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实施“合作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也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
关键词:初中历史;合作学习;合作意识
乐于合作、善于合作是现代社会人文精神的重要基石。开展合作学习,历史学科的“合作性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的一种集体交互学习的过程,是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一种互助性学习过程。
那么在课堂上如何进行合作性学习的操作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建立合作对话的师生关系是首要
处理好师生之间的关系是合作性学习的首要问题。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有两个层面,一为角色关系,即教师与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应当处于怎样的地位;二为行为关系,即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的关系。在这两个关系层面上,都应当建立一种合作对话的双主体关系。师生之间在没有专制、压力、戒备、怀疑、阻抗的情绪中进行交流与沟通,可以共同探究、合作讨论、彼此争辩、畅所欲言。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我,从而保证每个学生都有相对于个体的进步和创新,体现了历史的学习原则。
二、合理分组是基础
开展合作学习,如何分组是基础。要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展示自己的个性和思想、发挥自己的特长并真正学有所获,就必须考虑学生的背景、思维类型、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差别,合理分组。
小组通常由2~6名学生组成。应考虑成员在性别、才能倾向、个性特征、学业成绩等方面的差异,使成员之间存在较多的互补性。各个小组的总体水平应基本一致,每个小组都应是全班的缩影。这样,组内成员的差异为互相合作提供了可能,而组间的不同又为保障全班各小组间公平竞争打下了基础。
当然,也有一些时候,需要根据学生的观点、喜好等情况进行分组。如,举行历史辩论赛,就需按正、反两种观点分组。
三、明确合作学习任务
为了保证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教师必须让学生明确合作学习的任务,使学生的合作具有方向感和责任感。一般来说我们给学生设计的合作任务,应是学生个人无法完成或无法较好地完成,而通过合作小组相互启发、相互交流能够完成或更好地完成的课题。如果任务太简单(如叙述一场战争的经过、讲述某项改革的内容等),或者任务更适合学生个人学习,就完全没有合作的必要了。可见,合作学习的任务应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开放性、探究性、发散性。比如,“我们的祖先用火都做些什么,这会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什么变化”“请同学们合作调查、了解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村的新变化”等。
四、适时把握合作时机
合作学习虽然具有明显的优势,但是,只有从教学内容出发,从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把握合作学习的最佳时机,才能促进学生有效地合作学习。一般说来,我们课堂上可以把握这样几个时机,引导学生合作交流:
1.当学生产生了合作学习的愿望时
例如,在讲《马关条约》这一问题时,要求学生思考“1895年,有人写出这样的对联:“‘今已归日本’?‘颐和园又搭天棚’干什么?这两件事联系到一起,说明什么问题?”教师发现学生表现出合作探究的愿望时,要随即决定让学生展开小组合作性学习。
2.当需要把学生的学习引向深入时
例如,在学习《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一课时,一学生提出问题:“既然明朝中期和清朝有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我们国家为什么没有经历资本主义社会呢?”考虑到这个问题不是就事论事,而是就事质疑,具有一定的难度,能够激发学生深入思考,改变原来的教学计划,让学生合作探究,进行深入讨论。
3.当学生的思路不开阔,需要相互讨论时
例如,在《孝文帝改革》这一问题的教学中,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洛阳?迁都洛阳对不对?”并请了两位学生回答,由于思路不开阔,回答的都不理想。这时,我就因势利导决定让学生在课后就这一问题开展合作学习,要求每个小组在广泛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充分讨论,并写历史小论文,效果十分理想。
4.当学生的意见出现较大分歧,需共同探讨时
例如,在组织学生探讨对秦始皇的评价时,有的学生认为秦始皇是位杰出的皇帝,有的认为他是位暴君。对此,教师不能简单地下结论,而应要求学生开展合作学习,收集资料、展开辩论。
5.学习任务较大,需要分工协作时
例如,仿制历史文物的模型、开展历史问题的社会调查等,需要学生共同合作才能完成。
五、采用多种合作学习方式
在进行合作性学习时,如果每次的形式都是一样,学生难免会厌倦,失去兴趣和参与热情。合作的方式有很多种,教师应当结合实际的教学情境,研究并灵活选用最为有效的方式组织学生进行合作交流,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探究热情,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总之,学习方式的变革是新课程改革向我们提出的有挑战性的重要任务之一。要真正实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转变,对每位历史教师而言,意味着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但我们相信,只要“咬定青山不放松”,就一定能够登上光辉的巅峰。
(作者单位 河南省信阳市羊山中学历史组)
关键词:初中历史;合作学习;合作意识
乐于合作、善于合作是现代社会人文精神的重要基石。开展合作学习,历史学科的“合作性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的一种集体交互学习的过程,是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一种互助性学习过程。
那么在课堂上如何进行合作性学习的操作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建立合作对话的师生关系是首要
处理好师生之间的关系是合作性学习的首要问题。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有两个层面,一为角色关系,即教师与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应当处于怎样的地位;二为行为关系,即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的关系。在这两个关系层面上,都应当建立一种合作对话的双主体关系。师生之间在没有专制、压力、戒备、怀疑、阻抗的情绪中进行交流与沟通,可以共同探究、合作讨论、彼此争辩、畅所欲言。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我,从而保证每个学生都有相对于个体的进步和创新,体现了历史的学习原则。
二、合理分组是基础
开展合作学习,如何分组是基础。要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展示自己的个性和思想、发挥自己的特长并真正学有所获,就必须考虑学生的背景、思维类型、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差别,合理分组。
小组通常由2~6名学生组成。应考虑成员在性别、才能倾向、个性特征、学业成绩等方面的差异,使成员之间存在较多的互补性。各个小组的总体水平应基本一致,每个小组都应是全班的缩影。这样,组内成员的差异为互相合作提供了可能,而组间的不同又为保障全班各小组间公平竞争打下了基础。
当然,也有一些时候,需要根据学生的观点、喜好等情况进行分组。如,举行历史辩论赛,就需按正、反两种观点分组。
三、明确合作学习任务
为了保证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教师必须让学生明确合作学习的任务,使学生的合作具有方向感和责任感。一般来说我们给学生设计的合作任务,应是学生个人无法完成或无法较好地完成,而通过合作小组相互启发、相互交流能够完成或更好地完成的课题。如果任务太简单(如叙述一场战争的经过、讲述某项改革的内容等),或者任务更适合学生个人学习,就完全没有合作的必要了。可见,合作学习的任务应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开放性、探究性、发散性。比如,“我们的祖先用火都做些什么,这会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什么变化”“请同学们合作调查、了解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村的新变化”等。
四、适时把握合作时机
合作学习虽然具有明显的优势,但是,只有从教学内容出发,从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把握合作学习的最佳时机,才能促进学生有效地合作学习。一般说来,我们课堂上可以把握这样几个时机,引导学生合作交流:
1.当学生产生了合作学习的愿望时
例如,在讲《马关条约》这一问题时,要求学生思考“1895年,有人写出这样的对联:“‘今已归日本’?‘颐和园又搭天棚’干什么?这两件事联系到一起,说明什么问题?”教师发现学生表现出合作探究的愿望时,要随即决定让学生展开小组合作性学习。
2.当需要把学生的学习引向深入时
例如,在学习《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一课时,一学生提出问题:“既然明朝中期和清朝有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我们国家为什么没有经历资本主义社会呢?”考虑到这个问题不是就事论事,而是就事质疑,具有一定的难度,能够激发学生深入思考,改变原来的教学计划,让学生合作探究,进行深入讨论。
3.当学生的思路不开阔,需要相互讨论时
例如,在《孝文帝改革》这一问题的教学中,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洛阳?迁都洛阳对不对?”并请了两位学生回答,由于思路不开阔,回答的都不理想。这时,我就因势利导决定让学生在课后就这一问题开展合作学习,要求每个小组在广泛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充分讨论,并写历史小论文,效果十分理想。
4.当学生的意见出现较大分歧,需共同探讨时
例如,在组织学生探讨对秦始皇的评价时,有的学生认为秦始皇是位杰出的皇帝,有的认为他是位暴君。对此,教师不能简单地下结论,而应要求学生开展合作学习,收集资料、展开辩论。
5.学习任务较大,需要分工协作时
例如,仿制历史文物的模型、开展历史问题的社会调查等,需要学生共同合作才能完成。
五、采用多种合作学习方式
在进行合作性学习时,如果每次的形式都是一样,学生难免会厌倦,失去兴趣和参与热情。合作的方式有很多种,教师应当结合实际的教学情境,研究并灵活选用最为有效的方式组织学生进行合作交流,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探究热情,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总之,学习方式的变革是新课程改革向我们提出的有挑战性的重要任务之一。要真正实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转变,对每位历史教师而言,意味着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但我们相信,只要“咬定青山不放松”,就一定能够登上光辉的巅峰。
(作者单位 河南省信阳市羊山中学历史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