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创伤与自我救赎

来源 :理论与创作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csr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毕淑敏的小说《女心理师》是她在获得心理学硕士学位之后以临床心理师为视角而创作的。在作品中,毕淑敏游刃有余地运用弗洛伊德有关创伤、遗忘等心理学理论来描写人物、揭示主题,分析了案例人物的童年创伤以及因此而带来的深刻影响和根源。
  一、 冰山隐匿的童年创伤
  《女心理师》以心理咨询案例为线索,在女心理师贺顿做心理咨询的过程中,随着一个个案例的解开,也抽丝剥茧地发现并揭开了女心理师贺顿的心理隐忧,最终女心理师成功地走向了重生。这部作品描述了很多心理咨询案例,大部分案例主角都与童年创伤有关。在弗洛伊德的理论中,童年记忆是十分重要的部分,童年时期许多隐秘的记忆都在内心深处扎根奠基,影响着人格的奠定和人性的发展。童年时期的记忆如同冰山一样,埋藏在巨大的潜意识底下,不动声色地影响着人性,在人格将来的发展过程中暗中施压。童年经历就如同影子一般跟随人性,内心被压抑的意识会在适当的时机爆发。
  在作品中的第一个案例中,作者描述了大芳和老松的故事,从表面上看这是一个丈夫发生婚外情、妻子悲痛欲绝的俗套故事。可是故事的特殊之处在于大芳与老松所描述的完全是相反的事实,而大芳在丈夫每发生一次婚外情之后就会失去一个身体器官,到最后大芳甚至已经成为了一具空洞的躯壳。贺顿一开始对这个案例做的解决措施是如同给普通的发生婚外情家庭所给的建议一样,即鼓励妻子勇敢离开丈夫,开始自己的新生活。可是结果却让贺顿出乎意料,大芳不仅没有能够重新开始,反而在与老松离婚之后割脉自杀未遂,才有了老松来求助贺顿的经历,而老松所说事实却与大芳完全不符。这让贺顿陷入了僵局,她意识到两人之中必有一个人说的是假话,而从自杀的大芳来看,大芳应该是有着明显的心理情结。在艰难的询问下,大芳的心结终于被隐隐地打开。大芳的童年即面临着庶出的尴尬境地,母女之间的亲子关系亦是十分疏离,只能认一个毫无血缘关系的正室女人为母亲。战乱以及时代变迁让大芳感受到了自己庶母所受的耻辱,而寄人篱下与颠沛流离的生活让大芳明白了做人小妾的女儿的痛苦,她没有感受过母爱,看到的亦都是畸形的两性关系与同为女性之间的相互倾轧,她没有看到过作为一个女性被人尊重、被人疼惜的局面,她满目的都是自己亲生母亲的疮痍。而亲生母亲临死前的最终遗言“你一定要做大”让大芳怀着这样的痛苦成长。这段经历给大芳造成的影响可以说是十分深厚的。大芳在童年时期没有经历过正常的两性关系与同性关系,自然而然在她的内心深处就无法适应正常的两性关系,亲生母亲的遗言给她的深层次影响也是如影随形,伴随着她的婚姻。因此她才会病态地引入一个又一个年轻的女性,她对她们过分的热情,正是弥补童年时期亲眼所见的同性的压制,她一直无法忘记母亲所说“你一定要做大”的遗言,她只是在不自觉地复制母亲的模式,她希望要颠覆母亲的耻辱,因此她需要给予其他人耻辱,她只能在潜意识的驱使下主动给予丈夫老松一次又一次诱惑,从而被动地把自己推到正室“大”的地位上。而她的身体无法欺骗自己,因此才会在一次又一次的伤害下被割除器官,从而换来丈夫短暂的温存,得到正常两性关系的满足。大芳一方面在伤害自己,一方面身体却自觉地在抵抗这种人为的自我伤害,童年创伤带来的潜意识驱动让大芳无法停止这种不亚于自残的行为,而她的此种行为也是在不自觉地在对母亲当年受蹂躏和欺压的另一种复制,只不过她把自己的位置摆在了蹂躏和欺压的另一端。她靠着心理上的胜利感以及器官被割掉后一个个年轻女子的低眉顺眼的服侍而病态地活着,这一切都是她在童年时期所见到的畸形产物的复制品,她不过是在重复自己母亲时代的原有生活,她不自知却无法自拔,而在贺顿的探寻下,她内心的隐忧才慢慢地展露开来,从而与丈夫和解,与自己和解,与母亲和过去的时代和解。
  在其中一个案例中,一个事业有成的中年男子却面临着在公众面前说话吐字不清、甚至大脑一片空白的情况,在贺顿的追问下,发现中年男子根本无法面对大红色,而这其中的隐秘其实是与其童年时期的经历连接的。原来中年男子在读小学的时候,一直是班上最优秀的学生。在一次上公开课的过程中,之前班主任老师准备好的完美教学却被前来听课的主任所质疑,需要亲自提问学生。班主任老师则把希望寄托在他身上,为保不被人发现,老师选择在女厕所里亲自教导他一个最难的问题的答案。当时童年的男子从未去过此等隐秘的场所,在极度紧张的气氛下,他看到了女用卫生巾上一抹刺眼的红。对一个尚处于童年的小男孩来说,异性是神秘的,特别是一个成熟的女性对小男孩来说更是意味着崇拜、好奇与恐惧。一瞬间,女性、血腥、问答等因素给他造成了难以摆脱的影响。在随后主任的提问中,他又看到了前排女孩子的红发结,满目充溢的红让他难以自控,自然而然发挥失常,遭受了班主任老师的严厉诘问。这次经历给还是完美学生的他一次巨大的打击,对他来说,这次经历非比寻常,不仅遭受了两性第一次隐秘的冲击,更是对他自尊心的严厉拷打。虽然他依然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大学,成功地走上了工作岗位,可是童年的这次经历所造成的影响依旧不会散去。他不能见到红色的任何物品,一旦见到红色与黑压压的人头,他便会口吃、紧张。可以说,这个案例是十分经典的童年创伤所造成的对成年后人格的损害。中年男子童年过早地在隐秘空间遭受了一向神秘的异性的赤裸裸的视觉冲击,对于一个一直顺利表现的完美小男孩来说,视觉冲击带来的是失败,是班主任老师信任的颠覆。正是因为童年时期的这段经历,让男子成年后的每一次人生选择都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当男子面对公众和红色时,记忆中受伤害的那段经历便会自动抑制,从而影响男子的行为表现。可以说,这个案例是十分典型的童年创伤引起的意识的反噬,精神分析学派的大师弗洛伊德认为:被压抑在心理底层的潜意识中的童年痛苦经历,通常会通过梦境或幻想的形式表现出来。但在偶然情形下,如果有与之相关的心理因素出现在意识层面,就可以片断地、不成规律地、改装地表现在日常记忆中。但庆幸的是,我们的意识和经验决不容许这些童年经历“肆无忌惮”地表现出来,因此,它们只能零碎地、不完整地表现出来。而这些童年经历虽然经过抑制,却依然在潜意识的驱动下影响个人的行为表现。当了解了这一点,我们便不难分析出大芳和男子异常行为的根源所在。   毕淑敏深知童年创伤对一个人的影响的重要性,她在这部心理学色彩十分浓厚的作品中不遗余力地描述创伤性人格的童年时代的经历,也意在表现许多心理异常或是行为不端的根源在于童年,只有找到主体的客体所在,才能解开主体的行为异常谜题。
  二、两个身份的重叠与遗忘
  在弗洛伊德的理论中,童年记忆是十分重要的部分,而与童年记忆息息相关的“遗忘”和“过失”,弗洛伊德有精彩的描述。他认为,过失和错误都是有意义的,并非如同当事人所说一样仅仅是单纯的忘记,也就是说,日常行为中的遗忘和过失,其实都可以算作是有意遗忘,过失代表的是另一层意义,它所反射的是一个人的内心真正的潜意识。一个人的口误也许是不小心所造成的,但是探寻到内心深处,这种口误也许正是表明他无法正当说出却只得用“不小心”这种方式表达出自己内心真正的想法。而遗忘,这一重要的心理行为,可以算作是过失的延伸,众所周知,人的记忆是有限度的,大脑选择记忆什么或者选择遗忘什么,都是有其选择性的。而那些刻意被遗忘的事件或行为的意义所在,则是需要我们所探寻的。
  人类天生就具有遗忘痛苦的功能,痛苦带来的伤害如果不被人类记忆所选择遗忘,则会让人类无法存活,这是人类进化史上的一个必备的功能。但是那些痛苦并不是真的被清除,而只是被掩埋、被掩盖,为了谨防再次引起不适,这些能够带来痛苦的回忆几乎都自动被意识深深压制,但是潜意识从来都是蠢蠢欲动,潜意识影响人的不自知行为,具体表现之一就是过失或者某些情况的选择上。
  《女心理师》这部作品的女主人公贺顿,在给别人做着心理治疗的同时也在给自己心理救赎。毕淑敏刻画了这样一位心理学上形象十分复杂的女性,她的外貌并不美好,甚至在行为上来说也并不符合传统。她可以委身于任何人,只要能够给她的事业带来帮助即可,她无视外貌和身体,更不用说爱情。贺顿也对自己身体与灵魂分离的行为十分不解,她委身于别人的时候,似乎是以客观的身份看着另一个人,毫无感觉。贺顿在给别人做着心理咨询的过程中,自己的心理损伤缘由也渐渐浮出水面。贺顿这一切行为的根源是她在童年时期遭到了继父的性虐侵犯,从而给她的心理带来了非常严重的损害,她一直都试图隐藏这一段经历,把这段经历和记忆深埋在思维深处。她原本的名字叫“柴绛香”,她原本的经历也不过是在临终关怀医院做护工,她离开了带给她屈辱的故乡,屈辱却一直如影随形。一次偶然的经历改变了她,她通过给一个高知老太太做护工的经历,如饥似渴地获取了知识,知识改变了她的灵魂,她期望得到重生,她急于摆脱自己过去的身份,不惜改性换名,她也希望自己能够成为一个帮助别人的人,从而开办心理诊所。柴绛香不再存在,贺顿出现在世间。她希望自己重生,希望自己能够拥有新的身份。而她为了获取这新的身份,她不惜付出任何代价,不管是付出身体还是付出超乎寻常的努力,她都愿意。贺顿刻意地遗忘过去的经历,她想摆脱山村带给她的土气、贫穷、侮辱,她想从不管是外表还是内心都摆脱那个过去,她甚至办了一个假身份证,她想要拥有一个全新的身份——贺顿。但是实际上,这并非重生,这只是隐藏和掩埋。这些所有的痛苦的回忆全部隐藏在她的内心深处,假装不存在只会让这段经历在她的内心生根发芽,影响她所有的行为与心理过程。
  值得探讨的是贺顿与钱开逸以及丈夫柏万福之间的爱情,与钱开逸的这段爱情对贺顿来说应该是非常完美的,它可以让贺顿过上与原有经历完全不一样的生活,但是贺顿却敏感地察觉到了钱开逸对她的优越感。他们之间的地位并不平等,她虽然改头换面,但是如果她跟钱开逸结婚,那么她的人生将会变为依附于一个男人的人生,童年时期贺顿母亲依附于男人的这段经历让贺顿引以为恶,她不能接受人生的依附,她成为另一个人的愿望将不会达成,因此她必须拒绝钱开逸,但是她又极为冷静和富有心机地让钱开逸陷入内疚之中,不得不帮助她达成人生的愿望。而贺顿与柏万福之间,更像是一场交易,她可以签下一百万的契约嫁给柏万福,只是为了要达到开心理诊所的目的,她甚至觉得结婚只是一场仪式,身体已不是她自己所持有,至于爱情,更是虚幻缥缈之物。贺顿冷静得不像一个女性,因为早期的经历——不管是继父的性虐还是母亲的委身依附又或是没有人管教不得不经受别人的白眼和挖苦——带给她的就是生存第一的哲学,而这段极端黑暗的经历,让她极力压制自我,甚至压制自我的感情,而潜意识里想要改变自我的愿望是如此强烈,以至于她忘记了自己的感觉——不管是身体的还是心理的。所以她的下半身才会一直冰冷,才会一直用麻木不仁的态度对待自己的身体。而这所有心理和行为的根源,皆是她童年时期的痛苦往事,这些痛苦往事被刻意隐藏,在潜意识的巨大能力作用下,造就了一个新旧交织痛苦不堪的贺顿。
  在人格塑造的过程中,人们总是会趋利避害,而焦虑情绪的产生,则是“处于无意识中的本能欲望经常要求获得满足,但又因社会的制约而不得不被意识压制下去,于是形成内心冲突,因而往往引起焦虑”,遗忘,则是最有利的一种力量,它掩盖了伤害,让一切如常——至少是表层的如常,从而人格可以继续塑造,直到冲突越来越激烈,到往事和伤害掀开的那一天。
  三、自我实现的复苏
  毕淑敏从来都不是提出问题之后就只留下问号的作家。她被王蒙称为“文学界的白衣天使”不是没有道理的。毕淑敏总是不忍心让读者只看到丑陋与绝望,她总会在作品中留一抹亮色,给予一丝希望。她在提出问题、剖析人性之后会用她善良的内心给出疗救方案。在《女心理师》这部作品里,同样是如此。就如同书名所说——女心理师——每一个案例都会有贺顿给出解决方案。而同时,这些所谓的疗救方案也是自救的一个历程。在这个历程中,会有很多反复与重复,甚至会有痛苦的死亡,可是那却是人格塑造完整必经的历程。只有正视自己的过往,剖开自己深掩的内心,才能看到那些血淋淋的现实,才能自己鼓起勇气与过去告别,从而走向新生。而这个重生将与之前的遗忘不同,这是已经了解过自我过去的重生,而非简单的掩盖。
  在作品描述的案例中,大芳与老松的案例几乎贯穿全书,这个案例与贺顿的心理阴影形成了明暗两线。大芳一直无法释怀童年经历的颠沛流离,当贺顿引导她正视过去的经历时,这个过程是极端痛苦的,由于人趋利避害的本性,大芳几度想逃离这个面对的过程,但是她一次次地在贺顿的帮助下坚持了下来。当她不敢正视的那一幕幕在她的脑海中显现时,也是她自我复苏的过程在缓慢地进行,而当她明了自己对丈夫老松所做的一切行为均是由于自我内心对过去经历的复制时,她内心残缺不全的人格开始觉醒,虽然未能完整,却终究是找到了残破的根源,从而能够告别过去,开始新的人生。   害怕红色的男子这一案例亦从反面表现了直视过去、获得重生这一点。男子的人生顺利而引人瞩目,可是即便如此,他也经历过人生中非常窘迫的时刻。他的所谓完美事业与他的家庭,均不过是他遭受挫折之后的一种更大程度的反噬补偿。他的完美面具之下是那一颗无法遭受失败的心,在作品的最后,男子似乎是找到了畏惧红色的缘由,也解决了妻子情人的矛盾,但是他内心之中追求完美害怕失败的根源将一直伴随他的人生。而这并不是对过去的重生,因为男子并未直视自己内心中害怕失败的根源,而只是复现过去的经历罢了。
  而从101个洋娃娃的案例中,我们看到的是虽然生理上的生命已经终结,但是直面过去之后却获得了另一种意义上的灵魂重生。老太太收集101个洋娃娃的行为源自于多年前对他人的冤屈,因此她的内心一直陷入了纠葛和忏悔。作为一个独立人格的人来说,良心的责备让她无法放下,当生命完结之时,也就是她内心之中对过去的那个充当了时代悲剧的刽子手的她的一种谴责与拒绝,她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完成的是人格的完善,是自我的复苏。
  女心理师贺顿的自我复苏经历同样是一种直面过去、抛弃遗忘、走向新生的痛苦过程。她费尽心力所要制造的高贵、善良的身份与过去那个受尽屈辱、低贱的身份交叉、重叠,终于走向融合。贺顿自己在经历了心理教授姬名骢违背了心理治疗原则的治疗后,她的内心犹如炼狱,她被逼重回过去,被逼重回到那个她刻意忘记的带给她无限屈辱的过去。她重回到十二岁与那个愚昧落后的山村,重新经历了她一直刻意忘记的往事,当她与过去直接面对时,她才能够明了自己内心的恐慌与躲避。而这个过程十分痛苦,“剖析自己是痛苦的,如同古代的酷刑——五马分尸或是千刀万剐……在贺顿的反思中,杀人者和被杀者都是同一个人,都是她自己。唯有将自己撕碎,肝肠寸断地裂解之后,才有可能重组。”贺顿在对自己的剖析过程中,原谅并接受了过去的自己。她终于敢把曾经的那个柴绛香拉出天日,面对过去的屈辱时,只有勇于承认并且肯定自己,才能真正接纳自己,从而走向真正的重生。而贺顿在直视了自己的过去之后,重拾那些被她遗忘的经历,贺顿终于送走了柴绛香,她一直做的那个关于火车的梦也得到了解答——她希望能够摆脱过去、重塑自我,她身体的冰冷也不治而愈,她不再否定过去,过去是一种经历,更是一种财富。拥有这样的认识后,贺顿迎来了自我的一种新生。这种新生可以叫做遗忘之后重拾的重生。这是对自我人格的一种肯定,也是对自我人格的解剖之后的重新塑造。要重塑人格,需要打乱自我的过去经历,需要否定之后再肯定,才能真正获得生活的勇气,继而走向新的人生。在作品的最后,毕淑敏这样描述贺顿的重生,“贺顿轻快地走着。快到年根了。年什么时候变成了一棵植物,有了根和梢?是草本还是木本?年的叶子在哪里?花朵在哪里?”这是一种象征与隐喻,贺顿曾经犹如身处炼狱,遗忘让她跌落人间,可是最终,她通过重塑自我,走向了心灵的天堂。
  毕淑敏在这部《女心理师》中,她成功化用了弗洛伊德的意识、过失、遗忘、梦等原理,通过心理案例的一个个抽丝剥茧,叩问了人性,让我们在一个个心理案例的故事之中探索人性冰山一角,从而直击生命与人性之美、之复杂。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责任编辑 欧 娟
其他文献
我写完第一个长篇之后,一直没有写长篇的想法。我是一个十分懒惰的人,晓得写长篇是很花费力气的,所以,多年也不曾染指长篇。  我们兄弟从小跟随父母,来到湘中一个叫牛马司的煤矿。当时,矿里没有房子,我们就暂居在附近的农村。那时,我来到这个世界上还只有九个月,而且,在农村居住的时间也不长,只有一年多吧。虽然后来搬进矿里的房子,我家却没有割断与那个叫渔鼓庙的地方的往来,我父母,我的兄长们,仍然与他们来往密切
期刊
闹药者,姜贻斌也。  这是他的朋友们赐给他的诨号。缘起于某个朋友调侃他的一个段子,说他是个闹药,丢到山上把鸟闹死,丢在河里把鱼闹死,丢到路上把狗闹死。他自己也笑呵呵地默认。于是乎,朋友们觉得这个人太好玩了,暗地里又叫他老顽童。  每天上班,我喜欢挂QQ。到下午下班时节,一般都会看到他的QQ头像亮一下,我便问他晚上去哪吃饭。他留言说去某某地方吧——那是朋友们的聚会之地。再一看,他的头像又变成灰色的了
期刊
姜贻斌,湖南邵阳人。1971年赴邵东县板桥公社插队务农,后招工在涟邵矿务局朝阳煤矿,当过工人、教师、新闻干事,编辑等。专业写作。1982年开始发表作品。199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长篇小说《左邻右舍》、《酒歌》,小说集《女人不回头》,《窑祭》、《白雨》《追星家族》,散文集《漏不掉的记忆》等十余部。  2012年,在姜贻斌先生“十年磨一剑”的长篇小说力作《火鲤鱼》出版之际,我们有幸采访到姜贻斌先
期刊
交响套曲《湘江颂》是根据省委书记周强同志提出的“讴歌湘江,把湘江打造成东方莱茵河”的指示精神而创作的一部交响音乐作品。  创作头三天,我苦苦伏案思索:是采用单乐章的交响诗?还是四个乐章的交响套曲?或者是由几个段落构成的交响组曲的结构形式呢?我翻阅了许多有关湘江的文章,了解了有关湘江的源流、历史和两岸的民俗风情及民间传说,特别是发生在湘江边的革命历史故事等,又用了一个星期南下九嶷山(湘江源头)、北上
期刊
姜贻斌的《火鲤鱼》书写了近半个世纪以来,渔鼓庙这个穷乡僻壤中的乡民的琐事。按说类似题材的长篇小说在当代文学中并不罕见,但它却依然能给人带来强烈的精神冲击力,究其原因,形式上的别出心裁固然令人耳目一新,如以二十四节气名分别作为各章的小标题;在每章之前,均引入乡土味十足的民谣;各个人物的故事由生活的片断组合而成,它们各自独立而又相互牵连,共同构成了这半个世纪以来农民的精神史……不过,别开生面的形式归根
期刊
湖南是一块人文鼎盛的土地,在这块土地上造就我们中国许多历史、文化和艺术的高度。湖南更是中国近代革命和共和国的摇篮。应该说,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湖南艺术家是幸运的。  湖南是红色革命的摇篮。这里是伟人的故乡,涌现出了以毛泽东、刘少奇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军事将领;这里有中国共产党的基因组织——新民学会;这里是农民运动的阵地,这里揭开了秋收起义的序幕。无论是连队建党,还是湘南暴动,也无论是平江
期刊
湖南的音乐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传说中远古舜帝时期所流传下来、曾令孔子“三月不知肉味”的《韶》乐便与湖南有着一定程度的关系;宋代郭沔所作的古琴曲《潇湘水云》已成为中国传统音乐的经典世代流传;在近现代音乐史上,黎锦晖、贺绿汀、吕骥等前辈均留下了浓墨重彩;而到了现当代,则有李谷一、谭盾、宋祖英等一批湖南人引以为豪的音乐家活跃在国内外乐坛。但令人尴尬和遗憾的是,在人们的印象中,由湖南本土出品、真正反映
期刊
文学是人类世界的长明灯,是从此岸到彼岸的渡船。刘克邦的散文《风景,就在眼前》形神皆备地向人们展示了一幅幅秀丽清新的湘西风景画,让人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以及质朴淳厚的民俗风情,在字里行间享受着诗化语言风格的感染及充满着哲理的启示;不仅可以给人在阅读之余增加一份宁静怡然的享受,而且会对心灵进行一次彻底的陶冶与洗涤。  《风景,就在眼前》分《古城莲荷》、《矮寨天路》和《德夯小溪》三个篇章,既有着现代意
期刊
网络文学的“去草根化”质疑  张 婷  自诞生之初,网络文学就是“为写而写”,游离于商业资本与主流文坛之外的。那时的网络文学以其山野草根的自由创作、民间本位的写作姿态,让许多人看到了文学新生的曙光。然而,时至今日,网络文学却呈现出越来越明显的“去草根化”趋势。有评论者指出:2011年网络文学所遭遇的最核心危机便是去草根性,“网络文学‘解放生产力’最重要的‘草根性的全民自由写作机制’正在遭遇前所未有
期刊
21世纪是一个众声喧哗的时代,多元化、平面化、去中心等已经是文艺领域内的共相。但健康高尚、繁荣丰富的文学景象,并非是在放任无忌、任其漫衍的消极状态中期待,而是应当在理论的科学引导,敏锐的现实批评,执著的精神坚守的努力下才可能出现的局面。胡良桂多年从事文学研究,新世纪以来他更多地将视点投向文学主流的研究,《文学主流的多维空间》(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就是其近10年来执著不辍的成果。该书不仅表现出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