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眼“写”下的生命日记

来源 :文化交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aixiaoliyanqi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病床上躺了8年的汪建华如今成了媒体追逐的新闻人物。今年3月14日,央视专题报道了这位用眼神“写作”的“渐冻人”,引起了更多人的关注。
  汪建华患了和英国科学家斯蒂芬·霍金同样的病症:运动神经元病,又称渐冻人症。他全身瘫痪,肌肉萎缩,不能说话,就连日常呼吸、进食都得靠呼吸机、鼻胃管维生,身上唯一可以活动的只有眼球。可他顽强地与病魔抗争,在全身瘫痪的情况下,用常人难以想象的坚强毅力,凭借拼音板、手机和妻子、女儿的帮助,靠一个个眼神,4年“写”下了4万字的生命日记,他人生中的首部新书《把心捂热》已于2013年1月正式出版发行。
  在杭州武警医院康复中心病房内,汪建华仰面躺在病床上,床边的一台录音机正在播放汪建华新近创作的歌曲《融化吧!渐冻的心》,悠扬的旋律在小小的病房内回荡,让人亢奋,给人温馨。妻子吴梅丽一边熟练地为丈夫作护理,一边给记者讲述了8年中不同寻常的经历,展示出这位“渐冻人”坚强又具温情的内心世界。
  与厄运抗争,燃起延续生命的希望之光
  汪建华步入社会一路走来,人生中有过一段充满诗意和甜蜜的美好时光。他年轻时高大帅气,多才多艺,在部队曾兼任师文艺演出队的队长。他手风琴拉得挺棒,常教别人唱歌,还能给歌词谱曲。汪建华转业回到杭州,进入浙江省邮电工程建筑公司工作,妻子在杭州海关工作,一家人过得和美幸福。夫妻俩有一个约定:退休后一起牵手去看世界,去美国的夏威夷看冬日的太阳。正当生活鼓起幸福的风帆,展现出一片灿烂阳光的时候,厄运却悄悄降临。
  2006年,汪建华的右手虎口肌肉萎缩,食指和拇指功能渐渐丧失,接着右腿发麻,爬几层办公楼会累得汗流浃背。吴梅丽陪丈夫到上海华山医院做了全面检查,汪建华被确诊患上了运动神经元病。这种病人的全身肌肉将会萎缩,就像“被冻住了”一样,发病时将直接影响上运动神经元(大脑、脑干、脊髓)和下运动神经元(颅神经核、脊髓前角细胞),临床表现为全身混合性瘫痪,属于目前无法治愈的医学难题。
  这犹如平地一声惊雷!突如其来的厄运让家人惊愕不已。
  面对命运给他带来的不幸,汪建华没有因此失去生活的勇气:“我自以为已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反而异常平静,因为害怕是多余的。你可能会在鲜花丛中散步,在绿湖中游泳,总之,你会得到平静和美丽。”
  但病情在继续蔓延。由于自主呼吸困难,2007年1月24日医院为汪建华做了切开气管手术,用上了呼吸机,他想说话发不出声,接着原先稍微能动的左肢功能也丧失,全身瘫痪,只有眼珠能动。
  在身体被“冻结”的日子里,汪建华的精神世界却异常活跃。在《把心捂热》这本书里,他用梦幻般的文字表达了自己对自由的渴望:“我驾驶着一架小飞机,飞机飞得很低,也很慢,掠过长满绿色灌木的丘陵。我任其自由飞翔。”
  而他新近创作并谱曲的歌《融化吧!渐冻的心》则更体现出一个“渐冻人”内心的坚毅和对抗病魔的勇气:“我们热爱这片土地,因为它有无尽的灵气,/我们流连这里,它会告诉你许多的回忆,/我们被病魔无情地抽打,美丽的记忆也将永远逝去,/我们相拥相依,挥出双手呐喊:融化吧!渐冻的心啊。/每当暴风雨来临,我们总是手挽着手,在泥泞的路上前行。”
  今年1月25日,有十个“追梦”的小朋友来病房看汪建华,向他献了花,写了纸条,问他的梦想是什么。他通过拼音板“说”,假如能康复,很想再当一次兵,很想跟小朋友一起做对社会更有意义的事。
  是的,病床上的汪建华一直没有放弃对生命价值的追求。正如《把心捂热》一书序言中所说:“在人生征途上,困难是无可避免的,只有笑对人生,永不放弃,才活得有价值。”
  在与病魔顽强抗争的日子里,汪建华心中燃起延续生命的希望之火。
  靠一个个眼神,4年“写”下4万字生命日记
  身体被“冻结”的汪建华,眼珠会转动,思维与记忆依然清晰,他最大的痛苦是有话说不出。他渴望与亲人沟通,渴望与外界交流,进而还萌生了“写作”的意念。但对一个“渐冻人”来说,这是一件多难的事啊!写《时间简史》的英国科学家霍金就曾经为此付出艰辛的努力。
  1985年患渐冻人症的霍金丧失语言能力,表达思想的唯一工具是一台电脑声音合成器。他用仅能活动的几个手指操纵一个特制的鼠标器,在电脑屏幕上选择字母、单词来造句,然后通过电脑播放声音,通常造一个句子要五六分钟,为了合成一个小时的录音演讲要准备10天。
  霍金尚能用仅剩的几根能活动的手指操纵电脑鼠标,可汪建华一根手指都不能动,要与人沟通,要“写作”,这谈何容易!
  女儿汪璐灵机一动,何不利用拼音板来进行沟通,父母都有拼音知识,通过拼音板交流,能让爸爸“说话”与“写作”。吴梅丽觉得女儿这个主意不错,很快去买来拼音图,然后分声母、韵母和标点三个部分,粘贴在一块大纸板上。这块简陋的拼音板是她跟丈夫交流的唯一通道,更是丈夫“写作”的唯一方式。
  困难的是,这种方法操作起来速度很慢。一块拼音板上,写着23个声母,吴梅丽得挨个指一遍,每指一次,就看一眼丈夫;如果丈夫的眼球左右转动,那就是错了;如果丈夫的眼球上下转动,就是这个声母了。24个韵母,也要这样挨个指一遍,直到丈夫第二次转动眼球。吴梅丽说不清自己一天要在拼音板上点多少回,对别人来说是一个简单的汉字,她和汪建华至少要在板上经过三次确认。有时遇到不熟的拼音,吴梅丽就用手机上的智能输入法来帮忙。夫妻俩努力合作一天,最多也只能创作一百来个字,大多数情况下,一天能撑着写完几十个字就很吃力了。
  汪建华尽管时常累得双眼酸涩,泪水直流,但“写作”给他带来了极大的乐趣。年轻时就曾有过“作家梦”的汪建华,突然萌生了写书的欲望。他想对世人表达,自己身患重病之后对于生命的全新感受,“希望自己的文字像双手一样,温暖每一颗心”。
  整整4年,夫妻俩合作不停地“写”。他们从纪实篇开始写起,然后又写了札记,还写下了23首诗歌。由于每个字符都是吴梅丽捕捉丈夫的眼神,用拼音板和手机完成的,一年后,她的右手拇指就有些变形了,手机按键也按坏了好几个。书中每一个字、每一个句子、每一个篇章,都“写”得饱含艰辛。   2013年1月,汪建华的4万多字的自传体作品《把心捂热》终于出版了。1月25日,杭州武警医院举办了一场特殊的新书发布会,“渐冻人”汪建华励志作品《把心捂热》数字版全媒体首发仪式在该院康复中心举行。该书电子版由天翼阅读面向超过一亿的阅读用户首发。汪建华希望用自己的文字,展现一个自强不息的人生,激励更多的人,当生命中遇到困境时,依然可以坚持梦想不放弃,直至找到那一缕属于自己的“乌云背后的阳光”。
  诗情和亲情,捂热“渐冻人”的生命
  “桂花清香,挥笔孤山红透,话钱塘情缘,南峰相拥,北岳私语。/清风靓影,露浸长堤飞叶,听小舟放歌,草堂古韵,莺啼唤春。”
  2012年国庆节,是女儿汪璐新婚大喜的日子,汪建华兴奋得一夜未眠。无法亲自挽着女儿步入婚礼殿堂,是他人生最大的遗憾。他为女儿写下了这首词,并把它谱成曲子,让音乐人在女儿的婚礼上演奏。
  汪建华爱好作诗。在部队想家时,他就用诗歌写成情书,寄给在家乡等候自己的妻子。他曾说,晚年要出一本诗集。身体被“冻结”后,他记忆清晰,诗意奔涌,每一首诗都寄托着对家人的浓浓依恋和对新生活的追求。
  忽闻寿翁唤酒香,三巡不胜语冗长。
  众询千百斟连理,何日彩舫摇新娘。
  这首诗是为追忆他和吴梅丽的新婚而作,那一天,他等待着在丈人家迎娶他美丽的妻子。
  2010年初,汪建华闻讯有治疗“渐冻人”病的新药正在研制,他即兴创作诗歌《祈盼》,对新药和新生命充满期待:
  冬余百树寒,春临一声惊。
  晨阳万里暖,当解苦寒心。
  但愿绝患去,挥手投足轻。
  神药飘然至,抖擞一身轻。
  莫道此言虚,真切胸中定。
  诗情,激发了汪建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亲情,又增添了他与病魔顽强抗争的力量。在汪建华被确诊为“渐冻人”症后,为了给他治病,吴梅丽提前办了退休手续,卖掉了市区的房子筹作医疗费,整整8年她睡在病房角落的小躺椅上,寸步不离地守护着丈夫。汪建华通过眼神和拼音板,向妻子深情表达:“把生命托付给你,是我的幸运。”
  正因为这样,汪建华的意志力也比常人更为坚毅。正如他妻子吴梅丽说的那样,从知道得病的那一刻开始,汪建华就从来没有想过放弃治疗和轻视生命,他一直都是强烈地渴望活着,哪怕不能呼吸,无法进食。
  在结束采访前,吴梅丽给记者放了一段视频录像。这是女儿汪璐新近特意制作的。4月14日,是汪建华的生日。女儿想给爸爸一个惊喜,早就暗暗在精心准备,她采撷了父亲在人生各阶段珍贵的镜头,以及众多战友、亲人、同事、医务人员给父亲美好祝愿的视频画面,做了一个特别的视频《送给爸爸的生日礼物》。生日这一天,当病房的电视机上播放这段视频时,汪建华激动地流下了热泪。
  病床上的汪建华正在酝酿新的创作计划。生命在生死博弈中延续,汪建华和妻子吴梅丽将继续用拼音板和手机每天进行创作“对话”。□
  (本文照片除署名外,均由汪建华家人提供)
其他文献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丛书”之一的《德清扫蚕花地》新近出版。  德清蚕桑史起源可追溯至距今五千年前马家浜文化晚期新石器时代。扫蚕花地是集众多桑蚕民俗之大成的民间歌舞,至少也有上百年历史。2009年,德清扫蚕花地习俗被列入浙江省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还入选《中华舞蹈志》《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浙江卷》等书籍,享誉大江南北。  周江鸿先生编著的《德清扫蚕花地》图文并茂,全书分五大
期刊
走进市场望去,原装进口的世界各国的葡萄酒以及啤酒、烈酒,让国人感受内容风格不一般的国外的酒文化。  宁波在历史上“书藏古今,港通天下”,珠宝、香料等海外许多原材料和产品源源不断地输抵,如今有更多的世界著名商品运达。在宁波保税区,有一发展迅猛的进口商品市场,其中葡萄酒的经营,已成为中国最重要的进口口岸、中国最大的实体市场、长三角地区最有影响的交易中心,也是世界葡萄酒拓展中国市场—储存、展示、交易—的
期刊
浙江诸暨斯氏古民居建筑群,简称斯宅,掩映在葱翠的会稽山西麓的上林溪边,犹如幽谷佳人,那些历经岁月沧桑仍然精致如初的建筑,寄托着当时主人的美好愿望。  同步追求“殷实人家”与“书香门第”  斯宅作为明清时期江南民居的典范,气势恢弘,艺术精湛,是不可多得的研究中国封建社会伦理宗法的珍贵实物资料。在斯宅的砖、石、木三雕中,砖雕纹饰透过其上的图案向后人传达出本该早已风化的信息,反映了一个地区的文化传统——
期刊
阳春四月,手捧2014年土库曼斯坦国际实验戏剧节最高奖项—金质戏剧荣誉奖的浙江京剧团团长翁国生率《王者俄狄》剧组载誉归来。这是该剧在国内国外巡演120多场后获得首个国际大奖。  本届国际实验戏剧节邀请了中国、美国、俄罗斯、巴基斯坦、塔吉克斯坦、埃塞俄比亚等14个国家的实验戏剧参演。4月15日晚,浙京《王者俄狄》在该国首都阿什哈巴德的莫拉佩斯大剧院率先登场,独特的中国京剧演绎手法:手甩水袖的翩翩起舞
期刊
北纬30°的宝藏  人说,北纬30°线是一个神奇地带,在中国浙江,形成衢州常山石林等地貌景观,衢州黄玉等地质矿产也出现在这里。  衢州黄玉旧称“蜡石”“黄蜡石”。“蜡石”一词,最早记载于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笺》中。“黄蜡石”一词,使用于清代谢堃的《金玉琐碎》:黄蜡石起初发现于真蜡国(柬埔寨),该国曾向崇尚玉石的明帝上贡过一块极品黄蜡石。明末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单独列出“蜡石篇”,认为,蜡石“色黄属
期刊
“浙江人文大讲堂”已经进入第十个年头了,但是我还清清楚楚记得2005年韩美林先生开讲时的神采飞扬和结束后图书馆报告厅里的沸腾。美林先生作为艺术家,讲“天”呼吁“人类不能自己毁灭自己”,讲“时”阐述21世纪中国要靠文化腾飞,讲“人”痛陈教育问题——“小皇帝成不了栋梁”,讲“神”历数树立民族精神之重要。有嬉笑怒骂,也有辞严义正,声声句句,都在叩击心灵,引发共鸣。这种状态在以后的讲堂上不断重现,王蒙、丘
期刊
2014年9月28日下午,在西湖孤山,寻着悠扬婉转的古乐之声,踏着斑驳的树阴,走入一座粉墙黛瓦的院落,一场由民间主办的古乐祭孔活动正在杭州敬一书院举行。  书院文化出现于汉代儒学大兴天下之后,书院祭孔久有传统,如今,这传统又被传承下来。史载,敬一书院由清浙江巡抚赵士麟创建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赵士麟将书院取名“敬一”,意谓“一念不敬,心便放逸;一刻不敬,体便松懈;一言不敬,言便招尤;一事不敬
期刊
随着波兰选手帕维尔·简·考塔尔巴演唱起西蒙的咏叹调《牧羊人将羊群召集在身旁》,第六届中国国际声乐比赛初赛的第一场在宁波音乐厅开赛。  歌声飞扬。历时11天,经过3轮13场角逐,10月31日晚,赛事在宁波文化广场大剧院完美闭幕。  将中国标签贴上歌剧  中国国际声乐比赛是由文化部主办的中国三大音乐节之一。本届比赛共有八项主体活动,吸引了来自40个国家和地区的85位选手参与角逐。歌剧周有三台剧目,其中
期刊
2014年11月5日,浙江师范大学戏剧影视文学专业二年级研究生张涵,冒着淅沥小雨坐上了从金华开往杭州的列车。  她不是去杭州旅游的,而是赶赴一场盛会—当天下午,第二届浙江青年电影节在杭州开幕,16部来自国内的最新青年电影、2部波兰影片和无数电影专家、爱好者汇聚到这座城市。  张涵告诉我,她的同学参加了本次展映电影《换爱7日》的摄制团队,因此来这里“凑个热闹”,但专程赶来的目的:“又不仅仅是凑个热闹
期刊
我们一行在12天内访问了几个城市的十余所学校。风景如画的浙江和具有现代城市风光的北京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我们受到热情接待,感受到了中国朋友们的友好、善良和大方。  我们代表团成员来自与瓦尔帕莱索大学孔子学院合作的各个学校,本次访问为在印第安纳州西北地区将来的合作打下了坚实基础。我们访问的院校包括初中、高中和大学。中国的学校正在努力走向世界,拓展与全球的交往、合作和学习,这一点令我们印象尤为深刻。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