惜字之风 亲情传承

来源 :书香两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3702105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旧时宜兰,每当夜幕降临,总会有拾遗人出现在街头,他们身背贴有“敬惜字纸”的纸篓,手持火钳,细心寻觅着散落在街道上的字纸,若有发现,便极为小心地用火钳将其夹入纸篓,纸篓装满后,他们迈着蹒跚的步伐,回到伫立在文昌宫旁的尖塔式的惜字亭旁,将纸篓字纸倾入其中进行焚烧,待到二月三日文昌帝君诞辰,无论刮风下雨,宜兰社会名流便齐集文昌宫内,推选德高望重者为主持,举行隆重仪式,演戏设宴,张灯结彩,气氛极为热烈,祭礼结束,主持手捧苍颉牌来到惜字亭内,将一年所焚烧的字灰,装入一个巨大的香盒内,在全县数千学子士绅的护送下,香盒被送至北门外渡船头的小船,并在飘飘彩旗和铿锵鼓乐声中,香盒被放入水中,缓缓沉入,回归大海母亲的怀抱,此便是古时惜字习俗的一幕。
  古人对字为何如此虔诚?因为在古人观念中,字是神圣的,不可亵渎的,它的诞生,使人类摆脱蒙昧与野蛮,使文明走向繁荣与昌盛,使文化得以传承与延续。传说当苍颉创造文字时,天上下起了粟米,鬼神在黑夜里哭泣,因为弥弥苍天知道,天机将不再能保守,人类的新纪元已经开启了。字也关系个人命运,恰如清代著名诗人陈玉澍曾在《院道港惜字会碑记》中所载:“字能使昧者哲,拙者巧,窒者达,贱者尊;为胥吏薄书之用,为庙朝诏勅之文,为士人科名之阶,为国家富强之本。”识字之人可掌控他人,发号施令,宏图大展,而不识字之人则只能仰人鼻息,供人驱使,任人鱼肉,正因如此,许多贫寒人家为能使后代识字而不惜砸锅卖铁。
  然而惜字习俗并非随文字肇始而产生,根据学者考证:“惜字之滥觞,约起于宋元之际”,“盛行于明清之时”,这与文昌神信仰的普及有极为密切的关系。文昌神本为梓潼神张亚子,梓潼学子赴考之前,常往庙廊祈祷庇佑,却多能如愿金榜题名,于是视其为主宰文运科举的专职神邸,随着宋元科考兴盛,梓潼神也日益受官府注重,景定五年(1264),宋理宗诏封梓潼神为“忠文英武学德仁圣王”。以敕封的形式肯定了梓潼神的职能。元仁宗延祐二年(1316),梓潼神又被朝庭加封为“辅元开化文昌司禄宏仁帝君”,至此,“梓潼帝君”与天上文昌星合二为一,在科举盛行的年代,文人为能金榜题名,光宗耀祖,自然对“文昌梓潼帝君”膜顶崇拜,使文昌神崇拜遍及全国。
  随着文昌信仰的普及,许多有关文昌信仰的书籍也随之流行,主要有《阴骘文图说》、《文昌帝君劝敬字纸文》、《文昌帝君惜字真诠》、《文昌帝君惜字功罪律》等。此类书籍以“功过格”的形式劝喻人们尊重文字,敬惜字纸,若是珍惜字纸,爱护书籍,则可计上若干功;反之若是糟蹋字纸,破坏书籍,则要计上若干过。功过相抵,若积功甚多,人们则会延年益寿、福运连绵、子孙满堂;若积过甚深,人们则会身体破残、厄运连连、家破人亡。书籍还列举许多例子,如宋人王曾因其父“敬惜字纸十几年”而“中状元,做到尚书,拜宰相”。通过功过格的宣称,使敬惜字纸观念为普通民众所接受,并形成惜字习俗。
  福州素有海滨邹鲁之称,文风鼎盛,因此惜字习俗极为盛行,拾遗人、惜字炉随处可见、甚至在居民的日常生活中,也处处透露着惜字习俗。为了惜字,床俱、碗筷、内衣、香皂、炮竹等许多日常生活用品被禁止铭刻文字,而只能以图案标识。清代台湾教育官员多由福州人充任,榕籍官员在台任职期间,除了兴办学校、推行教化外,也悄然将惜字习俗引入台湾,如台湾府学的文昌阁便是仿福州文昌阁样式建立,许多惜字亭也是在榕籍官员的倡导下得立,使台湾惜字之风蔚然,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文化在台传播,密切两岸的文缘,时至今日,台湾许多县市还经常举行仪式,重现昔日惜字之俗。
  惜字不仅是珍惜文化之举,更被视为是善举,因此旧时许多慈善组织将惜字纳入业务范围之内,与“育婴”、“济贫”、“养老”、“助残”等善举并列,善堂善会除每日雇人沿街收取外,每月还定期收买各种废纸、旧书、淫书,然后汇总火焚,为了能维系支出,福州官府甚至购置田地,所收取田租专门用于惜字之用,鼓山镇后浦村仍然立有清道光23年(1843年)的耕田碑《严谕各佃不准拖欠官置惜字田租谷告示碑》。
  惜字习俗曾被斥为封建迷信糟粕,渐渐堙灭在历史长河中。但公允而论,它在某种程度上对福建人文鼎盛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它一方面使文风澄清,明清时期福建为刻书重镇,刻印书籍流通天下,可是却极少有书坊刻印淫秽书籍,且书籍刻功细致,善本极多,这可以归功于惜字风俗。在“敬字纸功例”中明文规定凡是“怪异淫乱”之书应立即焚毁,可以记录“百功”,若是胡乱刊印,将被记录“百过”,遭受厄运。当时坊间盛传有个叫许百川的福建画家,极擅长人物素描,但所做之画多为春宫画,结果手掌被雷打断,媳女被土匪截去掳去,儿子被杀,房屋被毁,其厄运均是“不惜字”报应,使许多文人引以为戒。另一方面它使百姓在日常生活认识到文字的神圣性,使他们崇尚知识,珍惜书本、以学为荣,使书香满城,令福建成为人材的摇篮,产生了诸如林则徐、严复、林维源等饱读诗书的爱国之才。惜字习俗更验证了闽台两岸虽一水相隔,但同风同俗,文脉相承,两岸文缘亲同骨肉,不可分离。
其他文献
纵观2008年两岸科普图书市场,与以往几年没有大的改观。总体销量依然萎靡,引进版图书仍旧独领风骚。但2008年,我们也看到拐点的出现。“科学松鼠会”标志着科普作者群的成熟,而《密码传奇》则拉开“网络科普”的帷幕。  科普图书在全球或两岸图书市场的境遇都日渐式微,归究其主要原因是受网络媒体影响,具体可从图书受众和科普图书内容两点展开来探讨。  科普图书的受众,向来归纳为两类人:一类是学生(中小学生为
期刊
走进书店,生活类图书的重点推荐区放着三本(套)书:《不生病的智慧》、《求医不如求己》、《人体经络使用手册》,取其首字则成“不求人”,恰好也昭示着本年度生活类图书销售中流砥柱的健康养生类图书的一个态度。    2008年大陆生活类图书市场基本情况  生活类图书保持近两三年的快速增长势头。根据《开卷2008年上半年图书零售市场分析》显示,与去年相比,今年上半年全国图书零售市场仍旧保持平稳增长的趋势,不
期刊
两岸绘本达人  编辑平台:  “中国化”是近年文化界、出版界热衷的话题。在少儿绘本图书领域,我们也欣喜地看到,两岸出版人和创作者,逐渐意识到少儿绘本也需中国化。本刊特地组织两岸本土特色绘本创作者对话,相信能给大家带来新的视角。    “台湾”蔡达源    蔡达源(1966年生于台北市,目前任职中学美术专任教师,课余时间从事插画及绘本创作。代表台湾连续入选2007、2008年意大利波隆那国际儿童书插
期刊
二十世纪末,随着电脑的普及,中国大陆开始进入计算机的时代;二十一世纪初,网络又悄然的走进千家万户。从此,网络便与人们结下不解之缘,不管是学习、工作,还是生活,网络都为人们提供了极大的便利。2008年7月,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统计,截止到2008年6月底,大陆网民数量已经达到2.53亿,网民规模跃居世界第一位。  电脑和网络的普及,使地球变得越来越小。同时,电子化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使出版业面临前
期刊
“更大、更好、更精彩”——这是出席第三届新加坡海外华文书市的公众所给予的评语。这个被公认为新加坡最大型、最成功的图书文化展览于2008年11月14日至23日,适逢年底学校假期的两个周末假,在新达国际会议与展览中心隆重举行。  这是大众集团第三次主办海外华文书市。自2006年创办以来,书市旨于培养新加坡人的阅读习惯,并提高新加坡的文化风气,让更多的国人对语文和艺术有更深一层的了解。  新加坡海外华文
期刊
我开过8年书店(1995年至2003年),关门是不得已——从此心里就打了一个结。2006年初,看到这本原版书,立刻视作者为同道:竟然有人爱书店比我还疯狂。同年7月拿到了版权,请在北大图书馆工作的一个好朋友捉刀翻译,9个月后完工。台湾大块文化公司的编辑看到译文,跟着买下繁体字版权、译稿和原版封面的版权,赶在2007年底就出版了。不过,他们放弃了原著的书名,换了一个很台湾、很煽情的书名《如果你爱上一家
期刊
12月起,网络上又兴起一股评判“作家富豪榜”的浪潮,是缘于由《财经时报》独家推出2008年中国作家“富豪榜”再次出炉。调查单位一直强调:“调查的结果其实在意料之中,一些作家在为生存苦苦挣扎,一些作家已经通过版税‘跻身富人阶层’,基于此,本报推出‘中国作家富豪榜’,目的不在于标榜作家之间的差距,而是试图真实展现中国作家的生存现状。”  自2006年《财经时报》首次推出中国作家“富豪榜”伊始,有关“作
期刊
编辑平台:  藤原琉璃君(以下简称“藤原”),85年生,豆瓣网红人。  说他是豆瓣网红人,是因为他是豆瓣网看书较多,也是最活跃的人之一。在豆瓣网上他有自己的小组——“靡丽女人香藤原”,目前组员已超过900人,很多组员就是为了看他的每月书账好按图索骥去从中挑选自己感兴趣的阅读书目。  他在豆瓣网上标记的已读过的书有3,700多本,想读的书有12,000多本。     藤原琉璃君  浙江嘉兴人。  汉
期刊
1972年,刘冰先生由台湾移民美国,那时候美国还没有华文出版社,华文书店全是家庭经营的破旧小书店;1978年,他在美国创立长青书局和出版印刷公司,经营长青书局至退休。最多的时候,他经营的长青书局在全美有13间连锁店,其中由他直接经营的有3家,其他为长青的连锁或联营店,这些书店为在美国的华人、留学生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  记者:可否介绍一下长青书局自上个世纪70年代成立以来,经营简繁体书的情况?  
期刊
2006年,天津地區一批青年,有鉴于都市发展迅速,老建筑不断拆毁翻新、新城区不断扩建,都市记忆不断流失,乃组织了一个天津拍摄纪录队,以“保护文化遗产、留住城市记忆”为宗旨,推动公众参与,探索地域文化。2008年成立为天津建筑遗产保护志愿者团队,并获首届中国文化遗产杰出人物评选之年度贡献奖。在这个典礼上,他们提出第一份由民间发起的文化遗产保护倡议书。  这个团队近年还向有关机关递交了数十份文件,举报
期刊