指用葫芦剖成瓢作为饮具。杜甫《赠特进汝阳王二十韵》:“瓢饮唯三径,岩栖在百层。”文人雅士借瓢之形,设计“石瓢壶”,流传至今已近两百年,基本早已定型,它壶体与盖钮组成圆锥体,侧看壶把也呈三角形,壶底面宽大,上翘直嘴,整体形制简洁流畅,尤其是“人”字形直线的运用,造成一个在主视角度以内的梯形表面,体现了简朴大方的工艺特征。
  “瓢韵壶”设计理念重在气韵,在不改变 “石瓢壶”基本形制的基础上,对光货作品的外观作了较大的增色。首先,主体宽面壶身上设计了等分的十个块面、线条凹凸有致的垂直玉兰花瓣,丰润挺括、玉洁冰清,以壶艺语言描绘春意盎然、万物生辉的田园美景。垂直阳角线与阴角线产生交替互补的视觉美感,隐约连接了若明若暗的花瓣,由此延伸至壶口面呈菱形圈口,平面压盖的外沿为菱形,与壶身凹凸线匹配,盖顶为扁方状桥形钮,六方直嘴,乳钉状三鼎足托起壶身,整体端庄稳重。由于壶身采用凹凸线构成花瓣图案,不仅主题意境鲜明,而且体现了光货与筋纹工艺相结合的特点,显现了淡泊宁静、韵味浓郁的清灵雅趣。由此体会到,创新意识可使缥缈的创意落地,在真实生活中再现抽象的艺术,壶艺语言不知不觉间早已成为独具广泛实践意义的人生行为和生存艺术。
  3 “瓢韵壶”的审美
  顾景舟大师就紫砂茗壶的审美曾提出了“形、神、气”的观点,这是在长期的实践中作出的精辟论述,也是我们年轻一代紫砂艺人在创作中必须深刻理会与把握的精要。其中,造型确定后,神是通过形表达的,就是散发出的韵味,气是作品表现出来美的本质。三者彼此交融。
  “瓢韵壶”以韵立壶,以韵显艺,将视觉美感作了意境的诠释。晚唐司空图的“韵味说”强调在创作中要使艺术形象“近而不浮,远而不尽”,包孕着无尽的神味,然后才能使作品具有“韵外之致”、“味外之旨”。也就是说,首先要使艺术形象做到“全美”,然后才能使作品具有“醇美”。“瓢韵壶”的设计创作,正是遵循了壶艺的审美原则,在技与艺的融通上作了探索和实践,从而彰显了作品的神韵。
其他文献
摘 要 紫砂壶的材质、工艺、造型装饰、艺术品位都是一流水准的,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艺术震撼力。紫砂作品内在的精、气、神、韵诉说着作者丰富的人生阅历、生活情趣、鲜明的人格个性。这款紫砂“紫玉缘壶”外表朴素而自然,却寓意着“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的意境。  关键词 紫砂;紫玉缘壶;造型;寓意  紫砂壶以丰富的文化内涵传承祖先的深刻哲思,让中华文明历久弥新,更是新世纪陶艺家传递情感的重要载体。紫砂
期刊
宜兴,自古就有“竹的海洋”的美誉。在竹岭上,从山顶放眼望去,到处都是层层叠叠的青翠,微风吹过,绿浪起伏,景色秀丽壮观。漫步竹林,婆娑舞动的翠竹,生机盎然的景观,叫人流连忘返。古往今来,文人墨客偏爱竹,留下无数诗文画作,自己也把这一腔情意用紫砂壶来展示出来。在创作作品时,常常选择以“竹”为题材。身处江南陶都,竹的身影随处可见,青翠挺拔,姿态出众。自己也有着文人雅士的“竹子情结”,对于飘逸幽静的竹,更
期刊
任何一门艺术都具有其独特的个性,紫砂壶同样如此,作为全手工制作成型的工艺品,每一把壶都承载着不同的气质、内涵和思想,而这些既构成了紫砂艺术渊博的文化体系,也成为了紫砂艺人孜孜不倦追寻的方向。  紫砂壶以壶式种类之繁多而冠绝于世,它们或“方匪一式、圆不一相”;或筋纹线条均匀有致、布局对称合理;或以瓜、果、鱼、虫等动植物变形夸张而形成壶状,各领风骚。不止如此,紫砂壶的装饰风格也是独树一帜,陶刻、泥绘、
期刊
宜兴紫砂茗壶既是实用性的茶具,也是可供欣赏的艺术品,是实用的生活空间中的藝术,是生活中可以直接享受的艺术,在实用性的追求中实现欣赏价值,这是紫砂艺术的“独特之处”。紫砂壶就像一本书,使喜爱茶壶者不断汲取知识,达到超凡脱俗的境界。紫砂壶似乎又是一面镜子,它能把壶中的知识反射到制作者的内心世界,因为有了丰富的知识,所以制壶者的心境达到清静高雅的境界。一件件栩栩如生的象形紫砂壶,就是一件件会表达语言的艺
期刊
十年前,针对“浓重粗野”的山水画现状,我提出了“新院体精神”,提倡对技道并进,格调雅正、意境深远的绘画艺术的探求。强调作品要有正气、静气与文气,画家要具备造型造景、用笔用墨和营造气韵的能力。其中有几个要素值得关注,我认为,既然是“山水画”,首先要保持所绘物象的自然性,画家在尊重其特征的基础上为山川写照、传神,即“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如此方能达到“咫尺之图,写百里之景。东西南北,宛尔目前;春夏
期刊
诞生于陶都宜兴的紫砂陶制作技艺,具有聚天地精华、承古今智慧的显著特征,紫砂艺苑发展至今已形成相对成熟和完善的体系,且新老传承、经久不衰,尤其在当代经济繁荣的时代背景下,愈发强盛而冠绝于世。经过历代壶艺人的努力创造,紫砂壶技艺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紫砂壶型也愈加丰富多样、千变万化,得益于紫砂壶艺承前启后的优势,许多经典传统壶型得以广泛认可和有效保护,时至今日,传统壶型已成为物质文化的瑰宝,延续发展
期刊
摘 要 竹之美,在于其清新淡雅的妙境雅俗共赏,而紫砂艺术在历史的文化演进中,其精神和竹又有何其相似之处。对于制壶艺人来讲,喜爱竹、欣赏竹、赞美竹,不仅是因为竹的万般风情给予艺术创作的灵感,而且竹的自然天趣和独特品格更给了哲理的启迪和人格的力量。  关键词 君子相贵壶;紫砂;竹  竹者重节,节者为信。竹乃君子化身,是“四君子”之一。竹,秀逸而有神韵,潇洒挺拔、清丽俊逸,有翩翩君子风度;竹中空有节,象
期刊
紫砂壶的诞生和发展始终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譬如它因茶而生;又常常被附加上丰富的人文情怀;同时,它与自然亦有着天然的联系。自古以来,许多紫砂壶都保留着自然的韵味,并且给予人无限的艺术感怀。在表现自然韵味时,恰到好处的搭配融合十分考验制壶艺人的功力。但凡一件优秀的紫砂壶艺作品,定是浑然天成而不失美感创意,能够使人从中获取丰富的情感,体会到超越器皿本身作用的价值。  事实上,在紫砂壶中表现自然韵味的最
期刊
摘 要 紫砂壶的造型、装饰、工艺、材质和艺术品位皆出类拔萃,以作品秀丽多姿的形象而傲视群芳,在陶瓷品类中独领风骚。数百年来,古老而年轻的紫砂工艺呈现满园春色的绮丽景象,紫砂的魅力一再提升。就装饰手法而言,有一种运用了篆刻、贴花、泥绘等工艺仿生设计的紫砂壶,人们称之为“花货”,作品的传神和作者赋予的完美形象,往往表现了作者内在的精神世界,讴歌了自然美。本文以紫砂“螭龙壶”为例,谈谈它所寄予的中国人吉
期刊
摘 要 艺术来源于生活,更高于生活,紫砂的创作也是如此。“梅情竹韵壶”以自然界中梅与竹的题材入壶,展示其生物形态的同时,表达了梅之情、竹之韵所共同蕴含的高雅纯洁、坚贞不屈的君子情怀,升华了梅情竹韵的人文意境,是一款兼具艺术形象和人文内涵的作品。  关键词 梅情竹韵壶;君子;贴塑  宋代大文豪苏轼有诗云“风泉二部乐,松竹三益友”,“岁寒三友”一说便始于此。松、竹、梅三种在寒冬时节仍可傲然而立的植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