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昆“现挂”救场

来源 :老年博览·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ngshuai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6年,“立白杯”全国相声小品邀请赛颁奖晚会在北京举行。获奖演员、颁奖嘉宾等各路名角纷纷到场,观众也是座无虚席,现场相当火爆。姜昆应邀担任这台晚会的主持人。
  导演独具匠心地设计了一个魔术,就是由戴志诚、赵亮和两个魔术演员共同排演的“大變活人”。魔术师在“铺平垫稳”交代清楚之后,便把人一个一个地“变”走。前面很顺利,三个人都被“变”走了,最后舞台上就剩一个戴志诚。
  按照节目的安排,姜昆应该走上台来问小戴:“哎,那仨人都上哪儿去了?”小戴回答:“都变走了。”
  “不可能,那么大的人能一下子变没了?”
  “这有什么,我也能变走。”
  “你这是吹牛。我看你怎么变走!”
  “不信您瞧着!”
  姜昆一扭脸,小戴真的不见了。姜昆四处寻找,说:“小戴哪儿去了?”然后对观众说:“您看,好好的4个大活人都哪儿去了呢?”到这儿魔术节目结束,姜昆继续主持下面的节目。
  演出前,导演只是把相关的要求向姜昆作了交代,为了保密,并没有向姜昆说明魔术机关。姜昆和观众一样,看到的是舞台上有一个完整的木头台子。其实,台子的前半截是木头的,后半截是用同样颜色的布绷起来的,布底下是一个能容纳4个人的夹层。演员站在台子上表演,在需要消失时,身子一缩,就通过设计好的机关闪到夹层中,然后先下去的演员马上骨碌到一边,为后下来的演员腾出位置。夹层下面有个轨道,待4个演员都下去后,自动将他们送至后台。导演觉得姜昆挺聪明的,也就没有排练。没想到就因为这个疏忽,造成了一个意想不到的严重舞台事故。
  在演出现场,小戴“变”走以后,姜昆还站在台子上。他是真不知道小戴是怎么“变”走的,也不知道台子的后半截是用布绷的。“哎,小戴呢?小戴哪儿去了?”他虚张声势地正喊着找小戴时,往后一退,只听“咣当”一声,从台子上摔到了下面的夹层里,砸到了刚刚下去、没有一点思想准备的戴志诚身上。这一下可把姜昆摔惨了。可他这时仍然没忘了演出,一只手还紧紧地握着话筒。戴志诚的反应是:“坏了!这节目砸了,整个穿帮了!这下面没法进行了。”
  当时,台下的观众和台上的工作人员也都吃了一惊。观众不知道这是失误还是节目本来的安排,可舞台上的导演和工作人员知道啊,他们都吓得喊出了声。他们既担心摔伤了姜昆,又担心这个节目没法收场。但所有人都没想到姜昆强大的应变能力和反应的机敏。在掉下夹层后的一瞬间,他没有顾及被摔伤的胳膊,脸上也没有露出疼痛的苦相,而是从夹层中露出惊喜的笑脸,冲着观众喊了一声:“原来他们在这儿呢!”
  台下的观众爆发出炸了膛似的大笑。太真实啦!他们看见姜昆露出来的半个脑袋和一个话筒,还以为这个节目设计的就是这样的。姜昆的一个“现挂”,化解了一次舞台事故,还赢得了满堂彩。紧接着,他若无其事地站起来,接着说:“他们还想骗我?我是谁呀!对吧?”台下又是一片掌声。
  报完幕走到后台,姜昆捂着胳膊一个劲儿地咧嘴。大家全都关心地围了上来。这时姜昆还“砸挂”呢:“导演,我这可是工伤啊!”有的演员眼里含着泪花笑起来,姜昆还说呢:“在台上说相声还能受工伤,还让别人给折腾到陷阱里去了。我在台上摔伤了还得乐,太难过啦!”
其他文献
在太空中生病了怎么办?吃药啊!  且慢,药不能乱吃,在太空中更不能乱吃。  为了研究在地球上生产的药物到了太空是否仍然有效,科学家把35种药物送上了国际空间站,同时在地球上也存放了同样的药物作为对比,看药效有什么变化。28个月过去,当把国际空间站的药物拿回来分析后,科学家发现:同在地球上存放的药物相比,到太空中“旅行”过的药物药效都明显降低了,根据医学标准,一些药物已经不再能用于治疗疾病,比如治疗
期刊
黄君豪是美国的一位癌症生物专家。他的一位朋友患直腸癌去世,对他的打击特别大—身为癌症生物专家,却帮不上忙,这让他特别惭愧。他想,如果朋友早点去检查,一定能把癌症早些检测出来,凭着自己多年来在癌症生物方面的研究,一定能帮他战胜病魔。可是在美国,健康检查费用并不是大多数人负担得起的,有些人为了省钱,甚至一辈子也没有去过医院。于是他就想:能不能把监测设备和生活用品联系在一起呢?  当黄君豪把这个想法告诉
期刊
总有人说,小时候的食物更好吃。当你提出质疑的时候,他们会斩钉截铁地告诉你,他们清楚地记得小时候的味道,现在的那些食物根本无法与之相比,甚至连水都不如小时候的甘甜。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艾略特·阿伦森在《社会性动物》这本书中写下了如下观点:记忆是一个重构的过程。记忆不像录音带或者录像机一样记录客观事实,它在生活中不停地被过滤和改造。  关于记忆很多时候并非真实的反映,有一个十分经典
期刊
“社区里的这些老人饭可以不吃,但手工一定要做。”这是不少参与“手工艺术惠民工程”的手艺人的感慨。“手工艺术惠民工程”是北京手工艺术协会承接的政府公益项目,通过专业的手工艺课程对北京的老年人进行培训并建立交流平台。老人们在社区手工艺活动中找到了归属感和社会价值,传统文化也得到了传承。最费工夫的是细节  “光孔雀的尾巴就有40片,每一片都要经过5道工序加工。5种深浅不同的布,一片片按层次上下叠放。最外
期刊
高锟生于上海,受祖父高吹万(晚清诗人)的影响,幼时接受塾师式教育,直到10岁才进入一所西式学校学习。那是一所由归国的法国留学生创办的实验学校,其开放自主的教育让高锟童年深受启发。  六年级时,高锟便开始做化学实验。他与好友一起成功地通过电解水制备了氢气与氧气,打开了化学世界的大门。  没多久,高锟就有了自己的第一个发明—泥球炸弹。  他将红磷和氯酸钾塞进湿润的泥土里团成团,待其干燥后,泥团撞向硬物
期刊
小小少年,很少烦恼  眼望四周阳光照  小小少年,很少烦恼  但愿永远这样好  一年一年,时间飞跑  小小少年在长高  随着年岁由小变大  他的烦恼增加了……  还记得这首脍炙人口的歌曲《小小少年》吗?当年的小小少年,如今已是一位63岁的老人了。  20世纪80年代,德国电影《英俊少年》曾在中国风靡一时。该片讲述的是少年海因切的故事。歌曲《小小少年》,就是小海因切在这部影片中演唱的。影片中小海因切
期刊
佛教经典《华严经》讲,一天,普贤菩萨令善财童子入山采药,对他说:“凡可以做药的草木,你统统把它采来。”  善财童子踏遍山岩,却徒手而归。普贤菩萨问他何故。  善财童子回答:“满山皆药,无从采起。”  这个故事令人醒悟:每草皆药,百草百药。善于运用的人,一切皆可以拿来疗疾治病。  不仅百草,万物皆药,连人本身也可以入药。《本草纲目》“人部”列人药37种(乱发、头垢、耳塞、爪甲等),不免令人作呕。李时
期刊
不管在哪个朝代开饭店,厨师的手艺都很重要,但是在宋朝的饭店里,还有一种人比厨师更重要,那就是服务员—伙计。  宋朝的饭店里没有菜谱,每天店里有什么菜、没什么菜、主推什么特色菜,伙计全得记在脑子里。光记住还不行,还得有眼力见儿,看见什么客人报什么菜:感觉客人有钱而且大方,你就专报燕鲍翅和佛跳墙,不然他会嫌你店里寒酸;看见客人穿得破衣烂衫还带着女朋友,你就专报又好吃又实惠的菜—你报贵的他点不起,会在女
期刊
从故宫西华门进去,往前走几十米,隐约听到犬吠声从一个小院里传来。一进院子,我就感到了一种切实的压力:20多条威风凛凛的故宫护卫犬亮着牙齿,对着陌生人目露凶光—这是一次不敢离“主角”太近的采访。  不像“故宫猫”那样风光无限、不时上个新闻,“大内御犬”是一个神秘的群体,只在夜间出没,立了功也从不张扬。从被选中的那一刻起,它们就将在故宫度过一生。而身为犬队队长的常福茂,也“一辈子没干过别的,脑子里全是
期刊
不知从何时起,很多东西成了概念。  比如“慢生活”。“慢生活”被提出来后,一度成了个时尚的名词。很多人满怀热情地去追求“慢生活”,刻意地停,刻意地慢,节奏被打乱后,却更急迫、更焦虑。  这让我想起一位友人的先生。友人提起先生,说他做课题研究很繁忙,但节奏从来不乱。他不谈慢也不谈快,只按自己的节奏行事:孩子住院时他陪床,带着红酒,每天喝一小杯,该干什么干什么,不急不乱;开车到外地,到了午睡时间,就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