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危机与语文教师的使命

来源 :基础教育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ke7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7年高考语文浙江卷,出了几道很有意思的题目,说其有意思,是因为题目之间构成了一个相互关联的网状结构。从语料到题干,都反映了命题人员对目前我国民族文化颓势的反思与忧思。而从学生的答题及我们对中学师生的调查结果来看,中华民族的民族文化确实已到了“最危急的时候”。
  首先来看看高考语文浙江卷的作文题:
  还记得你的童年吗?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思想的成熟,那些美丽的梦想、单纯的快乐似乎在一步步离我们远去。
  苍茫的丛林间,玛雅文化湮没了;丝绸古道上,高昌古国消逝了。人类在消逝中进步。
  行走在消逝中,既有“流水落花春去也”的怅惘,也有“谁道人生无再少”的旷达……
  读了上面这段文字,你有何感想?请以“行走在消逝中”为话题写一篇作文,可讲述你自己或身边的故事,抒发你的真情实感,也可以阐明你的思想观点。
  这道作文题,命题者的意图十分明显,就是要反映人类前行的过程中,会失去许多东西,面对“消逝”,人类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作文语料中提到了美洲的“玛雅文化”,提到了中国西部的“高昌古国”,虽然命题者并不刻意要求学生对中华民族文化大量消逝的现象进行深刻的反思,但他们还是希望考生能够写出对民族文化进行哲学思考的优秀文章。
  有教师认为此题适合余秋雨写,并断言经过语文教师对余秋雨的力捧,大多数考生肯定会写对民族文化的忧思,因此,批评此话题作文容易缩构。但我们通过对考生作文卷的随机抽查发现,重点探讨中华民族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困境及其出路的作文不足3%,而以此为主题的优秀文章,大多也只重复教材中的一些观点,表达了对胡同文化的消逝、古代经典诗文的褪色的些许浅层次的感慨。而对于近两年被炒得轰轰烈烈的文化新闻,诸如情人节替代了七巧节;圣诞节火热程度超过春节;端午节被韩国人抢注为世界非物质文化保护名录;几大戏曲流派唱腔只有部分专业人士掌握,大多数民众尤其是青年学生都沉迷于西方流行歌曲样式中;“韩剧潮流”“日剧潮流”“欧美潮流”在中国影视界相继汹涌,而“汉剧潮流”却没有在任何一个国家形成等,所抽样文中无一人提及,更不要说对这些文化现象进行批判性思考与探索了。可以说,当今中学生对中华民族文化的不断消逝,还缺少必要的忧患意识,甚至有些麻木不仁。
  中学生对民族文化的漠视,与现代中国人的集体无意识或自卑心境相关,与西方强势文化的入侵有关,也与现代社会的浮躁心态密不可分,但笔者认为我们急功近利的语文教学,以及为数不少的文化底蕴薄弱、对民族文化采取应试教育态度的语文教师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例如,2007年高考语文浙江卷第一大题第5小题:
  5.下列对联,最适合祝贺老师70岁寿辰的一联是
  A碧桃献岁宜家受福 花甲逢春获寿延年
  B为学有宗古稀成庆 诲人无倦恩重及门
  C乐道安贫音容宛在 因材施教手泽犹存
  D执掌教坛垂七十载 栽培桃李满三千株
  此题本是一道较有创意的语用题,它将语境与语意密切结合在一起,既有生活实感,又充满语文因素。但有教师认为:“考试说明”中没有文化常识考查的内容,而此题中出现“花甲”“古稀”“桃李”等文化常识,属于超纲;此外,对联形式太过古董,以此出题过于刁难学生。确实,浙江省出台的“考试说明”没有将文化常识列入考查范围,但是像“花甲”“古稀”“桃李”等几乎已成为固定词语的文化知识难道不该让学生掌握吗?我们有很多教师不是把“考试说明”当作教学的指南,而是奉若神明,把“考试说明”绝对化、机械化,“考试说明”没提到的内容不能考,样卷中没出现的题型不能命题,一切惟“考试说明”是瞻,于是,语文教学逐步陷入狭隘、僵化的泥淖。
  众所周知,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的基石,是一个民族屹立于世界之林的重要标志。一个缺乏自己文化的民族是没有自尊与自信的民族,一个缺乏民族文化的国度,最终是没有希望的。仅有三百余年历史的美国及民族文化相较于中国少得可怜的岛国——韩国,都非常重视自己的民族文化,不遗余力地加以保护与发展,而且不需要政府的刻意提倡,已完全成为自发的社会现象。而有着两千年文明史,并创造了令世界瞩目的文明的中华民族,如今还剩多少民族文化令国人自豪。
  在年青一代中宣传中华民族文化,是全社会的责任,是每个公民的义务,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更应义不容辞地担当起这一重任。我们必须反思这样的现实:我们的学生从小学到高中经受了12年语文教学,可是又有多少人真正懂得“温良恭俭让”“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我们不断向学生灌输语文知识,可是进了大学的学子却闹出称人家的父亲为“家父”,称自己的母亲为“令媛”,把圣诞节、万圣节当成中国传统节日的笑话。至于不知道二十四节气和天干地支,搞不清元宵、清明、腊八、重阳等传统节日的中学生更是大有人在。当然,我们这样说,并不是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向学生灌输文化常识,也不是要求学生死记这些文化常识。但是,作为语文教师,必须在语文教学中承担起传承中华文明薪火,激发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使命。为此,我们的中小学校,特别是语文教师必须做好三件事。
  1.培养学生对民族优秀文化的崇敬心理
  在经历了几次战争的失败和无数次的挫折后,中国人逐渐从自大走向自卑,对自己的民族文化,也形成了一种极端的观念,即:传统文化是中国衰弱的根源,是中国迈向现代文明的最大阻碍。因此,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直至十年动乱,中国人真诚地希望告别过去,抒写新的历史,结果,留下的却是文化的沙漠,是千孔百疮的精神世界。如今,我们终于明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并非水火不容,传统文化也不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前进的阻力,而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迈向现代化的重要动力,没有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发扬,就不可能有现代文明的诞生。因此,语文教师应当通过各种手段,帮助学生形成保护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要让学生尊重自己的历史,尊重自己的祖先,要有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只有具备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一个人、一个民族才能自信地生存。
  2.编好用好充满传统文化特色的乡土教材
  中小学语文教材的建设是一个老大难的问题,过去由人教社一家负责,自是难以摆脱某些教条与窠臼。新课程改革以来,教材开始出现革命性变化,其标志之一,便是一纲多本的出现。而且各家出版社都在选文上下足了功夫,教材的时代特征,现代气息更为突出。但我们也要看到,受现代文化思潮影响,各家出版社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关注都是不够的。所选的一些古代文章在整个教学体系中不过是零星的点缀,未能形成传统文化的系统,至于京剧、昆曲、地方戏等国粹更是被排斥在教材之外。“青年一代如果没有机会接触传统文化,没有机会领略传统文化的优美,那他们对传统文化的陌生感就会越来越强烈。”① 当然,作为一所学校、一个教师不可能左右出版社对教材的编写,即使出版社进行大规模调整修改,也需要时日。但我们可以做到的是编好用好乡土教材。目前,国内众多学校开始重视乡土教材的编写,但编写的质量不能让人放心,使用的效率更让人担忧。有的乡土教材只不过是部编、省编教材的训练补充,有的乡土教材只罗列了当地名人古迹及历史上当地文人的创作作品,而本地其他方面的传统文化却很少涉及。在乡土教材使用方面:有的虽然专门开设乡土教材教学课,但教师教学方式陈旧,基本上是在灌输乡土知识;有的为考试让学生死记硬背乡土教材中的人名地名;有的干脆把书发给学生,就不问不闻……乡土教材成为学生案头的摆设。乡土教材的不当使用,不但没有激发学生对乡土文化的喜爱,反而徒增逆反心理。正确使用乡土教材应当成为语文教师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3.在文本教学中充分拓展民族文化资源
  不少语文教师习惯于“以本为本”的课堂教学方法,满足于“教学参考”上对文本的解读,结果,课堂教学变得死板逼仄,枯燥乏味。事实上,我们丰富的民族文化完全可以引进课堂,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仅以民俗为例,在语文教科书经典文本中,涉及民俗文化的内容众多,例如:鲁迅笔下的“祝福”“社戏”,老舍笔下的“茶馆”“胡同”“大杂院”,《孔雀东南飞》中的“初七”“下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登高”“插茱萸”,等等。这些民俗知识教师不讲,学生也能读懂文本,但是,如果学生忽略这些民俗文化,就不可能真正领略文本的内蕴美、文化美和民族精神美,而对于文本主题的认识也或多或少会有些影响。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若能巧妙穿插这些民俗知识,有可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再如,在一些初中版语文教材中讲到过对联的知识,但对如何恰当有效地运用对联这种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样式,却显得语焉不详,可喜的是已有一些教师注意到了对联的语文教学功能,将其运用于课堂教学中,并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例如:用对联导入课文,介绍作家作品及时代背景;用对联概括文本内容,评价文本人物;用对联归纳分析文本的风格,等等。除了用于文本讲读教学,对联还广泛适用于语法教学、修辞教学、文化常识教学、作文教学,及其他各种语文教学活动。可以说,对联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绝对不是没有生命力的老古董,而是语文教学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源头活水。
  “人类在进入21世纪后已愈来愈清楚地明白:科学的发展本身并不能解决人类所面临的诸多难题。这些难题本身还需要文化的发展来解决。而中国传统文化无疑是最能够给现代人以智慧的启迪的。”②作为有远见、有志向的语文教师,应当自觉承担起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任,在年轻一代的心灵中点燃中华文明的圣火。这大概也是语文教育的一种本真追求吧。
  
  注释
  ① 张宏杰:《现代韩国与传统文化》,《中学生天地(B版)》,2007年第7期,第80-83页
  ② 蔡海榕:《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评<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源流、特质及现代意义>》,《中共杭州市党校学报》,2007年第1期,第95-96页
  作者单位 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责任编辑 田欣欣)
其他文献
[摘 要] 新课改理念下的教育呼唤差异性和多样性,人才的培养亦注重创造性和差异性,然而传统的家庭作业模式压制了学生,尤其是学困生的个性与创造性的发展,影响了基础教育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如何为学困生这个特殊的群体设计合理的作业,让学困生在作业中体会快乐、学有所得是文章的主要目标。  [关键词] 学困生;作业;分层设计;分类评价  [中图分类号] G424.6[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2-
赴一场灯影之约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辛弃疾曾在《青玉案·元夕》一词中盛赞北宋开封城内火树银光,人流如织的上元观灯。  观灯,在我国有上千年的历史,唐宋时期达到顶峰,上元灯会更是精彩绝伦。“上元”,指的是上元节,即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每到上元节期间,各家各户,街道两侧花灯无数。大家一改往常夜晚熄灯休息的习惯,家家户户张灯结彩,拿出平日里
从观察者到记录者,再到实践者,这是《中华手工》走过的第13年。  为什么开始其实没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坚持下去。而在坚持下来的过程中,我们又找到了为什么开始的答案。  恰巧这个答案,与国家战略不谋而合,即振兴传统工艺。  2015年12月,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振兴传统工艺”;2016年3月,“振兴传统工艺”正式写入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2017
店名:拾一区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西街11区37号楼2层  电话:18610048184  空间,常指四方上下的客观形式,与时间相对;而茶,如今已然成为时间的代名词。位于北京北三环中路和平西桥地铁站旁,便有一个将二者完美结合的茶空间——拾一区,一个以茶为主线的艺术平台,品茗、赏器、读诗、绘画、学手艺……亦称艺术与手创店。  这里有450平方米,十足的开阔之地。  几个大房间被巧妙地规划设计,随
“央”在重庆话里,有敷衍着过的意思。蒋宇当年给自己取这个网名时,也没想到以后的日子,不仅都得靠“央”,还“央”得风生水起,有滋有味。  在重庆的媒体圈,提起“蒋宇”这个名字,估计很多人都得想一想。但如果说到“央央央皮”,大多数人都会当即点头:“哎呀,这人我知道啊。”可熟悉她的人都知道,“蒋宇”与“央央”这同一个人的两个名字就像是连体双胞胎,虽然有着相同的生活轨迹,但却有截然不同的生活态度。蒋宇,是
竹,生长能力强,短短几年便漫山遍野,面对浩瀚竹海,如何利用是关键。  如今,人们生活中充斥着各种快消品,大家已经习惯被工业化产品包围,很少有人能静下来,留意手艺,关注精神……古人咏叹的竹之气节,在日常生活里渐渐淡去。  2010年5月,本刊曾经做过一期关于竹的专题,转眼便是五年时间。在这五年里,有许多优秀的设计师、手艺人、企业同竹子一样,噌噌地成长着。他们认识到竹的可塑性,也看到竹子的快速再生能力
见到陆驰时,不禁感叹上天对她的眷顾:不仅长得好看,还有一副好嗓子。作为清华美院玻璃艺术专业首位硕士毕业生,她一向低调,只有新作面世时,才会引来阵阵惊叹。  透明好似情人  2007年,陆驰从美国康宁玻璃博物馆进修归国并在上海成立了自己的玻璃艺术工作室。在古法玻璃和吹制玻璃之间,她选择了前者。“虽然古法玻璃没有吹制玻璃那样变幻莫测,但可以让我细细品味创作过程与细节的快乐。”和吹制玻璃相比,古法玻璃的
在寒冷的冬天即将到来之前,编织正成为风靡年轻女性的新时尚。在她们中间,编织达人艾塔显得与众不同,她不仅技艺过人,还开了一家名叫“艾塔手工小屋”的编织教室,与一帮志同道合的“织娘”分享着编织的乐趣。  掀开用各种编织小件串成的门帘走进屋里,各种毛线编织品带来的温暖感瞬间包裹住了全身。门口的学员作品展示区挂着不同款式的毛衣、包包和围巾,桌子上、窗台上摆着一个个精巧可爱的编织玩偶,就连灯饰和杯垫也全是手
似水流年,又一年。  不惊觉,我们14岁了。从最初的孤独行走,到如今的伙伴无数,我们正在见证:手工艺行业发展进入了最好的时代。  不管是十九大报告提出的“美好生活”,马云、雷军齐齐倡导的新零售,还是这两年受到极大关注的工匠精神、民艺复兴、非遗传承,还有体验经济、共享经济,甚至人工智能……这些热词多少都与手艺有关或为手艺的未来提出了思考,以及可探索的方向。  有人會担忧,人工智能时代,手艺人会被抢走
宣纸,是一种有着中国烙印的传统技艺载体,习艺难,生产苦、脏、累。位于泾县乌溪的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为了让技艺永续传承,对在校生进行人才培养,推动宣纸技艺的薪火相传。手艺人们还开发出三丈三的大纸,更尝试拓展宣纸用途,运用到现代家居生活、文创产品衍生领域。  在阶段性打造的中国宣纸文化园,不仅有古法生产技艺制作宣纸的流程展示,还能体验纸、墨、笔、砚等文房四宝的制作技艺。规划的宣纸古籍印刷、宣纸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