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本培元巧修剪

来源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xuek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要设计出科学适当的高中文言文教学目标,首先得找到高中文言文教学最基础的目标,即“本元”目标。这个目标只有既遵循《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新课标全国卷高中语文考试大纲》(以下简称《新考纲》)、《考试大纲说明》(以下简称《考试说明》)的相关规定,又关注当代高中生的实际学情,才“合法合情”。如何设定出这样的目标?
  一、遵循课标要求,设定“本元”目标
  《新课标》倡导遵循“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具体来说,学生要通过高中语文课程的学习,在“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五个方面获得发展。
  针对文言文必修和选修教材的教学,《新课标》又分别作了明确规定。比如,“阅读浅易文言文,养成初步的文言语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内容和文字不太艰深的我国古代散文,进一步培养文言语感。背诵一定数量的我国古代诗文名篇,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文化积累,为形成传统文化的底蕴打下扎实基础”等。
  据此分析,文言文教学的“本元”目标可以设定为六项:(一)诵读并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学会识文断句;(二)理解并积累常见的文言虚(实)词以及特殊句式的意义或用法,能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三)理解并翻译文言语句;(四)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五)理解文本内容,筛选相关信息,鉴赏评价表达技巧及作者或文中人物的观点态度价值观;(六)通过阅读和鉴赏陶冶性情,深化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
  二、研究学情,调整“本元”目标
  以上六个方面的目标只是具备“合法性”,并不是说每一个年级都要同时达成这些目标。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酌情调整教学目标。
  针对高一学生文言知识储备少、文言文阅读能力低的特点,教学目标应侧重于“本元”目标的前4点,以夯实基础、探究方法和培养兴趣为主。
  高二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也有了不少的文言知识储备,应该将以上6个“本元”目标都作为教学重点。
  高三学生面临高考,可以参照《新考纲》《考试说明》为他们量身定做针对性的学习目标。关于文言文考试,《新考纲》规定了5个角度:“1.识记。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2.理解。(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2)理解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3.分析综合。(1)筛选文中的信息;(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4.鉴赏评价。(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考试说明》则用题例的方式诠释了考纲和课程标准。因此,我们在《新考纲》和《考试说明》的框架下,譬如根据新课标全国卷语文高考试题的命题意图和样式,可以设置这样的教学目标:(一)理解性默写考纲规定的名篇名句;(二)学会断句;(三)掌握一定量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四)理解文本内容,筛选、概括文本相关信息,合理评价(鉴赏)人物形象、作者观点和表达技巧,根据文本作出合理推断;(五)学会据分踩点,调动文言虚(实)词、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积累,结合上下文理解并翻译文言语句等。
  上述五个方面的目标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依循高考逐年变化的规律,我们还需做一些侧重点的调整和目标的细化。比如,针对“掌握一定量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的目标,我们可以将其细化为“掌握古代社会的典章制度、礼仪习俗、器物用具、科举官职、天文历法以及衣食住行等文化常识”。
  三、根据文本特点,修剪“本元”目标
  以上主要从“合法合情”的角度探讨了目标的设置问题,仅此远远不够。针对每一个具体的教学文本,教师必须进一步修剪目标,让其更加“合理”。这个“理”包括“小理”和“大理”两个方面。“小理”主要针对文言文本材料(即教材)本身而言,“大理”则针对古代文化精髓与当代主流文化的碰撞而言。
  首先谈谈“小理”。譬如《离骚》《赤壁赋》(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2,同版本教材以下简称“必修*”)《劝学》《师说》(必修3)《逍遥游》(必修5)《阿房宫赋》(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同版本教材以下简称选修《古诗文欣赏》)等《新课标》《新考纲》要求背诵默写的篇目是经典中的经典,针对它们设置教学目标无需旁顾,直接将以上六大“本元”目标悉数列出。
  对于其他文本材料,教师可以根据字面的难易程度以及文章在表达技巧、结构布局、语言形象、构思立意等方面的不同,适当地“修剪”整理目标。如果文本较浅显,像《烛之武退秦师》《鸿门宴》(必修1)等,除了“夫晋,何厌之有?”“大王来何操?”等几个特殊句式外,就无需再把“掌握特殊句式”作为教学目标。这两篇文章都注重了人物形象的塑造,不妨把“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作为学习的重点目标。如果文本较难,如《陶庵梦忆序》(选修《古诗文欣赏》)《张衡传》(必修4)等,就要将“理解并积累常见文言虚(实)词、特殊句式的意义或用法,理解并翻译文言语句”等作为重点教学目标了。其他如《项脊轩志》《大铁椎传》(选修《古诗文欣赏》)等就可以学习文章的选材组材、结构布局的技巧,《六国论》(选修《古诗文欣赏》)《过秦论》(必修3)等就可以学习文章构思立意的技巧等。
  再谈谈“大理”。这个“大理”就是要重视学生的人格培养,即“本元”目标(六)。这个目标应贯穿于整个高中阶段的教学,但要注意古为今用,让古人的普世价值观与当代的主流文化完美融合。
  梳理高中文言文本材料中的“大理”,大致包括以下五种:①不论地位高低、际遇好坏,都保持忧国忧民的爱国心。如《离骚》中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廉颇蔺相如列传》(必修4)中蔺相如“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等忧国忧民之心。②为实现理想百折不挠,甚至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如《师说》(必修3)中韩愈“不拘于时”,不顾“群聚而笑之”,坚持“行古道”,大力倡导古文运动,《苏武传》(必修4)中苏武被囚北海“杖汉节牧羊”19年而不辱使命的刚毅等。③不畏强暴,捍卫正义,坚守真理的胆识。如《荆轲刺秦王》(必修1)中舍生取义的荆轲,《张衡传》(必修4)中“出为河间相,治威严,整法度”的张衡的忠义等。④洁身自好,清正廉明的修为。如《张衡传》《离骚》中,张衡、屈原廉洁奉公、刚正不阿的为官之范等。⑤忠于国家,重视友情,孝敬长辈的真情。如《陈情表》(必修5)中的孝、《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对亡妻的爱等。这些“大理”古今同理,教师要根据文本的不同,设定针对性的目标。
  除此以外,教材中还有许多可供人格教育的内容。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寡人之于国也》必修3)的普爱思想,“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伶官传序》选自选修《古诗文欣赏》)中的哲学思考,以及《阿房宫赋》《六国论》(选修《古诗文欣赏》)《过秦论》(必修3)中的戒奢爱民和《庖丁解牛》《种树郭橐驼传》(选修《古诗文欣赏》)中的顺势而为等,都是很好的人格教育材料。教师挖掘这些思想并与当代精神相结合而设定德育目标,必然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学生的健全人格。
  高中文言文教学目标的设计就像培植果树,教师先按“合法合情”的原则设定本元目标,让文言文知识像果苗扎根土壤一样在学生心田中生根,然后以“合理”的方式进行修剪,学生的文言智慧之花定然绚烂。
  (作者单位:兴山一中)
其他文献
作文教学中,教师适时引入平板电脑,不仅能丰富教学资源,延伸教学时空,激发学习兴趣,而且能变革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率,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笔者以《旅游攻略》教学为例,谈谈平板电脑在作文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一、把握学情,追求实效  学情是课堂教学的立足点和出发点。教师只有准确地把握学情,才能及时调控课堂,提高教学实效。把握学情要求教师既要做好课前预设,又要善于捕捉课堂上稍纵即逝、不断生成的教学资源,
一、读中品,与文本对话  《七颗钻石》是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是19世纪俄国文学巨匠列夫·托尔斯泰写的一篇童话故事。故事中,“爱”使水罐一次又一次地发生了神奇的变化。  本课的语言算不上优美生动,但它用一个个充满神奇的想象串联起整个故事情节,推动故事的发展。教师可以在指导学生诵读的过程中,品味语言特点,感受童话的神奇。如:  师:在故事中,水罐出现了一次次神奇的变化。请大家
“四环节立体式”教学模式中自主学习环节是指课堂教学中让更多的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促进学生自我发展的学习。就物理这一学科而言,在自主学习环节中,我们通常围绕两大主线开展课堂教学活动。  一、教师的主导作用  倡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将成为一个课堂教学程序的设计者,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帮助者,应该说,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任务更重,掌控课堂的能力要更强。  1.引导学生形成一个定势的物理学习思维  为了
上卷·加勒比的日与夜    南美洲岛国San Esperito是一个美丽的地方,这个面积为1200平方公里的热带岛屿有着碧海蓝天、白沙椰林和茂密的植被。可惜这个本该是度假胜地的国度却有着一个野心勃勃的残暴军政府,在其铁腕统治之下,这个岛屿变得乌烟瘴气。本来“伟大”的美利坚合众国并没打算理会岛上人民的自由呼声,但一份关于国际核黑市秘密交易的情报却引起了中央情报局(CIA)的重视:San Esperi
比喻是语言艺术中的瑰宝,在初中数学课堂中巧用比喻架起陌生知识与熟悉生活之间的桥梁,妙用比喻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形象,让学生学得轻松,让数学课堂妙趣横生!  巧比“牛鼻子”,妙画“平移图”。在数学教学中,结合实际生活经验,巧设比喻用形象化语言解释数学方法,使其不再抽象枯燥。例如在《图形平移》教学中,很多学生往往凭感觉来画,平移出来的图形总是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要么不完整,要么变形了,那么在教学中可
《吕氏春秋》中有这样一句话,“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这句话生动地说明了“动”的作用与重要性。“动”是一切生命的源泉,没有了动,万事万物就丧失了生机与活力。  课堂教学同样如此,没有“动”的课堂是枯燥乏味的,也必然是低效的。当然,我们不能过于狭窄地理解此处所说的“动”,而把它与让学生无休无止的活动等同起来。这里所说的“动”既包括学生个体的“自动”,即自主的思考与探索;又包括学生群体的“互动”,
《1000以内数的认识》是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万以内数的认识》的第一小节内容。这部分内容在整个数的学习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在学生掌握了计数单位“一”“十”“百”之间关系的基础上进行的,它既是100以内数的认识的延伸和扩展,又是万以内的数乃至更大的数的认识的基础。教学中笔者在“数形结合”思想的指导下,顺利地突破了教学重难点,完成了教学任务。具体操作如下:  一、充分感知,形成清晰数感
《1亿有多大》是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知识学习结束后的一节综合与实践课,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探究活动,经历猜想、实验、推理和对照的过程,利用可想象的素材充分感受1亿有多大,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  教学再现  片断一 迁移引新  师:前面我们已经认识了大数,这个数(板书“100000000”)怎样读?  生1:读作一亿。  师:1亿有多大?  生2:1亿是10个一千万。  生3:1亿是100
“一课一得,课课有得”,这是我们在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中说的比较多的8个字。  得什么,概括地讲,就是学生能够得到促进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干货”。  一节习作指导课,指导的内容是“说说心里话”,教学过程大体是:解读习作要求→口述“心里话”→编写习作提纲→习作。课堂教学氛围并不沉闷,学生用两节课的时间,都完成了习作。课后,教研组对学情进行了严肃认真的调查分析:①一节课下来,学生除了写出一篇文章外,认知
学校的教育教学理念体现在每一个课程活动中,如课堂教学、实践活动、课程体验活动和课外延伸专栏等,每一个活动都蕴含着可立求真的教育理念。  一、寻求思维本质,感受数学之真谛  数学思想是一笔让学生受益终身的财富,也是人生路上不可或缺的风景。因此,在数学课堂上着眼“联系”寻找本质,借助这样的思维训练,教师能帮助学生形成归纳、建模等数学思想。  如,在教学第四单元的《解决问题》时,教师从以下几个角度培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