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基础,是探索知识的最大动力。本文依据新的课程标准和小学生的学习特点,结合教与学的实践,从多个方面谈谈培养和激发小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些做法。
关键词:培养 情境 激发 兴趣 操作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对学生培养数学兴趣的要求:“使学生具有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那么,如何使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呢?
一、创设情境,引起兴趣
例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先提问:“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是什么?”当学生轻松回答后,教师再问:“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是否也有类似的规律呢?”有的学生可能受前者的影响回答:“个位是3、6、9的数能被3整除。”是这样吗?同学们一试,像13、23、29、56等都不能被3整除,显然这不是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这时,教师凭借已有知识推出一些3的倍数,然后确定其中一个数,调换各数位上的数字,如135与换位置后的531、153、315、351,让学生检验换位后的各数还是不是3的倍数,学生经过检查惊奇地发现它们仍然是3的倍数,这说明能被3整除的数与其每个数字所在的数位无关。“那么这里边有什么奥秘呢?”不等教师提问,学生自己便会积极思考起来,急于想找到答案,产生了跃跃欲试的主体探索意识,诱发出了强烈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这时展开新课教学,就能使教学效果较佳。
二、加强直观教学,指导学具操作,培养学习兴趣
比如,在学习梯形的面积时,先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两个大小完全相同的梯形,指导学生拼成一个已学过的图形——平行四边形。然后启发学生仔细观察: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与原来的梯形有什么关系?由于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获得了大量的感性认识,不难看出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是原来梯形上底和下底之和,高是梯形的高,梯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的一半。接下来,在老师的引导下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这样,老师指导学生在操作中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口表达,使学生既顺利地学到了知识,又培养了学习兴趣。
三、通过游戏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学“元、角、分”的练习中,我设计了“小熊卖文具”的游戏:请一个小朋友戴上头饰做小熊,大家当顾客,到文具店买东西。这一场景,真实地再现了孩子们的生活,他们顿时喜形于色,迫不及待地加入了游戏行列,望着商店里想买的东西,快乐之情溢于言表。此时此刻,我及时地把商店里要买的东西变成简单的元、角、分换算,看着价格单上的价钱就能买到自己想买的东西。在游戏中学习,学生学而不厌,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动手操作,提高兴趣
例如在教学“求平均数”中“移多补少,使两者一样多”的应用题时,教师准备许多圆片让学生操作,从多的一行取几个移到另一行,使两行的圆片一样多。学生的操作兴趣非常高,起初是笨拙地一个一个地移,然后就有学生发觉可利用求平均数以后来移,最后学生又发现了一种更简便的算法——利用求两者的“差”来移……通过动手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而且在多种感官的运用中,学生们学到了探索新知识的一种方法,发展了自主学习的能力。
五、采用自编口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对顺口溜学得快,记得牢。在教学中,我常常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自编口诀,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掌握数学知识。如在讲被减数中间、末尾有零的退位减法时,我在学生学完新课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找规律,总结出:被减数中间、末尾有零的退位减,“零头有点就是九,零头无点就是十”。这样,学生对数学知识能够牢固准确地记忆,有利于学生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培养其学习兴趣,使“苦学”变“乐学”。由抽象变为形象,化难为易,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六、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兴趣
学习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当学生一旦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找到问题的答案时,就会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如有的学生对“零做除数没有意义”提出疑问时,我在鼓励的同时让学生把下列除式写成相应的乘式:
①7÷0=( );→→( )×0=7
②0÷0=( );→→( )×0=0
结果学生在老师启发下自己找到了根由:括号内①是“不存在”,②是“不唯一,可以是任何自然数”,所以零做除数没有意义。可见当学生遇到疑问时,教师应抓住有利时机,及时给予点拨、诱导、“架桥、铺垫”等,帮助学生不断获得成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和途径很多,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总结、不断积累、不断创新,才能更好地促进小学数学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陈清容 吕世虎《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法》.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3]《小学数学教学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
关键词:培养 情境 激发 兴趣 操作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对学生培养数学兴趣的要求:“使学生具有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那么,如何使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呢?
一、创设情境,引起兴趣
例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先提问:“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是什么?”当学生轻松回答后,教师再问:“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是否也有类似的规律呢?”有的学生可能受前者的影响回答:“个位是3、6、9的数能被3整除。”是这样吗?同学们一试,像13、23、29、56等都不能被3整除,显然这不是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这时,教师凭借已有知识推出一些3的倍数,然后确定其中一个数,调换各数位上的数字,如135与换位置后的531、153、315、351,让学生检验换位后的各数还是不是3的倍数,学生经过检查惊奇地发现它们仍然是3的倍数,这说明能被3整除的数与其每个数字所在的数位无关。“那么这里边有什么奥秘呢?”不等教师提问,学生自己便会积极思考起来,急于想找到答案,产生了跃跃欲试的主体探索意识,诱发出了强烈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这时展开新课教学,就能使教学效果较佳。
二、加强直观教学,指导学具操作,培养学习兴趣
比如,在学习梯形的面积时,先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两个大小完全相同的梯形,指导学生拼成一个已学过的图形——平行四边形。然后启发学生仔细观察: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与原来的梯形有什么关系?由于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获得了大量的感性认识,不难看出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是原来梯形上底和下底之和,高是梯形的高,梯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的一半。接下来,在老师的引导下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这样,老师指导学生在操作中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口表达,使学生既顺利地学到了知识,又培养了学习兴趣。
三、通过游戏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学“元、角、分”的练习中,我设计了“小熊卖文具”的游戏:请一个小朋友戴上头饰做小熊,大家当顾客,到文具店买东西。这一场景,真实地再现了孩子们的生活,他们顿时喜形于色,迫不及待地加入了游戏行列,望着商店里想买的东西,快乐之情溢于言表。此时此刻,我及时地把商店里要买的东西变成简单的元、角、分换算,看着价格单上的价钱就能买到自己想买的东西。在游戏中学习,学生学而不厌,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动手操作,提高兴趣
例如在教学“求平均数”中“移多补少,使两者一样多”的应用题时,教师准备许多圆片让学生操作,从多的一行取几个移到另一行,使两行的圆片一样多。学生的操作兴趣非常高,起初是笨拙地一个一个地移,然后就有学生发觉可利用求平均数以后来移,最后学生又发现了一种更简便的算法——利用求两者的“差”来移……通过动手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而且在多种感官的运用中,学生们学到了探索新知识的一种方法,发展了自主学习的能力。
五、采用自编口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对顺口溜学得快,记得牢。在教学中,我常常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自编口诀,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掌握数学知识。如在讲被减数中间、末尾有零的退位减法时,我在学生学完新课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找规律,总结出:被减数中间、末尾有零的退位减,“零头有点就是九,零头无点就是十”。这样,学生对数学知识能够牢固准确地记忆,有利于学生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培养其学习兴趣,使“苦学”变“乐学”。由抽象变为形象,化难为易,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六、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兴趣
学习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当学生一旦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找到问题的答案时,就会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如有的学生对“零做除数没有意义”提出疑问时,我在鼓励的同时让学生把下列除式写成相应的乘式:
①7÷0=( );→→( )×0=7
②0÷0=( );→→( )×0=0
结果学生在老师启发下自己找到了根由:括号内①是“不存在”,②是“不唯一,可以是任何自然数”,所以零做除数没有意义。可见当学生遇到疑问时,教师应抓住有利时机,及时给予点拨、诱导、“架桥、铺垫”等,帮助学生不断获得成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和途径很多,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总结、不断积累、不断创新,才能更好地促进小学数学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陈清容 吕世虎《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法》.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3]《小学数学教学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