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年级数学教学重在能力培养

来源 :今日中国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gfm10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对事物充满好奇,求知欲、表现欲很强。怎样才能让他们很快进入学习的状态,让他们体验学习的乐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使用一年级新教材后,我觉得改编后的教材,比较重视小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它精心设计的例题,具有直观性、启发性,充满童趣的彩图对小学生很有吸引力,能强烈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学习中发挥出各方面的潜力。我认为新教材能很好地体现基础教育改革的初衷,它的编排具有以下特点:
  一、重结果更重过程
  叶圣陶曾说过:“教师当然须教,而尤其于致力于‘导’。”应试教育的课堂教学的最大弊病就是只重结果,忽视教师导和学生思维的过程,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潜能,不利于人才的培养。就拿备课写教案来说吧,以往教学时,往往要求备详案,其实这反而限制了教师课堂上的教学,因为课堂是活跃、变化的,对不同的教学对象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照详案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教师的临场发挥。而新教材重结果更重过程,在教学上留有余地,教师在编写教案上也注重中心环节的编写,但不要求面面俱到,让教师有应变的心理。基础教育改革重视教学后的总结评价,让教师通过课堂教学,确实反馈。这样,能让教师根据不同的班级及时调整教法,游刃有余,能很好地体现新教材的设计思想。不仅教师减负,课堂的实效也加强了。教学时重在引导学生的思维过程,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有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创新的机会。
  二、结合低段学生的年龄特点,多感性知识,重生活经验的应用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可以说数学知识无时不有、无处不在。新教材很好地突出了这一点,用学生喜闻乐见的画面引出新课,让学生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去解决问题,使数学知识贴近生活。如:人教版第一册中的“比大小”这一课,就是通过“小猴分水果”的故事展开,水果数量与小猴只数不一样,够分吗?怎么分?一年级的学生一看到这个场面,就自觉地比大小,并将水果分好了,一节新课就在学生的积极参与中上完了,课后,学生还能踊跃参与比大小分其它东西。在这样的学习中,学生能时时体验到生活与数学的联系,并不觉得累。可见,良好的学习情境,不仅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能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为学生的探索学习活动架起桥梁。
  三、重视合作学习,提供学生的交流空间,增强合作意识
  研究表明:通过教学而获得的数学知识只有10%。可见人的知识获取的手段相当丰富,其中合作学习就是一种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因为它能充分发挥学生群体磨合后的智慧,解决难题,互帮互学,共同进步。通过小组学习,同学们互相启发、互相吸收、互相补充、互相纠正,观点渐趋统一。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解决了学生个人不能解决的难题,而且培养了学生之间互相交往的能力,锻炼了学生的“情商”,培养初步的团队精神。同时,教师从数学知识的传授者变为数学活动的组织者,给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索的机会,让他们有一个比较充分的思考空间。
  四、增强民主、自由,让学生有更多的选择权利
  学生存在个性差异,在教学中,我们要重视挖掘学生的“潜能”。新教材提倡“思维无禁区”,在教学中,学生可以自由地求异和求同,避免了教师对学生的思维控制,产生思维定势。学生可以根据自已的情况选择好的方法,也可以接受挑战再寻求更好或更难的方法。新教材鼓励学生自主探索,自觉地全身心投入学习活动中去,完成对知识的积累和知识结构的构建。把选择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有更大的自由,会激起学生更大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促进课堂教学的良性循环。
  五、评价方式多样化,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全面评价
  学数学的目的在于应用,如果单凭一张卷于就断定学生学习的好坏未免太片面了。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推进,人才选拔标准的改变,评价方式的改革也迫在眉睫,教师应很好地根据本校情况,制定一个符合实情的方案,最大限度地体现学生的各项能力,特别是应用数学的能力与合作学习的能力。这样,才能全面评价一个人,培养出与时代接轨的合格学生。根据基础教育改革的精神,我校制定了一张《二郎小学数学课堂观察检核表》,用于对一年级学生的数学课堂表现进行考核,在评价中以学生是否将自己的潜力发挥出来为标准,综合考核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应用数学的能力,促使学生自觉提高各方面能力,这张表格的试行在教师、家长、学生间的反映均不错。
  时代的进步,科技的日新月异,对基础教育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勇于创新、勇于改革,既教会学生数学知识,又让他们学到生活中的各项基本能力,是数学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就应该创建良好的学习情境,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避免只停留在知识点教学,打破传统观念,让学生从小打好基础,掌握好的学习方法,才能让全体学生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635109四川省大竹县二郎乡中心小学)
其他文献
语文知识面广,容量大,教师感慨“语文难教”,学生表示“语文难学”,那么,如何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  一、运用幽默教学  1.运用恰当的修辞增强幽默感  课堂中的幽默,是在特定的情景下,运用各种语言材料和修辞艺术达到一种语言上的不和谐,与人的正常思维形成强烈反差。对比、比喻、反复、双关等都可以有此效果。如讲述《唐雎不辱使命》时,我说道:“秦王是一只饿狼,唐雎是一位手拉肥肉的勇士,当垂涎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低年级写话提出了如下要求:“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看图说话是写话的前提。因此,要写好话必须打好看图说话的基础。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看图说话能力呢?笔者认为提高学生表达意识,增强学生表达兴趣,教给学生表达方法,是提高学生看图说话能力的关键所在。具体要经历以下三个阶段:  一、敢说  能力诞生于反复实践。然而,由于学生学前环境的差异,
期刊
一、语言表达技能  课堂上,教师不能多讲,但也不能不讲,要讲得“余音长鸣”。这就要求教师要把握所讲语言的轻、重、缓、急、高、低、长、短,给学生留下难忘的记忆。特别是开课导语、环节过渡语、重难点启示语的表达,一定要精益求精,才会产生语音长鸣的效果。  二、情感交流技能  “亲其师,乐其道。”课堂上,师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才能达到教学的最佳状态。这就要求教师的言谈举止应该让学生感受到亲切、真诚、幽默、
期刊
课程改革是教育观念的更新,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变,是涉及到课堂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以及日常学校管理等全方位的变革。在这种大变革的背景下,教师除了要认真解读、领悟新课程体系中蕴涵的思想,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还应根据新课程的要求改变教学行为,转变教育观念,实现自己的专业发展。必须以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方法武装头脑,要学会创设情境,把教科书里的知识转化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给学生留下思考的余地,帮助学生自己
期刊
语感培养是语文教学中一个历久而弥新的课题,吕叔湘先生曾说:“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叶圣陶先生也指出:“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渐能驾驭文字。”可见,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对学生语感的培养,努力提高学生感受语言的灵敏度。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应该怎样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呢?  一、在品味词句中培养语感  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抓住作品中那些重点的、
期刊
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新形势下实施教学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中过程的设置。因此,当课程方案一旦确定,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就成了课程改革的关键。所以,新课程对课堂教学提出了严峻挑战,为适应新课程的变化,教学过程要努力实现新的突破。  教师与学生是教学中的双主线,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在课堂上的表现是互动。强调师生交往,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学关系,是教学改革
期刊
新课程呼唤和谐课堂。那么,什么是和谐课堂?和谐课堂就是坚持以生为本,使教育的各因素(师生关系、教学环境、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教学活动等)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协调合作,形成完美的教学课堂,因此在和谐的语文教学课堂上进行有效的教与学,能够促进学生自我激励、自我成长、自我完善。  什么是“有效”、如何衡量“有效”、“有效教学”有些什么策略和方法,等等,恐怕是大家关注的问题。“有效”,《现代汉语词典》解释
期刊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深知一个孩子在接受启蒙教育时识字数量的多少、质量的高低会对他今后的继续学习产生直接的影响。因为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而识字教学是基础中的基础。然而识字过程又是一件十分枯燥的工作。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孩子们的识字质量呢?几年的工作经验,让我得出结论:激发孩子识字兴趣,教给孩子识字方法,培养孩子识字能力。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孩子知道掌握汉字的重要性,并对识字产生积极的兴
期刊
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宰的课堂教学模式,使课堂教学成为师生之间互动的、双向的、交往的、可以协商的教与学的过程,是我们广大教师正在积极寻求的目标。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提高学生的参与性,与教师共同进行教与学的活动呢?笔者通过实践,认为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教学目标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就是要把学生看成学习的主体、认识的主体、发展的主体。
期刊
【摘要】本文从“生理发育差异导致中小学女强男弱,男生成为被学校无意中冷落的对象;故意使学习困难学生痛苦的‘统考’——应试教育最大的受害者是学习困难生;现行教育法是部分男生‘成功’尝试学习后进路的‘幕后无意帮手’;部分家庭教育不当和社会教育环境差导致部分男生成了迷途的野马。”下面,笔者从四个方面论述了中小学出现学习困难生中“男多女少”怪现象的心理原因及反思。  【关键词】中小学 学困生 男多女少 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