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公正观与社会治理现代化

来源 :宁夏党校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cqn2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必须在马克思主义公正观指导下,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一手抓法治,全面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一手抓德治,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公正观;社会治理现代化;国家治理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921(2016)04-0014-03
  作者简介:陈 臣(1981- )女,黑龙江双鸭山人,北京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价值哲学研究。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1]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治理现代化包括社会治理体系现代化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两个方面,二者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有了完善的社会治理体系才能发挥高水平的社会治理能力。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强调:“发展人民民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2]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必须在马克思主义公正观指导下,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实现法律的规范作用和道德的教化作用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一、马克思主义公正观的基本内涵
  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公正的理解是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基础之上的。他们用阶级分析的方法,指出在阶级社会中,尽管关于公正的理论层出不穷,但其实并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公正。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所有包含在以往哲学家思想中的正义观念,只是社会生产和交往方式的反映,同时又是阶级利益的代言。马克思恩格斯基于对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以及空想社会主义者公正观的批判和扬弃,实现了社会公正思想的历史性超越。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仍然是一个极不公正的社会,通过批判资本主义社会人依附人、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社会不公现象,揭示了社会公正的根本状况取决于生产方式和生产资料所有制。自由、平等观念的形成基于一定的历史条件,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在阶级社会中,社会不公才是社会常态。他们认为,公正是一个历史的、阶级的范畴,不同阶级对公正有不同的理解。只有从现实的经济、政治和意识形态入手,社會公正才能得到正确地说明。社会公正的实现,随着生产力发展和与此相应的社会文明进步,完成从形式到实质的飞跃。而共产主义之所以会最终实现真正的社会公正,其根本原因在于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等都达到了充分、必要的高度,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矛盾真正获得解决,人的全面发展的必备条件已经现实化。马克思主义公正观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指明了全世界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为社会公正而奋斗的伟大使命。
  二、马克思主义公正观在中国的创新和发展
  公平正义也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贯穿始终的价值理念和精神追求,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了巨大的理论指导作用。其中,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公正观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他的社会公正思想对中国产生了直接而深远的影响。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通过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新中国成立以后,以毛泽东公正思想为指导的社会公正举措也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公正环境。
  邓小平同志在毛泽东公正思想基础上进一步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3]共同富裕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公正观,社会主义社会应当是比以往任何社会都更加公正的社会。改革开放后,中国在社会公正方面更是一种历史性的进步。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首次阐述了加强制度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问题,指出,“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4],还具体提出了六个方面的制度,即民主权利保障制度、法律制度、司法体制机制、公共财政制度、收入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这六个方面的制度都是当前中国保证社会公正的基本制度体系。
  党的十八大强调要逐步建立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衡量改革成效的根本标尺和价值准绳,体现了党中央推进改革开放大业始终坚持一切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执政理念和价值追求,进一步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追求的公平正义的深刻内涵,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公平正义观。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指出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从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等方面对以法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做了全面部署。
  三、当代中国如何在马克思主义公正观指导下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
  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必须在马克思主义公正观指导下,全面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方面,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良法是善治之前提。另一方面,公正体现了社会主义国家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同时,发挥社会治理体系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强化培塑功能。
  1.全面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实现法律公正
  在马克思主义公正观指导下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全面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要增强法律法规的及时性、系统性、针对性、有效性,加快完善体现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的法律制度,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从本质上来说,“法律应该是社会共同的、由一定物质生产方式所产生的利益和需要的表现,而不是单个的个人恣意横行”[5]。法律要求人们以权利和义务的对等性相互对待,通过规定人们之间相互的权利和义务调节着人们的社会关系,从而使关系的恰当性得到更广泛的维护。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是政法工作的核心价值追求,严格执法、公正司法是依法治理的重要环节,要牢固树立执法为民理念,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着力解决影响司法公正、制约司法能力的深层次问题,让司法真正发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最后一道防线的作用。   良法是善治之前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要看到,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也更加突出。治理体系中,法治体系是关键一环;治理能力中,依法治国是重要内容。可以说,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已经成为全面深化改革中的一个重大问题。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促进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关键在于法治建设。我们现阶段存在的社会不公正现象,是能够通过法律规范、制度安排加以解决的,要使良法成为善治的前提。
  2.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公正观念
  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体现了社会主义国家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一方面,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另一方面,要發挥社会治理体系对核心价值观的强化培塑功能。追求和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必须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公正观念。
  公正体现了社会主义国家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了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中的平等其实只是一种形式平等,从而得出了消灭阶级是最终实现社会公正客观条件的结论。共产主义能够实现真正的社会公正,消除社会不公的经济、政治、文化及社会基础,自此,社会的发展不再需要以牺牲一部分人的利益为代价。社会主义的公正是规定着社会主义人人平等、共同富裕,反映社会主义本质的核心价值观。
  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公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最内在的价值观。习近平强调:“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观,有效整合社会意识,是社会系统得以正常运转、社会秩序得以有效维护的重要途径,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6]社会的发展需要越来越公正的道德评价体系,并且不断内化为人们的交往准则。一定社会和民族会形成特定的道德标准和风俗习惯,它们成为社会成员普遍的内心法则,规约着彼此的行为,朝着更为尊重人格、个性的方向发展,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
  要发挥社会治理体系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强化培塑功能。公正是社会治理的归宿,促进社会公正,是在社会治理中必须解决好的问题,要把促进社会公正作为制定各项政策、开展各项工作的一个重要指导原则。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和基本制度的确立以及全面深化改革的推进,已经为达到这一理想开辟了道路。公平正义既因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和分配公平而使人能各显其能、各得其所,从而激发人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活力,也因注重结果公平而使人们之间和谐相处,从而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3.
  [2]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5.
  [3]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3.
  [4]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J].求是,2006(20):7.
  [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292.
  [6] 习近平.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N].人民日报,2014-02-26(01).
其他文献
我们党是用革命理想和铁的纪律组织起来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组织严密、纪律严明是我们党的力量所在。严明党的纪律,首要的就是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
通过林地处理城市污水污泥实验,结合硝态氮不易被土壤吸附及易溶性,研究了硝态氮在土壤中的迁移及对地下水的影响。确定了天津地区污泥的施用时间以3月份最佳,严格控制污泥负荷量
地方文献是新农村建设的文化基础和先导;推进新农村建设是地方文献价值的真实体现。地方党校图书馆应充分发挥拥有丰富地方文献信息和深厚文化积淀的自身优势,为新农村建设提供
近年来我国城市畜禽养殖业发展异常迅速,畜禽粪尿及废水的污染负荷已超过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总和,成为城市新兴大污染产业,本文针对当前城市畜禽养殖业的发展概况,污染状况与危
“一带一路”倡议不仅是当下我国的经济战略,更是世界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发展的内在驱使。立足于"一带一路"的当前形势,通过包容性的历史视角,对阿巴斯王朝时期阿拉伯—欧
本文对化工过程动态流程模拟系统的发展作了简要概括。就开发我国的动态模拟系统提出了一些看法。主要就开发的指导思想,一些原则以及可能的技术关键和采取的对策作了探讨,并结合计算科学,化学工程学,化工系统学等对技术现状作了分析,比较。提出我们的看法。最后就进一步开展的工作和技术发展趋势作了探讨。
期刊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增进政治合法性的客观需要。科学发展观具有深刻的政治合法性内涵,应进一步深化以科学发展为主题的思想解放,进一步改革不适应科学发展观要求
城镇化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十二五规划"注重的是通过城镇化建设创造劳动力转移的"拉力"。和谐的转移需要建设有承载能力的城镇体系。促成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
中共宁夏回族自治区第十二次党的代表大会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党代会报告充分发扬民主、集中各方智慧,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思想性、实践性和指
摘要:党的基层组织是团结带领群众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战斗堡垒,基层党组织带头人是这个战斗堡垒的核心。在社会转型时期,中国思想多元化、矛盾多样化,对党的基层组织带头人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因此,创新基层党建工作,夯实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组织基础,必须注重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的建设,增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  关键词:群众路线;党的基层组织;党的建设  中图分类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