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南山: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来源 :南腔北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hhapp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0年9月8日上午10时,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习近平向钟南山授予“共和国勋章”,颁奖词这样写道:“钟南山,我国呼吸疾病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敢医敢言、勇于担当,提出的防控策略和防治措施挽救了无数生命,在非典型肺炎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作出巨大贡献。”当84岁的钟南山走上大会堂主席台、走向台中央习近平总书记跟前接受表彰的时候,全场集体起立并响起阵阵掌声。此刻,我相信无数的中华儿女和我一样,因为我们国家拥有如此国之栋梁而倍感荣耀,因为身边有如此大医精诚的国士而倍感庆幸。以钟南山、张伯礼、张定宇、陈薇为代表的一批杰出的医务工作者,无疑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抗疫英雄,是新时期最可爱的人。
  由熊育群撰写的长篇纪实文学《钟南山:苍生在上》于近日出版,真可谓是正逢其时。因为关于钟南山的相关事迹我们本已较为熟悉——他是我们这个时代最知名的医学专家,但通过该书我们会更深入地了解到,钟南山缘何成长为国士无双的钟南山。本书以钟南山在2003年抗击非典和2020年抗击新冠肺炎两大事件为主线,采用倒叙手法追溯了钟南山的求学经历、工作过往、爱情婚姻以及钟南山父母和钟南山教育子女等等人生故事,为读者全面呈现出一位医德高尚、医术高超、极具业务良知与悲悯情怀的人物形象。并且,作者赞颂了以钟南山为代表的一大批一往无前的杰出医护人物,于是,形成了传记文本中以中心人物為圆点环绕一群优秀人物的群像效果。《钟南山:苍生在上》的出版,实现了文学在重大社会事件中发出有力的声音,对记录时代人物事件与激励国人奋进具有重大的现实与历史意义。
  双线并行:对比叙述中给予反思余地
  《钟南山:苍生在上》的作者熊育群是一名多次采访过钟南山的作家,在2003年非典疫情至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多次采写钟南山的相关事迹。在撰写本书的一个多月时间里,他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为了数据与场景描写的准确,还多次在广州和武汉等地实地考察,力求精准还原事件现场与传主彼时心境。本书主体部分的撰写,正是按照这两次重大疫情的双线并行结构进行,在作者看来,这两次疫情的发生与发展具有明显的异同,而钟南山在其间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是可以通过对比来呈现的。在这种对比的叙述中,所有人都可以在事件的发生发展后进行反思。
  作为传染性剧烈的非典和新冠肺炎,在发生的最初,在没有足够证据前,相关部门是不敢轻易下人传染人的结论的。但读本书我们可以知道,2003年非典初期,钟南山听到了权威者发布的“病源没有向社会扩散,本地没有发现原发病例”等消息,如此违背真相的说法让他无法接受,他深知如果不及时向公众传达疫情的危险,将会付出无法想象的代价。于是,当世卫组织专家伊文斯一行在考察完广州转道北京召开全球记者招待会之际,钟南山即使在会前被有关领导“打了招呼”让他少说话,但是,当面对记者们了解真相的提问,他想起了父亲生前多次的谆谆教导——要无愧于自己的人格和良知,他不能欺骗人民,否则会一辈子寝食难安。于是,他大声疾呼:“什么现在已经控制?根本就没有控制!”[1]钟南山振聋发聩的警示震惊了所有人,中央迅速彻查了相关领导的不作为,从4月21日开始,疫情由五天一次公布改成每天一公布,所有抗疫工作迅速被动员起来,而从此时开始,非典疫情才可谓是真正得到了控制。
  历史具有惊人的相似性,17年之后,一种类似于非典的新型冠状病毒为害人间。在中国最初报告这种病例的是张继先医生,时间是2019年12月26日,但直至2019年12月31日武汉市卫健委发布的《武汉市卫健委关于当前我市肺炎疫情的情况通报》中出现的字样是“该病可防可控”,其它媒体报道的核心提示是“未发现人传染人现象”,以至于李文亮等医生在医院微信群发出警示后,遭到了警方的训诫。面对不明朗的情况,书中记述了这样一个细节:钟南山坐在从广州开往武汉的夜班高铁上,他疲倦的身体靠在餐桌椅子上睡着了,大约十几分钟后,他睁开了眼睛,他让助手苏越明在电脑上记录下他对疫情的研判——“新冠肺炎肯定人传人”。这一研判结论在白岩松主持的《新闻1+1》节目中得以揭示。之所以说具有惊人的相似性在于,2003年钟南山在世卫组织发布会上宣布疫情尚未得到控制,之后是在央视王志主持的《面对面》上让更多的观众知道了事情的真相。
  类似的这种对比书写,构成了本书的双线前进结构,作者将钟南山在两次疫情期间的思考与行动以如此双镜头方式呈现,不仅生动再现了人物前后的心路历程,表现出钟南山面对两次疫情的勇气和担当,更是通过他的言行,折射了整个国家与公众在重大卫生事件中的群策群力群防共治。这其中的反思意义自然是多方面的——对于医生而言,必然要有责任担当,在真相面前敢于发声;对于相关领导责任人,必须摈弃玩忽职守,以人民为中心;同时,这两次疫情也直接提高了我国新时代对爱国卫生运动的重视程度。对于最广大人民群众来说,抗击疫情是人民战争,所有人都置身其中,都要作出自己的贡献。因而可以说,阅读本书带给我们的反思是全面又长远的,这一反映抗击非典和新冠肺炎的杰出文本,在某种意义上实现了为模范立像,为时代记录,为历史留音。
  传记笔法:呈现丰富立体的人物形象
  虽然,本书没有明确写明就是“钟南山传”,但其呈现出的内容几乎展现了钟南山的重要人生经历,完全可以作为一本人物传记来研读。全书的书写,既清晰完整地交代了钟南山生活的所有方面,又采用时空交错笔法,倒叙与正叙结合式地讲述钟南山的人生历程。其间,作者还多次运用黑体字正文讲述主体故事、小字部分交代新闻背景等方法,实现了主体阐述与侧面烘托的艺术效果,让钟南山的人物形象变得更加立体完满,也有利于读者在作者的行文中理解钟南山的思想行为轨迹。
  我们公认的“史家之绝唱”《史记》写人之所以成功,正是在于司马迁以自己充沛的情感融入于纪传人物之中,能够实现作者与传主的情感共鸣。写人若是没有情感那不过是普通的新闻报道,成功的人物传记,一定是通过作者的笔触传达出传主的情感内容。熊育群身为多年采写钟南山的作家,在撰写钟南山的诸多作者中之所以能够脱颖而出,实在是源于其多年的细致观察与丰富积累。这些优势使他成为从非典时期到新冠肺炎时期,观察记录钟南山最全面详实的作者,所以,他才能在一个多月时间里呈现出一部12万余字的精彩传记。   当熊育群接受撰写钟南山相关事迹任务的时候,他面对的是仍然多变的疫情背景,真可谓是时间紧、任务重。好在熊育群积淀了大量的有关钟南山的第一手资料,而最新的采写任务又得到了钟南山和其助手苏越明的大力支持,所以,他得以在极短的时间内保质保量地完成任务。熊育群之所以对自己的这个文本拥有高度的自信也是在于此,他笔下的钟南山所有事情都是有依据的——切实体现了非虚构写作的要求。钟南山是一名对科学真理求真务实的人,熊育群的笔端呈现出的人物形象自然也是一位有血有肉的真实钟南山形象。甚至,熊育群为了复盘钟南山在疫情中的部分行动轨迹,还专程前往武汉及钟南山工作的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实地考察核对,因为即便接受他采访的人也会出现记忆的偏差,需要他不断核对日期、车次等细节。因而,在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大量细节,有关钟南山的行程都是精确到具体时间点的。
  对于大多数的观众与读者而言,我们了解的钟南山主要是停留于电视报道与手机新闻上,知道他是我国一名杰出的呼吸道疾病研究专家,被誉为“国士无双”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是在两次重大疫情中发挥出了模范带头作用的时代先锋。但更多的细节、乃至他人生的过往我们几乎并不了解。熊育群这本传记全程回顾了钟南山一路走来的人生历程,无疑给想要了解钟南山更多人生过往的人们,提供了一份具有宝贵文献资料意义的杰出文本。阅读该书给笔者强烈的印象,便是他愈挫愈勇、一往无前的韧劲、定力——钟南山和许多杰出人物的成长历程具有很大的相似性,都是在不断的挫折磨砺中实现了人生的华彩篇章。他出生时日军轰炸南京,睡在襁褓中的他差点被炸死,搬迁至贵州时,房子也被日军炸毁;1959年参加全国运动会取得400米栏破纪录成绩前遭遇初选落选;新婚之际不得已与妻子两地分居;“四清运动”时在山东乳山县遭遇恶疾困扰;十年浩劫母亲含冤自杀;初做医生误诊丢人;出国深造遭遇英国导师及同行无礼对待等等。当我们读到钟南山这些跌宕起伏的人生履历的时候,我们的心绪也是随着其人生故事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由此也可以明了,正是由于作者深入到了这些人物故事的内部,进入了传主故事发生时的心情现场,我们阅读时才能和传主同呼吸共命运。特别是当钟南山在改革开放初期,凭借自己的优异表现而获得出国深造机会的时候,本来抱有热切期待的他却遭到英国导师和同行的冷遇,他深知唯有用自己杰出的表现证明给别人看,才能够赢得对方的尊重,才能不负祖国的殷殷嘱托。于是,他节衣缩食,用有限的经费购买专业书籍阅读,把所有的课余时间投入到一个个实验中,甚至以自己的身体为依托来做一氧化碳中毒实验。他的这种为了科学真理勇于献身的大无畏精神征服了所有的中外同行。当他指出他的英国导师弗兰里教授之前的成果具有不完整性,“只注意了血红蛋白曲线位置变化,却忽略了血红蛋白形状变化,而这才是最主要的。”[2]弗兰里惊呆了,他突然一把抱住钟南山,大声地说:“太棒了,你证实了我多年的设想,还有了新发现。我要尽全力把你推荐给全英医学研究会。”[3]而随后,弗兰里为了大力举荐钟南山,特意举行了西方学术界普遍欢迎的“啤酒讨论会”,为钟南山在随后的正式报告中做准备。在这个预备会议中,钟南山赢得了包括呼吸科、麻醉科、内分泌科等全体医护人员的掌声,许多人热情地向他祝贺。连一向沉默寡言的弗兰里教授的高级助手卡弗里,在会后都特意去实验室向钟南山道谢,因为钟南山的报告帮他弄清了一些模糊的概念。他认为钟南山有很多新发现,认为他前途无限。随后在全英医学研究会上钟南山取得的成功也是预料之中的了,他的成功随即在全英乃至整个西欧医学界引起了广泛反响,大量重要医学会议向其发出邀约。
  当我们读到钟南山凭借着自己的巨大付出赢得了广泛认可和尊敬的时候,内心涌起的是无限的民族自豪感。那是我们研读诸多模范人物传记时候的共同感受,东西方都佩服英雄,无论是在影视作品里还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都钦佩冲破无限困难而创造人生精彩的勇士。恰如熊育群在书中所说:“从钟南山走过的道路来看,他总是在逆境中奋起,走向成功。人生的每个阶段都给了他不同寻常的压力。”[4]而显然,他把这一次次压力转换成了奋发图强的动力。钟南山是一名心怀理想的人,他始终记得中学老师对他的教导:“人如果没有理想,会将很小的事情看得很大,耿耿于懷;人如果有理想,身边即使有不愉快的事情,与自己的抱负相比也会很小。”[5]正是源于熊育群呈现出的有关钟南山如此丰富的生活细节材料,我们才能读到这样一个多角度、立体式的钟南山形象。许多细节呈现了强烈的画面感,带给笔者犹如电影一般强烈的视觉冲击,令我在书中页边写下这样一句话:“真的可以拍部好电影,这是很出彩的段落,犹如《袁隆平》《黄大年》等电影,钟南山可以在影片的末尾呈现老年时的状态。熊育群采用的传记笔法书写,无疑就是一部剧本极好的蓝本。”许多人说,钟南山活着就已经是个历史人物了,作者们记录他是时代的任务,我们与其生活在同一国度,也是我们的幸运。
  以点带面:勾画医护行业英雄群体
  本书作为钟南山的人物传记,核心人物自然是钟南山本人,但如前所述,通过作者的讲述,我们知晓了钟南山的几乎所有相关事情,在讲述这些故事的同时,不仅让钟南山人物形象树立起来,还描写了一大批优秀的医护人物,勾画出了这一行业英雄群体的群像。
  首先,熊育群通过对钟南山这个“点”进行细致入微地刻画,承接前面对钟南山相关情况的论述,笔者在此进一步探析下钟南山的性格。在熊育群看来,钟南山的内在精神气象折射出了其性格中相互对立的双重性,比如:“智慧与拙朴,硬朗与宽厚,坚毅与脆弱,不屈与妥协,尊严与随和,铁面与柔情……”[6]读此传记,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印证着这些双重性的呈现,钟南山不惧高官领导的压制、不惧西方医学权威的轻慢,凭借自己对真理的信仰、对生命的珍视、对祖国的热爱、对病患的悲悯,一次次冲破压力,救患者于水火,念苍生在上。他的高尚医德真切地体现了“医者仁心”这一我们虽广为熟知却又不深得要领的对医护人员最高褒赞的精神内涵,这本传记给予了该词最精准的注解:“所谓医者仁心,医者乃学者,需要的是严谨坚毅的意志去攀登医学高峰,而仁心则需要一颗慈爱之心。”[7]   围绕着钟南山的撰写,本书呈现了一大批优秀的医护人员形象,他们分别是钟南山的父亲钟世藩、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的张继先、李兰娟院士、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利普金、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副院长张挪富、陆军总医院呼吸内科主任黄文杰、河源市人民医院内科主治医生叶均强、广东省中医院护士长叶欣、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传染科主任鄧练贤、香港动物流感研究中心管轶与郑博健、武汉市中心医院眼科医生李文亮等等。这些医护人员在抗击非典和新冠肺炎疫情中作出过各自的贡献,一些人我们较为熟悉,一些人鲜为人知,一些人仍然奋战在攻克疫情相关研究的一线工作中,一些人已经因为疫情殉职了。毫无疑问,他们在这两次疫情当中逆境前行的身影感动了无数人,他们挥别父母亲人,写下血书申请,相当一部分人甚至实现了两次征程和代际传承抗疫。比起我们在家严格遵守抗疫要求即可,他们却需要穿着层层防护服去直面病毒的挑战,于是,我们将其誉为“新时代最可爱的人”!
  他们也是和我们一样的血肉之躯,也有着同样的至亲骨肉,是使命担当落到了他们头上。他们并不是天生的英雄,是责任义务让他们义无反顾。熊育群对这个英雄群体赞誉道:“勇气在险境中激发,决心在抗争中彰显。人性中最善最美的品质发出了光芒。”[8]于是,以钟南山为代表的这个英雄集体勇敢地挡在了我们的前面,为我们抗击住了疫情对我们的威胁,把损失降到了最低。
  对于荣誉加身的钟南山,熊育群坦言他的写作“不造神,只写人”,文本中的钟南山比起电视中的钟南山来说更加可亲可敬。我们都知道,2003年的非典时期他已经67岁,2020年抗击新冠肺炎时他都是84岁高龄的老人了,恰如无数国人担忧的那样,明明知道这种传染病对老年人威胁最大,他仍然逆境前行。因为他深知:“打这样的硬仗他不带头,话说得再动听都是作秀。”[9]于是,我们看到了以钟南山为代表的一大批医护人员前赴后继地抗击疫情,再拓展一点,全世界的医护人员都在保卫着人类的命运。因此,本书展现出的钟南山人物形象的意义,就不仅仅是为其一个人刻碑立传了,那是可以上升到对整个医护行业的集体礼赞。“救治病人与追求真理和科学是钟南山一生最重要的事情,几乎就是他人生的全部。而今,这两者并成了一件事情,以钟南山的心性,他是愿意用自己的性命来换的。”[10]而我相信,这会是许许多多优秀的医护人员的共同心声。也正是源于他们秉持着这样坚定的信仰,我们人类在与疫情的不懈斗争中,才会是最终的胜利者。
  参考文献:
  [1][2][3][4][5][6][7][8][9][10]熊育群.钟南山——苍生之上[J].收获(长篇专号春季卷),2020:47,81,81,77,83,83,83,29,29,31.
其他文献
摘要:墨色、线条、气韵等是国画中最重要的几个要素,它们撑起了国画的“骨架”,体现着国画的“精气神”。本文从郭克葡萄画作中墨色、线条、气韵这三个基本元素入手,分析其画作独特的用墨手法、用线方式及气韵生动的成因,并剖析画家隐藏在高超绘画技巧下的情感表达。  关键词:郭克 葡萄画 墨色 线条 气韵  郭克绘画修为比较全面,擅长油画、水彩画、水粉画、国画各门画种,山水画、花鸟画等无一不精,尤擅长花鸟画,葡
期刊
海飞的长篇小说《战春秋》,以其个性化的语言,富有魅力的表现力,展现了独特的小说艺术手法,把读者带回到两千年前春秋战国时期的天地间,去体验越国、吴国等诸侯国的春夏秋冬四季更迭、风雨霜雪甚至是冰雹和雷霆闪电,去感受那些既陌生又熟悉的古人们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成功失败……  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在《战春秋》中,吴国、越国等诸侯国争霸之时,一年四季中,天上的月亮、太阳、风霜雨雪,地里的庄稼,
期刊
一  寒冬腊月,万木凋零,寒风萧萧,路上的行人缩手缩脚……又到滴水成冰时节了。  有些人,经历过2020年,今年要留在工作地过年了。  采购年货是必需的。喧闹的超市内是琳琅的商品,可逛来逛去,竟找不出几样特别爱吃的食品。大约,潜意识里,还是想念故乡的年味吧。  说是故乡的年味吧,其实更多的是儿童时代的种种记忆。儿时过年的记忆里,肯定有饺子、有对联、有鞭炮;有池塘边的芦花、石井旁的柳枝;还有鸡鸣狗吠
期刊
前 言  虽说今年的国庆没有阅兵,不过民众的爱国主义情怀依然有增无减,特别是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全国人民众志成城取得了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阶段性胜利,国人普遍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更加自信,更加自豪。  同时,在电影行业,爱国电影也越来越贴近人们的生活,从日常生活中,给人们带来感动和温馨。今年国庆档广受好评的《我和我的家乡》,就是这样一部电影,用发生在普通人身边的五个小故事,展示了当代中国的精彩。  
期刊
坐在南国温煦的阳光下,北望中原。此时的中原正是:春风十里,繁花满城。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时代大背景下,站在“十四五”开局新起点上,中原大地正以竞进之势、争先之态,奋力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绚丽篇章,以优异成绩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河南因为拥有上万年的悠久历史而传奇,因为拥有文字之起源“甲骨文”而神秘,因为拥有5000年的悠久文化而美丽!  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调研时强调
期刊
摘要:陈学昭从五四运动走来,历经延安时期的洗礼,后迈入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她在每个时期都留下了自己的文学创作。陈学昭的创作风格在经受延安洗礼后发生了重大转变:赴延安之前,她用女性的声音在五四运动余波下尽情歌唱;在延安期间,她开始了个人行吟与集体书写之间的艰难抉择;建国后,她在创作上真正转向了集体书写。  关键词:陈学昭 延安 个人行吟 集体书写 转型  陈学昭是中国现代作家群中较有特异性的个体,她
期刊
作为新中国成立后的西藏的第一代油画家,次仁多吉老师的画作无疑体现了西藏艺术的包容性、多元性和西藏文化的多姿多彩。并且,在他亲切温和、波澜不惊的外表下,他的画作却有着鲜明的现代艺术的特征:激烈奔放、果敢泼辣,充满鲜活的表现力,令人印象深刻。对于他的油画作品,我或多或少感到有些意外,更多的是欣喜:在处于中国西南边陲的西藏,有中国民族艺术和西方现代艺术的共振和发展。所以,我们要真正理解他的艺术,就必须超
期刊
摘要:20世纪80年代初期,随着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打工文学已经出现。在早期的打工文学中,作品中的打工者呈现出多种面貌,既有高度强调阶级话语的反资本的工人,也有抓住了新的时代契机从而改变自身命运的时代弄潮儿。打工者形象的多样性,既是这个时代思潮复杂性的反映,也和背后的各种话语的影响有着密切的关联。  关键词:打工文学 改革 阶级话语 规训  一.关于初期打工文学的界定  打工文学是20世纪80年代
期刊
1.诗 歌  诗歌是落在肩头的雪,不是头皮屑。  在这个自媒体快餐一天“烹饪”上亿文字的今天,一个写诗的人能火起来,真的奇观了。  2021年1月28日,微信公众号“文学自由谈”刊发了评论者唐小林的文章《贾浅浅爆红,突显诗坛乱象》,一石激起千层浪。因为贾浅浅的诗作中出现了一些“尸字头”、描摹“黄白之物”的文字,批评者认为其在“以诗歌的名义大肆糟蹋和亵渎诗歌”。文章批评贾浅浅诗歌是“回车键分行写作”
期刊
摘要:影片《过昭关》以乡土为题材,以美学为导向,用诗化的叙事方式描摹出一代人的乡土记忆,这无疑为当前中国乡土题材电影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可供参考的路径。电影不仅是一门艺术,同时也作为一种文化而存在,建构中国特色的电影事业不仅需要弘扬电影作品的美学精神,也更应当发挥电影作品的社会功能。乡土美学作为一种方法,在提升电影作品艺术内蕴的同时,还为新时代下中国的乡村建设提供了一种方向上的指引。美丽乡村的建设不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