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93年,联合国在中国召开了主题为“21世纪挑战及教育改革”的会议。来自24个国家的与会专家提出了一个共同看法:新世纪摆在人们面前的第一个挑战,既不是新技术革命也不是经济发展,而是青少年一代的道德问题。一个道德情感匮乏、缺少责任感的人,无法适应社会,“学会负责”已成为进入21世纪的通行证。面对21世纪的挑战,任何国家不但要把责任感教育列入学校的教育计划,更要把责任感作为家庭教育的重要目标。
什么是责任感
所谓责任感,是指个人对自己和他人、对家庭和集体、对国家和社会所负责的认识、情感和信念以及与之相应的遵守规范,承担责任和履行责任的自觉态度。当他认识到履行责任的重要性时,会在履行责任后获得美好的情感体验,或者在没有履行责任时会引起羞愧、内疚和自责等情感体验,从而会促使自己不断去认识和完成新的职责。责任感,是指一个人自觉地把承担的事情当作分内应做的并竭尽全力去完成的一种心态,是一个人日后能够立足于社会、获得事业成功的一种人格品质。
培养孩子责任感的重要性
责任感是健康人格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一个责任感强的人是一个崇尚理性并以此指导自己行为的人;一个责任感强的人又是一个感情丰富、极具同情心的人,更重要的是一个责任感强的人往往是一个为实现崇高目标而不懈追求的人。他的创造力会不断地迸发出来,可以说责任感是一个人的创造精神的动力机制。
责任感是成就事业的前提,也是形成良好品德的基础。托尔斯泰认为:“一个人若没有热情,他将一事无成,而热情的基点正是责任心。”有些孩子智力本来并不低,但是成年后,却无所作为,其中原因之一,就是缺少责任感;有些孩子与正常孩子的智力并无异样,但由于有强烈的责任感,成年以后往往成就斐然。
培养孩子的责任感是很迫切的。责任感是人唯一可以发觉内心的需要并启动强大的主观能动性的钥匙。告诉孩子应当帮助需要帮助的人,每个人都有需要别人帮助的时候,自己有麻烦,需要他人的援助,同样,别人遇到问题,自己也要主动地能够提供帮助。比如:上车时,要主动地为老人让座,把自己的铅笔主动借给邻桌同学,给游客指路等等。孩子帮助别人,从受助者的感激中会体验到自身的价值,提高责任感。
责任感的培养是一个人健康成长的必由之路,也是一个成功者的必备条件。1920年,有位11岁的美国男孩踢足球时不小心地踢碎了邻居家的玻璃,人家索赔12.50美元(约合现在人民币100元)。闯了大祸的美国男孩向父亲承认错误后,而父亲则让他对自己的过失负责。他为难地说:“我没钱赔人家。”父亲说:“这12.50美元先借给你,一年后还给我。”从此,这位美国男孩每逢周末、假日便外出打工,经过半年的努力,他终于挣足了12.50美元还给了父亲。这个男孩就是后来成为美国总统的里根。他在回忆这件往事时说:“通过自己的劳动来承担过失,使我懂得了什么叫责任。”
造成孩子缺乏责任感的原因
家长忽视责任感教育。这并非说家长没有担负起教育孩子的责任,相反的是他们非常注重孩子的学习、技能等方面,却经常忽略对孩子的人格和责任的培养。比如:许多父母常对孩子说,你这次考试如果前进了几名,就奖励你几元。其实,这应该是培养孩子们劳有所获,努力进取就会得到的概念。但如果家长不全面地认识这个做法的话,结果会导致孩子们全然没有体会到学习是自己的职责,是“要我学”,而不是“我要学”。还有的家长对孩子的作业任务,“参与意识”过强,总爱帮孩子干这干那,结果孩子学习的“主体意识”明显淡化,学业成绩日趋下降。其实有很多的孩子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要想解决是有章可循的,只要家长们跳出“只缘身在此山中”的误区就可以解决。
生活中,有些孩子受到一点委屈,便离家出走,更有甚者,有的孩子竟然对自己行凶——自杀。孩子为什么会产生如此极端的想法或做法呢?心理学家分析认为,这是孩子对自己不负责任的一种表现。
很多父母认为,孩子还小,没必要那么早培养孩子的责任感,长大以后责任感也就自然会有。其实不然。孩子就像一株幼小的树苗,只顾一心地呵护和关爱是不够的,小时候不去修理多余的“侧枝”和摘除染病的“叶子”,待“树”长大后,树已定型,就像孩子的心理已经形成某种定势,要改变孩子根深蒂固的观念是非常难的。
家庭中孩子责任感培养的现状调查
目前家庭教育中比较普遍地存在一个问题,家长对孩子的照顾过多,束缚过多,在家庭生活中许多本应由孩子去想、去做、去负责的事都由家长包揽了。笔者对自己所教班级的45位家长和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也反映了这一点。
表一:家长问卷
孩子在家中固定承担一两项家务活:26%
家务事,父母或长辈全承包了:54%
有空闲就做,没时间就算了:23%
总能主动提出为家中服务的:12%
能记住家中大事情或长辈生日的:10%
表二:学生问卷
自己的衣物(如内裤、袜子、手绢、书包等)主要应由:A.自己洗:28% B.父母洗:68% C.谁有空谁洗:4%
自己的学习用具和第二天上课的书本主要由:A.自己整理:60% B.父母整理:40% C.谁有空谁整理:0%
自己的房间、衣柜主要由:A.自己整理:15% B.父母整理:83% C.谁有空谁整理:2%
由此可见,独生子女的优越条件,导致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加重。另外,家长对孩子期望值较高,不让孩子参加家务劳动,怕影响孩子学习,结果使孩子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坏习惯,从而也丧失了对孩子们进行日常的责任感的培养的最好机会。
家庭中如何培养孩子的责任感
言传身教 父母与孩子制订一个《家庭公约》。“孩子需要父母做些什么”“父母应该为孩子做些什么”“父母能够做些什么”,列出父母、孩子分别要做的事情,不能让孩子感到父母只在吩咐他们做家务。作为家长,应该使孩子知道自己也要做比他多得多的工作,向做家务的孩子道谢。称赞只是适于孩子的一种鼓励方式,家长还要经常告诉孩子,对他们的帮助多么感激,这种真诚的感激会令孩子更积极地成为做家务的好帮手。
家长有意识地与孩子谈谈自己的工作,将自己完成一项工作或克服一个困难后心理获得的愉悦和成就感传达给孩子,使孩子感到责任意识的重要性。
有始有终 从日常小事做起,家长可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实际能力,订出可行的计划,如让幼儿期的孩子自己收拾玩具,整理图书等;让上小学的孩子自己整理书包,按时完成作业、整理房间、适当做一些小家务等等。家长还应注意指导、督促检查,坚持严格要求,帮助孩子把事情做好,教导孩子做事有始有终。
学会负责 让孩子懂得对自己行为承担后果。任何行为都会产生一定的后果,孩子做得对、做得好应得到适当地奖励;做错了,给予合理的惩罚,他就会懂得检点自己的行为,增强自己的责任意识。父母要善于抓住生活中的点滴小事,无论事情的结果好坏,只要是孩子的独立行为结果,就要鼓励孩子敢作敢当,不要逃避责任,应该勇于承担后果,家长不应替他承担一切。教育孩子应履行自己的诺言,即使孩子有些不情愿,也必须这样做。
学会关心 要教育孩子关心自己的亲人和家庭,家长应该要求孩子主动关心家里的老人、病人和比自己年幼的弟弟、妹妹,要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让孩子在家庭生活的磨炼中形成责任感,进而上升为对家庭、对父母的负责。
参与活动 鼓励学生积极参加集体活动,为他人或集体做些有益的事情。作为班中一员要主动为集体打扫卫生;作为班干部要积极协助班主任做好班级工作等。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爸爸、妈妈或同学、老师的肯定评价,在他产生满足和愉快的内心体验的过程中,逐渐培养责任感。
在社会活动中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家长可以有意识地安排孩子帮助孤寡老人、残疾人做点事,积极参加社区的卫生、绿化劳动,鼓励孩子在幼儿园、学校做好值日工作等。在反复体验成就感的过程中,自信的种子就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逐渐生根发芽,并逐渐形成牢固的个人品质,同时他们也获得了良好的愉快的情趣体验。
一个人格健全的孩子,责任感是十分强烈的,他可以感受和勇于承担压力,有能力将这些压力正确地转化为动力,从而感受很多成功的喜悦,也会为自己骄傲,坚实地走向成功。
(作者单位:北京市史家小学)
什么是责任感
所谓责任感,是指个人对自己和他人、对家庭和集体、对国家和社会所负责的认识、情感和信念以及与之相应的遵守规范,承担责任和履行责任的自觉态度。当他认识到履行责任的重要性时,会在履行责任后获得美好的情感体验,或者在没有履行责任时会引起羞愧、内疚和自责等情感体验,从而会促使自己不断去认识和完成新的职责。责任感,是指一个人自觉地把承担的事情当作分内应做的并竭尽全力去完成的一种心态,是一个人日后能够立足于社会、获得事业成功的一种人格品质。
培养孩子责任感的重要性
责任感是健康人格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一个责任感强的人是一个崇尚理性并以此指导自己行为的人;一个责任感强的人又是一个感情丰富、极具同情心的人,更重要的是一个责任感强的人往往是一个为实现崇高目标而不懈追求的人。他的创造力会不断地迸发出来,可以说责任感是一个人的创造精神的动力机制。
责任感是成就事业的前提,也是形成良好品德的基础。托尔斯泰认为:“一个人若没有热情,他将一事无成,而热情的基点正是责任心。”有些孩子智力本来并不低,但是成年后,却无所作为,其中原因之一,就是缺少责任感;有些孩子与正常孩子的智力并无异样,但由于有强烈的责任感,成年以后往往成就斐然。
培养孩子的责任感是很迫切的。责任感是人唯一可以发觉内心的需要并启动强大的主观能动性的钥匙。告诉孩子应当帮助需要帮助的人,每个人都有需要别人帮助的时候,自己有麻烦,需要他人的援助,同样,别人遇到问题,自己也要主动地能够提供帮助。比如:上车时,要主动地为老人让座,把自己的铅笔主动借给邻桌同学,给游客指路等等。孩子帮助别人,从受助者的感激中会体验到自身的价值,提高责任感。
责任感的培养是一个人健康成长的必由之路,也是一个成功者的必备条件。1920年,有位11岁的美国男孩踢足球时不小心地踢碎了邻居家的玻璃,人家索赔12.50美元(约合现在人民币100元)。闯了大祸的美国男孩向父亲承认错误后,而父亲则让他对自己的过失负责。他为难地说:“我没钱赔人家。”父亲说:“这12.50美元先借给你,一年后还给我。”从此,这位美国男孩每逢周末、假日便外出打工,经过半年的努力,他终于挣足了12.50美元还给了父亲。这个男孩就是后来成为美国总统的里根。他在回忆这件往事时说:“通过自己的劳动来承担过失,使我懂得了什么叫责任。”
造成孩子缺乏责任感的原因
家长忽视责任感教育。这并非说家长没有担负起教育孩子的责任,相反的是他们非常注重孩子的学习、技能等方面,却经常忽略对孩子的人格和责任的培养。比如:许多父母常对孩子说,你这次考试如果前进了几名,就奖励你几元。其实,这应该是培养孩子们劳有所获,努力进取就会得到的概念。但如果家长不全面地认识这个做法的话,结果会导致孩子们全然没有体会到学习是自己的职责,是“要我学”,而不是“我要学”。还有的家长对孩子的作业任务,“参与意识”过强,总爱帮孩子干这干那,结果孩子学习的“主体意识”明显淡化,学业成绩日趋下降。其实有很多的孩子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要想解决是有章可循的,只要家长们跳出“只缘身在此山中”的误区就可以解决。
生活中,有些孩子受到一点委屈,便离家出走,更有甚者,有的孩子竟然对自己行凶——自杀。孩子为什么会产生如此极端的想法或做法呢?心理学家分析认为,这是孩子对自己不负责任的一种表现。
很多父母认为,孩子还小,没必要那么早培养孩子的责任感,长大以后责任感也就自然会有。其实不然。孩子就像一株幼小的树苗,只顾一心地呵护和关爱是不够的,小时候不去修理多余的“侧枝”和摘除染病的“叶子”,待“树”长大后,树已定型,就像孩子的心理已经形成某种定势,要改变孩子根深蒂固的观念是非常难的。
家庭中孩子责任感培养的现状调查
目前家庭教育中比较普遍地存在一个问题,家长对孩子的照顾过多,束缚过多,在家庭生活中许多本应由孩子去想、去做、去负责的事都由家长包揽了。笔者对自己所教班级的45位家长和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也反映了这一点。
表一:家长问卷
孩子在家中固定承担一两项家务活:26%
家务事,父母或长辈全承包了:54%
有空闲就做,没时间就算了:23%
总能主动提出为家中服务的:12%
能记住家中大事情或长辈生日的:10%
表二:学生问卷
自己的衣物(如内裤、袜子、手绢、书包等)主要应由:A.自己洗:28% B.父母洗:68% C.谁有空谁洗:4%
自己的学习用具和第二天上课的书本主要由:A.自己整理:60% B.父母整理:40% C.谁有空谁整理:0%
自己的房间、衣柜主要由:A.自己整理:15% B.父母整理:83% C.谁有空谁整理:2%
由此可见,独生子女的优越条件,导致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加重。另外,家长对孩子期望值较高,不让孩子参加家务劳动,怕影响孩子学习,结果使孩子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坏习惯,从而也丧失了对孩子们进行日常的责任感的培养的最好机会。
家庭中如何培养孩子的责任感
言传身教 父母与孩子制订一个《家庭公约》。“孩子需要父母做些什么”“父母应该为孩子做些什么”“父母能够做些什么”,列出父母、孩子分别要做的事情,不能让孩子感到父母只在吩咐他们做家务。作为家长,应该使孩子知道自己也要做比他多得多的工作,向做家务的孩子道谢。称赞只是适于孩子的一种鼓励方式,家长还要经常告诉孩子,对他们的帮助多么感激,这种真诚的感激会令孩子更积极地成为做家务的好帮手。
家长有意识地与孩子谈谈自己的工作,将自己完成一项工作或克服一个困难后心理获得的愉悦和成就感传达给孩子,使孩子感到责任意识的重要性。
有始有终 从日常小事做起,家长可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实际能力,订出可行的计划,如让幼儿期的孩子自己收拾玩具,整理图书等;让上小学的孩子自己整理书包,按时完成作业、整理房间、适当做一些小家务等等。家长还应注意指导、督促检查,坚持严格要求,帮助孩子把事情做好,教导孩子做事有始有终。
学会负责 让孩子懂得对自己行为承担后果。任何行为都会产生一定的后果,孩子做得对、做得好应得到适当地奖励;做错了,给予合理的惩罚,他就会懂得检点自己的行为,增强自己的责任意识。父母要善于抓住生活中的点滴小事,无论事情的结果好坏,只要是孩子的独立行为结果,就要鼓励孩子敢作敢当,不要逃避责任,应该勇于承担后果,家长不应替他承担一切。教育孩子应履行自己的诺言,即使孩子有些不情愿,也必须这样做。
学会关心 要教育孩子关心自己的亲人和家庭,家长应该要求孩子主动关心家里的老人、病人和比自己年幼的弟弟、妹妹,要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让孩子在家庭生活的磨炼中形成责任感,进而上升为对家庭、对父母的负责。
参与活动 鼓励学生积极参加集体活动,为他人或集体做些有益的事情。作为班中一员要主动为集体打扫卫生;作为班干部要积极协助班主任做好班级工作等。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爸爸、妈妈或同学、老师的肯定评价,在他产生满足和愉快的内心体验的过程中,逐渐培养责任感。
在社会活动中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家长可以有意识地安排孩子帮助孤寡老人、残疾人做点事,积极参加社区的卫生、绿化劳动,鼓励孩子在幼儿园、学校做好值日工作等。在反复体验成就感的过程中,自信的种子就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逐渐生根发芽,并逐渐形成牢固的个人品质,同时他们也获得了良好的愉快的情趣体验。
一个人格健全的孩子,责任感是十分强烈的,他可以感受和勇于承担压力,有能力将这些压力正确地转化为动力,从而感受很多成功的喜悦,也会为自己骄傲,坚实地走向成功。
(作者单位:北京市史家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