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叶至善的序跋看其编辑理念

来源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w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叶至善的序跋写作极其讲究.《叶至善集》共收录了77篇序跋.赏阅这些序跋文,除了感受到序跋应有的旨意外,还可从中体悟出叶至善的编辑理念.他重视精品出版物的重印、再版,传导出好书、追求社会效益的出版观;注重语言文字的准确、流畅,传递正确使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语言观;重视“杂七杂八”知识的学习,倡导编辑要成为“杂家”的编辑观.
其他文献
《花间集》的相思离别、歌颂自然之美及咏史怀古等题材中,山水书写或渲染气氛,或抒发情感,对词作主题的呈现起到了重要作用.山水书写借鉴了山水诗以景传情、因情见景、情景交融等手法,体现了士大夫文人的审美趣味及词的抒情功能,预示着词坛“以诗为词”的发展趋势.
深入推进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是新时代涉农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知农爱农新型人才的重要举措.涉农高校的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决定其推进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决不能生搬硬套、照本宣科,必须在育人目标与育人过程相互贯通、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有机统一、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同频共振等方法的指导下,从强化专业课教师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的意识与能力、注重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元素挖掘与载体创新、构建专业课课程思政长效机制等多个方面协同推进.
历史虚无主义的兴起及“假大空”的红色文化教育模式使大学生难以认同其真正内涵,弱化高校红色文化教育的效果,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受到干扰.本研究运用激活扩散模型和内隐理论,探究大学生对红色文化概念的认知结构和态度倾向.结果 表明,大学生对红色文化概念的认知结构由革命历史、实践主体、指导思想、精神品质四部分组成;该群体积极认同红色文化,态度倾向在性别、政治面貌上的差异均不显著.红色教育内容可以基于认知结构纵深挖掘和横向拓宽,通过开展多种实践活动,充分调动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完善和巩固红色文化概念的认知结构并丰
新时代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关系优化具有重要价值意蕴.当前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关系存在泛意识形态化的政治说教、统战双方交互主体性较差和统战系统各要素运行机制不顺畅等现实困境.破解失调困境,实现关系优化,要做到坚持“以人为本”核心原则,增进意识形态认同;坚持“知己知彼”本质要求,构建平等交互主体;坚持“统筹兼顾”根本方法,优化统战工作系统机制.
明清时期,中国传统家训发展至顶峰,整个社会都十分重视家族子孙的教育问题.明清之际的山西学者傅山在其作品集《霜红龛集》中专设《家训》一卷,同时还有不少诗作也涉及子孙教育.通过对其家训作品的整理发现:傅山家训的内容包括读书治学、文艺教育和为人处世三个方面.傅山家训呈现出口语化的语言特征、浓厚的情感抒发、极重的家学传承观念等特点.
爱国主义作为一种历久弥新的精神力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表现,新时代爱国主义是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上不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应对新时代我国所面临的国内外各种困难和挑战的强大精神武器.新时代爱国主义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实践主题,以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为本质要求,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为重要手段,旨在培养人民理性爱国情感,并将报国之行转化为自觉行动.
古典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文化类综艺节目将电视媒介与传统文化相结合,极力展现多种文化元素,逐渐成为当今时代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平台.文化综艺节目《邻家诗话》以现代科技手段为依托,在强化专业知识,保障节目质量的基础上,融合音乐、舞蹈、书法、绘画、戏剧等多种艺术形式,对古典诗词进行现代化传播与演绎,将精英文化与高雅艺术以相对通俗的方式呈现给观众,带给观众强烈的审美体验,提高了全民学习传统文化的自觉意识,为我国文化类综艺节目的 发展提供了有益启示.
红色文化与大学生党员教育高度契合,具体表现在三重维度:目标维度的一致性、基因维度的相同性和内容维度的相通性.三重维度的内在契合是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党员教育的基础和前提.二者的互动融合既有助于红色文化在高校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又有助于提升大学生党员教育效果,最终实现双赢发展.
Z型禀议决策是Z型企业集体决策制度的核心,也是Z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剖析Z型禀议决策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和得以存续的前提假设入手,借助外部性理论,对其潜在的,诸如决策集体问责制阙如、集体决策能力不稳定、反集体利益维护趋势等困境作出了较为详细的剖析.随后又从完善多维度决策问责制度、加强周期性集体决策训练与打造高成本信任契约网络等三个方面分别提出了应对之策,从而为Z型禀议决策理论研究的完善提供了一得之见.
刘广明案引入了保护规范理论,为实现“利害关系标准”的客观化找到了一条新的路径.保护规范理论作为连接主观公权利和行政诉讼的桥梁,其解释基准经历了从旧保护规范理论到新保护规范理论不断扩张地历史嬗变,兼具法规范基础的确定性和解释的灵活性.但各级法院在应用保护规范理论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保护规范理论机械适用以及误用的问题,其根本原因在于我国尚未形成系统的行政法解释规则以指导保护规范理论的解释.因此,我们需要完善保护规范理论的解释规则,探索保护规范理论的适用路径,从而实现利害关系标准的客观化、精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